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生物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长方形的狭长样地中有甲、乙两种植株大小相近的草本植物,经目测发现甲的种群密度显著大于乙,甲分布密集,乙分布比较稀疏,某同学欲调查甲、乙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甲、乙种群密度时应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B.调查乙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面积应小于甲
C.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边缘上的植株全部统计在内
D.调查种群密度能反映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鲢鱼性极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不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小组用去除取样法(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内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对一个体积为25000m3的鱼塘中鲢鱼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天捕获1000条,第二天捕获800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鲢鱼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大
B.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去除取样法
C.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估算该鱼塘中鲢鱼的种群密度约为30条/100m3
D.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
3.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捕食关系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
C.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D.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支发达,一般有巨大的叶片,以争夺阳光
4.如图表示生活在某封闭环境(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中的A、B两种群当年的数量Nt和下一年数量Nt+1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
B.A种群在种群密度较小时,出生率明显大于死亡率
C.据图可知B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模型为S形
D.B种群数量长时间低于a时,在该环境中可能会灭绝
5.政府对某开采后的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平台及平地采用“整体覆土+撒播草籽+种植灌木”等手段进行绿化,斜坡采取挂网客土喷播进行复绿,使该矿山披上了绿妆,鸟类及其他物种也越来越丰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矿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可以预测该矿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不同
C.该矿山不同地段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人类采取的生态修复工程改变了该矿山自然演替的速度
6.在鹭类的繁殖季节,科研人员对某树林中池鹭、白鹭、夜鹭、牛背鹭的数量及它们筑巢的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白鹭主要在白天活动、觅食,夜鹭主要在傍晚活动、觅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树林中,池鹭、白鹭和夜鹭之间竞争较激烈的是白鹭和夜鹭
B.不同鹭类占据的生态位有差异,这是生物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C.4种鹭类主要筑巢高度不同,有利于鹭类对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D.池鹭筑巢高度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减小种内竞争压力
7.猪笼草往往笼口光滑并能分泌蜜露诱捕昆虫。研究发现,高山地带的一些猪笼草笼口粗糙利于树鼩、鸟类等在笼内排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山地带的猪笼草可通过捕食昆虫获取足够营养
B.获取动物排泄物有利于猪笼草获得氮、磷等元素
C.猪笼草笼口边沿形态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猪笼草既属于生产者,也可能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8.绿肥作物是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增植物总称。休耕时、农民常在田里种植绿肥作物,于复耕前将它们翻放土内以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绿肥作物翻放土内不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有利于绿肥施入土壤后提升土壤肥力
C.绿肥施入土壤后为植物生长增加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D.各种元素必须依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回到非生物环境
9.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10.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来验证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下列操作及分析错误的是( )
A.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利用的是减法原理处理
B.可采用加热烘干的方法除去实验组中的土壤微生物
C.对照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实验组的分解速度
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落叶在土壤中的深度属于无关变量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其中A~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不同生理过程中的能量数值或碳元素存在的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有四个营养级,其中D处于最高营养级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a2-c2表示
C.a、b、c、d中的碳元素不是都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
D.b中的能量不能再利用,d中的能量可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12.动物交往是借助不同的感觉系统进行的,如不同种萤火虫荧光闪烁的频率、颜色、强度和时间等“光语言”各不相同,从而避免了不同种之间的交配。工蜂飞出蜂巢寻找蜜源,回巢以后用圆形、“8”字形和直线等不同的爬行方式将蜜源方向和距离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工蜂。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萤火虫“光语言”实例说明物理信息均来源于生物种群
B.工蜂“舞蹈语言”实例说明行为信息与特殊行为关联密切
C.萤火虫荧光闪烁实例不能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工蜂寻找蜜源和回巢实例不能说明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
13.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B.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则C点右移
C.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D.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14.《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该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B.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C.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其形成过程即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15.如图为某自然灾害后的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单位:),其中补偿输入是指人工饲喂各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肉食动物补偿输入的能量为
B.植食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C.能量在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3%
D.据图中数据可知,较低营养级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2分)在某草原上爆发蝗灾后,研究者对蝗虫以及植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为控制蝗虫的数量引入了蝗虫的天敌。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的______(填“甲”或“乙”)表示蝗虫。______(填“气候干旱”或“降水充足”)是蝗虫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食物也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食物因素属于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2)图2表示随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dN/dt)的变化情况。则实线表示______形增长。蝗虫天敌引入后的初期,其天敌种群数量最可能呈现______(填“虚线”或“实线”)所示变化,原因是______。
17.(10分)一位生态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挑选了甲、乙、丙三种食性相同并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条)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鱼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1)据表推测捕食者捕食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可获得的资源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本实验中三种鱼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根据本题信息,渔业生产中,为了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种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0分)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一种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它们多穴居于植被低矮、视野开阔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数量庞大且打洞会使地表形成裸斑,高原鼠兔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调查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被捕食风险、植被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有效洞口数/hm2 植被高度/cm 植被盖度/% 警戒时间比/% 警戒距离/m
低密度区 36 24.8 90.7 34 11
中密度区 69 21.0 87.0 28 12
高密度区 132 13.6 80.4 24 14
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样本面积的比值,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
警戒时间比:高原鼠兔在每次观测时限内用于警戒时间的累计值与总观察时间的比值。
警戒距离: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1)可以采用______法调查高原鼠兔的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数作为衡量其种群数量的相对指标。
(2)高原鼠兔发现天敌时,会后腿站立、仰头发出连续的短促尖叫声提醒同伴躲避,此过程涉及到的信息类型有______。
(3)植被高度越高、盖度越大,高原鼠兔被捕食的风险越______。据此推测放牧强度大的地区高原鼠兔数量通常会急剧增加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表示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据图分析,应把高原鼠兔的数量控制在合适范围内,而不是全面灭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2分)生态学家W. C. Allee提出,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通常都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在最适的种群密度时群体存活力最高,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种群的群体存活力及其部分影响因素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野鸽、蜜蜂均属于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这些种群中有明确的分工。如当“站哨”的野鸽发现鹰时,会发出有规律的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站哨”的野鸽发出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当种群密度过低时,群体存活力较低,种群灭绝风险大大增加。据图分析,导致群体存活力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密度过高会导致______,使种内竞争加剧,群体存活力迅速下降。
(3)研究和应用阿利氏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将某动物种群引入其他地区时,需要保证______。在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时,对城市人口密度的要求是____________,过疏或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4)天敌作为捕食者会影响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但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分)某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受到生活有机污水和工业重金属废水污染,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当地环保部门遵循生态学原理,通过投放生态浮床等多项措施对该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回答下列问题:
(1)修复后的湿地水清草绿、鸟语花香,可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该湿地中的植物包括蒲草、芦苇等各种挺水植物,浮萍、睡莲等浮水植物和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群落这种垂直分层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地中生长的芦苇、金鱼藻和黑藻这三类生物中,生态位重叠较大的两种生物是______。
(2)生态浮床技术就是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料上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浮床植物能通过根系向水中分泌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浮床植物还能通过______影响水中藻类光合作用。有人提议,浮床中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于制作家畜饲料,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提议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C C C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C B A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2分,每空2分)
(1)乙 气候干旱 密度制约因素
(2)S 虚线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等
17.(10分,每空2分)
(1)甲和丙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
(2)减少
(3)生态位较近的物种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较多
(4)选择生态位不同的鱼类以及投放适量的捕食者
18.(10分,每空2分)
(1)样方
(2)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3)大 放牧强度大的地区植被稀疏低矮、视野开阔,便于鼠兔观察警戒,从而躲避天敌
(4)合适数量的高原鼠兔能够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高山草甸的稳定性,使之不易退化
19.(12分,每空2分)
(1)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
(2)种群密度过低时,天敌捕食概率较高,个体交配概率较低 食物和栖息空间等环境资源不足
(3)引入的动物种群有一定的密度/引入的动物种群密度不能太低 人口密度要适宜
(4)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20.(11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
(1)直接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金鱼藻和黑藻
(2)遮光 不可行(1分) 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重金属难以被机体代谢出去,会沿着制
作家畜饲料的植物→家畜→人这一食物链传递,对家畜和人的健康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