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2:41:18

文档简介

靖远四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
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
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
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
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
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
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
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
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豪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
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
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
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
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
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
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
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
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
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
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
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
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
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
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
高二语文第1页参考答案:
1.B 2.C 3.D 4.①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②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③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④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 5.①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②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③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错误,原文为“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错,只有第一个学术问题的分歧才是文化传统的不同。
B.“确信”“实现了”“把握”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强调可能性。
D.“门户之见”意为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于文无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是团体格局的特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可知,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
②结合“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可知,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
③结合“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可知,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④结合“一面提倡学术自立……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可知,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费孝通认为“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强调对客观事物要有类型的概念,所以各小组选取岭南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
②费孝通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强调要去实地调查,所以要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
③费孝通认为“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强调运用类型比较法,所以要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6.B 7.D 8.①“我”亲眼所见,地质专家组也鉴定该石是从山体上剥落下来的,与山体、石上的字体主要成分一致,成因科学、合理。
②大自然在无限的时空中总能组合出最理想的图案,自然中的奇巧之事具有科学性。 9.示例:①先介绍藏字石的位置、特点。
②再阐述该石的发现经过、形成原理。
③论述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进而”“欢欣愉悦”不正确,原文为“不觉心一紧,才意识到大自然库藏的珍品真是越来越少”,“心一紧”表明心中的遗憾与忧患意识。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形象地说明了平塘藏字石的出现是布依村寨万年、亿年才有一遇的巧事”错误,原文有“自然中有奇巧之事本也有科学之理,因为任何事物都可看作是无数个点的排列组合,大自然在无限的时空中总能组合出最理想的图案”,文章引用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话,是为了说明“奇巧之事本也有科学之理”。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围绕“不能不信”即真实可信的原因来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结合“右石裂面清晰可见酷似‘中国共产党’五个横排大字,字体匀称方整……我大惊大奇”“经地质专家组鉴定,该石是从山体上剥落下来无疑……这字的成因则是由海绵、腕足类等生物形成化石,偶然组成这五个字,巨石坠落时,受力不均,沿字的节理处摔裂开来”可概括出,“我”亲眼所见,地质专家组也鉴定该石是从山体上剥落下来的,与山体、石上的字体主要成分一致,成因科学、合理。
结合“自然中有奇巧之事本也有科学之理,因为任何事物都可看作是无数个点的排列组合,大自然在无限的时空中总能组合出最理想的图案”可概括出,大自然在无限的时空中总能组合出最理想的图案,自然中的奇巧之事具有科学性。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文章相关内容拟写文章思路的能力。
依据本文,围绕“藏字石”拟写《家乡风物志》,即是筛选梳理文中和“藏字石”有关的内容。
文章第一段“藏字石”介绍了出现的位置,贵州黔南平塘县;
第二、三段,叙述探石路途,重点介绍了其特点,“桥左有一对巨石,即为藏字石。从现场看,此石从石壁上坠落而下后分为两半,相距可容两人,两石各长七米有余,高近三米,重一百余吨。右石裂面清晰可见酷似“中国共产党”五个横排大字,字体匀称方整。每字近一尺见方,笔画直挺,突起于石面,如人工浮雕”;
第四段介绍了形成原理,“这字的成因则是由海绵、腕足类等生物形成化石,偶然组成这五个字,巨石坠落时,受力不均,沿字的节理处摔裂开来。据测算、石之生成距今已二亿八千万年,而坠落于地也已有五百年,在长年的风雨侵蚀中,化石硬度稍高,就更凸现于石面”。发现经过,“今春,为推广景区风景,当地举办一次摄影活动,村支书在清扫此地时无意中发现这石上的五个大字”;
第五段论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自然中有奇巧之事本也有科学之理,因为任何事物都可看作是无数个点的排列组合,大自然在无限的时空中总能组合出最理想的图案”“这是天赐旅游良机,助民致富。村民已借天成的‘中国共产党’五字增设了红色旅游主题”。
据此整合归纳信息,拟写文章思路即可。
10.BCE 11.D 12.A 13.(1)单于平素听闻李陵家的名声,等看到李陵作战又发现他很勇敢,单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
(2)李陵到浚稽山停下扎营,和单于相遇,匈奴骑兵大约三万人包围了李陵部队。
14. ①敌众陵寡,伤亡惨重。②武器皆尽,粮食匮乏。③深入峡谷,被断归路。④没有救援,战期较长。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够逃脱了。现在没有武器再战,我们天明只有坐着束手待擒了!
“复得数十矢”动宾短语,“矢”是“得”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
“足以脱矣”是一个完整结构,“矣”是句末语气词,故在C处断开;
“天明”为“坐受缚”的时间状语,应在E处断开。
故选B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A.正确。退却/牵扯、招供。句意:(李陵军)边退边战。/虞常果然招供了张胜。
B.正确。两句加点字都译为“断绝”。句意: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通道截断了他们的归路。/秦国派伏兵包围断绝楚怀王的退路。
C.正确。
D.错误。二者不同。通“阵”,指阵列,队列/陈列、拿着。句意:李陵带领士兵冲出营垒摆开队列。/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A.“接受了押运辎重的任务”的说法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陵叩头自请”“上曰:‘将恶相属邪!’……”等语句,可知李陵耻于做别人下属,拒绝了押运辎重的任务。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素”,平素,向来;“妻”,嫁给;“贵”,使……显贵。
(2)“止营”,停下扎营;“值”,遇到;“可”,大约。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等语句意思是:单于用八万大军围攻李陵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已经射尽,死的士兵超过大半。这充分说明由于敌众我寡,战斗力悬殊很大,所以伤亡惨重。
根据“兵矢既尽”“陵食乏”等语句可知:武器装备皆尽,粮食匮乏,真可谓弹尽粮绝。
根据“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可知,李陵军深入峡谷,中了埋伏,被断了归路。
根据“而救兵不到”“连斗八日”等语句可知:汉军没有及时救援,战线拖得较长。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天山进攻匈奴右贤王,而派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射手出兵到居延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追赶贰师将军。李陵到了约定的期限就要回兵,然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围攻李陵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已经射尽,死的士兵超过大半,但他们杀伤的匈奴兵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不到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通道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粮食缺乏救兵也不到, 敌人加紧进攻,劝诱使李陵投降。单于已经得到李陵,平素听闻李陵家的名声,等看到李陵作战又发现他很勇敢,(单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族诛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儿女。
材料二: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匈奴,汉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贰师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戍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力量能够手扼猛虎,箭术堪称百发百中,希望能够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以南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汉武帝说:“将军是羞耻做别人下属吧!我派遣军队太多,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不使用马匹,我希望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李陵于是率兵出了居延,到浚稽山停下扎营,和单于相遇,大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部队。李陵带领士兵冲出营垒摆开队列,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李陵挥师攻打他们,千张弓弩一齐发射,敌人随着弦声倒毙,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单于非常吃惊,召集左贤王和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围攻李陵。汉军向南行,没有到达鞮汗山,一天五十万支箭都消耗没了,士兵尚且有三千多人,只能砍下车辐拿着它们,军吏手持短刀,抵达山脚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断了汉军后路,顺着山角投下垒石,士兵很多死了,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生擒单于吧!”过了很久,李陵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 于是全部砍断旌旗,感叹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够逃脱了。现在没有武器再战,我们天明只有坐着束手待擒了!大家各自像鸟兽一样奔散,犹且能有逃脱回去报告天子的人。”李陵与韩延年都上马,跟从的壮十余人,敌人的骑兵数千追赶他们,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无脸面报告皇上了!”于是投降了。很久以后,汉武帝后悔李陵没有被救援,于是派遣使臣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15.A 16.(1)本诗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生活在京城,穿轻裘,乘肥马,追求并享受着富贵高位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家国之残破。
(2)《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国家命运前途,才华横溢,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鄙视权贵官僚和反动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忘却了忧愁”错误,诗歌首联虽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但结合注释“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待,时战乱频仍”可知,诗人此时流落在外,虽有壮志,但面对频仍的战乱却只能每日去江边对着山峰,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外部环境的祥和与内心的烦躁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烦躁、心烦意乱的状态。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诗尾联中的“同学少年”和《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不同之处,考生需要结合诗句从“对待权贵高位及国家命运的角度”比较二者的不同。
先看本诗。尾联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当下国家“战乱频仍”,而“同学少年”却穿轻裘,乘肥马,追求并享受着富贵高位的生活,完全不把家国放在心上。
再看《沁园春 长沙》一词。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同学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当代青年的积极奋发: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见词中的“同学少年”关心国家命运,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而对权贵官僚和反动者,他们视之为“粪土”,满是鄙视之意。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源远流长 ②不解之缘 ③怨天尤人
①文中画线的句子由四个结构相同的主谓短语构成了排比句,语气连贯流畅,增强了语势和情感表达。②文中画线的句子连用四个短句,突出了蝈蝈鸣声各异且鸣唱悦耳动听的特点。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2.4亿年前”“古今中外”可知,语境指蝈蝈文化历史悠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柢深厚。
②此处作“结下”的宾语,指蝈蝈和人类联系紧密,可填“不解之缘”。不解之缘: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③语境指蝈蝈不为生命短暂而抱怨,可填“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婉转,有的如潺漫流水,有的如疾风骤雨”,四个句子都是由名词性短语“有的”加谓语部分组成的主谓短语,组成排比句,结构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语气连贯流畅,增强了语势和情感表达。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四个短句,“高亢洪亮”“低沉婉转”突出了蝈蝈的鸣声各异,“潺漫流水”“疾风骤雨”突出了蝈蝈鸣唱悦耳动听。
B
①不利于身体健康;②蚝油到底是什么东西呢;③放了蚝油也可以不放味精
虽然现如今去饭店吃饭,或者订外卖很方便,但是外卖以及饭店的食物,相对来说都是高油高盐的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A. 指名门望族;
B.指代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不包括“我”,与文中的“大家”用法相同;
C.著名的专家;
D.指代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的,包括“我”。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高油高盐”意味着对健康有害,应填:不利于身体健康。
②问号提示有疑问,“放上一些蚝油,这不免让人很纳闷”表明对耗油有疑问,应填:蚝油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③“相比味精来说,蚝油更加健康”可见可以放耗油,不放味精,应填:放了蚝油也可以不放味精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一是“由于……但是”搭配不当,前后内容为转折关系,“由于”改为“虽然”或者“虽说”,或者删掉;
二是“食用外卖以及饭店的食物”与“都是相对来说高油高盐的”中途易辙,或者说后句主语残缺,可删除“食用”;
三是“都是相对来说”语序不当,改为“相对来说都是”。
23.审题:
本题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事件的主要内容是送爱心时,让老人领取礼品并拍照合影宣传。争议的焦点是要不要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广泛宣传”,即要不要大张旗鼓地自我宣扬。
持批评意见的认为这是“沽名钓誉”“形式主义”“摆拍”。关爱敬老院的老人们,为老人们送爱心、送温暖,本身是件好事,值得鼓励、称赞。但是,大张旗鼓地自我宣传,做好事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动机令人生疑,可能是沽名钓誉的“伪善”。且中国传统美德认为:君子不矜己善,而乐扬人善;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因此,伪善不可取,此风不可长。
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任何形式的爱心行动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自我宣传,弘扬正能量,无可厚非。敬老爱老,只要发自内心,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办老人之所需,就善莫大焉。送爱心、做公益,只要秉持一颗诚心,坚持实事求是,都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果真如此,自我宣传又何妨?广泛宣传,弘扬美德,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小善渐而大德生。人人做慈善,传播真善美!
由此可见,对于“高调行善”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可肯定高调行善的实际意义,但也应该认识到高调行善的方式有时会给被救助人带来压力,自己的苦难被公之于众,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另外“高调行善”能起到引起社会关注的作用,可以以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只要捐赠是真实的,捐助者不用在乎他人的看法,在不影响受助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高调”又何妨,总比诈捐让人觉得暖心吧。
写作时,注意写作要求,题干要求“对于上述争议,你怎么看”,行文中应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如“高调行善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高调行善的积极意义,如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利于慈善宣传;接着阐述高调行善也应注意方式,把握度;最后把不捐和诈捐与高调行善形成对比,进一步阐述其益处。
立意:
1.但行善事,不求留名。
2.伪善不可取,此风不可长。
3.弘扬正能量,人人做慈善。
4.行善贵真诚,扬名又何妨。
例文:
高调行善又何妨
如今,在慈善风气的影响下,敬老院送爱心、慈善捐款等爱心活动络绎不绝。但有些人在送爱心时行事高调,一反往日大众心目中“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观念,为此饱受争议。有人认为,他高调行善是在作秀,甚至有人怀疑他怀有个人目的。我觉得,无论高调低调,只要是行善,就值得我们点赞。做善事,高调一些又何妨!
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里,就算愚公高调一些,带领子孙齐上阵,逢人便说在移山,只要坚持去做,山也会被移走。而“河曲智叟”说得再好听,行事再低调,也不会让山降低一寸。我们没有必要去探究每一次慈善的背后是不是有作秀的想法,就算是有作秀的成分,也胜过光说不练的“河曲智叟”。
人生本是一个秀场,我们乐于看到,每个人都在人生的舞台上秀出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勇敢与善良。这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别人行善冷嘲热讽也是一种“秀”,只不过,这些人“秀”的是人性当中并不光彩的一面。这样的人如果大行其道,只会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糟。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自己什么也不做,别人做了他还横加指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聪明”。“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如此,说别人高调行善是作秀的人也是如此。“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这是丑陋的职场现象,实在不能再成为社会慈善发展的障碍。
况且只要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善时抱有个人目的也无可厚非。送人玫瑰,照样可以手留余香。比如我国就规定,企业或个人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支出,准予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类似免税和抵税的规定。显然,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讲,对行善中的个人目的不但不反对,而且还会支持,以便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大军中来。
任何时候,都是行胜于言,高调行善胜过不行善。人家拿出了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而有些人只是在动嘴皮子,甚至还影响了更多的人捐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确实,我们国人行事大多含蓄内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宽容,人们的个性越来越能够张扬。有人在行善时高调一些,这无伤大雅。
不怕你高调,不怕你有个人目的,就怕你不行善,甚至做行善的阻力。当下,越来越多的名人热心公益事业,纷纷表示将通过捐赠回报社会,其中不乏有个性张扬,行事高调的人士。对此,我们应该表示尊重并大力支持其善举,让社会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