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四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戏刷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
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
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
和唱腔方面,刷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
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朔的斯坦尼
斯拉失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
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
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
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
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
的咸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
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
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模仿现实的细节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
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菜希特看了梅兰
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
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受是由
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
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
刷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
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
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
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干,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恩自
已“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
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
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莱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刷
高一语文第1页答 案
【答案】1. D 2. A 3. C
【1题详解】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错,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据此不能得出“不看重演员的能力”的观点,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
【2题详解】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布景”错,原文是“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故选A。
【3题详解】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核心观点是戏剧表演“虚实相生”,并以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阐释。
A.强调以真实形象感染人。
B.说明演员表演能力的重要。
C.“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为实,“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为虚,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符合材料二观点。
D.强调观众对戏曲的重要性。故选C。
4. ①开篇直接提出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迥然有别的观点;
②接着论述由于理论上的差异,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③再论述由于中西舞台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④全文在结构上纵向展开论证,由理论到演出再到观赏,层层递进。
5. ①中国的戏曲注重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戏曲《窦娥冤》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的精神交流。观看戏曲《窦娥冤》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6题详解】C
C.“为了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错误,文章第7段提及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和围墙的介绍,是为了展现母亲年轻时的生活场景,此时母亲还未出嫁,因此无法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
故选C。
【7题详解】A
A.“始终围绕‘我’在老家所见所闻展开,不掺杂他人的情感”错误,“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他们说……他们说……”等内容是以父亲、伯父和叔叔的视角来写的,其中也包含了他们的复杂情感。
故选A。
8. ①结构上,张村遐思是对上文作者在史家旧居产生的“从这儿进入人间”的猜想的呼应,也是前后两处对老家“想念与恐惧”的内涵发生转变的意义连接点。②内容上,张村遐思是对母亲出嫁和情感生活的想象式复原,是对生命之根的深度追溯,可以大大拓展行文的容量,丰富“老家”的内涵。③主题上,张村遐思赋予“老家”鲜活的生命与命运之思,将受制于地理空间和个体经验的“老家”扩展、升华为偶然而又必然的生命之源。
9. ①在未到老家前,“老家”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如“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②在刚到老家时,“老家”是一处实际而又陌生的地理空间,如涿州或者更为具体的史家旧居、拒马河和张村。
③在看完老家后,“老家”是一个生命原乡,它超越了空间式的理解和经验性的规定,呈现出生命的源头意识。
10. BDF
11.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况以疏远人臣”“蚓无利爪牙”。句意:何况他只是凭着疏远的人臣关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C.正确。列举;屡次。句意: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举养马人的罪状。/范增多次使眼色示意项羽。
D.错误。意动,认为……是好的;善于。句意:唐太宗认为她的话是对的。/水的品性是善于滋润和利益万物,同时它不与万物相争。故选D。
12. B 解析 B.“长孙皇后又能为他直言”错。依据原文内容“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可知,长孙皇后在知道唐太宗发怒的原因后,穿上朝服来恭贺唐太宗圣明,她说君主圣明才有直臣。这既赞扬了唐太宗,又保全了魏征,这是一种委婉而智慧的做法,算不得直言。
13. (1)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实对我是很有益的。
(2)因此我知道土地广大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让百姓劳困却是国家容易混乱的根源。
【13题详解】
(1)“庶”,平常的、普通的;“相”,我;“启”,启发、开导。
(2)“是”,这样、因此;“常安”,长治久安;“易乱”,容易发生混乱。
①长孙皇后善于从身边的小事来启发开导唐太宗,更容易被接受。
②长孙皇后用推己及人的心态来劝谏唐太宗,感情真挚,更容易被接受。③长孙皇后劝谏的语言和方式更加委婉含蓄,更容易被接受。④充容徐惠话语更直切,批评过于直接,相对来讲,不如长孙皇后委婉含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因公主是皇后生的,特别宠爱,下令官吏资给馈送数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进谏说:“以前汉明帝欲封皇子,说:‘我的儿子哪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下令依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分封自己的皇子。现在馈送给公主,比长公主多一倍,难道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唐太宗赞同他的话,进入内宫告诉皇后。皇后感叹地说:“妾多次听到陛下称赞器重魏征,不知晓什么缘故,今日看他引用礼义来抑制人主的私情,才知他真是社稷之臣!妾和陛下结发做夫妻,曲承恩惠礼遇,每次说话必先候望陛下的脸色,不敢轻犯您的威严;何况他只是凭着疏远的人臣关系,竟能这样直言,陛下不可不听从。”因而请派遣中使持钱四百缗、绢四百匹去赏赐魏征,并且告诉他说:“听说你为人正直,竟在今天看到,所以赏赐你。你应当时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改变。”唐太宗曾罢朝下来,发怒地说:“我会杀了这个田舍汉!”皇后问是谁,唐太宗说:“魏征每次在朝廷折辱我。”皇后退去,穿好朝服站在宫廷,唐太宗吃惊地问她什么缘故。皇后说:“妾听闻主明然后臣直,现在魏征正直,是因为陛下贤明。妾岂敢不向陛下恭贺呢!”唐太宗这才高兴起来。
(节选自《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八卷》)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气,要杀那位养马的官人。皇后劝谏说:“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举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实对我是很有益的。”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充容(官名,九嫔之一)长城人徐惠因为唐太宗征讨东方高丽,讨伐西方龟兹,翠微、玉华两宫相继建造修缮,加上服饰、珍玩都十分华贵奢靡,就上疏劝谏唐太宗,内容大略是:“陛下以有限的农业收成,去填充无穷尽的欲望;图谋那些还未归附的他国部众,却损失已具规模的大唐军队。这样做就像从前秦始皇并吞了六国,反而加速动摇其已危亡的根基,晋武帝拥有魏、蜀、吴三国,反而导致他后来的失败覆亡;这些难道不是自夸有功、自恃武力强大,抛弃道德、轻视邻邦,图谋小利、忘记危险,放纵情欲等所导致的吗!因此我知道土地广大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让百姓劳困却是国家容易混乱的根源。”又说:“虽然用茅草盖顶来显示俭约,却仍旧是大兴土木,让百姓疲惫,名义是合理雇用,实际上是用低工资勉强人,这样做不能说没有烦扰百姓的弊病。”又说:“珍奇玩器、奇技淫巧等,是让国家灭亡的器物;珍珠宝玉、锦衣绣服,实在是迷乱心窍的毒药。”又说:“以节俭为基础制定法令,还担心那奢侈的毛病;以奢侈为基础制定法令,凭什么约束后人呢?”唐太宗认为她的话是对的,非常礼待尊重她。
(节选自《资治通鉴 第一百九十四卷》)
15. C 解析 C. “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不妥。“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
故选C。
16. 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渺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感。②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
17.略
①深入人心 ②息息相关 ③微不足道
19. D D.“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从视、听角度……”错,视觉角度用了借代,用“绯红翠绿”代花和叶子;听觉角度未用借代。
故选D。
20. 不赞同。①将自然提前,起到强调作用,与文段所写主要对象吻合。②原句句式更简洁,同时与第一段最后一句形成照应,文段前后联系更紧密。
值得一提。
①存储和借阅不同图书资源的场所 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③城市的文化象征
22. D 画线句语病有:
“除了提供安静的阅读空间的同时”句式杂糅,“除了”与“的同时”删掉一个;“成为……社会功能的空间”成分残缺,缺与“社会功能”搭配的动词,在“成为”后加上“提供”。
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
23. 审题: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简洁扼要。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取关键词进行审题与立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有“相信自己”“树枝”和“翅膀”。“相信自己”不难理解。而针对“树枝”和“翅膀”,应深刻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树枝”喻指可以凭借的外在条件,可以是职位、名气、荣誉、平台等,而“翅膀”喻指自己的能力、实力、本领、潜力等。可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一是个人层面,如增强个人实力,提升自身素养等;二是集体层面,如某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三是从国家层面,如发展科技、重视创新才能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等。
参考立意:
1、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实力;
2、能力使人不畏艰难(挑战);
3、自信源于自强(实力);
4、自己才是最强大的依靠;
5、藏器于身,恃才傲物;
例文: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为人处世,拼的是实力。有实力者,天涯海角随我行,任尔东西南北风。就像那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实力到,英雄又何惧无人问津,壮志难酬?
平步青云,要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何必与唐宗宋祖沾亲带故?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官者者若要大展宏图,必要爱民如子,以清廉自居,即使出身寒门也可出将入相。虽贵为皇亲国戚,也值得在深宫中碌碌此生。诸葛亮耕耘,南阳只是身出寒门的一件也是。诸葛亮为人处事,一身正气,辅佐蜀汉两袖清风,怎能平步青云,官至宰相留下千古美名?而多少人出身皇族,有为官之利,却不知做官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是中饱私囊鱼肉百姓,最终为天下骂,被迫提早退出政治舞台。打铁还需自身硬,百姓心中自有杆称,秤为官者的品行作风,而不是政治关系。平步青云,带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即可,那些血脉关系与我如浮云。
妙手回春,要努力钻研,大胆实践,何必与扁鹊华佗同宗同源?
打铁还需自身硬,医术高超才能妙手回春,赢得尊重,那些打着名医生之后,千年秘传幌子的行医之人,不是因技低而心虚?气功大师王林号称世代名医,本无真才实学,却为自己扣上一大堆帽子,招来一大群名医亲戚,却忽略了为医者要努力钻研,大胆实践的真理,又岂能妙手回春?而那些行走乡间的赤脚医生,他仍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高贵的出身,而行走于乡间土路泥泞中,努力钻研医术在乡土下大胆实践,最终妙手回春,造福一方。熟优谁劣,一试皆知,妙手回春来源不断的钻研,勇敢的实践,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与早已沉睡的扁鹊华佗又有何关系呢?
桃李满门,要靠孜孜不倦解疑难,尽心尽力树人,才何必与孔孟夫子血脉相承?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老师要的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为师精神,而不是于古代至圣先师的血缘关系。魏书生,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名师,他曾经谈自己出身贫困,父母皆是农民,整个家族没有一点书香基因,而自己正是通过对一批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尽心尽力的指导才走到了今天,虽有缺陷,但自己没有遗憾。魏老师,桃李满门,弟子遍天下,虽无孔孟血缘,但是以师风立行,不留遗憾,无愧学生,尽力做了,这不正是桃李满门的原因吗?为人师者,不必血连孔孟,不必开口去说,用心去做,用爱去教,司马迁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是如此。
打铁还需自身硬,实力成就千里行。实力成就梦想,实力圆梦今朝,何必关心吾生何来,吾身何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