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走近李白
中山市石岐启发中学 李小媛(2015,4,10)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知诗人,解诗情,能诵读。
教学难点:悟诗意,明写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语文积累还处于起步阶段,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他们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涉足其中。尽管他们在小学时也接触了不少古诗,但基本上属于初解其意,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挖掘诗歌的内涵,对作者和背景知识更是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如何去把握诗情。而中国的古诗绵延了几千年,它凝聚了古代文人最深邃的思想、最伟大的创造和最纯洁的感情。我们学习古诗就是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编织我们中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初一的古诗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真正去把握诗歌的特点,通过背景介绍,通过反复诵读、探究和拓展,带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了解作者其人、其经历、其追求,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好地读懂作者,读懂作者所处的时代。
教学内容分析: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歌风格奔放飘逸。而《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语言朴素,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在自然亲切的描述中,给人一种淡雅悠闲的贴近感。在写法上,《?峨眉山月歌》借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思君”之情;《春夜洛城闻笛》则借“闻折柳”,抒发游子的“故园情”。两首古诗都是借物抒情,抒发思乡、思友之情。所以,本课教学把教学重点定在诵读和诗歌的写法上,而不去拘泥李白诗歌奔放飘逸的诗歌风格。李白诗歌的奔放飘逸只是在个别诗歌的展示中点到为止。同时,由于诗人的特殊性,李白一生钟情于月亮,写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篇,所以在赏析完《峨眉山月歌》后,本人顺势推出李白借月抒情的系列诗篇,目的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白其人其诗,更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浓郁的美不胜收诗歌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其中,乐而忘返,难以自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我们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二、赏读《峨眉山月歌》
1、解释题目:“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板书:歌 月)
2、出示一组峨眉山、峨眉山月的图片。
3、赏析“《峨眉山月歌》
(1)赏析千里蜀江远游图”
绝句因为篇幅短小,因此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一般来说是不能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这首诗用了几个动词把五个地名巧妙地串了起来,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 ——三峡——渝州”,跟我们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远游图。以前, 曾有许多人会因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如骆宾王,因为喜欢用数字写诗,当时就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绝句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大家都交口称赞,不但没有人取笑他,甚至有人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也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赞的就是李白的这五个地名用得浑然天成,表现出李白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
(2)赏析意境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
4、探讨朗读节奏
(1)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意境来看
(2)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4岁出蜀而漫游楚湘。《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时,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
(3)明确朗读节奏:轻快舒缓,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5、合作探究: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1)小组讨论
(2)明确:
本文的诗眼是“思”。“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 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乡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板书:思君)
6、课外链接——李白其它写月的诗
(1)借明月表达思乡、思友之情
《静夜思》——借月抒怀,抒发思乡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抒怀,抒发思友之情。
(2)明月是光明的象征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却因谗言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又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有一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就写下了这首饯别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中“揽明月”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是李白写“愁”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充分展示了李白桀骜不羁的性格和奔放飘逸的诗歌风格。
(4)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
《月下独酌》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突出写一个“独”字。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并没有真正得意过,但他并不就此消沉。诗人用乐观的态度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它像是一个人生价值的宣言。
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泣鬼神”!
7、李白的月光情缘
李白的诗歌创作颇丰,今存古诗990多首,诗歌的内容也可谓包罗万象。然而就连他写妻子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也不过几十首。李白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
刚才,我们漫步在李白的月光世界里,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倾泻而出的才情,也感受到他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走近他的《春夜洛城闻笛》。
三、赏读《春夜洛城闻笛》
1、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全诗要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
2、视频展示:知人论世
李白24岁时就出蜀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27岁时,他离开扬州,在安陆定居。后来他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了。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年,李白受招入宫已经三年了。初入宫,唐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可一展宏图了。然而唐玄宗只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3、内容感知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4、 “折柳”寓意解读
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其音哀怨幽咽。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的姿态,就像离人依依不舍离别时的情态,又加上 “柳”与“留”谐音,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据说长安灞桥就是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离人攀折殆尽。《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眷恋故土之情。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5、视频展示:专家赏读
6、鉴赏点拨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板书:闻笛→故园情)
四、比较两首古诗: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借物抒情,抒发思友、思乡之情。
五、背诵理解
《峨眉山月歌》
1、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2、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六:作业:
1、背诵《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明天默写。
2、读书笔记:赏读李白写酒的两首诗,试从诗意、抒发的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走近李白——
峨眉山月歌 歌 月→ 思 君 借物抒情
春夜洛城闻笛 ? 闻笛→故园情
课件60张PPT。走近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执教:李小媛“诗仙”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 1、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教学目标
走近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歌咏峨眉山的月亮题解: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 “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乾隆皇帝千里蜀江远游图 峨眉山——平羌——清溪
——三峡——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诗人出游的季节?
诗人出游的交通工具?赏析: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君”指什么?指“峨眉山月”,也象征“友人”。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 知人论世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4岁出蜀漫游。《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月亮,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时,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轻快舒缓,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朗读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 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借明月表达思乡、思友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2、明月是光明的象征
古朗月行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
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3)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4)抒发怀才不遇的孤寂孤独灵魂的呐喊,怀才不遇的苦闷,对不合理社会的抗争,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渴望。 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李白的月亮情缘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走近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24岁时就出蜀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扬州。 知人论世 27岁时,他离开扬州,在安陆定居。后来他三游洛阳,完成了游帝都的梦想。第三次游洛阳时,李白受招入宫已三年。 初入宫,唐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可一展宏图了。
然而唐玄宗只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
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感到厌倦,就浪迹酒肆。 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 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唐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之后,他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诗意赏析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诗意赏析 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其音哀怨幽咽。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的姿态,就像离人依依不舍离别时的情态,又加上 “柳”与“留”谐音,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据说长安灞桥就是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离人攀折殆尽。解读“折柳”的寓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诗经》
解读“折柳”的寓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
视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相同:借物抒情,抒发思友、思乡之情。理解默写1、 《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2、 《峨眉山月歌》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句子是:
3、《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4、《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1、背诵《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明天默写。
2、读书笔记:赏读李白写酒的两首诗,试从诗意、抒发的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作业:再见!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