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八)(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八)(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09:32:47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八)
(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短视频的内容题材和视听叙事逻辑有别于传统视听表达。一些非专业短视频创作者缺乏基本媒介素养,为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故意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摆拍或者“移花接木”合成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虚假短视频新闻,甚至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之间的界限,营造一种记录真实的新闻感,骗取观众关注,引发社会讨论。
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视觉上它给人的感觉是不停地还原现场真实情况,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观看者普遍认为短视频提供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展示的是现实情况,网民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摆拍短视频的视频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刻意调整拍摄手法去迎合观看者,模糊虚假情节和真实故事的界限,企图达到“弄假成真”的效果,用虚构情节获取观看者的真实感情。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有好剧本的故事同样能够吸引观众,但是,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
(摘编自林爱瑞《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
材料二:
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赚取网络流量,实现摆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例如,“芷江县岸托车抢小孩”“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发现车辆被偷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广东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除了上述领域,也存在政治领域的摆拍短视频现象。2016年,一段据称是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叙利亚小男孩“阿勒颇受伤儿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当天转发量就超过3万次,但随后有媒体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其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创造“人道主义”理由。
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网络空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具有行为主体隐匿、社会网络关系复杂、信息演化转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网络社会引导和管控的难度。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在表面上看起来也兼顾和整合了如守望社会、传递文化、娱乐用户等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些“低级红”和“高级黑”的摆拍短视频虽然标榜“真实性”,但与剧情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传播目的差异。
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方面来看,摆拍短视频往往并不精彩,甚至粗制滥造,不具备广泛传播的价值。然而,摆拍短视频善于拿“人性善恶”或者“极端现象”做文章,很容易击中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软肋,牵动用户的爱心和同情心,激起用户的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用户在情绪化状态下可能忽略了对短视频本身真实性的核验,将其当作真实事件看待,反而积极转发扩散,使得摆拍短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大范围传播。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视频平台大有“算法不坏,用户不爱”的发展趋势。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短视频创作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会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短视频使用摆拍的“新闻框架”创作并推送时,用户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真相,也容易被这些短视频所蕴含的价值观所感染,形成某种固定的认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这一主观想象的世界实际上颠覆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曾润喜《短视频创作生态的失范现象与纠偏研究》)
材料三:
VR(即“虚拟现实”)的未来方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使网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
B.当短视频作者企图“弄假成真”,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时,就是对公众的欺骗,因此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
C.“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的摆拍短视频正是利用了高考升学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D.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优先推荐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摆拍短视频刻意作假、“弄假成真”的手法,借“移花接木”这一比喻论证强调作假的主观性和欺骗性。
B.材料二首段从下定义入手,“伪装”“不可告人”等含有强烈贬义色彩词语的使用表现出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
C.材料二第一段引入剧情短视频的概念,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与摆拍短视频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D.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例证法论证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
4.根据材料三图示的内容,下列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5.日前,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24家网络直播平台和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出台这一模式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瓦猫(节选)
葛 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劭《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扑哧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一颗印: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紧凑,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C.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D.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
7.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的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B.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C.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
D.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6分)
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小说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节选自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材料二: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功恒归A于巫B而败C恒归于医D效不效E巫F恒受G上赏H而医辄后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覆,指多次,与《答司马谏议书》“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含义不同。
B.学者,文中指学医的人,和《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均为古今异义。
C.伐与矜同义,与《屈原列传》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不同。
D.恣,指无拘无束,与成语“暴戾恣睢”“恣意妄为”中的“恣”含义均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揭傒斯的赞赏。
D.扁鹊认为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种无法医治的情况,如轻视身体看重钱财、阴阳错乱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4分)
(2)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4分)
1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信巫不信医”带来的危害。(3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民间纸牌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南北不同文化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是儒家、道家思想观念在民间渗透和传播的途径,也是民间图形纹样造型特点的展示舞台。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流失,处于文化边缘、地位①的民间纸牌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麻雀纸牌”中的梁山好汉、“南通长牌”中的八仙、“川牌”中的骰子点数……牌面符号中的这些视觉信息,除了记录我国民间世俗生活的文化喜好外,还记载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小小方寸,内容丰富。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缩影,是数百年来市井生活的精神写照,它蕴含着我国文化基因的宝贵成分,是我国平民大众审美趣味、文化喜好、世俗娱乐的历史结晶。小小一副纸牌,历经②,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凭借的是它自身固有的文化生命力。在③、文化多元的今天,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发掘和抢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方寸”的含义,和原文中画框处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B.乱了方寸,以至于失了分寸。
C.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D.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
20.文中括号处应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它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B、它记录着民间市井生活的文化喜好和观念。
C、它承载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D、它的历史由来已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桂树①,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黃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②,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③,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
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样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慎独则心安。 ——曾国藩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习近平
  综合上述语句与文言阅读材料二相关内容,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八)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短视频的内容题材和视听叙事逻辑有别于传统视听表达。一些非专业短视频创作者缺乏基本媒介素养,为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故意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摆拍或者“移花接木”合成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虚假短视频新闻,甚至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之间的界限,营造一种记录真实的新闻感,骗取观众关注,引发社会讨论。
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视觉上它给人的感觉是不停地还原现场真实情况,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观看者普遍认为短视频提供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展示的是现实情况,网民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摆拍短视频的视频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刻意调整拍摄手法去迎合观看者,模糊虚假情节和真实故事的界限,企图达到“弄假成真”的效果,用虚构情节获取观看者的真实感情。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有好剧本的故事同样能够吸引观众,但是,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
(摘编自林爱瑞《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
材料二:
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赚取网络流量,实现摆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例如,“芷江县岸托车抢小孩”“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发现车辆被偷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广东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除了上述领域,也存在政治领域的摆拍短视频现象。2016年,一段据称是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叙利亚小男孩“阿勒颇受伤儿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当天转发量就超过3万次,但随后有媒体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其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创造“人道主义”理由。
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网络空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具有行为主体隐匿、社会网络关系复杂、信息演化转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网络社会引导和管控的难度。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在表面上看起来也兼顾和整合了如守望社会、传递文化、娱乐用户等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些“低级红”和“高级黑”的摆拍短视频虽然标榜“真实性”,但与剧情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传播目的差异。
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方面来看,摆拍短视频往往并不精彩,甚至粗制滥造,不具备广泛传播的价值。然而,摆拍短视频善于拿“人性善恶”或者“极端现象”做文章,很容易击中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软肋,牵动用户的爱心和同情心,激起用户的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用户在情绪化状态下可能忽略了对短视频本身真实性的核验,将其当作真实事件看待,反而积极转发扩散,使得摆拍短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大范围传播。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视频平台大有“算法不坏,用户不爱”的发展趋势。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短视频创作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会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短视频使用摆拍的“新闻框架”创作并推送时,用户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真相,也容易被这些短视频所蕴含的价值观所感染,形成某种固定的认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这一主观想象的世界实际上颠覆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曾润喜《短视频创作生态的失范现象与纠偏研究》)
材料三:
VR(即“虚拟现实”)的未来方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错误,由材料二“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可知,内容处理上,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不是摆拍短视频的特点,它伪装程度较高。故选C。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使网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
B.当短视频作者企图“弄假成真”,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时,就是对公众的欺骗,因此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
C.“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的摆拍短视频正是利用了高考升学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D.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优先推荐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错误,材料一“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而“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可见,“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只是推动作用中的一方面,选项以偏概全。
B.“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错误,材料一是说“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不是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
D.“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错误,材料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可知,最终是为了市场竞争和满足经济利益。故选C。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摆拍短视频刻意作假、“弄假成真”的手法,借“移花接木”这一比喻论证强调作假的主观性和欺骗性。
B.材料二首段从下定义入手,“伪装”“不可告人”等含有强烈贬义色彩词语的使用表现出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
C.材料二第一段引入剧情短视频的概念,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与摆拍短视频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D.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例证法论证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以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错误,不是对摆拍行为,而是对摆拍短视频的制作手法和目的表示反对。
C.“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错误,材料二原文“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意在强调摆拍短视频的特殊性。
D.“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错误,材料二“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强调其涉及领域多元,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故选A。
4.根据材料三图示的内容,下列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虚线表示期许的VR体验,沉浸的知觉体验、自如的行为体验、梦幻般的精神体验三个维度在空间坐标系中是等距的,即VR的未来方向应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均衡发展。实线代表现有的VR体验,从坐标系中可明显看出,三个维度现有值与各自维度期许值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精神体验,即现有的VR技术在知觉体验上发展最快,其次是行为体验,最后是精神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相对于知觉体验来说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B项说“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与图示信息正好相反,所以是错误的。其他选项描述的信息都与图示内容吻合,是正确的。
5.日前,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24家网络直播平台和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出台这一模式的原因。
5.①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痛点和兴奋点入手,更容易吸引好奇心重的青少年的眼球,使他们深受其害。②摆拍短视频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更容易使心智不够健全的青少年的思想发生动摇。③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进行摆拍创作,具有极强的欺骗性。④平台利用算法,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给青少年,以迎合他们的“猎奇”欲望。⑤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青少年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瓦猫(节选)
葛 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劭《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扑哧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一颗印: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紧凑,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B.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C.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D.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
【答案】B。“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先生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见气氛并不“轻松愉快”。
7.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的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B.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C.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
D.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答案】D。“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错误。作者的用意在于展现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6分)
【答案】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一多,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②谨行勤奋,躬身革命。闻一多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体现了闻一多和龙泉镇人对“礼”的敬畏与坚守。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考题是要求将人物性格、形象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答题时,应运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词汇对小说的人物进行评价。
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小说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解析】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即写实与写虚相结合。结合全文找寻信息,落实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部分是虚构的,然后整合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节选自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材料二: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功恒归A于巫B而败C恒归于医D效不效E巫F恒受G上赏H而医辄后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覆,指多次,与《答司马谏议书》“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含义不同。
B.学者,文中指学医的人,和《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均为古今异义。
C.伐与矜同义,与《屈原列传》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不同。
D.恣,指无拘无束,与成语“暴戾恣睢”“恣意妄为”中的“恣”含义均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揭傒斯的赞赏。
D.扁鹊认为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种无法医治的情况,如轻视身体看重钱财、阴阳错乱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4分)
(2)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4分)
1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信巫不信医”带来的危害。(3分)
10. 【答案】BD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意: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失败永远归于医生。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上等赏赐而医生总置于他们的后面。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D处断开;
“巫”作“恒受上赏”的主语,前面E处断开。
“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是“效不效”的结果,“而”连接前后两个意思,句意紧密,中间可以不断开。
故BDE三处需要断句。
1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多次。/书信往返。句意:反复十数次不见效。/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
B.正确。“学者”今义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句意: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古代求学的人。
C.错误。“伐”和“矜”都是夸耀的含义,与“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相同。句意:不自我夸耀。/每制定出一条律法,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D.正确。句意:为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故选C。
1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不符合原文,原文为“终不一语加咎巫”,意思是“人们根本就没有谴责巫师”。故选A。
13. 【答案】(1)(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2)假使圣人(桓侯)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使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一方之良”,定语后置句,一个好的药方;“一言之善”,定语后置句,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重币”,名词作状语,携带重金;“师”,“拜……为师”。(每点1分)
(2)“使”,假使;“微”,没有显露的病症;“蚤”,通“早”,及早;“已”,停止、治愈。(每点1分)
14. 【答案】①医治无效,损害健康;②耗财费力,劳民伤神;③推诿责任,败坏医道。(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可知,医治无效,损害健康;
结合“殚其财,竭其力”可知,耗财费力,劳民伤神;
结合“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可知,推诿责任,败坏医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地的风俗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从夏、商、周三代都这样,现在就更厉害了。凡是有病不管时间长短病情轻重,药一入口不见效,就排斥掉。至于巫师,反复十数次不见效,不后悔,而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痛加责备自己,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不责怪巫师一句。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失败永远归于医生。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上等赏赐而医生总置于他们的后面。所以医生想急于求利,被人信任,又必定假借邪魅的姿容以为容貌,即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不迷惑。甚至沅湘之间用活人来祭祀邪魅,谋求利益,被施以重刑厚罚不怨恨,巫师的祸害盘根错结深固不解。从医之道既然长久不能胜过巫师,即使有优秀的医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以成就自己的名声,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所以或者间隔几个郡求一个好医生都找不到。呜呼,先王之道不明白吗 为何巫师的祸害到这种地步!人能终享天年,不是侥幸嘛。
我乡里有个徐若虚先生,徐姓是郡的大姓。徐先生十五岁考中进士,不愿做官,回乡行医。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过了数十年,他的学问大有成就,著《易简归一》几十卷。辨别疑难补正缺漏,广博简约,明细观察,彻底了解,通晓细微,融入敏锐的感知,都说是古人再生。他通过把脉治病,不凭借症状,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不苛责报酬。相信就治疗,没有不见效。不能治疗,必定预先知道。只要用了巫师(的治疗)就毫不回头离去了。自此我乡里的巫师,渐渐不能专享功劳。我行走数千里没有谁能赶得上他的。偶尔遇到一个(医生),又只是钻研一门,擅长一个方面罢了,没有兼通的人。来到盱江,见到了汤伯高,他通晓各门医术、性情沉静、思想深奥,不自我夸耀,非常像徐若虚先生。我正忧虑巫师的祸害,医生的道术不高明,漠不关心地看着老百姓夭折而不能救治,珍惜汤伯高的学问就像徐若虚先生一样,而且只要一尝试就有效,所以一并写下巫术盛行带来的好处和巫术盛行带来的祸患赠给汤伯高。啊,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汤伯高,信的人都是我乡里的人,巫师还能长久胜利下去吗!
材料二:
假使圣人(桓侯)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使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所以有六种患病的情形不能医治:为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是一不治;轻视身体看重钱财,是二不治;衣着饮食不能调节适当,是三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是四不治;形体非常羸弱,不能服药的,是五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是六不治。有这样的一种情形,那就很难医治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民间纸牌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南北不同文化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是儒家、道家思想观念在民间渗透和传播的途径,也是民间图形纹样造型特点的展示舞台。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流失,处于文化边缘、地位①的民间纸牌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麻雀纸牌”中的梁山好汉、“南通长牌”中的八仙、“川牌”中的骰子点数……牌面符号中的这些视觉信息,除了记录我国民间世俗生活的文化喜好外,还记载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小小方寸,内容丰富。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缩影,是数百年来市井生活的精神写照,它蕴含着我国文化基因的宝贵成分,是我国平民大众审美趣味、文化喜好、世俗娱乐的历史结晶。小小一副纸牌,历经②,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凭借的是它自身固有的文化生命力。在③、文化多元的今天,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发掘和抢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无足轻重 ②世事沧桑 ③瞬息万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说的是民间纸牌的地位低,可用“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②根据“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可用“世事沧桑”。世事沧桑:既可指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变化无穷,也可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③语境说的是有着很多变化的今天,可用“瞬息万变”。瞬息万变:在短时间内发生众多变化。
19.下列各句中“方寸”的含义,和原文中画框处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B.乱了方寸,以至于失了分寸。
C.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D.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表示一寸见方。
A.矮小。
B.心绪思绪。
C.心得。
D.一寸见方。
故选D。
20.文中括号处应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它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B、它记录着民间市井生活的文化喜好和观念。
C、它承载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D、它的历史由来已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间的衔接和复位能力。
根据前文“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和后文““麻雀纸牌”中的梁山好汉、“南通长牌”中的八仙、“川牌”中的骰子点数……牌面符号中的这些视觉信息,除了记录我国民间世俗生活的文化喜好外,还记载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括号处的句子应该是B。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桂树①,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黃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②,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③,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
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样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②只要有桂花开放 ③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考生具体解答时,首先要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
第①处,根据后文“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可知,先秦时期古籍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历史悠久,故此处可填“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第②处,根据前文“再幽深的地方”和后文“香气便四处飘溢”可知,桂花开放再幽深的地方都有香气,故此处可填“只要有桂花开放”。
第③处,根据后文“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可知,桂花用于食品可增香气,故大受欢迎,故此处可填“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答案】示例: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情愉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筛选关键信息,再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整合答案。
根据第三段“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桂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可知,桂花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可以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据此压缩语段即可。注意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不超过40个字。
故可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文为: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情愉悦。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慎独则心安。 ——曾国藩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习近平
  综合上述语句与文言阅读材料二相关内容,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文言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考生根据曾国藩的名言“慎独则心安”和“大道不孤,众行致远”的语句,结合文言阅读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进行审题立意。
  在审题方面,考生需要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慎独则心安"意味着在独处时,能够自我反省和审视,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稳。"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则是强调在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团结众人,共同前行。
  在立意方面,考生需要从这两句话中提炼出一个核心主题,如"个体与集体"、"自我修养与共同进步"等。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结合文言阅读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以及自身的经历和感悟,进行阐述和论证。
  例如,考生可以在文中先解释"慎独则心安"的意义,然后通过引用文言阅读材料二中的例子,说明在古代人们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审视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接着,考生可以进一步阐述"大道不孤,众行致远"的道理,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说明在集体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在写作方面,作文的开头可以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正文部分要围绕主题进行论述,可以使用举例、对比、引用等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结尾部分则要总结全文,呼应主题,并提出自己的期望或建议。
  总之,在审题立意过程中,考生需要深入理解题目中给出的名言和语句的含义,从中提炼出核心主题,并结合文言阅读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以及自身的经历和感悟进行阐述和论证。这样,才能撰写出一篇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作文。
  【佳作赏析】
慎独,诚其意,修身之道
  “慎独则心安”。这是曾国藩的名言,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在现今社会,我们面对各种诱惑与压力,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做到诚实守信,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课题。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然而,要想与他人共同进步,首先要做到自我完善,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大学》中的教诲,诚其意,慎其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真诚地对待自己,不要欺骗自己。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时,要如同厌恶恶劣的气味、喜爱美好的颜色一样,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谦虚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实现自我提升。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是《大学》中关于慎独的论述。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行事,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人会在独处时为所欲为,无所不为,而君子则应时刻保持警惕,修身养性。在现今社会,慎独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更是一种自我约束,有助于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不受外界干扰。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这句话揭示了许多人在独处时的真实面目。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在独处时依然严于律己,而小人则会放纵自己,无所顾忌。我们应该以君子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掩盖不住的,内心的真诚会自然地表现在外表上。因此,我们应当将自己的内心修炼得更加真诚、善良,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慎独、诚其意是我们修身养性的关键。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才能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坚守道德底线。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个人修养的提高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佳作赏析】
自律成就更好的自己
  慎独则心安,这是曾国藩的名言,意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仍能谨慎行事,不做恶事,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安定。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这句话则强调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能孤立自己,要懂得与他人共同进步。而在《大学》中,也提到君子必须慎重对待独处之时,因为这时一个小人可能会做出各种不善之行。综合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自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自律意味着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避免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当我们自律时,我们便能安心地生活,无需担忧良心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句俗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内心的安宁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石。只有内心安宁,我们才能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在成功时保持谦虚。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够独自前行。我们需要与他人携手共进,这要求我们具备团队精神,尊重他人,并学会合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律。自律能帮助我们实现共同的目标,只有自律的人,才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团队纪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懂得自律,才能与他人共同进步。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若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必须具备优秀的品质。而自律正是这些品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自律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抵制诱惑,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正如《大学》中所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一个自律的人,在独处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这样才能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现如今,自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它能使我们内心保持安宁,能帮助我们实现共同的目标,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曾国藩的名言:“慎独则心安”,在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自律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自己的价值。
【佳作赏析】
慎独致诚,众行致远
  慎独则心安,这是曾国藩的经验之谈,意指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行事,不做愧对于心的事情。这是一种自律,一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灵上获得安宁。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力量,只有与众同行,才能在追求大道的过程中行得更远。这两句话看似独立,实则有着深刻的联系,那就是慎独致诚,众行致远。
  在《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段话阐述了诚意的真谛,即不自欺,对待恶行如恶臭,对待善行如好色。君子在独处时必定谨慎行事,因为小人会在君子面前掩藏自己的不善,表现出善良的一面。然而,君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行为会被人看穿,就像看到他的肺和肝一样。这样的伪善有何益处呢?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时保持真诚,做到内外一致。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的真诚会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一个人如果能在独处时依然保持真诚,不做愧对于心的事情,那么他在众人面前必定也是一个真诚的人。这样的品质不仅会使自己在心灵上获得安宁,也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慎独是致诚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慎独并不等于孤立。曾国藩所说的慎独,并不是要人脱离社会,独自修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众行,也不是要人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的原则。慎独与众行,实际上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境界。只有做到内心的慎独,才能在众人中行得更远。
  慎独致诚,众行致远。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只有做到内心的慎独,才能在众人中保持真诚,进而赢得信任,与众同行。而众行致远的路上,我们更需要慎独,因为只有真诚才能使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行得更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