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鬻、誉、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组词等方法,了解文言文大概意思。
3.探究楚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寓意。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言文大概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探究楚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故事,引入课题
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请同学们来看几张图片,你能猜出这是什么故事吗?
(1)出示“刻舟求剑、囊萤夜读、掩耳盗铃、精卫填海”等图片,让学生猜故事。
(2)了解其体裁(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
这里面既有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又有神话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发人深思。今天我们继续领略古人的智慧,共同学习《自相矛盾》(板书课题)
顺势指导“矛”和“盾”的书写,“矛”不要漏掉第二笔的点,最后一笔是长撇;“盾”第一笔是撇,不是横,稍写平一点,下面是目。(学生练写一遍)
2.出示矛和盾,引导学生理解“矛”和“盾”
矛和盾分别是古代作战时,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盾是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己来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字,指名朗读,然后放在句子中再来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意“夫”是一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两个读音,分别是在古文中放在句首时读fú二声,表示将发议论;
表示成年男子或丈夫时,读fū一声 丈夫 大夫 农夫 匹夫
(3)听教师范读,试着划分停顿,然后再来读一读。
刚才同学们能够读准字音,但句子的节奏稍稍有些问题,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是不一样的,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而且要注意停顿,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老师是怎样来读一读。
(4)出示停顿示例,让学生练习朗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1)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同学们,文言文我们不是第一次学习,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理解文言文呢?
可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反复朗读、查字典、……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尝试理解故事的大意,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
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用你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请大家先自己讲一讲,然后在小组中再来讲一讲。
(4)读一读文言文
(配乐朗读)同学们,古人读书那可是一件风雅的事情,一卷在手朗朗上口,故事的大意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我们可要读出它的韵味,请同学们注意它的标点和停顿,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
四、探究思维
(1)楚人是怎么样夸耀自己的盾和矛呢?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学生反馈:“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板书:物莫能陷 无不陷也)
(2)说一说那个楚人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谁能加上自己的理解,语气和神态,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读出洋洋得意、自吹自擂的语气)
(3)听到这个人极其夸张的语言,看到这个人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样子,围观者中有人会去买吗?他们会怎么想?
让学生找到原句来读一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读出反问质疑的语气。
(4)面对围观者的质疑,此刻那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你会想到那些成语来形容此刻的他?
目瞪口呆、呆若木鸡、哑口无声、面红耳赤、瞠(chēng)目结舌、无言以对…
五、揭示道理,明确中心
(1)同学们你认为为什么刚刚自信满满的那个人,现在“弗能应也”了呢?
因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时而立”。(板书:不可同时而立)
(2)那么不可同时而立的是哪两种事物呢?它们为什么不可同时而立?
(3)作者的观点和大家是一样的,大家来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时而立。
(4)感悟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自相矛盾。(板书:实事求是 前后一致)这也是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六、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仅用了71个字让我们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呢?
举例说明:
七、介绍作者
韩非子,书名及人名,他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他善于运用浅显的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警策世人,这部书中有近400部寓言,《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都是出自这部书。(韩非子,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的尊称)
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