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花城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课题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乐曲中乐器的音色和乐曲的结构和表现的情感变化。 艺术表现:让学生理解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式结构,并熟唱《梁祝》音乐主题。 创意实践:通过模唱、对比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去理解音乐的内容与情感, 文化理解:通过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体验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感知音乐在表达情绪上的绝妙之美。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式结构,并熟唱《梁祝》音乐主题。 2、通过模唱、对比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去理解音乐的内容与情感, 3、:通过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体验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感知音乐在表达情绪上的绝妙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理解奏鸣曲式的结构以及熟唱《梁祝》的音乐主题,并能对音乐表现情感初步的掌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音乐是通过哪些要素、哪些表现手段去表现人们的“悲”的情绪的。
教学方法 引导法、聆听法、对比法、示范法、模唱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钢琴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欣赏。 教师小提琴演奏曲目《化蝶》。学生欣赏。 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目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化蝶》,它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乐曲。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奏直观让学生感受小提琴的音色和乐曲主旋律,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新知探索 (一)乐曲和作曲家介绍 1、师: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创作于 1959年。 乐曲内容来自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民间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以浙江越剧唱腔为素材,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是中国 “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 (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在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梁祝》 与贝多芬、 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 “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 “哪里有太阳, 哪里就有中国人;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 《梁祝》!” 2、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首乐曲的作曲者:何占豪、陈钢。 何占豪:我国著名作曲家,代表作之一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 英台》 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他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 《烈士日记》、交响诗 《龙华塔》、 二胡协奏曲 《莫愁女》、 古筝协奏曲 《孔雀东南飞》 等。 陈钢:上海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习音乐,10 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 学钢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部队文工团,15岁开始创作音乐, 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1955 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 师从丁善德、 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学四年级时, 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后又编写了 《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 歌》 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另著有散文集 《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曲作者,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分段欣赏 师: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图: 引子部分。 (1)师:请我们先来欣赏引子部分。大家仔细聆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有那两个?音色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聆听并回答. (2)教师出示课件图片,讲解长笛和双簧管的音色:明亮秀丽的长笛,悠扬的双簧管。 师: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下,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叫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了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 百花盛开的画面。 (3)师:请大家跟随老师的琴声,哼唱主题旋律。 2、爱情主题 (1)主题1——相遇 师:在这首乐曲中,有一段爱情主题不断地穿插出现,请大家仔细聆听第一段爱情主题音乐,思考:主奏乐器的音色与刚才管乐相比,有什么区别?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在这个片段中,在竖琴淡淡的琶音伴奏下,小提琴独奏奏出那淳朴而优美的旋律,感受美丽动人的爱情主题。 师:请大家轻轻跟着音乐挥拍,感受音乐的韵律。这个片段的爱情主题素材取自于越剧唱腔。 出示小提琴,教师讲解乐器。 课件出示图谱,学生随琴演唱旋律。 (4)同窗 A师:同窗三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历了快乐的学习时光。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节奏表现这样的画面呢?快速还是慢速?用什么样的乐句来表现?是悠长婉转的还是短促活泼的? 课件出示,学生选择。 讲解乐句是什么? 旋律线。用点和线表示乐句的高低和长短。 放音乐,一起画旋律线。 师:我们可以看出来,优美的线比较长,活泼的线比较短。 (5)爱情主题2——别离。呈示部中的结束部 “长亭惜别”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很快,分离的时刻很快到来,爱情主题再次出现,请大家聆听对比听赏后议一议:与主部的爱情主题有什么不同?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表现了祝英台怎样的内心心理? 生:这个片段出现的爱情主题不再是清亮悠扬,而是断断续续的音调, 表现了祝英台欲语又止、恋恋不舍的矛盾心理。 师:与上一段音乐相比,情感上由快乐转为忧伤。 师:旋律中加入了大提琴,小提琴代表了谁?大提琴代表了谁? 生:小提琴代表了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前后呼应,仿佛在依依惜别。 (6)爱情主题3“化蝶” A师:第三次爱情主题再次出现,对比听赏后请大家生思考:这段爱情主题是怎么表现梁祝 “化蝶” 后的仙境呢? 生:再现部中的爱情主题带着缥缈梦幻的色彩。加了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重新奏出了那迷人的爱情主题,在竖琴的级进滑奏的伴奏下,音乐显得轻盈迷蒙,带来仙界的感受。 B爱情主题的延伸——歌曲《化蝶》。 师:歌曲《化蝶》是阎肃先生根据爱情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通过对爱情主题的反复听赏,我们对旋律已经比较熟悉,也了解了作品的主要情节。哼唱歌曲《化蝶》 加深对“爱情主题”的体验。 在哼唱时让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三段歌词进行不同的演唱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欣赏,具体感受乐曲中的各个乐器的音色变化和每段音乐的感情变化。 3、探寻 《梁祝》 中的 “悲”。 师:展开部是作品的中心部分,包括了“抗婚、楼台相会和哭灵投坟”,也是这部悲剧的主要“悲”的集中呈现。请大家在听赏时将“故事情节—悲的情绪—音乐的表现”相结合,探寻音乐中不同“悲” 的呈现,特别关注其中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 教师播放音乐片段,简介音乐中不同“悲” 的呈现。 1、 英台抗婚 ——悲愤惊惶 师:音色的运用对情绪的渲染:沉重阴暗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预示着不祥;铜管的粗暴,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是凶暴残酷的封建势力主题;独奏小提琴采用我国戏曲中特有的散板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不安;紧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切分和弦全奏,奏出英台的反抗音调。 2、 楼台相会—— 悲伤痛苦 师:本段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聆听音乐的时分时合、时断时续、相互缠绕,听赏时跟着音乐的呼吸,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悲痛难舍、互诉衷肠的感人场景。 3、哭灵、控诉、投坟——悲怮不绝 师:本段音乐中,有“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与越剧嚣板 (紧拉慢唱)的手法,加上急促不安的板鼓,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哭灵控诉的情景。小提琴的绝唱,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 4、探讨: 师:听完这首乐曲,请大家讨论,为什么说 《梁祝》 是 “我们自己的交响曲”? 生:题材——采用中国民间传说, 创作手法——运用越剧音乐素材及中国戏曲手法, 意义——成功探索了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等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三段音乐中探寻音乐中不同“悲” 的呈现,帮助学生关注其中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感受作品的悲情表达。 三、知识拓展 观看管弦乐版本《梁山伯与祝英台》视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经典的中国传统乐曲。了解了其背后的故事背景,感受了古典音乐风格的韵味,解读了乐曲中蕴含的忠贞爱情与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这首乐曲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体会到了古典音乐的情感魅力,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深入欣赏这首音乐,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课后作业 继续深入欣赏民乐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反思 一、教学亮点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初中音乐欣赏课中,教师成功地将古典音乐与文学故事相结合,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我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视听效果,使他们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传说中。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聆听表现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了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二、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音乐时感到困难。 三、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方案:首先,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编排音乐剧,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其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音乐感受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音乐分析;对于对音乐不太敏感的学生,可以通过故事或画面来帮助他们理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