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8 15:37:36

文档简介

【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bēn fù     duàn liàn     juàn liàn     tè shū    
guān mó     yí tǐ     tì lèi     wū shān    
2.默写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   。
   ,   。
3.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写的一首(   )言(   )诗,“闻”的意思是(   )。全诗围绕(   )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   ),开头的表现是(   )。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   )(   )。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   ),(   )。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   ),(   )。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
4.解释加点的字,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    破:   
句意: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子:    喜欲狂:   
句意: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纵酒:    青春:   
句意:   
5.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改为陈述句)
(2)他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改为“被”字句:   
改为不带“被”字和“把”字的句子:   
7.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最后一句中“望”和“又”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与理解
课内阅读。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边塞诗   ,诗歌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10.诗的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
课外阅读。
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突然喀嚓一声,冰破了,一个孩子惊叫一声,掉进了冰窟窿。他的同伴都吓得哭了起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正好走过这里。他听到叫声, 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伸出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臂扒住了冰,______(使劲 使尽)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孩子又掉进水里了。
罗盛教钻出水面,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过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孩子慢慢地露出水面,是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已经______(使劲 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被救上来的孩子叫崔莹,朝鲜人民为了纪念罗盛教,把他安葬在石田里。他的墓前立着一块很高的碑,碑上刻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1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
12.根据短文内容完成填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故事的起因是   ,故事的经过是   ,故事的结果是   。
13.联系短文说说为什么描写罗盛教三次救崔莹分别用了“摸、托、顶”三个不同的词语。
14.读了罗盛教故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三、小练笔
15.小练笔。(选做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拍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诗人听闻收复蓟北的消息后,眼泪洒满衣裳的场面。请你运用第一人称,根据整首诗写一写诗人杜甫当时的表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奔赴;锻炼;眷恋;特殊;观摩;遗体;涕泪;巫山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锻炼”的“炼”不要写成形近字“练”,“眷恋”的“眷”不要写成形近字“誊”,“特殊”的“殊”不要写成形近字“株”,“遗体”的“遗”不要写成形近字“遣”。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奔赴、锻炼、眷恋、特殊、观摩、遗体、涕泪、巫山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答案】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知识点】古诗词默写
【解析】【分析】结合对古诗《从军行》的背诵,进行默写作答。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书写时“海”是三点水,右边是“每”;“遥”是走之旁,半包围结构;“穿”是穴字头,下面是“牙”;“破”是石字旁,右边是“皮”。
故答案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
3.【答案】杜甫;七;律;听说;欣喜若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欣喜若狂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闻是听说的意思。这首诗围绕“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写,先写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开始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两个对偶句写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接着诗人要收拾行装返回家乡,诗中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最后写了行程的迅疾:即从巴夏,便下襄阳向洛阳。可见诗人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故答案为:杜甫;、七;律;听说;欣喜若狂;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欣喜愉快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古诗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语句意思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4.【答案】(1)磨破。;打败。;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2)妻子和孩子。;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3)开怀痛饮。;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穿金甲意思是磨破了金甲,穿是“磨破”的意思;不破楼兰意思是“不攻破楼兰”,破是“攻破、打败”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黄山万里,连年征战,将士们的铁甲都磨破了,但是仍下定决心不打败敌人绝不返回。(2)妻子指妻子和孩子;“喜欲狂”意思是心里高兴得要发狂;这句话意思是回头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什么可忧伤的呢?把平日读的诗书胡乱一卷,心里高兴的要发狂;(3)纵酒,就是纵情的饮酒;青春指明媚的春光;这句话意思是大白天里放声歌唱纵情的饮酒,我要借着明媚的春光回到自己的家乡。
故答案为:(1)磨破;打败;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2)妻子和孩子;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3)开怀痛饮;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对古诗的学习,根据注释和诗句的意思,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结合诗句的意思可知,A、C、D三个选项都表达了诗人誓死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B选项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之情。故本题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答案】(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
(2)爱子被他亲自送到农村去锻炼。;他亲自送爱子到农村锻炼。
【知识点】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①问号改为句号;②删掉疑问词“吗”;③否定 “不都” 改为肯定“都”。
(2)①把字句改被字句原则是把"把字句"中前后主语调换即“ 他 ”和“ 爱子 ”互换,把“把”改成“被”。即成为“被字句”。② 把 “把 ”改为“送”即可。
故答案为:(1)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 (2)爱子被他亲自送到农村去锻炼。;他亲自送爱子到农村锻炼。
【点评】(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掌握把字句改被字句或改成 不带“被”字和“把”字的句子的方法,平时注意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7.【答案】“南”表达了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又”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和埋怨。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这种炼字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南”表达了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又”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和埋怨。
【点评】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答案】8.唐;王昌龄;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歌颂
9.描绘了一幅非常壮阔的边塞图。
10.守边将土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对内容的出处、作品的作者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2)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
(3)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8.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和作者及中心的掌握能力。《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歌颂。
故答案为:唐、王昌龄、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歌颂
9.考查描绘诗句的情景。结合诗句的景象,加以自己想象,将画面描绘的更详细。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图,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故答案为:描绘了一幅非常壮阔的边塞图。
10.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了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故答案为:守边将土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答案】11.使劲;使尽
12.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的河面上;一个孩子掉进了冰窟窿;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救朝鲜儿童;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光荣地牺牲了
13.第一次用“摸”是因为冰下水流急,孩子不知被冲到哪里去了, 所以用“摸"表示在水中寻找的动作。第二次用“托”是因为罗盛教摸到孩子后,一心想的是把孩子先救上来。第三次用“顶”是因为这时他没有气了,用双手托,是在用全身最后力气把孩子顶出来,更充分地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4.答案不唯一,如罗盛教叔叔,您太伟大了,你这种舍己救人的品质令我敬佩等。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选词填空是语文中一个常见题型,考查了对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能力,所给词语大多是近义词,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所给词语的意义,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去完成。
(2)此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要素的把握能力。此题较容易,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是品味炼字题。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点评,可以从表达的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要结合语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使劲: 意思是用力、把力用在某件事情上。 使尽 : 用完,耗尽的意思。依据意思结合语境依次填:使劲、使尽。
故答案为:使劲;使尽
12.结合“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突然喀嚓一声,冰破了,一个孩子惊叫一声,掉进了冰窟窿。他的同伴都吓得哭了起来。 ”可知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52年1月2日早晨,地点是朝鲜石田的河面上,故事的起因是一个孩子掉进了冰窟窿。结合第2、3、4自然段可知 故事的经过是 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救朝鲜儿童, 故事的结果是 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光荣地牺牲了 。
故答案为: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的河面上;一个孩子掉进了冰窟窿;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救朝鲜儿童;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光荣地牺牲了
13.结合短文可知,用"摸"表示在水中寻找的动作。第二次用"托"是因为罗盛教摸到孩子后,一心想的是把孩子先救上来。第三次用"顶"是因为这时他没有力气,用双手托,用全身最后力气把孩子顶出来。 用“摸,托,顶”这三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罗盛教救落水儿童时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救人一次比一次困难,一次比一次危险。
故答案为:第一次用“摸”是因为冰下水流急,孩子不知被冲到哪里去了, 所以用“摸"表示在水中寻找的动作。第二次用“托”是因为罗盛教摸到孩子后,一心想的是把孩子先救上来。第三次用“顶”是因为这时他没有气了,用双手托,是在用全身最后力气把孩子顶出来,更充分地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4.解答此题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将自己相对罗盛教叔叔说的话表达清楚,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罗盛教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一个朝鲜小孩掉到冰窟窿里,罗盛教奋不顾身跳到冰里去救人,小孩平安上岸了,但这位英雄却光荣牺牲了。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答案不唯一,如罗盛教叔叔,您太伟大了,你这种舍己救人的品质令我敬佩等。
15.【答案】我在蜀地忽然间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闻这个喜讯,我不敢相信地瞪大了双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回头看向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将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心里想着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等到春天就趁着春光回到故乡,坐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让学生结合古诗,展开想象,描写画面。解答此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再由此写画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的意思是: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运用第一人称,也就是“我”,就把自己想象成是杜甫。根据意思,切身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景、情感,写出诗人的表现。写完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诗意。
故答案为:我在蜀地忽然间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闻这个喜讯,我不敢相信地瞪大了双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回头看向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将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心里想着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等到春天就趁着春光回到故乡,坐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点评】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组织好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写完后要检查句子是否通顺。
1 / 1【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bēn fù     duàn liàn     juàn liàn     tè shū    
guān mó     yí tǐ     tì lèi     wū shān    
【答案】奔赴;锻炼;眷恋;特殊;观摩;遗体;涕泪;巫山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锻炼”的“炼”不要写成形近字“练”,“眷恋”的“眷”不要写成形近字“誊”,“特殊”的“殊”不要写成形近字“株”,“遗体”的“遗”不要写成形近字“遣”。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奔赴、锻炼、眷恋、特殊、观摩、遗体、涕泪、巫山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默写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   。
   ,   。
【答案】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知识点】古诗词默写
【解析】【分析】结合对古诗《从军行》的背诵,进行默写作答。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书写时“海”是三点水,右边是“每”;“遥”是走之旁,半包围结构;“穿”是穴字头,下面是“牙”;“破”是石字旁,右边是“皮”。
故答案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
3.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写的一首(   )言(   )诗,“闻”的意思是(   )。全诗围绕(   )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   ),开头的表现是(   )。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   )(   )。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   ),(   )。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   ),(   )。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
【答案】杜甫;七;律;听说;欣喜若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欣喜若狂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闻是听说的意思。这首诗围绕“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写,先写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开始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两个对偶句写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接着诗人要收拾行装返回家乡,诗中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最后写了行程的迅疾:即从巴夏,便下襄阳向洛阳。可见诗人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故答案为:杜甫;、七;律;听说;欣喜若狂;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欣喜愉快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古诗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语句意思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4.解释加点的字,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    破:   
句意: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子:    喜欲狂:   
句意: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纵酒:    青春:   
句意:   
【答案】(1)磨破。;打败。;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2)妻子和孩子。;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3)开怀痛饮。;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穿金甲意思是磨破了金甲,穿是“磨破”的意思;不破楼兰意思是“不攻破楼兰”,破是“攻破、打败”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黄山万里,连年征战,将士们的铁甲都磨破了,但是仍下定决心不打败敌人绝不返回。(2)妻子指妻子和孩子;“喜欲狂”意思是心里高兴得要发狂;这句话意思是回头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什么可忧伤的呢?把平日读的诗书胡乱一卷,心里高兴的要发狂;(3)纵酒,就是纵情的饮酒;青春指明媚的春光;这句话意思是大白天里放声歌唱纵情的饮酒,我要借着明媚的春光回到自己的家乡。
故答案为:(1)磨破;打败;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2)妻子和孩子;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3)开怀痛饮;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对古诗的学习,根据注释和诗句的意思,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5.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结合诗句的意思可知,A、C、D三个选项都表达了诗人誓死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B选项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之情。故本题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改为陈述句)
(2)他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改为“被”字句:   
改为不带“被”字和“把”字的句子:   
【答案】(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
(2)爱子被他亲自送到农村去锻炼。;他亲自送爱子到农村锻炼。
【知识点】句式转换
【解析】【分析】(1)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①问号改为句号;②删掉疑问词“吗”;③否定 “不都” 改为肯定“都”。
(2)①把字句改被字句原则是把"把字句"中前后主语调换即“ 他 ”和“ 爱子 ”互换,把“把”改成“被”。即成为“被字句”。② 把 “把 ”改为“送”即可。
故答案为:(1)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 (2)爱子被他亲自送到农村去锻炼。;他亲自送爱子到农村锻炼。
【点评】(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掌握把字句改被字句或改成 不带“被”字和“把”字的句子的方法,平时注意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7.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最后一句中“望”和“又”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
【答案】“南”表达了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又”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和埋怨。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这种炼字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南”表达了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又”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和埋怨。
【点评】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二、阅读与理解
课内阅读。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边塞诗   ,诗歌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10.诗的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
【答案】8.唐;王昌龄;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歌颂
9.描绘了一幅非常壮阔的边塞图。
10.守边将土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1)对内容的出处、作品的作者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2)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
(3)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8.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和作者及中心的掌握能力。《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歌颂。
故答案为:唐、王昌龄、诗人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歌颂
9.考查描绘诗句的情景。结合诗句的景象,加以自己想象,将画面描绘的更详细。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图,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故答案为:描绘了一幅非常壮阔的边塞图。
10.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了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故答案为:守边将土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课外阅读。
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突然喀嚓一声,冰破了,一个孩子惊叫一声,掉进了冰窟窿。他的同伴都吓得哭了起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正好走过这里。他听到叫声, 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伸出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臂扒住了冰,______(使劲 使尽)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孩子又掉进水里了。
罗盛教钻出水面,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过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孩子慢慢地露出水面,是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已经______(使劲 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被救上来的孩子叫崔莹,朝鲜人民为了纪念罗盛教,把他安葬在石田里。他的墓前立着一块很高的碑,碑上刻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1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
12.根据短文内容完成填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故事的起因是   ,故事的经过是   ,故事的结果是   。
13.联系短文说说为什么描写罗盛教三次救崔莹分别用了“摸、托、顶”三个不同的词语。
14.读了罗盛教故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答案】11.使劲;使尽
12.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的河面上;一个孩子掉进了冰窟窿;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救朝鲜儿童;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光荣地牺牲了
13.第一次用“摸”是因为冰下水流急,孩子不知被冲到哪里去了, 所以用“摸"表示在水中寻找的动作。第二次用“托”是因为罗盛教摸到孩子后,一心想的是把孩子先救上来。第三次用“顶”是因为这时他没有气了,用双手托,是在用全身最后力气把孩子顶出来,更充分地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4.答案不唯一,如罗盛教叔叔,您太伟大了,你这种舍己救人的品质令我敬佩等。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选词填空是语文中一个常见题型,考查了对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能力,所给词语大多是近义词,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所给词语的意义,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去完成。
(2)此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要素的把握能力。此题较容易,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是品味炼字题。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点评,可以从表达的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要结合语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使劲: 意思是用力、把力用在某件事情上。 使尽 : 用完,耗尽的意思。依据意思结合语境依次填:使劲、使尽。
故答案为:使劲;使尽
12.结合“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突然喀嚓一声,冰破了,一个孩子惊叫一声,掉进了冰窟窿。他的同伴都吓得哭了起来。 ”可知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52年1月2日早晨,地点是朝鲜石田的河面上,故事的起因是一个孩子掉进了冰窟窿。结合第2、3、4自然段可知 故事的经过是 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救朝鲜儿童, 故事的结果是 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光荣地牺牲了 。
故答案为: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的河面上;一个孩子掉进了冰窟窿;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救朝鲜儿童;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光荣地牺牲了
13.结合短文可知,用"摸"表示在水中寻找的动作。第二次用"托"是因为罗盛教摸到孩子后,一心想的是把孩子先救上来。第三次用"顶"是因为这时他没有力气,用双手托,用全身最后力气把孩子顶出来。 用“摸,托,顶”这三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罗盛教救落水儿童时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救人一次比一次困难,一次比一次危险。
故答案为:第一次用“摸”是因为冰下水流急,孩子不知被冲到哪里去了, 所以用“摸"表示在水中寻找的动作。第二次用“托”是因为罗盛教摸到孩子后,一心想的是把孩子先救上来。第三次用“顶”是因为这时他没有气了,用双手托,是在用全身最后力气把孩子顶出来,更充分地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4.解答此题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将自己相对罗盛教叔叔说的话表达清楚,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罗盛教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一个朝鲜小孩掉到冰窟窿里,罗盛教奋不顾身跳到冰里去救人,小孩平安上岸了,但这位英雄却光荣牺牲了。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答案不唯一,如罗盛教叔叔,您太伟大了,你这种舍己救人的品质令我敬佩等。
三、小练笔
15.小练笔。(选做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拍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诗人听闻收复蓟北的消息后,眼泪洒满衣裳的场面。请你运用第一人称,根据整首诗写一写诗人杜甫当时的表现。
【答案】我在蜀地忽然间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闻这个喜讯,我不敢相信地瞪大了双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回头看向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将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心里想着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等到春天就趁着春光回到故乡,坐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让学生结合古诗,展开想象,描写画面。解答此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再由此写画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的意思是: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运用第一人称,也就是“我”,就把自己想象成是杜甫。根据意思,切身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景、情感,写出诗人的表现。写完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诗意。
故答案为:我在蜀地忽然间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闻这个喜讯,我不敢相信地瞪大了双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回头看向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将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心里想着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等到春天就趁着春光回到故乡,坐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点评】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组织好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写完后要检查句子是否通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