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2 11:1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一)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8分)
1. 如图为“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这种布局( )
A. 体现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 B. 有利于东中西部均衡发展
C.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是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翻版
2.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某城市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共有29个国家政府首脑共计34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在这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做法( )
A. 妥善消解了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盾 B. 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 有效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 D. 成功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3. 宣传画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宣传画的内容多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映。下面是我国历史上某个时代的宣传画,这幅宣传画体现了当时( )
A. 社会浮夸风大行其道 B. 建设规划脱离了客观实际
C. 经济建设的方兴未艾 D. 国民经济取得了初步恢复
4. 下图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7—1960年中国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A.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刺激 B. 国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
C. 对当时国情缺乏理性认识 D. 长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影响
5. 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 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 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 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6. 2023年11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下一个30年,我们要秉持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
A. 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 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 D. 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7. 以下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据此可知,在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文化与文明交融 B. 生产方式的进步
C. 国家机关的建立 D. 人口跨区域流动
8. 《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研究论文称,利物浦大学和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的考古学家在赞比亚的卡兰博瀑布遗址发现了一件约47.6万年前的木构件,它是两根切开凹口后交叉搭建的原木,这个木构件可能是一个平台。以往研究表明,史前人类只会将获取的木头作为武器或挖掘工具,但这个木构件表明早期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石制工具改变了原木的形状,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利物浦大学的拉里·巴勒姆教授说:“这一发现改变了我对早期祖先的看法。忘记“石器时代”的标签,看看这些人在做什么:他们用木头制造了一些新的大型构件,他们用智慧、想象力和技能创造了一些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对于这一考古发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时代越近人们对历史的研究越接近真相
B. 新考古发现拓宽了人们对史前史的认识
C. 考古发现可以推翻一切原来的研究成果
D. 历史研究中考古学家比历史学家更重要
9. 如图为约公元前2000年中期南非布须曼人创作的岩画《面具舞蹈》。在该岩画中,十四个不同动态的人物错落分布,中心是几个戴着羚羊面具和猎犬面具的人,大多是女人,她们正模仿动物的动作舞蹈。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是两个不戴面具的观者,体态生动,正在为面具舞蹈者的精彩表演发出阵阵欢呼。该岩画( )
A. 说明原始农业起源于南部非洲地区 B. 反映出牛耕技术在当地的普遍使用
C. 真实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场景 D. 体现了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
10. 罗马帝国积极逐利、广泛扩张,征服了欧洲众多民族地区;盘剥底层奴隶的同时,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众多行省,借助持续收取大量赋税和劳役而获得巨额利益,但对各行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这导致了( )
A. 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 B. 各行省政治认同的弱化
C. 奴隶制经济持久繁荣 D. 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11. 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借鉴了金帐汗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并模仿蒙古的统治体制建立了衙门体制,还学习了蒙古的征兵制。这些举措( )
A. 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B. 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C. 有助于莫斯科公国的近代化 D. 使其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12. 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
A. 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 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 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 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13. 古代印加人修建了庞大的道路网,将其中心地区与四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印加人与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始终未能发明车轮和车辆,人的背是唯一运输工具。由此可推知,古代印第安文明( )
A.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B. 注重发挥人的作用
C. 具有孤立和封闭性 D. 以小农经济为主导
14. 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
A. 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B. 对于环球航行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C. 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D. 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15. 依据如图,我们不能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
A. 标志着“马尼拉帆船贸易”日渐兴盛 B. 该贸易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 该贸易使得非洲损失巨量的人口 D. 贩卖黑奴给美洲带来廉价的劳动力
16. 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A. 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 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 疫病对人类社会重大危害 D. 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请从古代尼罗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三处文明发源地中,任选一处并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解说词的结构分标题、开头、主体、结语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成果、历史遗存、著名人物、重要发明等)
18.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在其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历经王政、共和、帝政分权和帝政专权四种政治形态,不同时代的立法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当时,东罗马帝国已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主君主专制国家,对共和精神乃至帝政分权精神是绝对排斥的。历代皇帝为整理罗马法这一庞大的历史堆积物作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到了查士丁尼皇帝的时代,罗马法仍呈现"混乱"、"矛盾"的面貌。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从公元528年起到534年止,仅6年时间共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和《法理概要》三部法律文件,他死后,法学家又编成《新法典》,这些法律合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徐国栋《查士丁尼及其立法事业》
材料二 公元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史称"蛮族法典"。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法典》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主要内容是
(1)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2)尊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领袖,承认教会的释奴权力和方式具有法律效力。
(3)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
——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
(1)根据材料一,概述查士丁尼编撰《民法大全》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民法大全》在西方法律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蛮族法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的描绘是: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它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众多产品,还可以看到来自阿拉伯—费尼克斯的商品,巴比伦的服装以及蛮族国家的奢侈品。……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
——编者摘编自阿利斯提德的演说《致罗马》英文版
材料二:15—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世纪时罗马城的地位,分析当时罗马城该地位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变化,概括15—17世纪欧洲航海探险对加强世界联系产生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经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和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丰盈,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195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从此,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摘编自林蕴晖、丛进等《1949-1976年的中国》
材料二 1978年后,中国逐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改革目标由中共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过渡为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中国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以来,政府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为“使市场在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扬、武力《中国经济体制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因素。
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一)
历史简要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古代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在神秘的北非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老的埃及文明。
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农耕文明在这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建立起完善的官僚系统,实行法老专制统治。古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与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金字塔是自己的特色建筑,不仅体现了法老的权威,而且证明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上的超高水平。尼罗河特产莎草纸是古代埃及的主要书写材料。(学生还可以答课本之外的如下要点:庄稼一年三熟、人类第一部每年365天的历法、发明复活和末日审判的神话、木乃伊制作技术)。
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赠礼,它内容丰富、辉煌灿烂,成为人类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解说词需包括开头和结语,主体)
示例二:古代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诞生了最初的文明。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确保了农耕文明在这里的产生。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并颁布了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利益和权威的《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史诗。洪水与方舟的故事的最早版本就是诞生在这里。西亚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学生还可以答课本之外的如下要点:十进位、解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区别恒星与行星、设置闰月、宫中空中花园、种植大麦、小麦等、修建巨大的灌溉系统)。
古巴比伦文明历史悠久,传承至今,是古代文明中典型代表。(解说词需包括开头和结语,主体)
示例三: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
公元前3千纪,在南亚大陆的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为农耕文明在这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建立种姓制度。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印度人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她们创造了1-9的数字,这一数字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后称为阿拉伯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学生还可以答课本之外的如下要点:梵文、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石窟佛塔建筑)。
古印度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影响了印度,还影响了整个世界,直至今天。(解说词需包括开头和结语主体)
【18题答案】
【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罗马皇帝历来就有整理罗马法的传统;原有罗马法存在较多弊端,不适应时代需要。地位: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特点:日耳曼法、罗马法、教会法共存和融合。社会历史背景:日耳曼民族的迁徙:日耳曼王国的纷纷建立,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习惯法的遗存;罗马法律体系的完备;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
【19题答案】
【答案】(1)地位:世界商品汇聚地。原因:罗马城是帝国的首都;罗马的扩张使整个地中海成为了罗马的内海;长期的和平环境;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和贸易的发展。
(2)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商业交流;推动了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的结构;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0题答案】
【答案】20.
1949—1952年,采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由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推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1953—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1978—1992年,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起着主导作用。
199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1. 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调整;经济政治体制变革;思想解放程度;对其他国家经济体制的借鉴。(任答4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