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09: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文教学法”,在教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朱自清认为教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
(摘编自周丹《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从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
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对于前人的跨越。他还认为:中国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的固有文化才成。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朱自清认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不能将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混为一谈。
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发出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了解与欣赏”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
(摘编自宾恩海《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
1.下列关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者须信仰坚贞、人格健全,具有超乎功利的人生理想,视教育为目的而非手段。
B.语文教育通常是通过讲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成绩或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活动。
C.欣赏文学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欣赏者要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
D.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是“了解与欣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在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教育家的引领下不断前进。
B.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学,信古、学古,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C.朱自清认为可通过“感情移入”欣赏文学,也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文学进行批判。
D.朱自清不仅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成就高,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见解也颇具先声意义。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朱自清关于“教育者”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孔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李贽:“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有何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势。
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报纸分送到各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
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哪位局长携同夫人在宾馆住了多少天,哪位局长驱车游山玩水,甚至哪位局长少交了几顿饭费他都一清二楚。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达师傅做过地下党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汇人来领取。这次,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认出莫雨,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扫了一眼窗台上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
“那是昨天的。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在几个领挂号、汇款的人名中,也排列着莫雨。
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旧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黄。
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局长,不仅毫无畏惧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大饼。”他对答:“油条火烧。”
整整59天,没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
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
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玻璃窗忽然敞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解除戒严的命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
“这个老达,我还想找他杀一盘哪!”研究室主任兴奋起来。
“老达?回家给老伴买煤饼去了。”这是鲁大夫,眼镜片朝大伙儿一闪一闪。
“达师傅怎会上班时间买煤饼?”史副局长也掺杂在人群里。
人们正要离去,达师傅蹬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的意图。他跨下车座,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史副局长一字一板问。
“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他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他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他:“这么说,信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我怎敢作主领钱、买墩布?各办公室的墩布都秃了,也该换了。”
“那……信是你写的?”史副局长强调了“是”字。
“你怎么还不信?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副局长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室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一九八三年十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每逢他路过传达室,都不自主朝窗户看一眼,仿佛那张焦黄的小纸片还摆在那。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被一件更重要的事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他又觉得已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1983年11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描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的细节,表现了达师傅善于察言观色、办事谨小慎微的个性,突出史正斌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
B.文中多次暗示史正斌正是“莫雨”,“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说明他觉得自己被怀疑,但他始终没承认,可见其性格弱点。
C.传达室成为展示机关各色人物心态的窗口,它的“突然冷清起来”,表明有些人不愿被“莫雨”举报信事件牵连而刻意回避。
D.达师傅用汇款单的钱给各办公室买了新墩布,并声称自己就是“莫雨”,他的态度变化使得情节有波澜,丰富了故事意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明确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并且整体上采用顺叙手法叙事,脉络交代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B.“……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以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比拟,突出了人们对写信者的关注,增强了悬念。
C.文章反复提到“59天过去”“整整59天”等时间短语,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等人领取汇款单时焦躁和不安的气氛。
D.文章两次写到史正斌质问达师傅“信是你写的”,这明知故问的话语,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
8.汇款单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原文结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阅读文本删去了这一段文字。这样修改,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狷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
(节选自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于是A潜行B逆流C百步D顺流E九里F得G鼋H而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景”是谥号,意为“布义行刚”,赠予其谥号的朝廷是肯定其作为的。
B.骖,本义是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引申义是驾三匹马,车中两马曰服,两马骖其外小退曰s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出使西域的张骞皆属此类;文中指奉谕办事的人。
D.士礼,专指对待武士所用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武士所用丧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凡是不符合三个条件中任一条的勇士,都应除掉。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不认同晏子的一些行为,认为晏子既没有能极力规劝暴虐无德的齐庄公;也没有能对多次经历各种动乱的齐景公有所匡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作出该判断的依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算。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篓:狭小的高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颔联写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
C.颈联的“更”字表明作者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作者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即使遭遇夹在大国之间,同时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困境也无所畏惧。
(2)《庖丁解牛》中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方今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洞庭湖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所叹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每年开春,家里总是从地窖里把保存了一个冬季的地瓜种一筐筐运到上面。在炕头用土坯垒出长方形的温床,温床里用肥土垫底,铺上厚厚的细沙,再把地瓜种一排排摆好,然后覆上一层细沙。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日喷水,给炉灶添柴,温床里的地瓜种就会从睡梦中醒过来,慢慢地生根发芽,一簇簇、一丛丛的鲜嫩幼芽顶破沙土,露出葱翠欲滴的笑脸。家里人每每看着这些嫩红的茎秆、绿色的枝叶,心里都像喝了蜜似的甜。
春时不等人。地瓜芽秧苗长到半尺后,就迎来了开春后的栽种季节。每一个清晨,院里的公鸡还没打鸣,家里的大人就会麻利地起床穿衣,然后开始细心地从温床里拔地瓜芽子。春雨后的庄稼地早已打好了地垄,大马车装满了地瓜芽苗,男女老少担着水桶、扛着铁锨, ① 地匆匆走向山前山后的地瓜地里。
老人们说,地瓜属土,沾地就活。地瓜蔓苗生命力极强,天南海北 ② ,多年前北方乡下的冬春主粮基本全靠地瓜。然而,地瓜芽子离开温床栽到地里,生长的路却充满艰辛。那些大小不一、坡上坡下的地瓜地,是用不了大型农具的,也没有浇灌设施,地瓜芽的成长命运全靠老天说了算。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特别形象,试分析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① 。”天命指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 ②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 ③ ,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已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警钟吗?
20.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这个同志人很好。
C.他,人在,心不在。 D.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加点的词语“姑且”“至少”删去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
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要求: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②观点明确,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认识。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20
答案 B B C A D BDF D B A D
1.B 解析:B.从材料二第三段“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可知,选项内容是作者用来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作比较的一般观念,不属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
2.B 解析:B.“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学,信古、学古,是为了“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
3.C 解析:C.“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是关于求学立志的,不涉及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题干的观点。
4.①首先开宗明义指出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引出其语文教育目的论;(1分)②接着主要从“了解”与“欣赏”两个方面对朱自清的语文教育目的论进行阐释;(1分)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并重申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2分)
5.①语文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文学欣赏力、批判力等,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受益一生。(2分)②语文教育要讲授语文知识使其语文考试合格。(1分)③语文更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1分)④语文教育应将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通过语文课堂介绍给学生,使其能够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2分)
6.A 解析:A.“突出史正斌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理解不当,与小说语境不吻合。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史正斌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揭示其怯弱的性格弱点。
7.D 解析:D.“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分析不当。史正斌的质问“信是你写的”包含复杂的心理:既有对达师傅是否知悉写信者真相的试探,也有对达师傅“冒领”的勇气的欣赏,对自己畏葸不前的愧疚。“心怀鬼胎、嫁祸于人”显得武断,“阴险狡诈”也不符合文本语境中史正斌的形象性格。
8.①连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小说围绕“汇款单”认领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从无人认领、引人关注,到达师傅主动认领,以及认领后局里各色人等的反应,情节组织紧凑,叙述波澜起伏。②塑造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汇款单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局里众人复杂、微妙的内心。史正斌的富有心机、老谋深算,达师傅的坦然大度、无私无畏,构成鲜明对比。③暗示主题,突出小说主旨。汇款单从开始无人认领,到最后的“主动认领”,揭示了主旨—一伸张正义需要勇气。(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原文结尾的直白议论,使小说结尾蕴藉不足,缺乏审美张力。②删改后的结尾段以史正斌升任局长而仍隐瞒事情真相收束,将史正斌其人机心、沉潜、怯弱等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充分。③删改后的结尾戛然而止,随事件的发展而自然收束,显得干净利落,且能给读者留下更多反思、回味的空间。(每点2分)
10.BDF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而杀之。
11.D 解析:D.“专指对待武士所用礼节”错,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礼节。
12.B 解析:B.“凡是不符合三个条件中任一条的勇士,都应除掉”理解错误,晏子只是认为应该除掉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
13.(1)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虽然”“节”“专”各1分)
(2)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负”“责”“无地”各1分)
14.三人崇尚勇力,无视长幼间的礼仪,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不服对方而相斗杀。(3分)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猛而有气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勇猛而有气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勇猛而有气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猛和气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殓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
15.A 解析:A.“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
16.①作者之忧,是忧百姓生计。作者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②作者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令作者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③作者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每点2分)
17.(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2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2分)
(3)吴楚东南柝 乾坤日夜浮(2分)
18.①一呼百应/一倡百和/不约而同 ②随遇而安(2分,所填成语符合语境即可)
19.①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地瓜种以人的特点,如“从睡梦中醒来”“露出 笑脸”等,表达了对地瓜种生根发芽的期待和欢喜。②使用了叠词,如“一簇簇、一丛丛”,渲染了地瓜幼芽繁盛茂密的样子。③形容词的运用,如“葱翠欲滴”形象生动。(5分)
20.D 解析:D项和画横处的“人”都指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能思维、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能进行语言交际的高等动物,人类。A.指别人、他人。B.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C.指人的身体。
21.①畏圣人之言②我表示赞成③二是应该“怕”道德(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姑且”表示暂且、暂时,作者有意转换讨论的话题,“姑且”一词对话题的转换起着舒缓语气和限制时间的作用。如果删去“姑且”一词,表达的语气显得很生硬。(2分)②“至少”表示最少,作者认为人应该“怕”的事物有两种以上,“至少”一词的运用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准确。如果删去“至少”一词,说法就太绝对了,不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2分)
23.写作指导:题目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考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考虑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据此,学生可以想到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当今社会,担当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作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所以可从“担当责任”的角度入手,担当责任需要自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 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困苦 勇于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根据“结合现实”这一要求,也可从中学生角度谈责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拼搏进取,勇往直前,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文体上注意按要求写成议论文。参考立意:责任,国富民强的保障;责任,美好的基石;莫忘匹夫之责;做怀揣责任的追梦青年;勇担责任,以青春托举时代中国;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