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0:28:22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20
答案 B B C A D BDF D B A D
1. B 解析:B.从材料二第三段“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
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
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可知,选项内容是作者用来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作比较的一般观念,
不属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
2. B 解析:B.“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
文学,信古、学古,是为了“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
3. C 解析:C.“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
所成。是关于求学立志的,不涉及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题干的观点。
4. ①首先开宗明义指出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引出其语文教育目的论;(1分)②
接着主要从“了解”与“欣赏”两个方面对朱自清的语文教育目的论进行阐释;(1 分)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朱
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并重申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2 分)
5. ①语文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文学欣赏力、批判力等,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并
能受益一生。(2 分)②语文教育要讲授语文知识使其语文考试合格。(1 分)③语文更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完善的
修养和人格,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1 分)④语文教育应将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通过语文课堂介绍给学生,使
其能够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2 分)
6. A 解析:A.“突出史正斌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理解不当,与小说语境不吻合。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
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史正斌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揭示其怯弱的性格弱点。
7. D 解析:D.“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分析不当。史正斌的质问“信是你写的”包含
复杂的心理:既有对达师傅是否知悉写信者真相的试探,也有对达师傅“冒领”的勇气的欣赏,对自己畏葸不前的
愧疚。“心怀鬼胎、嫁祸于人”显得武断,“阴险狡诈”也不符合文本语境中史正斌的形象性格。
8. ①连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小说围绕“汇款单”认领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从无人认领、引人关注,到达
师傅主动认领,以及认领后局里各色人等的反应,情节组织紧凑,叙述波澜起伏。②塑造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汇
款单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局里众人复杂、微妙的内心。史正斌的富有心机、老谋深算,达师傅的坦然大度、无私无
畏,构成鲜明对比。③暗示主题,突出小说主旨。汇款单从开始无人认领,到最后的“主动认领”,揭示了主旨—
—伸张正义需要勇气。(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9. ①原文结尾的直白议论,使小说结尾蕴藉不足,缺乏审美张力。②删改后的结尾段以史正斌升任局长而仍隐瞒
事情真相收束,将史正斌其人机心、沉潜、怯弱等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充分。③删改后的结尾戛然而止,随事件的发
展而自然收束,显得干净利落,且能给读者留下更多反思、回味的空间。(每点 2 分)
10. BDF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
11. D 解析:D.“专指对待武士所用礼节”错,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礼节。
12. B 解析:B.“凡是不符合三个条件中任一条的勇士,都应除掉”理解错误,晏子只是认为应该除掉公孙接、
田开疆和古冶子。
13.(1)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译出大意 1 分,
关键词“虽然”“节”“专”各 1分)
(2)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
(译出大意 1 分,关键词“负”“责”“无地”各 1分)
14. 三人崇尚勇力,无视长幼间的礼仪,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不服对方而相斗杀。(3 分)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猛而有气力打虎
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
养勇猛而有气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
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
禄。现在国君蓄养勇猛而有气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
{#{QQABIQ6UogggApAAARhCAQHACgOQkAAAAAoGRFAMIAAAiRFABAA=}#}
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
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
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
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
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
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
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
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
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猛和气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
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
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
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
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
殓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
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
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
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
15. A 解析:A.“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
便心忧百姓生计。
16. ①作者之忧,是忧百姓生计。作者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
的情怀。②作者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令作者欣喜不已。
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③作者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
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每点 2分)
17. (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2 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2 分)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2 分)
18.①一呼百应/一倡百和/不约而同 ②随遇而安(2 分,所填成语符合语境即可)
19.①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地瓜种以人的特点,如“从睡梦中醒来”“露出……笑脸”等,表达了对地瓜种生根
发芽的期待和欢喜。②使用了叠词,如“一簇簇、一丛丛”,渲染了地瓜幼芽繁盛茂密的样子。③形容词的运用,
如“葱翠欲滴”形象生动。(5 分)
20.D 解析:D项和画横处的“人”都指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思维、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能进行语
言交际的高等动物,人类。A.指别人、他人。B.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C.指人的身体。
21.①畏圣人之言 ②我表示赞成 ③二是应该“怕”道德(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姑且”表示暂且、暂时,作者有意转换讨论的话题,“姑且”一词对话题的转换起着舒缓语气和限制时间
的作用。如果删去“姑且”一词,表达的语气显得很生硬。(2 分)②“至少”表示最少,作者认为人应该“怕”
的事物有两种以上,“至少”一词的运用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准确。如果删去“至少”一词,说法就太绝对了,不符
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2 分)
23. 写作指导:题目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考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考虑对国家、
对民族的责任。据此,学生可以想到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
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当今社会,担当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
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作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所以
可从“担当责任”的角度入手,担当责任需要自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有舍
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
困苦……勇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根据
“结合现实”这一要求,也可从中学生角度谈责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奋努力,
拼搏进取,勇往直前,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文体上注意按要求写成议论文。参考立意:责任,
国富民强的保障;责任,美好的基石;莫忘匹夫之责;做怀揣责任的追梦青年;勇担责任,以青春托举时代中国;
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QQABIQ6UogggApAAARhCAQHACgOQkAAAAAoGRFAMIAAAiRFABAA=}#}绝密★启用前
皖西当代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固于一阁,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
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两尊。夏两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文教学法”,在教
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巧尊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
人格。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
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
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政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
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
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肓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
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朱自清认为教
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要学知识,也要学
做人。
(摘编自周丹《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住出色的语文教育
家。从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
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
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