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试题
试卷分值: 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 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 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 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是一面镜子吗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 “每位读者在读书时,都是在读自我”。阅读活动中包含着一种认识逻辑,即读者在阅读之时,渴望“在书中认识自己”。菲尔斯基认为,这种自我认知的阅读目的是通过“自我强化”和“自我延伸”实现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与熟悉的日常生活画面产生共鸣,这种读者与阅读内容瞬间的共同体验,使读者在文学对他者的描述中印证了自我,这种犹如“对镜自照”的行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带入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我们阅读时代久远或具有异域风情的作品时,-虽然对场景、人物以及日常都不再熟悉,但仍然可以产生共鸣,其原因即我们在这些遥远而陌生的事物中,仍然可以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
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认为,孩子最初通过看到镜中的自己逐渐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菲尔斯基反对这种观点在文学中的应用。他认为,我们在阅读之时,文本并不是冷冰冰的镜子,而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对话者,我们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和联系而塑造了自我。菲尔斯基认为,阅读的体验“更像是看到一个无吸引力的、闷闷不乐的中年人进入一家餐厅,然后猛然发觉你其实看到的是吧台后面镜子里的形象,而这个毫无吸引力的人就是你自己。”镜子中呈现的我们,并不总是我们希望和想要看到的那样。文学不是一面镜子,
第1页, 共 10页
因此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失败之处与盲点,让我们接触到陌生的“另一个我”,达到更深刻的内省与自我认知。
文学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中心的平面镜像,而是一种立体的、错综复杂的、延伸的表现与思考。文学中所蕴涵的知识与认知,也并不是镜子中无法触摸的影子,而是需要读者的阅读与阐释才能够产生意义,获得生命。文学通常是以特殊的个案来描述世界,但是这并不影响文学成为知识的来源,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正是由无数特殊个案独特性的堆积而生成的。相较于凡事客观考证的历史叙事来说,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在化”能力,可以主观地从人物内心向外生发,使读者沉浸其中,从而更容易了解文学所表现的外部世界。文学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是多样、偶然且难以预料的。文学不是一面镜子。读者与文学的相遇,是某种改变的开始。文学影响读者的感知,读者也不断地赋予文学以新的意义。
(摘编自段慧敏《读<文学之用>》)
材料二: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表现在小说阅读中,那就是,当人物一出场上就会判定其性格趋向; 当情节一开端,就能猜到结局。比如看到“马嵬坡”这个题目,读者极易猜到诗人可能要借助杨贵妃的悲剧,讥讽封建权贵,实际内容也往往正是如此。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会得到一种先见之明的满足,欣赏过程十分轻松,但却会因期待指向的畅通无阻而感到兴味索然,会因文本经验的平常而窃笑作者的低能。
与之相反,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以小说而论,凡古今中外的优秀之作,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还是情节的变化、主题的呈现,常常出人意料地造成期待遇挫。如在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时,大概很少有读者能料到窃贼冉·阿让后来会成为能够消灭失业和苦难,兴办了各种慈善事业,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的蒙特漪市市长;也很少有人会想到那名统治阶级的鹰犬、一直在追踪冉·阿让的警官沙威会良心发现,私放了冉·阿让,然后自己投河自杀。在阅读这样的优秀作品时,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遇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者就是在这样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受挫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野,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为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样一种对读者期待视野的丰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
(摘编自童庆炳《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第2页, 共 10页
3亿 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A.菲尔斯基认为,阅读时通过“自我强化”和“自我延伸”能使读者更好地融入作品中以实现自我认知。
B.菲尔斯基认为文本不是冰冷的镜子而是鲜活的对话者,因此他反对拉康的“镜像理论”。
C.读者阅读作品时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欣喜,重要原因是期待指向从遇挫走向了开悟。
D.相较于完全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文学作品,具有适度的逆向受挫的作品易让读者感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与阅读内容产生共鸣并印证了自我,这种现象如同“对镜自照”。
B.材料一多次引用菲尔斯基的观点并作为说理的依据,可见作者对他观点是较为认同的。
C. 文学如果像历史叙事那样凡事讲求客观考证,会因“内在化”能力削弱而趋向平面镜像。
D.如果某作品与读者期待视野顺向相应,可知这位读者有一定阅读技巧且阅读较为轻松。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 (3分)
A.《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从纯洁到堕落再到复活的发展过程,既在读者的意料之中,又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
B.《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追求自由恋爱,突破重重阻碍,最终实现大团圆的结局,符合多数人的心理预期。
C.《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贯穿小说始终,这对喜欢阅读海明威作品的读者极具阅读吸引力。
D.读者在阅读《党费》时,读到黄新组织妇女同志为山上的同志运送咸菜遭遇白匪时会为其担心,读到她为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时会感到悲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牛站在岭畔[3],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 “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
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 “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
第3页, 共 10页
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 “哪个村的 ”回答是: “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 “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 ”那人说: “这不是货怕比货么! ”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是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
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 “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 ”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 “做铁叉干啥 ”儿子说: “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又鳖,叉上又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 ”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又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不久,儿子又定新货了: “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
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 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 “咋不打啦 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 “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 咹 咹 ”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在说:“这有啥呀 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 恐龙那么大,现在挖出来的恐龙蛋不也是拳头那么小 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呀,儿子忙喊: “爹,爹!”张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哒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
第4页, 共 10页
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改动)
【注】岭畔: 山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小说开头用非常质朴的言语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B.张铁匠对司家弹棉花手艺的取笑以及对羊角村铁匠铺的挖苦,表明张铁匠对传统手工艺衰微的担忧。
C.张铁匠为了将手艺传承下去,强压着不让儿子外出打工,这显示了他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D.儿子对白芦峪河的开发伤害了张铁匠的自尊,凸显了张铁匠对传统生活方式被冲击的酸楚和无奈。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叙述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具体表现为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B.小说中“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铁匠想象自己造出钉子后的快感。
C.小说通过写张铁匠对他儿子合伙人话语的反应,交代了张铁匠对唯利是图观念的强烈反感,凸显了其淳朴的性格特征。
D.小说的结尾写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的事,写出他面对现实的无力感,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8. 文本中张铁匠和儿子的对话,张铁匠和合伙人的对话,分别反映了三个人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9. 汪政在《论贾平凹》中说,贾平凹的作品表现了“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壁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 “吾媵臣
第5页, 共 10页
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 “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缪公曰: “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 “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於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 “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於门外而哭曰: “师乎! 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遇师必於清。”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 “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於周,道遇秦师,曰: “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 “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不敢固辞,再拜稽首受之。三帅乃惧而谋曰: “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 “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觳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
(节选自《吕氏春秋》)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臣A闻B之C袭D国E邑F以G车H不I过J百K里L以M人N不O过P三R十R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恐楚人不与”中的“与”是给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与尔三矢”中“与”字意思相同。
B.“晋文公适薨”中的“适”是刚刚的意思,与《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中的“适”字意思相同。
C.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行礼时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缪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最后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
第6页, 共 10页
B.秦穆公袭击郑国一事,蹇叔持反对意见,他深知不会成功,同时他预见了晋军会在崤山进攻秦军的可能性,认为秦军的失败不可避免。
C.秦穆公认为蹇叔在军队出征的时候哭,是在为军队哭丧,十分不吉利;实际上蹇叔只是因为自己或儿子必有一方会死去而哭。
D.秦军三个主帅听到弦高的话,料想郑国已有准备,就率军回秦,结果半路上遭到晋军攻击,三个主帅都被俘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4分)
②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4分)
14. 在文本一中,百里奚认为“蹇叔贤而世莫知”,请根据文本二概括蹇叔的“贤”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五)①
杜甫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注①:何将军,郑广文好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与郑广文满怀兴致而来,初见“剩水”“残山”,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
B.颔联将“绿”“红”前置,句法灵动,突出了“折笋”“肥梅”给人的视觉冲击。
C.第六句中的“金鱼”是何将军的配饰,“金鱼换酒”写出何将军好客及嗜酒豪兴。
D.本诗中诗人山林做客显得放松随意,与《客至》中诗人因菜少酒陈略显歉意不同。
16. 明人汪瑗说尾联“见宾主相忘之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乐”的原因。 (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9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所用的武器远不及九国的句子是
“ , ”。
(2) 《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 。 ”
(3) 《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 , , ”。
(4) 《锦瑟》中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小题。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 ,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然而,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未曾察觉的是在“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 。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 “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 地把各种“谱” “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 )再往深里说,不但各种“谱”企图控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举足轻重 不成体统 同中有异 墨守成规
B.举足轻重 不成方圆 求同存异 墨守成规
C.不可或缺 不成方圆 同中有异 按部就班
D.不可或缺 不成体统 求同存异 按部就班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而是人可以创造得更好。
B.而且是人可以创造得更好。
C.而且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
第8页, 共 10页
D.而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B.各种“谱”不但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C.各种“谱”不但不企图控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D.不但各种“谱”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小题。
跑步是一项大众运动,但也有人担心,经常跑步会造成膝关节磨损等,对膝盖不好,会得“跑步膝”。其实临床上没有“跑步膝”这一概念。 ,一般是软骨损伤、肌腱末端病、滑膜炎等,此时应注意休息,暂时不要运动,直到疼痛减弱或者消失为止。
专家提醒,无论是跑步还是其他运动,除了选择专业的运动场地外, 。如,运动前做一些热身运动、运动后做一些拉伸和放松,从而减少运动伤害和受伤几率。若训练不够规范,那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此时有条件的应进行冰敷,并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膝关节、预防膝关节损伤 杨渝平表示,膝关节并非靠护具去保护, 。平时应多训练肌肉力量,以及反应性、灵敏性等等。静蹲是一种非常适合普通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锻炼方法,主要锻炼股四头肌肌肉力量。具体方法为背靠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呈现下蹲姿势,使小腿长轴与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不要小于90度,一般每次蹲到无法坚持为结束,休息1-2分钟,然后重复进行,每天重复3-6次为最好。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在无数人的执着坚守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在疫情防控期间,机器人虽然大显身手,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在医疗领域的“春天”就要来临。
D.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课本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选择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部分同学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历史背景、文化差异、
第9页, 共 10页
语言翻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很难读得进去外国作品。他们认为,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还是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放在中国的优秀作品上。全班就此问题发起了一次讨论。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思想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0页, 共 10页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由原文“菲尔斯基反对这种观点在文学中的应用。他认为,我们在阅读之时,文本并不是冷冰冰的镜子,而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对话者,我们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和联系而塑造了自我”可知,“菲尔斯基认为读者通过文本是塑造了自我而不是“逐渐认识到了自我”。故选 B。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可知这位读者有一定阅读技巧且阅读较为轻松”错,由原文“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会得到一种先见之明的满足,欣赏过程十分轻松,但却会因期待指向的畅通无阻而感到兴味索然,会因文本经验的平常而窃笑作者的低能”可知,顺向相应的阅读情况有利有弊。故选 D。
3.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受挫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野,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更强调“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受挫一方面”的作品更为人喜爱。
A.是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受挫一方面。
B.是顺向相应。
C.无关。
D.是顺向相应。
4. ①材料二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②先指出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③然后紧承上文,结合实例分析了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给读者带来的不同体验;④最后总结,指出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与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密切相关。 (本题4分,一点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指出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是总的概括。
第二段“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可知,这是从顺向相应的角度来阐述。
第三段“与之相反,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可知,这是从逆向受挫的角度来阐述。
第四段“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样一种对读者期待视野丰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可知,指出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与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密切相关。这是对全文的总结。所以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5. ①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对现实生活进行立体、错综复杂、延伸式的表现与思考,为读者提供再发现、再创作的广阔空间。②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会伴随着符合读者期待指向的遇挫,它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本题4分,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文学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中心的平面镜像,而是一种立体的、错综复杂的、延伸的表现与思考。文学中所蕴涵的知识与认知,需要读者的阅读与阐释才能够产生意义,获得生命,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发现、再创作的过程,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知,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对现实生活进行立体、错综复杂、延伸式的表现与思考,为读者提供再发现、再创作的广阔空间。
由原文“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可知,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会伴随着符合读者期待指向的遇挫,它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
6.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明张铁匠对传统手工艺衰微的担忧”错。从表面看,张铁匠的言辞是在对后两者进行挖苦、嘲笑,实际上这体现了张铁匠对自己打铁手艺的自豪和骄傲。故选 B。
7.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写出了张铁匠想象自己造出钉子后的快感”与原文不符。从下文看,张铁匠不屑于干打钉子这种事。故选 B。
8.①张铁匠:保守、执着、无奈。如: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不愿改变;对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
②儿子:善于发现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改变现状。如: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
③合伙人: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如:他不顾张铁匠的感受,认为只要能赚钱,打啥都是一样的。 (本题6分, 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张铁匠:结合“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 ”可知,张铁匠认为打钉子是“丢先人”的事情; “张铁匠一下子火了,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嘭嘭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体现出他对这一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却不能改变什么,由此可知,张铁匠是传统保守而又执着的匠人,他在传统手艺没落的现实中感到无力又无奈。
儿子:结合“让爹打造一批铁叉”“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可知,张铁匠的儿子善于并乐于接受新事物,积极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
合伙人:结合“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可知,合伙人是典型的现代生意人,他只管逐利赚钱,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9.①面对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以张铁为代表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与以其儿子为代表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②张铁匠拒绝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想把打铁这一传统手艺传下去,表现出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乡村文明的固守。
③张铁匠的儿子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通过新事物去改变自身和父亲。他适应时代潮流,积极投入新的生活方式之中,有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憧憬。 (本题6分,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主旨和评价作品价值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学生需要结合文本筛选出其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之处,分析文本的主旨和价值理念。
文本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张铁匠,由“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是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奏大乱”“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 种地能不用农具 咱多打些铁货放着”“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等可知,张铁匠认为农民就赢种地,一心想把打铁技术传承下去,他为铁匠铺的没落而心焦,感觉愧对先人,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代表。由“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
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等可知,儿子一心向往城里生活,不想打铁,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代表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者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
“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 “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 “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 种地能不用农具 咱多打些铁货放着”等句写出张铁匠不让儿子进城,他一心传承铁匠技术,认为农民应当把地种好,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的坚守。
由“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不久,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等可知,儿子能够很快地接受旅游等新兴产业,适应时代潮流,并找人合伙,积极投身其中,他更向往现代文明。
10. CFL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过,偷袭他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
“臣闻之”,“臣”主语, “闻”谓语,“之”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 前后断开,故C处断开;“袭国邑”,“国邑”作“袭”的宾语,其后断开,故 F 处断开;“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句式对称,各自成句,故L 处断开。
1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意思相同”正确。
“恐楚人不与”句意:担心楚国不给。
“与二三矢”中的“与”,给;句意:给(他)三把箭。
B.不正确。
“晋文公适薨”句意:正赶上晋文公去世。
“少无适俗韵”中的“适”,适应、顺应;句意: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
C.正确。
D.正确。故选 B。
1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实际上蹇叔只是因为自己或儿子必有一方会死去而哭”错误。他也是用这种方式委婉劝谏。故选 C。
13. ①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 (本题4分,一点1分,句意1分)
②于是立即让奚施回郑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国国君的命令云慰劳秦军。 (本题4分,一点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亡”, 逃离;“鄙人”, 边境的人; “执”, 捉拿;
②“遽”, 立即; “矫”, 假托; “劳”, 慰劳。
14. ①远见卓识(老谋深算、料事如神),蹇叔送军队出征送到城门外时说:“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啦! ”;
②忠心耿耿(爱国心切),蹇叔劝阻秦穆公不要发兵偷袭郑国。 (本题2分,一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於淆。””“先轸遏秦师于觳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可知,蹇叔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料事如神);
由“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可知,蹇叔忠心耿耿(爱国心切)。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五年,晋献公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这是由于事先晋献公送给虞君白玉和良马以借道伐虢,虞君答应了。俘获了百里奚之后,用他做秦缪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缪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 “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交出百里奚。在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缪公解除了对他的禁锢,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 “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 ”缪公说: “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缪公坚决询问。谈了三天,缪公非常高兴,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号称五羖大夫。百里奚谦让说: “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没有人知道。”于是缪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
文本二
从前,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蹇叔劝阻说: “不可以。我听说过,偷袭他国城邑,用战
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着士兵士气旺盛和力量强盛时到达,因此进攻敌人能够消灭他们,撤离战场能够迅速离去。现在行军几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领土去时袭他国,我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呢!您还是仔细慎重地考虑考虑吧。”穆公不听从他的意见。蹇叔送军队出征送到城门外,哭着说; “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啦!”蹇叔的两个儿子申和视跟军队一起出征。蹇叔对他的儿子们说: “晋国如果阻击我军,一定在崤山。穆公听说了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 “我发兵出征,还不知道胜负如何。现在你却哭着送行,这是给我的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 “我不敢给军队哭丧啊。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和军队一起出征。等到军队回来的时候,不是他们战死,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我才哭。”
郑国商人弦高、奚施西行到周的都城去做买卖,在路上遇到秦国军队,弦高说; “啊!这支军队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于是立即让奚施回郑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国国君的命令云慰劳秦军。弦高说: “我们国君本来很早就听说贵国军队要来了。贵军没有来,我们国君和士兵私下替贵军担忧,每天都为此而心情不愉快,惟恐责军士兵羸弱疲困,干粮缺乏。怎么这么久才到啊!我们国君派我用璧犒劳贵军,并献给贵军十二头牛作为膳食。”秦军三个主帅不敢执意不收,拜而又拜,叩头于地,接受了犒劳的东西。秦军的三个主帅很担心,商议说: “我们行军几千里,多次穿越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去偷袭人家,还没到,人家就已经先知道了,这样看来,他们的准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于是回师离开了郑国。
在这时,正赶上晋文公去世,还没有安葬。先轸对襄公说: “秦军不可不袭击,我情您允许我去袭击它。”襄公答应了他。先轸在崤山截住并攻击秦军,把它打得大败,俘获了秦军的三个主帅而回。
15.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错误。“剩水”指园中水塘之水,“残山”指园中假山,这些是园中的景致,并非表现了山水残破之景。这两句展现了雄阔的气势,而非体现凄凉之感。
故选 A。
16. ①见景色气势雄阔,植物色彩缤纷而乐。本诗前两联写景,虽是“剩水”“残山”,却也气势雄阔,况且绿笋低垂红梅绽放,色彩缤纷十分美丽,令人喜乐。②见将军豪兴,宾主共饮而乐。本诗后二联说风景令人惬意,宾主双方兴致一来,随地而坐,弹筝喝酒,不亦乐乎。(本题6分,一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全诗意为“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银子做的指甲是弹筝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
通观全诗,作者赞景色壮美,享受尽兴豪饮。前二联写景,虽是零山碎水,却也气势雄阔,况且绿笋低垂红梅绽放,色彩缤纷十分美丽,由此可以总结出“见景色气势雄阔,植物色彩缤纷而乐”。
后二联表达情绪,此山此水此情此景让人十分惬意,宾主双方兴致一来,无需洒扫,随地而坐,银甲精巧,弹筝助兴,将军豪兴,金鱼换酒,尽享乐趣,由此可以总结出“见将军豪兴,宾主共饮而乐”。
17. (1) 锄,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3)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4)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 “雠” “。” “矜” “铦” “誉” “沧”。
18.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不可或缺:引申为非常重要。此处指脸谱在京剧艺术中非常重要,故选“不可或缺”。
第二空,不成体统: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或指人或事物不符合体制、格局、规矩等,表示人言行放肆,或有失庄重。不成方圆:形容没有规矩,就不会有规整的方圆。此处指与“没有规矩”连用,故选“不成方圆”。
第三空,同中有异:相同中有不同之处。求同存异: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此处“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强调相同中也有不同之处。故选“同中有异”。
第四空,墨守成规: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按部就班: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语境指中等水平的演员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可见他们做事只是照章办事,故选“按部就班”。
故选 C。
19.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承接“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应用“而是 ”,排除 BC;
根据上句“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主语应与之保持一致,应是“谱”,排除A。故选 D。
20.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复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在主语之后,“不但”放到“谱”后面。
二是搭配不当,“控制艺术家的天才”搭配不当,改为“限制艺术家的天才”。
三是不合逻辑, “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不合逻辑,改为“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
修改正确的只有 A 项。故选 A。
2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句中引号“跑步膝”表特定称谓;
A.表引用话语;
B.表反讽、否定;
C.表特殊含义;
D.表特定称谓。故选 D。
22.①如果感到膝关节疼痛;
②还要做规范性训练;
③而是靠肌肉去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后文提到膝关节疼痛的原因一般是软骨损伤、肌腱未端病、滑膜炎等,可知语境只是提出了一种膝关节疼痛的假设,故填“如果感到膝关节疼痛”;
第二处,结合前文“无论是跑步还是其他运动,除了选择专业的运动场地外”,可知此处应填“还要…”;再结合后文的运动前做一些热身运动、运动后做一些拉伸和放松,从而减少运动伤害和受伤几率,此处语境强调运动前后做规范运动的重要性,故填“还要做规范性训练”;第三处,结合前文“膝关节并非靠护具去保护”,此处应填“而是靠…”;再结合后文的“平时应多训练肌肉力量”,暗示我们关键词语是“肌肉”。综合考虑,此处可填“而是靠肌肉去保护”。
23.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写作话题来自真实的语文学习生活。不喜欢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同学并不在少数,将其设置成作文题目能保证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首先,对于材料中揭示的因为一系列客观存在的问题导致不少学生对阅读外国作品存在困难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也不可随意予以否认。毕竟这是学生学习中的现实情况。但是,材料中部分学生将“文化自信”等同于屏蔽外来文化、一味阅读中国作品这一观点,我们应认识到其显然有失偏颇,强调”文化自信”,并不等于闭门造车,也不等于夜郎自大。我们要认识到,文明若失去流动性,必将成为一潭死水,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成为革故鼎新的文明,才能真正长留生辉。当中华文明走向自我封闭,留给世人的只有日益衰微的满清和在欧风美雨侵蚀下屈辱飘摇的近代;当中华文明浴火涅槃,重振垂天之翼时,她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在现代化潮浪中广纳世界优秀文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改革,终有吾国兴盛,其道大光。
其次,要求写作者不能就事论事,要对具体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抽象和提炼。比如“不愿读外国文学作品”,表面上看是个人阅读偏好问题,其实反映了"如何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的深层问题,因此不喜欢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同学也可以阐述自己“不喜欢”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但如果要写出高分作文,还是要选择“立足民族,放开眼光”这样中正平和的观点。这也是教材中为什么要选外国文学、思想类文章的原因。
写作时,要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构思并审视、完善自己的写作:
1. 能否从具体现象发现深层问题;
2. 是否以客观的立场辩证的姿态正视外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思想资源对我们的价值,同时也能注意到警惕其中的不利因素;
3. 是否能充分发掘已有的阅读经验储备来丰富自己的写作。
最后,任务要求是写一篇演讲稿,结合材料“全班就此问题发起了一次讨论”可知是面向同学演讲,写作时要注意现场交流感。
立意:
1.唯有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才能促进文化发展。
2.弘扬文化自信不等于闭门造车。
3.学习外国优秀作品与“文化自信”并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