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段考(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段考(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0:4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段考(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鸮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做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断臂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可以说已然成为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作品。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程高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大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则主要且详细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原因。
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本质上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红楼梦》中史湘云的“憨”、香菱的“呆”,可以理解为某种气质上的残缺,如此反而给人以美感。
4.《红楼梦》第五回“副册”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指明了哪个角色的结局,具有怎样的结局 (4分)
5.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怒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 谁还能怎样 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 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 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 那日何日 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 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 倘写作變成潇洒,變成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囂。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 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單,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⑩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 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幹幹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 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 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 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 还是地坛在我 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而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是作者心中荒旷时,对地坛的思念,是回归沉静的渴望——因为地坛能让作者的心灵得到安静。
B.第⑥段中,引入第三人称“他”,作者借此冷静审视自己,蕴含着作者的自我反思,更好地展示内心思索,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交流。
C.文中说:“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作者通过对自己不幸遭遇的痛苦的思索,放弃了对人生和人世的逃避,重新审视生命,思考并表达生命的意义。
D.史铁生在这篇文章中用“安静”“张望”“零度”来说明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世相的思考、批判与忧虑。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主要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自己命运的叩问。
C.“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进行了批评。
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8.“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从全文看,“安静”有哪几层含义 (6分)
9.文中写到了“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其作用有哪些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羽,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邃追北至城阳,虏齐王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涂不给分。(3分)
项王A大怒B乃自被甲C持戟挑战D楼烦E欲射之F项王G嗔目叱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名籍,字羽,秦下相人,秦末起义军领袖,成语“破釜沉舟”的典故就与项羽有关。
B.“徒以吾两人耳”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徒”字含义不同。
C.“汉王笑谢曰”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
D.“固知信怯也”与“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在广武驻扎下来后,以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受煎熬为由向汉王提出两人单独决斗,遭到了汉王的拒绝。
B.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因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
C.龙且的门客劝说龙且修筑深沟高垒固守,避开汉军锋芒但龙且立功心切,坚持作战,结果大败,被韩信杀死。
D.韩信与齐、楚两国军队在潍水对峙,韩信用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袋子堵住了潍水的上游,准备在敌军渡潍水时用水攻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4分)
(2)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4分)
14.龙且为什么认为韩信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 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注】
(北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楼内词人正在把酒,因即将离别远行,侍酒的女子满斟酒杯,显出庄重的颜容。
C.词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D.词人凭栏远望,遥想南行的艰辛,字里行间也蕴含了人生之路充满艰危的感慨。
16.本词和杜甫的《登岳阳楼》同为登楼名篇,两个作品分别提到“长安”和“关山北”两地,请简要分析这两地分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琵琶行》中“_ _, 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景象的句子是:“ , ”。
(4)在《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疗效很差时,长期从事血液疾病研究,后又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自己重点研究内容的王振义,决定将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为研究方向。1983年,他就发现,全反式维A酸能够把急性早幼粒细胞分化成健康的细胞。这一研究成果令王振义等人 ① 。但是还没来得及进行临床试验,1986年,有一个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5岁小女孩 ② ,医生们穷尽了当时所能做的各种治疗,毫无效果。医生们判断,这个小姑娘最多只有7天的时间了。小姑娘的父母面临着绝望。这时候王振义站了出来,他说:“我们新研究了一种药,对这个病或许有效,但是目前还没有临床试验,你们愿意试试吗 ”此时的王振义,马上就要退休了,家人和同事都劝他不要冒险,毁了自己的名声,可王振义说:“身为医生,见死不救,我真的做不到。”
王振义就是这个小女孩的父母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当下就同意了尝试新药。王振义给小女孩用了新药之后,_③ 地在病床前守了7天,观察小女孩的反应。
最终,这名小女孩成为第一个被治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理解(本题共3小题,9分)
20.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B.《红楼梦》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既是一种“荒诞”和“幻化”的手段,也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C.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通过“护官符”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其中“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堂金作马”分别说的就是薛家和史家。
D.《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21.下列关于《红楼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里大量诗文判词戏曲歌词,充满了譬喻,往往是对人物关系和命运际遇的暗示。《枉凝眉》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刻画了种种人情世态。
C.小说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了出来。
D.“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就是世人眼中的林黛玉。
2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B.《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一群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
C.第一回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D.贾雨村为《好了歌》作注,指出盛衰荣辱瞬息变化,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心理学家的洞察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都是被看见,被看见的范围越大,越正式,那么他受到的刺激也就越大。事实是:我们常常期待被他人看见,却又常常处于不被人看见的困境;我们期待被他人看见,却又常常看不见他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