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标题 14圆明园的毁灭
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为基: 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24个词语。 能力为重: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价值引领: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借助关键词句、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大部分学生课前可以自主搜集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字词的学习已不是难事,学生自己预习、结合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教师平时对黄大年、梁启超等人物的介绍,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易产生情感共鸣。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以学引教、以读代讲、体悟内涵、升华使命教师引领学生参与意图资源“名”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圆明园复原图、雨果对圆明园美景的描述: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雨果 2.出示圆明园课文插图——圆明园大水法的遗址及雨果对侵略者的描述。 (1)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师简要介绍:插图中大水法遗址中屹立的几个大理石石柱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3)出示语句: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 ——雨果 3.师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学生感情读课题。 4.课件出示四字词语,读一读,思考什么是“不可估量”? 学生看图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美丽,感受“万园之园、恍若月宫”。 2.学生看图后交流课前搜集的圆明园相关资料。 3.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4.读词语后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不可估量”的含义。 一、图片,语言的对比为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搭建桥梁。 以“不可估量”为切入点,引领下文。自主合作探究二、赏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1.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让人说毁灭的是“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学习课文2——4自然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1)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圆明园资料。感情朗读2-4自然段,读出感情。 (2)简要介绍圆明园修建历史、过程。 (3)学习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这段话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关键词语是哪些?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的意思。 出示课件:圆明园的分布构成。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哪个是“星”,哪个是“月”,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了解圆明园布局特点,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宏伟。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快速浏览课文第3自然段,你能从中找到几个“有”?这段话有什么表达特点?园内景观分为哪几大类?简要介绍。 创设情景(课件图片),朗读:你能自己朗读有关圆明园中宏伟的殿堂、小巧的亭台楼阁、热闹的街市与幽静的自然风光的句子吗? 教师指导朗读重点: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指导方式:想象谈感受后再试读。 (5)学习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圆明园内的历史文物全班交流,结合资料介绍具体文物。 从先秦到清朝大约经历了多少年的时间?“上自”“下至”有什么含义? (6)感情朗读4自然段。 3.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 三、悟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1.品味语言,了解毁灭的过程,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1)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表示时间的词语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谁?侵略者是如何“毁灭”圆明园的?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定格在火的画面,教师也可以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和时代背景。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花大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课件出示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学生朗读后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侵略者不但抢掠,毁坏我们的文物,还要掠夺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的人民。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了解了侵略者野蛮无耻的行径,更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今后我们应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 《马可 波罗游纪》 2.三选一:小组比赛,做资料卡片。 (1)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查阅资料:当代中国科技取得了哪些成就,做资料卡片。 (3)查阅资料:当代中国 军人令人感动的故事,做资料卡片。 4.必做: 搜集文后阅读链接《七子之歌》《香港》《和平宣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感受作者情感,谈谈自己的体会,做资料卡片。 六、板书设计: 14圆明园的毁灭 辉煌的过去 不可估量价值 毁灭的经过 不可估量损失 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 不忘国毁灭的经过 学生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要静心、专心读书。)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等,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带着自豪之情读文。 听老师介绍,为后文的学习积淀情感。 (3)同桌交流,理解关键词;学生根据图片介绍(也可扩展自己搜集的资料)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圆的分布情况,分辨哪里是月?哪里是星?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4)学生根据问题讨论汇报后:发现表达特点,明白园内景观分为“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两大类。根据课件图片和搜集的资料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介绍圆明园内建筑。 看图片后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最感兴趣的景观富有节奏地练读后男女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围绕圆明园内的历史文物全班交流,结合个人搜集资料介绍具体文物。从“上自”“下至”感受所藏文物历史悠久,数量、品种丰富,价值之高,收藏不易,明确“不可估量”的价值。 (6)读出自豪之情。 3.从2-4自然段的学习,小组交流汇报,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结合相关资料,了解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无能。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抓住能体现“毁灭”的词语“凡是、统统、实在、任意”和表示时间的词回答问题、加以体会。 激发学生情感: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2)结合前文学习谈话,明白强烈的画面、情感的对比: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傲;引以为豪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肆意毁灭、掠夺、践踏,更能激发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3)学生带着痛惜、愤怒之情和对祖国的深爱读文第5自然段。 学生朗读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 学生齐读,抒发情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学生有选择的完成作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做作业。 二、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口语能力。 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想象,了解圆明园的辉煌。 介绍圆明园内建筑后想象画面,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多、美、奇的特征,为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做准备。 以思促学,加深理解。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初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抓住重点词“毁灭” 、表示时间的词、侵略者动作的词体会侵略者破坏力度之大、之快,作者内心之痛,引起情感共鸣;结合资料或观看视频资料,感受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无能。 课文花大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强烈的画面、情感的对比,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 四、加深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理解,激发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五、设计分层作业:作业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作业的布置从阅读、搜集资料到谈体会,层层深入。针对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借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六、板书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紧抓课文重点、难点,也表现了学生由爱到很的情感变化。
评价设计
(说明本节课采用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测试、作业等,说明使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
(阐明具体评价内容设计,如测试题作业等具体内容描述) 选用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一节案例。我使用的是畅言智慧课堂制作的交互式课件,授课的班级昰第五师八十一团学校五(2)班。下面我就两个教学片断总结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组织。 第一个片断:小组合作,限时练习——提高效率。设计意图:教学第三自然段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利用课件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美景,感情朗读本段,加上运用畅言智慧课堂里面的小工具计时器,使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学习效率得到规范和提升。 第二个片断:随机问答,互帮互助——主动参与。设计意图:本节课重难点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针对学习问题我采用畅言智慧课堂随机点名、随机表扬,提高全班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随机点名时为避免个别学生回答不上问题为难,进行小组互帮互助,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第三个片断:教学本课时我还用畅言智慧课堂页面插播了视频,先从西瓜视频上找到一段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内容,下载不下来,手机录屏后插入课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看见熊熊燃烧的大火,学生也仿佛亲眼看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心中的痛、恨更加强烈,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深刻,也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分层作业:作业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作业的布置从阅读、搜集资料到谈体会,层层深入。针对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借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反思
(阐述本节课信息技术工具运用前后效果的不同,说明本人的改进提升的思路策略) 1.对比导入,抓关键词,引领下文。 课前导入环节,我利用图片和文学大师雨果的话语感受“万园之园、恍若月宫”,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美丽;出示插图中大水法遗址中屹立的几个大理石石柱,那里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强烈的语言、图片的对比为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搭建桥梁。紧接着以“不可估量”为切入点,引领下文。 2.运用资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课文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结合起来,围绕课文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关键词句,引导发现: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从而明白作者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理解“众星拱月”一词是第二自然段的关键,我引导学生从课件上动态图片感受圆明园布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布局的辉煌和宏伟。 教学第三自然段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这些圆明园的建筑及景观时,我引导学生发现本段话的表达特点,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大类,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想象美景,感情朗读本段。但本段的教学也有不足,对圆明园建筑的多、美、奇的特点没有进行归纳性概括。 教学第四自然段在引导学生围绕圆明园内的历史文物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时,学生结合资料介绍相关文物;在讲述时间的词语上,“上自、下至”时,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三皇五帝从大约公元前5700年开始到大约公元前2100年的约3600年的时间。民国从1912年开始,所以先秦到清代有5700+1911=7611年左右。从时间的跨度上让学生感受所藏文物历史悠久、价值高、收藏不易,体会其不可估量的价值,为学习第五自然段“不可估量的损失”做铺垫,激发学生心中的痛、对侵略者的恨。 3.拓展阅读,加强整合,升华情感。 教学第五自然段插播了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内容的视频,看见熊熊燃烧的大火,学生也仿佛亲眼看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心中的痛、恨更加强烈,紧跟其后课件出示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学生朗读后我进行全文总结,学生带着心中强烈的痛、恨,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增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在整个课堂讲授,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值得去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的熟练度还可以再加强,畅言智慧课堂的许多课堂活动功能也有待使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