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标 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简述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概况,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其局限性。 2.掌握列强侵华加剧的主要表现,如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的基本史实,理解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命题 趋势 1.重点关注: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纲领、影响;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戊成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及意义;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意义。 2.注意: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及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方的工业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
重点 难点 1.重点:晚清社会阶层探索中国出路的基本史实;甲午战争的影响 2.难点:充分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近代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并认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时空 坐标
【基本概念】金田起义、拜上帝会、官督商办、朝贡外交、宗藩体系、民族工业、救亡图存、中体西用、租借地、势力范围
【概念阐释】
1.圣库制度:太平天国时期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经济制度,即公库、国库。农民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全部缴纳圣库。定都天京前,保障部队供给,吸引农民参加革命和保障军事纪律等都发挥积极作用;后期成为供太平天国各王、将领等取用的来源。
2.官办与官督商办:
【官办】自古就有,主要指政府对盐、铁、生产工具、货币等实行专营专卖。
【官督商办】是指清政府委派官僚,招募资本,开办企业,并由官员在企业中担任要职,管理企业的一种模式,这种企业招募的资本多为官僚、富绅、买办的投资。说白了就是官员办一个企业,然后让商人投资,说入股以后有分红,但是企业所有的事情都是官员在管,企业的总办(总经理)等要职都是官府任命,商人除了出钱以外什么都不能干,而且“自负盈亏”,亏了钱算自己的,根本无法参与正常的企业经营与分红。
【官商合办】是指是由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入股 、共同参与经营管理 、共同承担盈利或的企业形式 。也就是说这个企业不再是官府主办,在企业成立之初就有私人参与,其后的企业管理与经营也不再是官员一家独大。官府方面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没有官督商办那么强势。
3.中体西用:“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即治国之“本”;“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用”即治国的手段。
4.近代民族意识: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个人层面)
5.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该地区的权力,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6.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7.商品输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阶段对亚非拉地区主要采取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的方式,称谓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进入帝国主阶段后,主要采取开设工厂、银行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更高级的方式对亚非拉地区掠夺,称谓资本输出。在近代中国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主要采取商品输出,也有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后主要采取资本输出,也没放弃商品输出。反映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掠夺方式。
8.宗藩关系:宗藩关系基于中国古代的华夷国际秩序,具体内容为藩属国的国王继位,须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
朝鲜是中国最古老最忠实的藩属国。明代以后朝鲜历年遣使,服装、纪念等诸方面向中国靠拢。直至明代灭亡,朝鲜仍然使用“后崇祯”年号,可见其对中国之忠诚。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日本也希望占领朝鲜作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基地。1894年初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此为借口向朝鲜派驻部队。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中国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朝鲜自此彻底脱离“宗藩体系”。中国的最后一个藩属国也宣告消失。“宗藩体系”彻底解体。
【深化认知】
1.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经济:农民阶级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政治:不能提出科学革命纲领;
思想: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多用宗教; 组织:自私性分散性,难形成领导核心。
因此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革命重任。
2.洋务运动的特点
(1)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压力。(2)以兴办军事工业为开端。
(3)以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要途径。(4)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5)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3.近代化的内涵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
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上:城市化;世俗化。
4.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
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上: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外交上: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上: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未达到主观目的,但产生了客观效果。
5.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1)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结构: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5)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6)清政府政策调整:清政府被迫调整政策,推行新政,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7)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4.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严重损害美国商业利益;
②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未能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
提出: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
主要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享有均等贸易的机会;②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影响:①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缓解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②美国不再追随欧洲列强,更加积极谋求侵略中国的霸主地位,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的新阶段;③随着日本侵略东北建立满洲傀儡政权,该政策不复存在。
【时代阶段特征】
1840—1901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政治:列强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两次鸦片、甲午中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人民(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推动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传统宗藩体制走向解体;外交观念发生转变,近代外交制度逐渐确立。
经济: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习俗、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思想:“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流;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知识结构】
清朝时期,台湾地方志的修撰一直备受重视。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主编《台湾府志》为清朝首部台湾府志,其记载郑成功攻克台湾时,舟师搁浅,“水忽涨十余丈,巨舰毕入”,编者认为此“非天之相此逆旅也,盖将借手以式廓国朝无外之疆域”。清军收复台湾时,则“咸水苦军士,而海岸忽涌甘泉,众无渴患。一战而澎湖克复”。
——摘编自[清]蒋毓英主编《台湾府志》
材料二 自康熙至道光,台湾府、厅、县志修成且保存至今21部,另有私人纂修志书多种。其中,有关台湾收复后社会变化的记载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如乾隆年间《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台湾由“不粪种”“种植后听其自生,不事耘除”,到“生齿日繁……勤耘耨、浚沟洫,力耕不让中土”,而雍正年间《台海使槎录》等志书亦载台湾少数民族从“无田器”,到“耕种如牛车犁耙与汉人同”,以至“礼节近亦渐学汉人”,“骎骎乎有中土之习”。 ——摘编自柳浪《清朝台湾地方建置与方志编纂研究》等
材料三 同治年间,台湾《淡水厅志》修成,其序言强调淡水乃“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光绪年间所编《恒春县志》则记载日本“觊我土地”,朝廷派沈葆桢“提兵渡台”,“以公法条约,折冲于尊俎之间”,事毕,恒春设县,而“日本之役为恒春设县之由,……不可不备录之,以符数典不忘之意”。
——摘编自《清代台湾方志汇刊》
(1)材料一中,《台湾府志》记载“水忽涨十余丈”和“海岸忽涌甘泉”两起事件,作者有何动机?(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台湾收复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
(3)材料三中两部台湾地方志的记载,反映了哪些历史背景?(6分)
【达标检测】
1.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2.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3.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下图)。其主张
一、宜练陆军; 六、宜速讲商务; 二、宜亟练海军; 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 三、宜亟造铁路; 八、宜多派游历人员; 四、宜分设枪炮厂; 九、宜预备巡幸之所。 五、宜广开学堂;
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4.1886年,总理天津武备学堂的杨宗濂与
汇丰银行职员吴懋鼎、德国人穆麟德合伙
创办天津自来火公司。原本答应代购机器的德国人李曼却不甚出力,遂发生争执。后李曼联络公司所聘洋匠至
德国领事馆指控杨宗濂,德国领事将该案移交天津海关道处理,经荷兰驻华公使调处,公司须付李曼白银500
两,洋匠各数百两。旋因穆麟德抽走股本,杨宗濂复请淮军将领周某合股。御史为此弹劾杨宗濂,谓“官府其
身而市侩其行,见轻外国”。由此可知
A.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B.外国人把持中国海关大权
C.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D.清朝实行外交人员衔级制
5.王韬在《洋务》中指出:“处今之世,两言足以蔽之:一曰利,一曰强。诚能富国强兵,则泰西之交自无不固,而无虑其有意外之虞也,无惧其有非分之请也。一旦有事,不战以口舌,则斗以甲兵。不折冲于樽俎,则驰骋于干戈。玉帛烽,待于境,惟命之从。不然,讲论洋务者愈多,办理洋务者愈坏,吾诚未见其可也。”这论述
A.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主张 B.体现了兴办洋务中的策略性
C.对欧美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D.找到了富国强兵的正确方法
6.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部分史学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观点据表可知,这些观点
史学家 观点
范文澜、胡绳 单纯农民战争或农民革命
郭毅生 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或市民革命
章开沅 单纯农民战争兼具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A.源于对当时中国经济和阶级状况的不同认识
B.尚未形成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斗争的共识
C.表明权威史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全面客观
D.证明只有史学讨论能推动历史解释的多元化
7.在中国的内江外海几乎被洋人占尽的情况下,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使外国侵略者垄断中国航运
的企图被打破;开平煤矿在投产后,其产量迅猛增长,满足了政府的用煤需求,夺回了长期被洋煤占据的市场。这说明官督商办企业
A.以与列强进行商战为主要目的 B.一定程度上维护民族经济主权
C.与外国资本存在天然对抗关系 D.亦商亦官特点成为其发展优势
8.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
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与材料相关的战争所造
成的影响是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导致宗藩关系进一步解体
C.引发晚清权力结构变化 D.清廷成为列强的提线木偶
9.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初计划以造船为主,因镇压人民需要,改造枪炮,造船成果极为
有限。甲午战后因经费紧张,无力造船,船坞长期荒废,1905年将造船部单独划出,招商经营。由此可知,
江南制造总局
A.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解体 B.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设立 D.折射出近代化过程举步维艰
10.针对一场中外战事,《申报》在1884年8月刊登多篇社论,包括《论御敌仍当以炮台为重》《论中国水师
实为有用》《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判断社论提到的“敌”是
A.法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11.同治初年,曾国藩主持重刻了王夫之的《船山遗书》,使之得以传遍海内。他亦十分关注魏源的著作,于同治七年(1868 年)专折奏请以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这表明曾国藩
A.认同经世致用 B.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C.主张民主平等 D.意在改变封建统治
12.1864年5月,清廷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战争期间权宜采取的
粮捐、亩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在此后的数年间,长江中下游六省普遍开展了清赋。“清赋”
之举意在
A.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B.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C.提高汉族官僚集团地位 D.恢复清廷的统治秩序
13.咸丰二年(1852年)至咸丰四年,清廷先后向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14省陆续委任了一批以“在籍绅
士”为主、间由现任和候补官员担任的“团练大臣”。咸丰九年至十一年,委派仍以回籍官员和在籍缙绅为主。
据此可推断
A.地方治理潜伏危机 B.传统士绅结构瓦解 C.团练兴办成效显著 D.督抚的权力被架空
【问题探究】
(1)动机:强调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偶然性;淡化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凸显清朝统治台湾的合法性;台湾统一是天命所归,大势所趋。
(2)变化:精耕细作,农耕经济的发展;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播;人口增多;少数民族文明开化;民族交融或文化认同。
(3)同治时期:边疆危机的爆发(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海防观念或海洋意识的发展;
光绪时期:日本侵华野心的暴露;近代外交的实践。
【达标检测】
1.C 据本题材料“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广州、厦门这些通商口岸的工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技术等接触较早、较深入、较全面,有较大的优势,故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会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工资”觅雇工人,C项正确;材料提到上海、广州、厦门的工人待遇较好,不代表所有的产业工人都待遇丰厚,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企业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与“救国”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企业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与“晚清政府政策是否支持”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目的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采用了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方式,但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排除A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日本殖产兴业是建立官营工 厂,扶植民营企业,排除C项;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指导之下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及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依然是奉行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跳出学习“器物”的范畴,体现了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政治改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工厂的做法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有利于推动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86年,总理天津武备学堂的杨宗濂与汇丰银行职员吴懋鼎、德国人穆麟德合伙创办天津自来火公司”“御史为此弹劾杨宗濂,谓‘官府其身而市侩其行,见轻外国’”可知,御史认为杨宗濂身为官员却从事商业活动,有损国体,天津自来火公司在创办过程中受到外国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C项正确;天朝上国是指轻视外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国人对中国海关大权的控制,排除B项;杨宗濂并非是外交人员,排除D项。
5.A 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王韬强调中国国家、民众全面兴利后,民富国强,外来者即使有心掠夺也心存顾忌,昔日西方列强动辄欺侮中国的局面将会得到改变,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试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A项正确;兴办洋务中的策略性体现为“中体西用”,“官督商办”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王韬对于“洋务运动”的反思,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之前,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的成就,没有充分认识西方文明的不足,而材料没有体现“对欧美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强调富国强兵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历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史学界形成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不同观点,是因为不同的史学家对当时的经济、阶级状况认识不同,A项正确;农民战争、农民革命、市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本身都具有反封建性质,史学家对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斗争性质形成了共识,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权威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排除C项;除了史学讨论,个人研究等也能形成历史解释,排除D项。
7.B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使外国垄断中国航运的企图被打破,开平煤矿夺回了长期被洋煤占据的市场,表明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与外国企业争夺市场和利润,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入侵,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经济主权,B项正确;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工企业资金、运输和燃料等的困难,而非为了与列强进行商战,排除A项;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与外国资本存在一定关联,既依赖又对抗, “天然对抗”说法错误,排除C项;官督商办企业具有亦商亦官的特点,但这种体制也有容易产生腐败问题、侵害商人权益等弊端,排除D项。
8.B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淮军将领”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的,淮军将领宋庆统率的各支军队出现军纪涣散,不肯积极出山海关,清军出山海关作战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出关去帮助藩属国朝鲜来抗击日军侵略,但甲午战败后藩属国朝鲜被日本占领,脱离中国,这场战争导致了宗藩关系进一步解体,B项正确;A项指鸦片战争,排除A项;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C项;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9.D 根据所学可知,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材料反映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过程曲折,体现了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D项正确;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排除B项;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官办的封建企业,排除C项。
10.A 根据材料“1884年”、“闽江战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时间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前期的战场在越南北部,后期由于战事扩大,中国的东南沿海为新的战场,因此材料中提及的“敌”是法国,A项正确;中英之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至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年至18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时间是1894年至1895年,且主要地点位于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排除C项;德国与中国作战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排除D项。
11.A 依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王夫之也不是其中代表,排除B项;曾国藩是封建地主阶级开明士大夫,不会主张民主,也不会改变封建统治,排除D项。
12.D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为了满足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在南方一些省份加收粮捐、亩捐等,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清政府命令地方官员整顿江南田赋,恢复正常的赋税制度,取消战争期间加征的苛捐杂税,目的是恢复统治秩序,D项正确;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已被镇压,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整顿赋税,不是为发展经济,排除B项;清政府重用汉族官僚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汉族官僚集团地位的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3.A 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惜动员地方缙绅势力大力创办团练,这客观上提升了他们的地位,为后来地方势力的坐大和汉族地主掌握地方实权埋下了伏笔,说明地方治理潜伏危机,A项正确;当时士绅结构尚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团练兴办成效,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督抚的权力有所扩大,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