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墨家推崇尧舜的思想基础是( )
A.“尚贤”思想 B.“兼爱”“非攻” C.“仁政”“德治” D.“自然无为”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巨型“雪花”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大雪花由标有参赛各国名称的“小雪花”组成,寓意世界大同,和谐包容。这一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是(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和而不同 D.法不阿贵
3.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B.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C.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
D.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据史载,日本派遣留学生上千名来唐学习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朝,其都城建筑也仿唐长安。至唐朝,佛道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的文化,科技等。其中交流主要为鉴真东渡以及吉备真备来唐。日本的文字也是由于受汉字影响。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B.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
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 ④促进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6.《汉谟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没有抓住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这一规定( )
A.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蕴涵人人平等原则
C.体现贵族意志 D.强调政府责任
7.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图是某学者整理的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埃及象形文字 原始闪语 腓尼基字母 希腊 早期拉丁 晚期拉丁
A.希腊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B.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鼻祖
C.西方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罗马 D.埃及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借鉴
8.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关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早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给东方带来了伊斯兰文化
C.广泛翻译希腊、波斯的典籍 D.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9.苏格拉底创立了独特的问答法,其分为三步:第一步,用诘问的方式使人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第二步,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苏格拉底问答法( )
A.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 B.弥补了智者学派理论上的缺陷
C.以否定权威为出发点 D.使理性占据希腊社会主导地位
10.12世纪初,欧洲市民文学兴起。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市民文学兴起的背景是( )
A.商品经济复兴繁荣 B.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基督教会统治崩溃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1.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画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12.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13.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于公元1444年,颁布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他们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据此可推知( )
A.汉字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 B.汉字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
C.汉字在朝鲜的影响力很大 D.朝鲜的文字价值不大
14.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选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的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 )
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
16.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塞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余众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城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
A.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使罗马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D.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的军事工业。1876年,李鸿章又派唐廷枢以官督商办形式筹办开平矿务局,这是一家大型新式采煤企业。……洋务派后期,少数“官督商办”企业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改编
材料三:宋代的毕弄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摘编自《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的贡献,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谷登堡的技术成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十二侗表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中的债务法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
材料三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罗马民法大全》
(1)材料一、二说明了《十二铜表法》哪些特点?(4分)
(2)有人在分析完《十二铜表法》后认为其颁布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6分)
(3)以上材料说明了罗马法的本质目的是什么?(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爱琴海区域是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以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交汇处,可以说是亚非欧文化的加工厂。在希腊文明中,处处可见其他文化的影子。例如,古希腊一度没有文字,后来在吸收腓尼基的字母的基础上形成了希腊字母;古希腊建筑多以木头和泥石为建筑材料,后来学习埃及人以大理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古希腊的宗教神话和文学的根源,可以在西亚文化中找到。
——摘编自孙博《浅析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摘编自人教版《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文化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时期文化措施的目的及其产生的影响。(8分)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
仔细阅读材料,就“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情况,自拟一个论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5 ACAAB 6—10 DBAAA 11—16 CACAA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14分)(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4分)
(2)贡献∶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生产方面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经营方式上采用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股票走向市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原因∶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其失败是必然的。(6分)
(3)成就: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
意义∶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4分)
18.(12分)(1)特点:保留了大量古老落后习俗,诉讼程序僵化;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贵族利益。(4分)
(2)不同意。理由:《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产物,它的颁布使审判量刑有了依据,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并且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3)罗马法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分)
19.(14分)答案:(1)特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包容性强)。(2分)
(2)目的:维护帝国统治;缓和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展示政权合法性与正统性的需要。
影响: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维护了帝国的稳定;为东西方各民族间的语言沟通、风俗习惯的相互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8分)
(3)认识:要注意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注重吸纳其他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爱琴海区域是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以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交汇处,可以说是亚非欧文化的加工厂”可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包容性强)。(2)目的:结合亚历山大文化措施的出发点可知维护帝国统治;缓和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展示政权合法性与正统性的需要。影响:从政治、文明交流等方面分析,可知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维护了帝国的稳定;为东西方各民族间的语言沟通、风俗习惯的相互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3)认识:结合所学文化传承相关知识可知要注意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注重吸纳其他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示例(12分) 论题:古代人口流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论述: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古代人口的流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人口流动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首先,确定论题,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人口流动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进行提炼论题,如:古代人口流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古代人口流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分布、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朝等时期的史实等角度进行论述。如: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古代人口的流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最后,对提炼的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古代人口流动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