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B.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使海拉尔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中国两弹一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虽然已87岁高龄,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他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激励着我们。
D.运动会上,张明把运动员拼搏的身影和同学们呐喊加油的声音拍成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为同学们留住了精彩瞬间。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B.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C.《社戏》选自小说集《彷徨》,文中能连翻四十八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属于戏曲四行当中的角色。
D.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为新文学运动奠定了基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B.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C.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4.依次填入下列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物竟风流。鲁迅以 ,诸葛亮以 ,司马迁以 ,文天祥以 ……人生百态,百态人生,殊不知这“态”里透着人生的真谛,也折射着人生的价值。
①“铮铮忠骨”的姿态流芳千古 ②“宁死不屈”的姿态彪炳史册
③“民族脊梁”的姿态长驻人间 ④“忍辱负重”的姿态激励后人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5.下面的诗句采用了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C.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D.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跟着随母亲省亲的“迅哥儿”,我们感受到了平桥村敦厚和睦的民风;听着富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着糜子、肩扛红旗的辉煌历程;而刚劲激昂的安塞腰鼓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使静mù的氛围立即变得热烈,使tián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xǐng kàng B.shěng kàng C.xǐng rǒng D.shěng rǒng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静mù( ) tián( )静
7.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明礼·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⑦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⑧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⑨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⑩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8.阅读选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
9.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10.本文大量引用描写诗词典故中的灯笼,有什么目的?
11.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以散文笔法,记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写出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喜欢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联想到历史人物。
C.“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一句写出了族姊远嫁后,家里无人照料,朱门掉漆,颜色暗淡,不再鲜艳。
D.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12.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有哪些启示。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社戏》)
1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2)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14.作者设置“偷豆”这一情节的用意何在?
三、作文
15.记叙文写作。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表达着相互的尊重;一声善意提醒,一次抬手相助,都传递着邻里的温情。当然,或许你是依山而居,傍水为邻,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些别样的友邻也会给你带来温暖、慰藉和感动。请你以“邻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D
6.(1)C
(2) 穆 恬
7.衣着整洁、得体、协调、朴素、大方,不得穿奇装异服;进校门主动下车,接受门卫和值勤同学的迎接和检查,不在校园骑车;进出门口、上下楼梯,遇到老师,要让老师先走;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和批评,不得顶撞等。(任选三条)
8.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写上4点可得满分)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比作网,而灯笼就是网中的结;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挤”字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之多、之广,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 10.文章大量引用古诗词,意在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11.C 12.作为中学生也应从小树立爱国意识,努力学习,热爱祖国。(结合文章,结合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3.(1)运用比喻和侧面描写手法,将快速航行的渔船比成大白鱼,并通过老渔父的反应侧面表现航船之快,少年伙伴技术之熟练,也表现出“我”愉悦的心情。
(2)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阿发在夜里查验罗汉豆的生长情况并做出选择的过程,表现出阿发干练、淳朴善良的性格。 14.(1)丰富小说情节,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偷豆”这一情节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和纯洁无私的心灵,表现了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15.邻居
她总是一个人。
斜晖脉脉,夕阳酡红如醉,把西方那天染成艳色。古老的石头还是被独自搁在门口,等待一个同它一样劳累的人叹着气坐在它身上。大娘总是着一身素衣,面带倦意,印象中多的是,她坐在石头上择韭菜。
“两个闺女都嫁出去了,有吃有喝,别管其他的。”村里人都这样劝她。她如此伤心,不是因为降价的鸡蛋没买到,不是今年的收成,而是同她走了半辈子的那人,忽然消失在生活中,不见了踪影。去年春节,红通通贴在我家墙壁、她家门口的“出门见喜”不见了,不与相干的我心里顿时觉得空荡荡。
小时候,我应着奶奶“人家的饭好吃”,整天赖在对门不走,像个“恶人小猫”似的。茶几周围总是坐满了人,笑脸围成的弧把佳肴圈住,紧紧的,连味道都难跑出来。我喜欢在一边默不作声的大爷抽着烟,看着电视,这样我可以静静地观察他圆乎乎的胖脸蛋。
这样的面容,慈祥、憨厚,我真想念他乐呵呵地把一个用两只手托住的大桃子送给我的那时刻,可是再也找不到了。大娘没念过书,但是她的话真好听,我总是被迷住,定定地上神思考几分钟。
一切都过去了。
好事、坏事都成了风景。
对门的石头板凳、大娘和满胡同开了又开的凤仙花,都在我眼前掠过。爷爷不让我出去那天,我知道是大爷告别了这世界。爷爷的眼圈也红红的,不住地吸鼻涕,我便晓得他同住了半辈子的玩伴兄弟已经成了熟来熟去的一部分。
我再也回不到那茶几前,但我可以让她来到另一个花桌子。近近的邻居没有距离美,倘若离开,那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失落和悲伤。
大娘,擦干眼泪,天亮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