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前6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
从“道”去生活,而认识、把握“道”的过程需要学习、教育。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A.崇尚道法自然
B.主张崇德尚贤
C.提倡自然和谐
D.强调格物致知
2.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认为:“老来受尊敬,是
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这说明
A世界文化出现了趋同化
B.尊老爱幼是人类核心价值追求
C.东西方思想具有相通性
D.法国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京师同文馆筹建时,清廷内部反对者甚众。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无论是地方督抚还是朝中
大员,大多对创办西式学堂以兴学育才不再抵触;即便是戊戌政变失败后,顽固派也并未取缔
京师大学堂这一维新运动成果。这一变化说明
A.知识分子开始放眼世界
B.民族危机助推新式教育发展
C.中华文化主动寻求变革
D.西学教育愈发受到社会推崇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24-397B·
4.13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
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
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交关入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升文的林輯
B.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无酒:圆
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5.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康熙帝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1020人。筵席
上,老人和康熙帝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帝还即兴赋诗,名日《千叟
宴诗》。以上事例说明
A.满族统治者善于笼络汉人
B.统治者重视传统孝文化
C.君臣之义受到了严重挑战
D.进步思潮影响统治秩序
6.中国传统政治以伦理为基础,并以相应的礼乐形态为标识。如果礼义破碎,那么以此为核心
建立起来的融道德、政治、审美于一体的文化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礼仪风尚
就可以高视阔步地涌入现代中国。该言论可用来说明
A.中体西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B.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价值
C.殖民侵略对中国文明的颠覆
D.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7.图1所示为太阳神(右)授予汉谟拉比(左)象征权力的魔杖的雕塑。这反
映了
A.古巴比伦王权呈现集中的趋势
B.古代两河流域王权的普遍衰落
C.古巴比伦政治受到神权的控制
图1
D.古巴比伦王权的君权神授色彩
8.古埃及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国,处在大海和沙漠的包围之中。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古埃及人迫
切地渴望着绿色,渴望着绿洲与水源,因此就有了初始的对植物的崇拜情结。这说明古埃及
人对植物的崇拜
A.推动了古埃及社会的发展
B.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图烈是
C.是地理与人文环境的产物
D.促使宗教思想逐渐成熟
中快,干
,同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24-397B·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2.C3.B4.D5.B6.B7.D8.C9.A10.D11.B12.C13.D14.A
15.D16.B
17.(1)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宇宙世界和谐统一。(4分,答出两点即可)
特点:整体性;时代性;政治性;辩证统一性;民族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认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
的影响力;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代社会中,“天人
合一”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加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
建设和环保事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一
论题:古代世界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不断发展。(2分)
阐述: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推
动了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西亚地区的神话传人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西
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
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公元前后,中国
与罗马通过丝绸之路,经过中亚与西亚地区,建立了间接的文化与经贸交流。至2世纪时,
罗马商人可以直接到达洛阳,与中国进行贸易。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以后,东罗马帝国即
拜占庭帝国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
和来自西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逐渐征
服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
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再结合阿拉伯人的
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此外,阿拉伯人还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
符号传入欧洲,从而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8分)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了人类文
化的向前发展。(2分)
示例二
论题:古代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397B·
19.(1)主张:君民共主;以商为战。(2分)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外交往的增强。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中国传
统文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提供了精神滋养。(4分)
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学习西方。(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1)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动机;形成多次高潮(分批迁徙);以向南迁徙为主;迁徙范围广;
时间较长。(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影响:破坏了迁入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客观促进了印欧人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不同文
明的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新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
·24-39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