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精品课件)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43张PPT含2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精品课件)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43张PPT含2个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3 10:1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交互性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
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
与保护?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多样性
传承性
宏观整体认识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交互性)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农业社会(区域文明)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工业社会(整体世界)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信息社会(全球化)
新课导入:
课外拓展
人类历史上三次大迁徙
游牧世界
农耕世界
特点:逐水草而居,社会结构简单,长期狩猎,性格剽悍,机动性强。
特点:安土重迁,社会结构复杂,细密的社会分工,城市、文明、财富。
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里指出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第一次:公元前2000纪,印欧人的迁徙(第6课 )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第6课 )
第三次:13世纪蒙古人西征(第11课 )
求生存
谋发展
人口
迁徙
重要途径
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动态载体
文化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对文化层面的身份认同,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表现在对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等方面的认同,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它体现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中,也体现在各个区域文化特征的识别中,是人类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进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明确一定区域内特定的自然环境影响了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文化的特征。
2.史料实证:搜集整理相关史料,通过对史料、遗存的分析,了解早期人类迁徙的概况。通过史料实证希腊化时代不同地域人类的交流情况;通过亚历山大东征的史料,实证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3.唯物史观:了解早期人类迁徙基本方式、途径和影响,认识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01.
战车上的较量
——印欧人的迁徙
02.
目 录
马背上的角逐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上古(奴隶社会)
各区域文化的交融和产生
中古(封建社会)
各区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多元文化的交融共存→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区域文化的形成
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里指出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第一次:公元前2000纪,印欧人的迁徙(第6课 )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第6课 )
第三次:13世纪蒙古人西征(第11课 )
【链接】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1783年,英国政府派掌握28门语言的学者威廉·琼斯研究印度语言文化。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印度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古英语、波斯语等语言,在语法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有系统的相似点。
他认为这些绝不是偶然的,这些语言必定衍生自同一种原始母语,他命名为“印度欧罗巴语系”,经过后世学者的补充和论证,“印欧语”、“印欧人”的概念被广泛认可。
英国与印度相距甚远,为何语言相似?
(一)印欧人的起源
1.起源:
印欧人,印度欧罗巴人的简称,这支人种可能起源于喀尔巴阡山以东、高加索以北的东欧平原。
一、战车上的较量——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第一次游牧民族大迁徙)
2.文明成果: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
思考:结合教材和图片内容,指出印欧人的种族特点?
起源于东欧平原;是游牧民,驯养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二)印欧人的迁徙概况
①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
②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③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④ 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
⑤占领了西欧北部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
特点:
①时间:时间长
②空间:区域广泛,以南迁为主。(西起欧洲、东到印度)
③方式:(武力征服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④影响:形成多种新族群,对早起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思考:印欧人所到之处产生了哪些新的文明?印欧人的迁徙有哪些特点?
材料1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
①游牧民族生活特点的需要:食物来源不稳定,不断迁徙,逐水草而居。
材料2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
②游牧民族的性格:骁勇强悍
材料3 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③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军事:制造了马拉战车)
材料4 我们说印欧种人迁徙是一种常态,他们“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因为主要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车载起所有行李,朝那里迁移”。况且“他们一贯贪图更大的畜群,更大的牧场”,迁徙就这样与他们的生存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游牧和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
——摘编自孙振民《印欧种人的迁徙与古罗马文明》
④人口的增长
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三)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宋元
明末
战国


明中
魏晋
材料5 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
⑤自然环境的变迁:气候恶化
材料6 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⑥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吸引
河流冰封-草原退化
海上民族 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徒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他们或来自小亚细亚,或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带着家眷,寻找新的定居地,有时也会受雇于埃及和赫梯,充当雇佣兵。虽然他们并未建立统一国家,也无文字传世,但他们的行动大大改变了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赫梯帝国因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海上民族也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岛等地定居下来。
(四)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摧毁了旧的文明
②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③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④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交流,推动文化交融
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公里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欧亚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印欧人不断与农耕民族融合,产生了多元区域文化
二、马背上的角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第二次游牧民族大迁徙)
与罗马接触日耳曼南迁
时间 史实
公元前2世纪—2世纪
3—6世纪
7—8世纪中期
①中国: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②欧洲:日耳曼人南迁
第一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二、马背上的角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第二次游牧民族大迁徙)
(一)地图上面寻踪迹(基本过程)
匈奴扩张
大月氏
人西迁
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日耳曼人
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它波及大半个欧洲,甚至远徙到北非等地。
1.第一轮迁徙:BC2世纪—2世纪(中国汉朝、西方罗马都进入强盛时期)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后被匈奴打败后西迁。公元初,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时间 史实
公元前2世纪—2世纪
3—6世纪 中国
7—8世纪中期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日耳曼人南迁
匈奴等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日耳曼灭亡西罗马帝国
二、马背上的角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一)地图上面寻踪迹
第二阶段:3-6世纪
2.第二轮迁徙:3-6世纪
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逐渐肢解了西罗马帝国,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勃艮第王国等一系列“蛮族国家”,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社会。也促进日耳曼人氏族制度的瓦解。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p36学思之窗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人口迁徙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态度:最初是消灭罗马帝国,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
(2)转变原因:最初是没有认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和文化有利于巩固统治,因而选择接受罗马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
思考:根据材料,阿图尔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时间 表现
公元前2世纪—2世纪
3—6世纪 中国
7—8世纪中期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匈奴等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日耳曼灭亡西罗马帝国
阿拉伯人扩张,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第三阶段:公元7—8世纪中期
二、马背上的角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一)地图上面寻踪迹
3.第三轮大迁徙:(7-8世纪中期):
7世纪,阿拉伯国家建立,之后开始扩张,8世纪逐渐征服西亚和北非,到中期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
材料一: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
----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
材料二:他们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
---叶洵灶:略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材料三: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迁徙的原因:
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 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 ④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
二、马背上的角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二)文献中间找原因
原因逻辑
内部原因
主观
有需要、必须出去(谋生)
性格使然,愿意出去(游牧)
客观
有能力,能出去(技术)
外部原因
有吸引力(文明先进、物产丰富)
对外有可乘之机(农耕文明的动乱时期)
【规律总结】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
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
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
唯物史观
(1)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影响:
《天方夜谭》:很多故事来源于古埃及和西亚等民间传说,其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终成眷属》等受其影响。
——课本P18
【学习聚焦P35】:
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
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影响: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影响:
总结提升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在的现象。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以及蒙古西征。
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
材料: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本课总结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前2世纪—公元2世纪
2.公元3—公元6世纪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中国: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
(2)欧洲: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建立一系列国家
(1)小亚细亚:赫梯人
(2)印度河、恒河流域:雅利安人
(3)伊朗高原:波斯人
(4)巴尔干地区:希腊人
1.起源与生活方式
2.印欧人的迁徙
3.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起源:东欧平原
(2)生活: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1)时间:前2千纪初起,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方向:西起欧洲,东到印度。
(3)影响:形成新民族;影响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1)中国: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2)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接触中不断南迁。
阿拉伯人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3.公元7—公元8世纪:
1.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答案】D
真题研析
2. (2024·1月浙江·高考真题)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答案】C
1、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 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
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 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
针对练习
【详解】题干强调的是早期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当时雅利安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故A项正确。口耳相传的历史也是历史,不能说其一定不可信,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不是雅利安人东进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雅利安人进行的迁徙是否是有计划的,故D项错误。
A
2.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又据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炎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年号,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分布的变化,并未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人口分布,与土地兼并现象无关,排除B项;北方战乱,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但与材料主旨强调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不符,排除C项。
D
3.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解析】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结合材料信息“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B。解决粮食问题属于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表述片面,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和商业活动,排除C.D。
B
4.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
B.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
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详解】根据材料,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周人被迫南下东迁,并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可见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B项正确;周朝并非印欧人建立,排除A项;周与商都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华夏文明在印欧人的迁徙前就已经起源,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非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B
5.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
B.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
C.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D.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
【解析】据“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可知,材料反映印欧人的迁移对中国和印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吐火罗人对中国造成社会不平等性,排除B项;据“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可知,其对中国有一定影响,并非最深远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印欧人对原住民、黄河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
A
6.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详解】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B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详解】材料“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符合题意;AC中的“全部”太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ABC不符合题意。
D
8.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西罗马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 )
A.汪达尔人的迁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汪达尔人的迁徙使古罗马文物遭严重破坏
D.汪达尔人的迁徙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答案】B根据题干可知,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导致迦太基的陷落,切断了西罗马帝国在非洲的财政来源,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B
9.在征服罗马之后,中世纪的各个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 (  )
A.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罗马法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
【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可得知,罗马法对日耳曼王国的立法产生了极大影响,C正确。材料中未提到“近代资产阶级法学”,A错误。B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的“高度稳定性”,材料也未提到,排除。
C
10.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详解】材料“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符合题意;AC中的“全部”太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ABC不符合题意。
D
11.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匈奴族刘渊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建国称汉,将自己作为刘汉的正统继承者,目的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因此B正确。A错误,刘渊的目的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巩固政权统治,并非恢复宗法制度;C错误,弘扬中原文化不是刘渊此做法的根本目的;D错误,刘渊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目的是争取汉族的支持,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权的交往无关。
B
12.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作为游牧部落的印欧人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文明,说明了其迁徙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故选D项;材料仅提到印欧人迁徙到希腊半岛,并未提及北非地区及其文明的情况,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有利于自身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而非消亡,排除B项;希腊化世界的诞生是公元前4世纪晚期由亚历山大远征促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THANK YOU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