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土地的誓言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土地的誓言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4: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和耻辱。
(2) 在热情的mò qì( )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3)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háo míng( )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4) 黑玉的眼睛,bān lán(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括号里,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我走到哪里,(  )我睡得很沉,(  )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  )会忽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A.不管 还是 或者 就 B.不管 即使 或者 都
C.不论 或者 还是 都 D.无论 即使 还是 也
3.结合语境对下列加着重号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热得有些疼痛感)
B.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远古)
C.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 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D.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肮脏的东西)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删去“之一”)
B. 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把“传扬”改为“传播”)
C.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D. 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把“是一脉相承的”删去)
5.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B.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C.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D.“我代表的那位英雄总不会是空虚的,”上面那石头有点不高兴,竭力想说服底下的那些石头,“看市民这样纪念他,崇拜他,一定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英雄。”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________;处处为他人着想的,________;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 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7.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故乡,不仅是一个空间,它更是一段时光,一种记忆。那儿有我们嬉戏的欢乐,无忧无虑的成长;有家人烹制的菜肴,柴米油盐的温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以“漫步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 任务一:下列有关《骆驼祥子》中“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虎妞掏钱买车 ②虎妞假装怀孕 ③虎妞“下嫁”祥子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 ③④②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 任务二:《朝花夕拾》中除塑造众多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下面是读书交流会中甲同学的发言,请你参照甲的发言,补全其他两位同学的发言内容。
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
乙:《狗·猫·鼠》中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
丙:《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我”。
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9、文中用了许多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分析这些形容词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10、文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11、文中列举了家乡的许多物产,描写了家乡的许多景色,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12、括号内语句采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运用该修辞方法对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13、从题材、表现手法、描写语言等方面任选一角度对选段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镘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镘头举过头顶,镘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镘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镘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钁一钁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镘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棵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镘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镘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镘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镘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镘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 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 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 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15. 文章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
16.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 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 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出豆荚窝似的小
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条河流
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是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荫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芳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模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的?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的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象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我才痛彻心扉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8、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请补充完整“我”的感情的变化过程。
19、第③段画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0、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那条河流”的含义和作用。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泥火盆
①几场冷空气交替之后,气温陡然下降,羽绒服、棉衣套上身,依然感觉寒气逼人。于是,打开空调,室内变得温暖如春,室温被时代发展调节得已难见气候分明。温室里的人们,似乎娇贵得弱不禁风,经受不住季节轮回的一丁点儿肆虐。这时,我不由得想起儿时烤火盆的情景,那红红的火光烘出泥土的芳香,围聚在火盆边,大人、小孩都能把平常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②那时,一到冬天,火盆总是如约而至出现在乡村人家的堂屋里,以供随时使用。名曰“火盆”,实际上是泥土制作的,专门用于烤火取暖。不要小看泥做的火盆,它的工艺是很讲究的。我家的烤火盆,都是由母亲手工制作出来的。
③制作火盆,又叫“泥火盆”。母亲首先挖来筛去砂粒、石子的优质黄土,与麦壳搅拌和成混合浆。稻草与泥搅拌打实做成圆形的盆坯,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晒,晾得差不多干时,再在盆坯上面抹上一层混合浆,等晾得差不多干时再泥一层混合浆,如此反复四五次,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一只火盆才算制作完工。记得有一次,我认为火盆放在阴凉下干的速度太慢,便自作聪明地将两只盆坯搬到太阳下面晒,等母亲回家发现时,盆坯已被晒得裂痕累累,彻底报废了。得知是我的杰作后,母亲无奈地笑了,她告诉我,火盆在制作期间,必须放在阴凉下慢慢地阴干,才会牢固结实,所以,泥火盆期间绝不能将它摆放在阳光下暴晒,免得前功尽弃。
④各家使用的火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光滑溜圆,有的粗糙刺手,有的坚固可与砖块媲美,有的稍不留神落地便会散个八瓣开花,它的美观度与结实度同泥火盆人的技艺是密不可分的。
⑤【A】母亲泥火盆,总要比别人多花费时间,她泥出的火盆,没有使用任何模具,周边却圆得如同小瓷盆,内外光滑,加之取的是上等黄土,色泽金黄,像工艺品一般精致,每当成品火盆亮相,总会招来一连串的赞叹声。庄上有的人家不善于泥火盆,便登门找母亲讨要,母亲总是慷慨相赠。
⑥我家的火盆以大、中、小为一套,大火盆是为过年架柴火守岁准备的,中火盆是父母他们都在家时才用,小火盆则是为我一人在家时而备,轻便省力。
⑦烤火盆里的火不是柴草生的,而是从锅膛内掏出来的火脚子,且以烧柴的木炭火为最佳。火盆底铺放一层木屑,或稻麦壳,俗称“惹火”料,取火脚子覆盖住“惹火”料,待表面热度消耗得差不多时,拿铁铲子顺着火盆边沿向内挤压一圈后,拨开表面的灰烬,露出“惹火”料的火脚子,温度一下子升高,继续烤火。几番轮回,“惹火”料也被惹得差不多了,便扒掉上面一层的浮灰,顺着火盆边沿往火脚子下方添加“惹火”料,一会儿,又生出一盆好火来。
⑧烤火盆,除了取暖的功能,它还是来料加工的作坊,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口福。【B】寒冷天,我坐在火盆边烤火的同时,用小铁盒装几粒黄豆或玉米,埋入火脚子烧烤,待铁盒烤得通红时挑夹出来,冷却后打开盒盖,一股清香旋即钻入鼻翼,拣一粒入口,慢慢地咀嚼品味,舍不得吞咽下肚,几粒黄豆能让嘴巴忙碌半天。偶尔,偷割一小块咸肉、咸鱼干放入铁盒烧烤,打开盒盖,金灿灿、油汪汪的肉块,只需舌头咂几咂,人已被弥漫的香气熏醉,久不沾荤的馋虫于片刻间得到食欲的满足。烤山芋干、烤大蒜头等等,可以拿来烧烤的食物品种很多,只要能下肚吃的东西,火盆都乐意提供烹饪服务,甚至在铁盒内放点米加点水,埋进火脚子,照样煮出喷喷香的米饭,炸出蹦脆的锅巴,不用掌勺握铲,孩子们无师自通地成了烹饪大师。
⑨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火盆似乎就是一只“神盆”,埋藏着“百宝盒”,打开盒盖,里面有爆米花、五香豆……全部是我喜欢的食物,口齿留香,至今还在我的喉间缭绕。
22.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3.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第③段中【A】句或者第⑤段中【B】句。(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角度赏析)
【A】母亲泥火盆,总要比别人多花费时间,她泥出的火盆,没有使用任何模具,周边却圆得如同小瓷盆,内外光滑,加之取的是上等黄土,色泽金黄,像工艺品一般精致,每当成品火盆亮相,总会招来一连串的赞叹声。
【B】寒冷天,我坐在火盆边烤火的同时,用小铁盒装几粒黄豆或玉米,埋入火脚子烧烤,待铁盒烤得通红时挑夹出来,冷却后打开盒盖,一股清香旋即钻入鼻翼,拣一粒入口,慢慢地咀嚼品味,舍不得吞咽下肚,几粒黄豆能让嘴巴忙碌半天。
24.文章第④段交代各家使用的不同火盆,对于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章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25.【甲】【乙】两句话都突出了“笑”这一细节,意蕴深刻,耐人寻味。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各自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甲】得知是我的杰作后,母亲无奈地笑了……(选文第③段)
【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魏巍《我的老师》)
相同点:
不同点:
写作
26、经典文章是学习写作的优秀范例。下面的文字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端木蕻良对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在校园的小径上……”为开头,仿写一段文字,书写你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仿写】在校园的小径上,
答案
(1)污秽 (2)默契 (3)嗥鸣 (4)斑斓 2.B 3.A 4.B 5.C 6.C
7、有家乡清冽的河水 回味无穷的甘甜 有亲人殷切的叮嘱 翘首以待的期盼
8、(1)D
(2)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 一个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爱国
9、可以形象地描绘出那些事物生动的样子,亲切诱人,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一切的喜爱。
10、作者所描绘的家乡所有的一切,除了已写出的之外,还有很多很多。
11、有必要。通过这些列举,表现了家乡的美好,同时,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些描述来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厚的感情,让读者意识到他对家乡有多么依恋。
12、拟人。以拟人的方法赋予故乡生命,突出“我”与故乡心心相通的感觉,更能表达我渴望回到故乡的感情。
13、本题为开放题,无统一答案。示例:从题材上看,体现了“神聚形散”的特点,作者选取密集的故乡事物、风景,寄托自己对故乡的一切热爱之情;从手法上看,从视觉、听觉、感想的不同角度,用排比、拟人、比喻,赋予故乡事物以生动多姿的意象,融人了丰富的感情。
14、B
15、①点题,照应题目土地的身影;②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翻拣礓石的情形描写;③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对辛勤父亲劳作的赞美。
16、(1)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勾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劳作时的全情投入。
(2)“砸”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滴落的汗珠之大、之重,写出父亲肩上的担子之沉,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劳累。
17、 劳作: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幸福。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
18、愕然→明白→珍惜→怀念
19、①充分描绘了河流两岸的美丽风光;②突出了“我”当初享受美景而不懂珍惜的心理;③表现对当初不懂珍惜的懊悔之情。
20、①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们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存环境被破
坏);②我们心中的爱枯竭了;③我们的心灵被污染(不再纯洁)。
21、本意指家乡的那条河,实际指心灵的河流,是记忆中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那条河流”哺育和滋润了“我”,是“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22.母亲慈爱、疼爱孩子;她勤劳、聪慧、能干,待人真诚,热心帮助他人,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是个心灵手巧的热爱家庭的农家妇女。(要联系文章内容作答)
23.【A】句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泥的火盆与小瓷盆比较,突出圆整和光滑,把母亲泥出的火盆比作工艺品,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母亲泥出的火盆的美观和精致,表达了对聪慧、能干的母亲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B】句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寒冷天在火盆边烤黄豆或玉米的情景,赞美了火盆“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口福”,从侧面赞美母亲。
24.运用对比(或:侧面烘托),突出表现了母亲泥出的火盆的美观和结实,表达了对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极力赞美和敬佩之情。
25.相同点:这“笑”都表现了长辈对孩子的宽容和疼爱。 不同点:【甲】文中母亲的笑,还表达了母亲对自作聪明的孩子的无可奈何。【乙】文中的蔡老师的笑表达了她对孩子们的温柔慈爱,师生关系的密切,表明蔡老师是假装发怒。
26、示例:我留下无数欢声笑语。在沸腾的操场上,我洒下颗颗汗滴,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在教室的课桌上,我印下书写描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