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0: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23-2024高二年级阶段测试(一)
语文试题
2024.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搂草、搜别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摊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署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
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材料二:
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
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词汇是独特的语言资源,或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或与农业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工具有直接关系。
B.“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形成,语义上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从根本上推动语言的发展。
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受经验是否丰富、生理条件如何以及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
2.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常用的农耕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B.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
C.“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可作为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D.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
B.“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
C.“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D.“囧”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
4.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箭头表示“感知”,意味着人们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
B.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和“认知”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
C.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
D.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反哺实践的过程。
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个厨子
苏童
白厨子怒气冲冲地漂着那条破了胆的鱼:早知道你这么笨,还不如我一个人于。
黑厨子卑琐地赔着笑脸,垂着手站着。白厨子朝黑厨子翻了个白眼:你站着干嘛?还不快去把那块骨头的肉副出来?就你这么笨的人,也敢来陈家的宴席做厨子?
黑厨子给一大块猪肉别骨头时异常认真,一边别着骨头一边咽着唾。
剔根骨头要这么长时间,白厨子说,这样下去八点钟也开不了席。
有肉别不下来,这么一长条肉粘在骨头上,太可惜了,黑厨子说。
你以为陈家在乎这点肉屑子?白厨子上来把那根大肉骨头夺过去,往装垃圾的萝筐里一扔,说,剥大葱去!
黑厨子顺从地走到屋角去剥大葱,目光却还留恋着垃圾堆里的那根肉骨头,还有一长条肉没剔下来呢,他轻声嘀咕着。
我上了老邓的当,他还说你在德大饭庄做过红案,你算什么狗屁红案?
我手脚是笨了点,可我不要工钱。黑厨子嗫嚅道,说好了的,只要管我一顿饱饭。一顿饱饭,喊,一顿饱饭!
黑厨子没有听见白厨子的话,他的眼睛闪闪烁烁地亮着,盯着萝筐里的那根肉骨头。那根肉骨头的大半部分被掩在白菜皮里,但仍然有一端倔强地露在外面,骨头上粘附的一层粉红色的肉也仍然清晰夺目。
我做了二十年厨子了,一做酒席不吃就饱,就那肉,半块都吃不下去。
黑厨子没有听见白厨子的话,他的眼睛盯着萝筐,呼吸突然急促起来,他的脸上出现一种焦灼而痛苦的表情,一只手迟疑着伸向萝筐,抓住了那根肉骨头,然后他回头替了一眼白厨子,嘴里慌慌张张地应了一句,就是,就是吃不下去。
我说我自己呢,白厨子嗤地笑了一声。
黑厨子附和着也笑了一声,但他的笑声听上去突兀而紧张,白厨予猛地回过头,警惕地扫了黑厨子一眼:让你剥葱,你把手伸到萝筐里干什么?
我扔这些烂葱叶呢,黑厨子弯腰站在那儿,用身子挡着白厨子的视线,他有点结巴起来:箩筐满了……我去把垃圾倒掉吧。
手别乱伸。白厨子的目光犀利地盯着黑厨子瘦削的背部,他大概想到了什么,突然冒出话来,上门厨子的规矩你该知道吧?
我懂规矩,老邓说随我怎么吃都行,但什么东都不能带。
黑厨子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他似乎想把两只手从箩筐里拿出来,但两只手不听话,十根手指抓紧了那根肉骨头把它往垃圾深处埋,最后用白菜皮盖住了肉骨头。他直起腰来,对着箩筐叹了一口气,又摊开双掌看了看自己的手,看见他的十根乎指都是油汪汪的……
这时,身后传来碗碟碰撞的声音,白厨子回过头就看见了一只慌乱的小手从窗外伸进厨房,抓住了碟子里的一块卤肘花,白厨子怪叫了一声冲出去,对着厨房里的黑厨子高声叫喊着,快出来!但厨房里没有动静。
院子里乱成一团,喊声引来了家丁,折腾了近半个时辰。家丁找到了小男孩,女佣扬手一记耳光,横眉立目:敢跑到这里来偷东西?白厨子偷夺回卤肘花,推开女佣,说,这孩子是饿疯了,我可没见他偷东西,让他出去就行了。
白厨子用围兜兜着卤肘花回到厨房,看见黑厨子抱着脑袋坐在炉灶旁。他的干瘦的背影纹丝不动,看上去像一截枯死的树桩。
你坐在那儿干什么?刚才你不就站在窗边吗?怎么让那孩子把肘花抓了去?
他歪过头注视着黑厨子,发现黑厨子的双肩在轻轻地抽搐,一滴浑浊的泪珠从指缝间慢慢地挤出来……
我在这儿呆不住了,我要走了.黑厨子哑着嗓子说,看着通往前院的月牙门。
这就想走?白厨子诧异地,你在不在这儿我无所谓,可你那顿饱饭怎么吃?你不知道厨子饭后吃饭的规矩?
那儿有冷馒头,我吃上几个就行了,我不是孩子,我不馋肉。
你愿意吃就吃吧,能吃多少吃多少,厨子吃饭不看主人脸色,这也是规矩。
黑厨子坐在灶膛边吃馒头,他的脸在火光辉映下呈现出一种鲜艳的红色,他把一只馒头放在嘴里咬了一口,深深地叹了口气。尖削的喉结上下耸动着,他好像奋力地吞咽着什么,但咽下去的只是口水,那只馒头仍然饱满地塞在他的干裂的嘴唇之间。
怎么不吃了?白厨子说。
黑厨子的手仍然僵直地抓着那只馒头,他的神色仍然茫而凄恻,我怎么咽不下去?黑厨子的声音从馒头边缘挤出来,听上去像是来自很远的地方!
别着急,慢慢咽,白厨子说。
我咽不下去,黑厨子摇着头,他的目光茫然无助地游移!他急促的呼吸声也从馒头上滑落下来,听来像是人在撕打挣扎时的喘息,黑厨了就这么喘息着,嘴角上突然浮出一丝笑意,他对白厨子说,我这么饿,这么想吃,怎么咽不下去呢?
我怎么知道你!
白厨子光暇顾及黑厨子的事了,他必须在炒菜之前把一锅荤油熬出来。白厨子把一篮子肉膘倒进锅里,回身去找铁铲时看见黑厨子站在他身后,黑厨子手里抓着一根肉骨头,他一眼就认出那是被他扔进垃圾堆里的肉骨头。
我没吃馒头,我怎么也咽不下去。黑厨子用一种乞求的眼神望着白厨子,这根肉骨头上还粘着点肉,骨头里还有油,让我带回去给孩子熬锅汤吧。
白厨子一时愣在那里,想说什么,却突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张开嘴似乎想笑,但他的嘴刚咧开就愤愤地合上了,这是什么世道?……想带就带走吧,厨子的规矩是厨子的规矩,反正你又不是厨子,我是让老邓玩苦了,你哪是什么厨子!
半个月后,县城木材未家办喜事,顺福楼的厨子们几乎倾巢而动,那天早晨白厨子去鱼市办水货,路边灾民救济会时看见两口粥锅前排了长长的一条人龙,白厨子一眼就看见人群里一大一小两个熟悉的身影:他们一人拿一个破,在早晨的寒风中…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画线句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咽着唾沫”细节描写传神,形象地表现出黑厨子当时既害怕白厨子批评,又饥饿难耐,对肉骨头充满渴望。
B.“倔强”一词运用比拟的手法,客观呈现出骨头非常显眼,暗示黑厨子对骨头的关注和害怕被别人发现的心理。
C. “枯死的木桩”不但形象地表现出黑厨子外形的瘦弱不堪,更表现出孩子被打后作为父亲的痛苦和心灰意冷。
D.“你哪是什么厨子”,这看似是白厨子对黑厨子的身份定位,其实是白厨子给自己违反厨子规定所找的借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两个厨子的对话展开情节,向读者展示饥荒年代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
B.小说善用伏笔表现人物,黑厨子什么事都做不了、只想着吃一顿饱饭、孩子偷东西无动于衷等均暗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厨子。
C.“馒头”是小说后半部分的重要意象,它象征着黑厨子的饥饿,白厨子的优越,两人对馒头的态度的对比暗示主旨。
D.那根“肉骨头”是全文的线索,黑厨子想骨头、藏骨头、要骨头,肉骨头勾连了小说的情节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8.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白厨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5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应该删去;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是“锦上添花”,作用鲜明。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泰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秦马之良成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夫泰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贯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赛,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泰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宫,朵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泰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贲是周朝时期的著名勇士,乌获是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材料二
苏泰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泰。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泰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秦A马之良B戎兵之C众D探前跌后E蹄F间三G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悉之不过三十万”与“怀王乃悉发中国兵”(《屈原列传》)两句话中的“悉”字含义同。
B.“客幸而教之”与“吾母与帝在汉,幸蒙其赏赐”(《苏武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C.“反见辱”与“见犯乃死,7重负国”((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D“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与“楚王贫而信张仗,齐”(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遂”字含义怀同。
12.下列对材料一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仪认为韩国的土地纵横不足九百里,面积有限,粮食出产不足,如果收成不好,百姓
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
B.张仪认为违背秦国、顺从楚国的做法,会导致韩国的灭亡,如果能够归顺秦国,会转祸为福,这样做对韩国有利。
C.苏心张以小的利益为足面不能成就大的功业,以時地把张似召来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
D张仪被苏秦羞辱之后,怀恨在心,为了报仇,想寻得秦国的支持,灭掉赵国,来一雪个人的前耻。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4分)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4分)
14.材料二中苏秦感叹“张仪,天下贤士”,结合材料一,在游说韩王时,张仪的贤”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三)
苏辙
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
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注】①又名《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②皮币,指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③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奉命出使途经雄州,历史上该州曾经是战乱频发之处,现已是和平安宁之地。
B.望千里方塘烟波浩渺,诗人觉离契丹尚远,看着随行贵重的礼物,深感此次出行应从长计议。
C.诗人为错过维州荷花盛开的美景而惜,但庆幸赶上了经霜之蟹,可以一饱口福。
D.本诗押“江阳”韵,“塘”“长”“霜”“黄”均字音洪亮,表达了和极乐观的情感。16.尾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约我南来”-“人日河桥”之约收束全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得到完整体现的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 , ”。
(2)《屈原列传》中“ ”和“ ”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由。
(3)《过秦论》中,用“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害之地的情形。
(4)《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的影响是“ , ”。
(5)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息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 , ”两句来警醒自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黑眼圈”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业内称之为“眶周色素沉着”。但其实“黑眼圈”并不都是熬夜热出来的。 :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黑眼圈关系密切;皮肤内色素增多,如真皮色素细胞增多、表皮内色素沉着等,都可造成黑眼圈。
另外,很多人分不清卧蚕、眼袋的区别, ② ,还沾沾自喜。通俗地说,卧蚕其实是饱满而紧实的匝肌,可以想成是一条“瘦肉”; ③ ,可以想成是一块“肥肉”。卧蚕眼是生理性眼轮匝肌的增厚引起的,眼袋大多是由于生理性眼睛老化或一些遗传因素造成的脂肪过多的膨出形成的。因此,黑眼圈的形成,遗传、自然衰老的影响更大如改善黑眼图时,不少人选择涂抹眼霜。其实,含有咖啡因成分的能够加强眼部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微循环并改善黑色素沉着的眼霜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黑眼圈。对于黑眼圈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虽然先天性色素沉着、面部结构阴影以及衰老带来的面部松弛等无法预防,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后天性黑眼圈的形成。
18.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眼霜能够加强眼部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微循环,改善黑色素沉着,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黑眼圈。
B.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眼霜能够改善黑色素沉着,促进血液微循环,加强眼部细胞代谢,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黑眼圈。
C.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眼霜虽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黑眼圈,但能够加强眼部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微循环,改善黑色素沉着。
D.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眼霜虽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黑眼圈,但能够改善黑色素沉着,加强眼部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微循环。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在论证的一部分中使用某一词语的一种意义,②在另一部分中使用这一词语的另一种意义,③会得出根据不足的结论,④但因为这些词语听起来都是一样的,⑤论证者的言论便貌似有根有据了。⑥关键词语的语义不一致,⑦应该存在于论证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来便被切断了,③而要使前提支持结论,⑨这种联系是不可或缺。这样的混乱,使前提不可接受,结论无法成立。
比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第一处的“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而第二处的“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这个关键词的词义不统一,结论“《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也就无法成立。
20.文中第1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3分)
21.请借鉴文中第2段的分析方法,对下述的言论的错误进行分析。(4分)
学校里的辅导员建议我上逻辑课。他说,逻辑教人如何论辨。但我觉得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论辩得太多了,所以不想学它。其实,我认为压根就不该开逻辑课,它教人逞口舌之利,只会给社会增加紧张气氛。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选择走出双水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哥哥孙少安则留在了村里深耕,做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兄弟两人都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选择了离家出走,而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却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以上材料中的“选择出走”或“选择留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阶段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1.C(“从根本上推动”属于“无中生有”。)
2.B(“都会发生变化”表述绝对。)
3.A(材料二第二段是阐述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A项“秒杀”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语言的变化。B、C、D都是词语义泛化的证明,与体认对象本身的变化无关。)
4.B(根据材料一第5段,互动体验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一定的认知观念,第6段语言和文化的认知观念又会反过来对身体(体验)施加影响:并且材料二第3段也强调认知受益于体验,因此,认知与体验之间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体验”与“认知”在体认过程中二者交融,不能分离而单独存在。)
5.①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2分)②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2分)③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2分)
6.B(不是“客观呈现”,是从黑厨子的角度表现。“暗示黑厨子害怕被别人发现的心理”也不对。)
7.C(象征的指向不正确。)
8.①抑:前半部分通过翻白眼、目光犀利、狗屁等细节,极力表现白厨子说话刻薄,对人冷漠,目中无人。(2分)②扬:后文白厨子替偷东西的孩子遮掩、放走黑厨子、痛斥世道不公。(1分)可以看出作者是想突出他的讲究原则、懂得变通、心地善良。(2分)(只要能围绕“欲扬先抑”的手法分析就行。)
9.同意“画蛇添足”。
①(环境)“什么世道”已经暗示小说的社会环境的悲凉;(2分)
②(情节)由上文的伏笔,可以推知黑厨子最终去向以及黑厨子与小孩子的关系,无需再写;(2分)③(主旨)陈家办喜宴就可以与黑厨子、小孩子的饥饿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在灾荒的年代里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灾民饥懂一片。(2分)
同意“锦上添花”。
①(环境)明确交代饥荒的社会环境和凄凉的自然环境,烘托悲凉的氛围;(2分)②(情节)保证情节的完整性,交代黑厨子最终去向,父子俩的难民身份和父子关系,强调饿和饿血亲贯通,骨肉相连:(2分)③(主旨)朱家办喜事顺福楼倾巢而动与寒风中等粥的长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在灾荒的年代里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灾民饥懂一片。(2分)
10.BDE
11.B(B选项第一个“幸”表敬,副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第二个“幸”是“希望”的意思。A选项中的“悉”都是“全部,尽”的意思。C选项中的“见”都表示被动。D选项第一个“遂”是“完成、成功”的意思;第二个“遂”是“于是”的意思。)
12.D(文中是说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没有说让秦国灭掉赵国,文意有偏颇。)
13(1)就和落下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没有不同,一定不能幸存。(“无以异于”1分,“堕”1分,“集”1分“幸”1分)
【说明】无异于:和·……没有不同(区别、差异)。堕:落,落下,掉下;集:译为“集中、聚集、放、压”只要语句通顺就都给分。幸:译为“幸存”。
(2)但是秦国凭借着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区区”1分,“序”1分,“朝”1分“同列”1分)
【说明】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序:安置使有序,解释成统理也可以;朝:使动,使朝见;同列:六国诸侯。
14.①首先,对比韩秦两国实力。(或:弱化韩国的实力,用秦的武力威胁韩)
②接着,批驳合纵之策(或游说之人)。(答“离间韩楚关系”不对)
③最后,以韩不事秦的后果威胁韩王。
(评分标准:1点1分,共3分)
15.B(“诗人觉离契丹尚远”错,“烟波坐觉胡尘远”是描写此处美景让人留恋忘返,似乎出使一事都离自己很远,表达的是对雄州风景的赞美;“国计长”指治国的方针大计很长远,而不是出行应从长计议。)
16.诗人实写使君约“我”从契丹回来重聚畅饮,虚写(想象)我出使归来赴约,正当人日之节,河边春柳初生之时。(2分)表达对成功出使的信心(2分)。也暗含对友人关心的回应,表达了诗人与使君的深厚情谊。(2分)
17.(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2)盖自怨生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每空1分)
18.A(从上下文联系上看,下文陈述“黑眼圈”,所以排除CD;其次“改善黑色素沉着”是眼霜的最终效果,应该放在后面,所以排除B,选A。)
19①诱发黑眼圈的原因较多②错把眼袋当作卧蚕③眼袋则是松垮不紧实的脂肪(本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亦可的情给分)
20.④但因为这些词语乍听起来都是一样的(但因为这些词语初听都是一样的);⑦本来应该存在于论证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便被切断;⑨这种联系是不可或缺的(这种联系不可或缺)(答对一处,给1分。)
21.示例:
第一处的“论辩”指的是正确使用证据和推理来支持观点的过程,而第二处的“论辩”指的是逞口舌之利的争吵。这个关键词的词义不统一,结论“逻辑课只会给社会增加紧张气氛”也就无法成立。
答对词义辨析给3分,答对第一处给1分,答对第二处给2分;答对结论分析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22.命题分析
本作文题由两则材料、引导语、写作要求组成。
第一则材料将孙少平选择“走出家乡”和孙少安选择“留守家乡”进行对比,得出了“选择”虽不同,但“都走出了不乎凡的人生”的结论。以此引导考生对“出走”和“留守”选择上进行思考。无论是选择“出走”还是选择“留守”,他们选择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第二则材料关联教材篇目《玩偶之家》,引用鲁迅先生对娜拉离家出走结局命运的评论“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一评论同样是引导考生对如何作出选择进行思考。如果选择可“出走”,能否预判存在的风险或是能否承担选择的后课。我们要对选择的结果有消醒的认知,选择时要能对局面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全面的考量等。“走出去”是我们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还是头脑一热、一时的冲动?有没有考虑选择出走后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当现实不如己愿,你是迎难而上、毅然决然“出走”到底,还是被现实打败,自甘堕落,或是走回头路,再“留守”?对选择结果的追问,有助于考生形成写作的深度思维。
总之,第一则材料呈现的是关于“出走”还是“留守”的选择,第二则材料讨论的是面对选择出走带来的结果该有的认识和判断。同样是选择出走,为何两者的结果不同,考生可以就此进行思考。
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生发而得,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平凡的世界》和《玩偶之家》两则材料可以选择其一,也可以关联二者,全面思考。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做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思考。材料中主要呈现的个体的选择,在联想和思考的过程中,不妨从个人延伸至国家和民族层面,从不同维度进行论述。如于国家和民族而言,走出去也有助于国家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两则材料可单一立意,但关联两者全面立意更胜一筹。
1.符合题意:要取“选择出走”或“选择留守”任一主题展开,论证“走出去”或“留下来”的原因和意义。可以与人生、时代的因素关联。
2.基本符合题意:只在文章开头、结尾提及材料,文章主体部分内容游离于材料内容之外:完全没有提及材料,但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有隐含的一点关系。
3.偏离题意:主要内容游移于材料和写作要求之外,与“选择出走或留守”这一主题基本上没有关联或只是从材料中随意生发出一个话题。
【核心立意】
可以平行立意: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将“走出去”具体理解为:改变、超越、告别、放弃,走出某个地域,走出局促的生活,走出狭隘的视野,走出精神的枷锁等,有着美好的期待和憧憬:“留下来”可以具体理解为:坚守、守护、传承等,留下守住一门手艺,留下保住一份基业,留下传承一种精神等,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恒心。什么时候走出去,什么留下来,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做具体的选择,目的是实现人生目标,彰显个体价值。
可以梯度立意:为什么要选择走出去(留下来),怎么走出去(留下来),走出去(留下来)
失败了怎么办。或者由现象探求本质,思考个体选择与时代发展、文化浸润的关联等。可以就两者关系进行立意:走出去是一时一刻一地,留下来是恒常恒久恒心。选择走
出是为了更好地留下,选择留下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在留下和走出的选择中实现更丰盈、
更有价值的人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仪为泰国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如果哪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估计大王的兵力总共不到三十万,其中连杂役和苦力也算在内了。而秦国的军队有百余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秦国战马优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不可胜数。秦国的士兵与山东六国的士兵相比,犹如勇士和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贵和乌获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驯服的弱国,就和把千钧的重量压在乌蛋上没有不同,肯定不能幸免。各国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少的现状,却听信鼓吹合纵者的甜言蜜语,合纵家们结党营私相互掩饰,都说什么:‘听从我的计谋就可以雄霸天下了。’却并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只听信一时的空话,连累君主,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如果不归顺秦国,泰必定发兵占领宜阳,断绝韩国上党的交通;东进夺取成皋和宜阳,那大王就将失去鸿台宫、桑林苑。秦军封锁成皋、截断上党,那大王的国土岂不是被分割开来了?先归顺泰国就能安全,否则就会招来祸患。那种正在制造灾祸却又想得到好报,计谋浅陋而结怨太深,违背秦国去顺从楚国的做法,即使不想让国家灭亡,也是办不到的。所以替大王您考虑,不如归顺秦国。”韩王说:“幸承您的教诲,我愿意让韩国做秦国的一个那县,修建秦王行宫,春秋助祭,作东方的藩臣,并将宜阳献给泰国。”
材料二:
苏泰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泰国攻打各诸侯国,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苏秦于是就告诚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我难道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泰国去。
不久,苏泰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泰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泰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