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0:5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此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含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说:“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摘编自赵建永《道法自然的智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是道家的核心理念。
B.汤一介认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自然的和谐”是基础,推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
C.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路向不同,但它们对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的认识是一致的,二者相反相成,互补互促。
D.道教用实践阐释了道家的观念,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得到了冯友兰的充分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及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引用《老子》中的语句和专家解读,详细地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为下文提出“环境伦理”的观点张本。
C.文章阐释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分析了“道法自然”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最后对人类提出要求和希望。
D.文章紧紧围绕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人类必须首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生存的物质问题。
B.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它对我国医药学术的发达贡献较多即是明证。
C.“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提倡人类的活动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庖丁解牛》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在我国,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方和北方二氧化硫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是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也偏碱性,飘尘也偏碱性,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但是由于受制于当时的单一模式和计算能力,一直没能开展相关的定量研究。
随着人们对沙尘暴关注的升温,科学界对它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现在,科学家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自发研究员说:“沙尘暴确实降低了酸雨的酸性。沙尘及其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8~2.5,韩国增加0.5~0.8,日本增加0.2~0.5。如果没有沙尘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要严重得多。”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始于人类出现之前,也将继续存在下去。对于它的存在,我们很难用“好”与“不好”的标准来评判,自然界自有它的一套法则。我们对沙尘暴的认识和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在自然的奇伟面前,我们总是像个好奇的孩子。
(摘编自周元春、柳旭《沙尘暴: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
材料二: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风与沙尘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是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的主要自然源之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不仅影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尤其每年3~4月份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段。同时,沙尘暴也是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特别是强沙尘暴能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毁坏农田、城市和村庄,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甚至能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沙尘暴的发生多少与人类活动有关系,但根本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北方地区连年少雨干旱,土地裸露,土质松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尘;二是有蒙古气旋的存在,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有冷气气流将卷入高空的沙尘携带到了远方。也有研究表明,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也有对应关系,尤其与人类对自然环境与资源过度的“索取”——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大规模开采矿石和交通建设,围湖造田,过度垦荒,过度载畜放牧,草场沙化退化,滥伐森林、灌木、杂草,等等)有着直接关系。
(摘编自《闲话沙尘暴》)
材料三:
怎样防止沙漠化,抵抗沙尘暴?许多媒体都鼓吹“造林万能论”。长江发洪水,人们的结论是种树才能制止;北京来了沙尘暴,人们想到的也是种树,于是有了“三北防护林”等庞大的造林工程。
按照地理学的自然带和地域分类规律,处在什么自然带上,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既然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已经完全进入典型的草原自然带,“三北防护林”还能是防护林吗?似乎改称“三北防护草原带”更为妥当。其实,人们应该做的也就是从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退回来。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如科学家发现沙尘暴能为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饵料。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循环的过程,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摘编自单之啬《被媒体“妖魔化”的沙尘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酸雨在我国北方的出现远少于南方,这是因为北方风沙多,来自沙漠的偏碱性的沙粒中和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
B.沙尘暴既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也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是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的。
C.用植树造林来防止沙漠化,抵抗沙尘暴、洪水,这种应对策略并非万能,还要遵循地理学的自然带与地域分类规律。
D.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森林,是因为它吸收的来自沙尘暴中富含的铁元素远高于森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的论断,以举例子和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沙尘暴可以降低酸雨的酸性。
B.材料一中“在自然的奇伟面前,我们总是像个好奇的孩子”这一句生动形象,强调人类对自然奥秘还有很多尚未认识的地方。
C.材料二阐释了沙尘暴的定义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性,分析了沙尘暴发生的自然环境原因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因。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论及沙尘暴对于环境的有利的一面,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侧重谈到了沙尘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
6.媒体对沙尘暴常见的描述有以下几种情形,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①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所遭受的惩罚;②沙尘暴近些年来愈演愈烈;③沙尘暴极具侵略性和进攻性,正在一步步地通过制造荒漠来吞噬人类的家园;④大量沙尘暴毁地埋城,残害生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柱下史入关①
郭沫若
盛夏的太阳照在沉雄的函谷关头,屋脊上的鳌鱼和关门洞口上的朝阳双凤都好像在喘息着的一样。关外有几株白杨,肥厚的大叶在空中翻作白的光辉。无数的鸣蝉正在力竭声嘶地苦叫。遍体如焚的大地之上,只在这些白杨树下残留着一段阴影了。
老聃与关令尹相携在树荫下坐定。他的须眉比关尹更白,他的气色也比关尹更憔悴,他眉间竖立的许多皱纹表示他经受过许多苦闷的斗争,他向颚角而下垂的两颊,荡漾着时辰与倦怠的波澜。颧额和鼻端被太阳的光威晒成紫黑色了。身上穿的一件千破万补的蓝衣,和头上戴的一顶破帽,都布满着尘垢。
但他这面貌和穿戴都不足以惊人,最足以惊人的是他右手中拿着的一只牛尾了。
“老聃!你不久才那样决心地出了关去,你怎么又折回来了?”关尹开首向老聃问了一声,只听老聃百无气力地向关尹回答道:
“嗳,关尹,你容我慢慢地向你倾谈,我今天水粒都还不曾沾唇,请你把点现成的饮食给我。”
关尹听了,忙去取了一瓶水和两张麦饼来。
在那时候老聃把树荫下的竹简翻来在读。
“啊,我真惭愧,你把我这部《道德经》倒不如烧了的好罢。”
“那怎么使得呀!”关尹一面把饮食放在老聃面前,一面说:“自从你写了这部书给我,我是把它看得比性命还要珍贵。我是寸刻不曾离它。我一展开它来读时,这炎热的世界,恶浊的世界,立地从我眼前消去,我的脑袋中徐徐地起了一阵清风,吹爽我全身的脉络……说起牛来,老聃,你从前骑着的那条青牛往哪儿去了呢?”
老聃尽关尹在一旁赞美,他只把那水和麦饼尽量地吃喝,麦饼吃来只剩下半个了,他的精神,才渐渐恢复了几分,他又才低声地说道:
“可感谢的还是饮和食,可怜为我作了牺牲的是我的青牛了。可怜我的青牛只剩了这根尾巴了!”
“那是怎么一回事?你是遇着了强人的打劫吗?”关尹到此才注意到了他的牛尾。
老聃把麦饼又吃了几口,把瓶里的水又呷了几下,他又慢慢地说:“我自从出了函谷关后,我一心一意想往沙漠里奔去。沙漠中人是诚然没有,但是一片黄沙茫茫,草没有一株,水没有一滴,可怜我的青牛它奔赶了多么远的路程,走到那儿便横倒在地上。我守看了它两天两夜,但无法可以疗治它,它在第三天上终竟死了。”
“啊,可怜我这个忠实的牺牲!我在这部书里虽然恍恍惚惚地说了许多道道德德的话,但是我终究是一个利己的小人。我这部书完全是一部伪善的经典啦!我因为要表示我是普天之下的唯一的真人,所以我故意枉道西来,想到沙漠里去自标特异。啊啊,我的算盘终究打错了。不出户,终究不能知天下。可怜我想象中的沙漠和实际的沙漠是完全两样。我辛辛苦苦远来,我倒折了一头牛,还几乎断送了我的生命。我看待生命是很宝贵的,但我偏又说没有身体便没有大患。啊,我真是一个伪善者!可怜我的一头青牛为我这伪善者而牺牲了!”
老聃说着,他的热情渐渐激越起来。关尹在一旁只是沉默无声,一种不愉快的暗云渐渐罩满了他全部的颜面。
“啊,我的青牛虽然为我死了,”老聃又接着说,“但是它提醒了我这个伪善者的良心。青牛它是我的先生呢。它教训我:人间终是离不得的,离去了人间便会没有生命。与其高谈道德跑到沙漠里来,倒不如走向民间去种一茎一穗。伪善者哟,你可以颓然思返了!我的牛,啊,我的先生,它给了我这么一个宝贵的教训。它的这条尾巴比我五千言的《道德经》还要高贵得五千倍呢。关尹,你了解我吗?”
关尹没有回答。他的脸色愈见黑沉下去了。
老聃讲了半天,他口渴了起来,把瓶里的水又喝了几下,率性把剩下的麦饼吃了。他把两手拍了两拍,把水瓶交还了关尹之后,又把那青牛的尾巴拿在手中招展。
“啊,我真荒唐!我可知道了,我的根本谬误是在一方面高谈自然,一方面又万事都从利己设想。只要于己有利,便无论是什么卑贱的态度都是至高的道德。啊,我于今忏悔了!”
“关尹,我现在要回到中原去了,回到人间去了。我从前说的话几乎句句都是狂妄。我现在忏悔了,我要回到人间去,认真地过一番人的生活来。我是有妻有子的人,你是晓得的。他们现刻住在魏国的段干,我现刻要往那儿去了。可怜我并没有什么本事,我只有一肚皮的历史。我现刻要想养活我自己,我还当自行改造一下才行。我回到他们那里去便替他们扫地洗衣都可以,我再不敢傲视一切,大着面皮向人讲利己的道德了。”
老聃说了一长串的独白,想说的话大约也说完了。到这时候他才觉得关尹立在一旁始终不曾作声。关尹脸上堆着的一脸暗云,就好像暴风雨欲来时险恶的天势一样。
他自己只得徐徐立起身来,自言自语地说:“我这部误人的《道德经》,只好让我自己拿去烧毁了。”他便把那编竹简挟在左胁下,右手拿起他的牛尾巴,悠悠然向东南走去。
蝉子的声音仍然在白杨树上苦叫,日脚已渐渐偏西了。
关尹在树荫下沉默了好一会,他的眼睛愈见突露欲裂,颈上的浮肿愈见奋张,全身都在震栗作响。
“哼!哼!虚伪!卑鄙!诈骗!我是受了这恶鬼的愚弄!……啊,他分明卖掉了他的青牛,偏要编出一长串的鬼话来骗去了我两张麦饼!……”
他愤恨地说了这几声,他的怒气愈见不能遏抑,他把手中的水瓶投打在一株白杨树上破成如粉碎了。他怒张着震栗的两手向空中抓拿,朝着老聃所走去的方向大吼:
“你这老家伙!有史以来的大滑头!你把你那伪善的经典抱去,又可以向书坊里去骗几张麦饼了!哼!哼!……”
蝉子的声音仍然在白杨树上苦叫,日脚已经渐渐偏西了。
1923年8月10日
(有删改)
【注】①“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一名御史大夫,老子承认周守藏史,故称老子为柱下史。这篇小说作于1923年,当时“五四”运动已趋落潮,新文化运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五四提倡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还依然停留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先觉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尹的脸色由不愉快到愈见黑沉下去再到一脸暗云,表现的是关尹对老子的不理解,意在批评像关尹一样不知变通的人。
B.文章善用大泼墨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出人物活动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善用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出人物深层心理活动。
C.文章运用了浪漫主义的笔法呈现了两人的对话,对话中包含着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言说,洋溢着热情。
D.文章中牛尾具有深刻的意蕴,象征着现在的老聃与过去的老聃的割裂,表达了他追求新生的愿望。
8.老聃为什么出关之后又要入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郭沫若笔下的老子与人们心中传统的形象截然不同,在本文中,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老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镐,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①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
孙子为书谢曰:“‘疠②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然不可不审察也。此为劫弑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才,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故弑贤长而立幼弱,废正适而立不义。《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围骋于郑,未出境,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因自立也。齐崔杼之妻美,庄公通之。崔杼帅其群党而攻。庄公请与分国,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崔杼不许。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杀之;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悬于其庙梁,宿夕而死。夫疠虽痈肿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绞缨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饿死也。夫劫弑死亡之主也,心之忧劳,形之困苦,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杂布与锦,不知异兮。闾姝子奢③,莫知媒兮;嫫母④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惟其同!”《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⑤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有删改)
【注】①孙子:即荀子,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故称孙子。②疠:癞病,麻风病。③闾姝子奢:古代美女、美男名。④嫫母:即丑女。⑤瘵(zhài):病,多指痨病。疾苦,困顿。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B.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C.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D.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与“繁启、蕃长于春夏”(《荀子·天论》)两句中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弑,封建时代称臣子杀君王、儿子杀父母,是一种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为。
C.本文中“因自立也”中的“因”字与后文“因为赋曰”中的“因”字含义相同,都表示“于是”。
D.“以是为非”与“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客以商汤、武王为例劝说春申君,认为春申君以百里之地礼待荀子,将会对春申君不利。
B.赵国尊荀子为上卿后,门客又以伊尹、管仲为例强调贤臣的重要性,劝说春申君请荀子回国。
C.荀子讲述崔杼弑庄公的故事,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偏听偏信,应当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D.荀子作赋,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错勘贤愚、混淆是非,上天很神明,不要以愚昧自惹灾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年少而矜才,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
(2)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九日登望仙台①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②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③谁能识,河上仙翁④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望仙台:据说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西南。②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③关门令尹:关,即函谷关。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在这里留下老子,老子就写了《道德经》一书。④河上仙翁:即河上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融合古今,典雅厚重,气象苍茫,于三晋、二陵的壮阔之景中寄寓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B.颈联写函谷关挽留老子的尹喜行踪无人知晓,河上仙翁也一去不回,虚实结合,意味深长。
C.尾联希望就近寻找到“陶渊明”,与他畅饮菊花酒而酩酊共醉,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惺惺相惜和思念之情。
D.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用典丰富恰切,意境开阔,格调雄健。
15.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一气转合,就题有法”,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借两种“小年”生物无法感受早晚、春秋的变化,来说明生命短暂使见识受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在《齐物论》中论述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令人①__________。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叹为观止。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他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②__________。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地限制,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③__________,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色,是充满诗意的情感色彩。“鞠尘”“流黄”“退红”“天水碧”……这些色彩的应用表达,既有物色上的微妙显现,①__________。人生于万事万物之间,心境则与身体、事物、时空的存在息息相关,会随着“物色”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人对于得以置身其间的世间物色必是感同身受的,②__________。
当色彩的描述与人的内心活动开始发生关联时,色彩就已经与人“情”相关,而诗意,就在“情”里发生。当然,色彩诗意的发生过程中,除了情感以外,③__________。可以说,想象空间的维度,就是色彩诗意的维度。诗文创作中那种引发想象的色彩描写,将中国色彩与诗意、情感的微妙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甲】《诗经》中的“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是对色彩意的联想,使微妙具体的情感蕴结得以体现;【乙】《苏耽歌》中“白骨蔽野,青山旧时”蕴含着悠长难绝的含蓄意指,体现在对色彩情感感知的追求里;【丙】“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里对于色彩本质的思考,凸显着质疑思辨的批判意识。
中国色,源起天地自然和四时物候,关乎每个人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路传承,是直接解读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能给予中国人充足的文化自信。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请根据画框语句【丙】的结构特点,改写【甲】【乙】两个语句,使这三句话构成排比,可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对“中国色”的阐释,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请概括说明。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②有多坚定的信念,就有多勇毅的行动;有多强大的意志,就有多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
③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
——习近平总书记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并结合自身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道’……是道家的核心理念”错误。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不是“道”,选项张冠李戴。C项,“但它们对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的认识是一致的”错误。由原文“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可知,选项曲解文意。D项,“道教用实践阐释了道家的观念,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得到了冯友兰的充分肯定”错误。由原文“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可知,道教对道家的观念是继承发展并付诸实践,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是冯友兰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
2.答案:D
解析:“文章……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错误。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没有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3.答案:C
解析:A项,“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错误。原文为“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而非主要体现。B项,“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错误。文中没有提到“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陈寅恪的话也不是对“科学性”的证明。D项,“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错误。原文为“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还有“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于文无据,原文并无相关内容说明“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高”。
4.答案:C
解析:A项,“这是因为北方风沙多,来自沙漠的偏碱性的沙粒中和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错误,由原文“北方土壤也偏碱性,飘尘也偏碱性,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可知,除了与沙漠有关,还与北方的碱性土壤及飘尘有关,选项以偏概全。B项,“但归根结底是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的”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所述“沙尘暴的发生多少与人类活动有关系,但根本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可知,根本原因是自然因素,选项曲解文意。D项,“是因为它吸收的来自沙尘暴中富含的铁元素远高于森林”错误,由材料三第二段“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且由该句也可以看出“远高于森林”属于无中生有。
5.答案:D
解析:“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侧重谈到了沙尘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错误,材料二谈到了沙尘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但材料三侧重谈的是如何科学看待“沙尘暴”的问题。)
6.答案:①上述媒体对沙尘暴危害人类环境的描述,明显存在“妖魔化”的偏向,既不客观、公允,也不科学、辩证。
②沙尘暴固然不宜美化,但也不可“妖魔化”。沙尘暴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③沙尘暴对于降低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对于抵抗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都有重要影响。
解析:综合“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所遭受的惩罚;沙尘暴近些年来愈演愈烈;沙尘暴极具侵略性和进攻性,正在一步步地通过制造荒漠来吞噬人类的家园;大量沙尘暴毁地埋城,残害生灵”可以看出,媒体眼中的沙尘暴百害无利,蚕食人类家园,将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并且全部是人类破坏环境的结果。由“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不仅影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循环的过程”可知,文本认为人类不应将沙尘暴“妖魔化”,沙尘暴确实会带来灾害,但是沙尘暴也有其好处,如“沙尘暴确实降低了酸雨的酸性……如果没有沙尘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要严重得多”“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由此可见,媒体对于沙尘暴的描述存在将沙尘暴“魔化”的倾向,有失客观、公平,也不够科学。
7.答案:D
解析:“象征着现在的老聃与过去的老聃的割裂,表达了他追求新生的愿望”理解有误,过度解读,青牛载着老聃出行,老聃杀害青牛求生,老聃留着牛尾,流露对青牛的感激之情。牛尾是青牛的一部分,不能象征现在的老聃与过去的老聃的割裂和他追求新生的愿望。且老聃回到中原,只是回到过去的生活,不能说是追求新生。
8.答案:①老聃为了理想出关,他未出关时,“渴想着寥无人迹的沙漠”,于是骑着青牛出关。
②老聃出关后,遭遇到的现实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使他几乎丧命,客观环境迫使他入关。
③老聃在沙漠中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知,对起初出关的动机做出了深刻反思,主观上他放弃了原先的打算,决定入关。
解析:
9.答案:本文中的老子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是一个遭遇失败,认为自己要回到现实,深入真实生活的人。郭沫若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子,是凝聚了他对于人生出路的思考。他要借两千多年前被迫出关,后来走上漂泊之路的老子,给当时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传播真理必须深入民众,将真理的种子撒向人间,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
10.答案:C
解析:“夏”是“去”的宾语,“去”与“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君未尝不尊”和“国未尝不荣”,句式结构一致,在“国”的前面应断开,排除D。
11.答案:A
解析:“两句中的‘于’字意义相同”错误。“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中的“于”意为对,对于;“繁启、蕃长于春夏”中的“于”意为在,所以两句中的“于”字意义不同。
12.答案:C
解析:“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偏听偏信,应当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错误。原文中荀子讲述崔杼弑庄公的故事,意在说明古代有臣子弑杀君主的先例。
13.答案:(1)如果人主年轻又以才能自负,没有方法和手段识别奸邪的人,那么大臣就会专断国事,私下关押和诛杀对自己不利的人。
(2)庄公向外逃跑,刚越过外墙,(崔杼用箭)射中他的大腿,就杀了他,然后拥立庄公的弟弟景公为王。
解析:(1)“矜才”,以才能自负;“法术”,方法和手段;“禁诛”,关押和诛杀。(2)“走出”,向外逃跑;“逾”,越过;“股”,大腿。
参考译文:
有一个门客游说楚国的春申君说:“商汤靠着亳都兴起,周武王靠着镐京兴起,两个地方都只不过百里大小,而他们却因为它们而占有天下。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竟想把一百里土地的势力范围给他,我私下认为这对您很不利。不知您以为如何?”春申君说:“说得对。”于是就派人谢绝了荀子。荀子就离开楚国到了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卿。这时门客又对春申君说:“从前有位伊尹离开夏地到了殷地,结果殷王统一天下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鲁国衰弱而齐国强盛了。贤人在的地方,那里的君王没有不显达的,国家没有不荣耀的。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怎么能谢绝他呢?”春申君说:“说得对。”于是春申君就派人到赵国请荀子。
荀子写了一封信辞谢说:“‘得麻风病的人还可怜被臣子杀死的国王’,这虽然是一句很不礼貌的话,但不能不加思考。这是针对一般被臣子杀死的国君而说的。如果人主年轻又以才能自负,没有方法和手段识别奸邪的人,那么大臣就会专断国事,私下关押和诛杀对自己不利的人。因此他们杀死有才能、年长的君主,拥立年幼、体弱的君主,废弃正直的人,抬举不义的人。《春秋》告诫人们说:‘楚国的王子围到郑国去访问,还没等他走出境,就听说父王生病了,于是他就返回来探问病情,不料却乘机用帽缨把楚王勒死,于是自立为王。齐国崔杼的夫人长得很美丽,齐庄公和她私通。崔杼率领家臣攻打庄公。庄公请求和他共分齐国,崔杼不答应;庄公又要求到祖庙去自杀,崔杼也不答应。庄公向外逃跑,刚越过外墙,(崔杼用箭)射中他的大腿,就杀了他,然后拥立庄公的弟弟景公为王。’近来所看到的是:李兑在赵国专擅朝政,在沙丘让赵主父饿了一百天终于困死他;淖齿在齐国掌权,抽齐闵王的筋,然后把闵王挂在庙梁上,隔了一夜闵王被活活吊死。因此说麻风病即使是胎带的肿毒,但是如果往上和古代的帝王相比,还不至于被臣子用帽缨勒死,或者被臣子用箭射死;如果往下和近代帝王相比,也不至于被臣子抽筋吊死,更不会被臣子活活饿死。被臣子杀害的君主,心神所受的忧愁苦闷,身体所受的痛苦,必定比生麻风病的人还要严重。由此看来,麻风病人可怜国王也有道理。”于是荀子作赋说:“珠玉宝石、隋侯之珠,不知道佩戴啊;粗布和丝织品,不知道区别啊。梁国的美女闾妹和郑国的美男子奢,没有人说媒啊;却有人向丑女嫫母求婚,又很喜爱她啊。把眼瞎说成眼光明亮,把耳聋说成听觉灵敏,把对的说成错的,把吉祥的说成凶恶的。唉!天啊,为什么不分好坏!”《诗经》中说:“天神的眼睛最明亮,不要自取祸殃。”
14.答案:B
解析:“虚实结合”错。此联写函谷关守尹喜已随老子西去,赠书的仙翁也不知所踪,全为诗人所发之联想,都是虚写。
15.答案:全诗紧扣标题,转承自然,一气呵成。首联言登台之事,交待筑台之人和登临时间,“高台”即题中“望仙台”,“此日”即“九日”;紧接着颔联写登台所见,既写台前之景,又表达怀古之思;颈联则转而写人,呼应诗题中的“望仙台”,由神仙踪迹难觅引发感慨,为下联表达心愿做铺垫;尾联紧扣题中“九日”和“呈刘明府”,以陶彭泽比刘明府,表达重阳邀友畅饮菊花酒之意,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体现了沈德潜说的“一气转合,就题有法”。
解析:
16.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17.答案:①啧啧称奇;②不计其数;③井井有条
解析:
18.答案: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地调控。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即便……但……”搭配不当,“即便”意思是“即使”,表假设关系,而“但”表转折关系,故二者搭配不当,此处是转折关系,应将“即便”改为“虽然”或者“尽管”;二是“精细地限制”用词不当,不合情境。从文中来看,应该是说受到“精细地调控”。
19.答案:①也直接指向人的情感体验;②很难做到无动于衷;③想象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解析:
20.答案:【甲】“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诗经》里对色彩寓意的联想,体现着微妙具体的情感蕴结。
【乙】“白骨蔽野,青山旧时”,《苏耽歌》中对色彩情感感知的追求,蕴含着悠长难绝的含蓄意指。
解析:
21.答案:前句侧重中国色的源起和对个人的影响;后句强调其意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解析:
22.答案:
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器尘上。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