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03 古诗词赏析
【题型解读】
古诗词赏析 考点一:理解诗句内容。 考点二:描绘景物画面 考点三:赏析名句炼字 考点四:把握思想情感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六:分析表达技巧 命题范围:初中6册课本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古诗词。 要求: 古诗鉴赏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感受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美,感悟古诗词曲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古诗词曲,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解题技巧】
考点一:理解诗句内容。
方法技巧
内容理解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歌中形象的分析和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这是从
整体上考查感知和分析探究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步,抓外围。包含标题、前序后注、题干的暗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
第二步,析意象。理解意象的内涵,也可以抓住意象附带的修饰、限制成分来判断;
第三步,看尾句。诗歌往往在尾句卒章显志,表达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可从尾
句分析。
考点二:描绘景物画面。
一、方法技巧
解答此类题,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发挥想象,丰富诗句的内容,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
第一步,在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所要描绘画面范围的意象;
第二步,根据意象特征,为意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连词成句;
第三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描绘画面;
第四步,必要时还要揭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境与情合”。
考点三:赏析名句炼字
考查形式1 赏析字词
方法技巧
抓住关键词。看清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分析时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等。
2.指出字面义,并分析深层内涵。
3.分析效果或作用。品析字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角度:
⑴从“描物”的角度分析。⑵从“造境”的角度分析。⑶从“写人”的角度分析。
⑷从“抒情”的角度分析。⑸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考查形式2 赏析句子
方法技巧
1.反复阅读诗句,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仔细观察诗句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鉴赏角度。
⑴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互文、
双关等。
⑶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经常考查的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渲染等。
3.注意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考点四:把握思想情感
方法技巧
1.看题目:诗歌标题往往含有表明时间、地点、事件或情感的信息。
2.抓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能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3.明意象:意象是作者寄托情思的载体,如“月”常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
4.看注释:有些注释中会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据此可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5.抓典故:作者常借助典故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技巧
1.关注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诗歌的标题往往有很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同时有的诗歌会给出注释,还要关注注释中作者或写作背景的相关信息。
2.抓描写,分析形象特点。
要抓住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诗歌中所要表现的形象特点。
3.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倾注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带有诗人的影子,因此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并结合作者的身世处境,分析作者塑造的形象的深意。
考点六:分析表达技巧
方法技巧
了解古诗词曲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1.【2023·北京·中考真题】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________,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_______。
2. 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答案】
9.①. 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②. 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10. “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这一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暗示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10.本题赏析考查诗句。
第二联对仗,构成对偶的词语分别为“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并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2023·北京海淀·二模】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中,诗圣杜甫由自身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冷暖,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下列最契合这种情怀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B.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中庸》)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2.这首诗中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描绘了诗人“倚杖”的形象;陆游《游山西村》中的“拄杖无时夜叩门”,描绘了诗人“拄杖”的形象。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说说这两个形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C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写诗人屋上被秋风吹走的茅草又遭村童抢掠,自己无法追回只能倚杖叹息,表现了诗人焦灼、痛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游山西村》中诗人“拄杖”的形象,写出诗人想要在以后趁着月明来闲游,随时都会拄着拐杖在夜里敲门拜访,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向往田园生活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大学》里的开篇句,阐释“大学”之道,与语境无关;
B.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指做事要有目标,与语境无关;
C.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句话都是在阐述儒家的“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符合“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
D.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指君主要施行“仁政”,不符合语境;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因而是一种悲惨、凄凉又无可奈何的焦灼感。
《游山西村》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故“拄杖”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在、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据此可概括作答。
3.【2023·北京朝阳·二模】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止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首联写诗人出游,质朴的农民殷勤待客。一个“①”字,极尽农家的热情。中间两联描绘了迷人的风景与②。诗的尾联借借频来夜游的约定,抒写了③之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写景中寓含哲理。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景象,并简要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哲理。
【答案】
1.足 古朴的风俗 悠闲惬意及对淳朴农人民风的热爱
2.景象:山野小径,溪水潺潺,山路陡转好像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缕炊烟,还有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一两个农人。
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写山间水畔的迷人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趁着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和内容理解。
第一问: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画面即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示例:一重重山连绵蜿蜒,一道道水明净清澈,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峰回路转,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第二问
本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因此所含的哲理是: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
4. 【2023·北京顺义·二模】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文天祥《过零丁洋》是一首永垂千古的爱国主义诗歌。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颔联用“①”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用“雨打萍”来比喻②;颈联诗人巧借地名“惶恐滩”“零丁洋”表现了自己抗敌兵败被俘时的③处境。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与本诗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的都是视死如归的崇高情感。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
1.风飘絮 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 孤苦
2.示例:李贺运用“黄金台”和“玉龙”的典故,表达了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文天祥则用“丹心”比喻“忠心”,用“汗青”指代“史册”,表现自己为了国家慷慨赴死的情感。
【解析】
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二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颔联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用比喻将国家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
第三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表现了自己抗敌兵败被俘时的孤单苦闷的处境。
2.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为: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玉龙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为: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本句是整首诗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的句子,用“丹心”比喻“忠心”,用“汗青”指代“史册”,表明作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坚贞的爱国志气和为国家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精神。
5.【2024·北京丰台·二模】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记叙了诗人到农家出游的一次经历。首联中的“ ”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颈联写村民们庆祝社日时热闹非凡的场景,描摹了山西村的风俗画卷;在尾联中,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山西村的
之情。
2.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提到“唐人主情”而“宋人主理”,请结合本诗的颔联,谈谈你对“宋人主理”的理解。
【答案】
1.足 赞美/热爱/向往
2.“宋人主理”,意思是说宋代的诗歌富含哲理。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诗人面对重叠的青山和曲折的水路,疑心前面无路可走,突然看到了一个柳荫浓密、鲜花明艳的村庄。这句诗蕴含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万物是消长变化的这一哲理。
【解析】
1.考查诗句赏析。
第一空: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第二空: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表现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2.考查诗句赏析。
“诗人主理”的意思是宋代的诗歌富含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诗句中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绝境当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迎来转机。
6.【2023·北京门头沟·二模】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依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上阕作者登楼远望,心中波澜起伏,“ ”语句暗示了时间之慢,表达了作者想到中原故土沦陷时的慨叹。下阕记述历史,赞扬孙权 的特点,以此感叹南宋时局。
2.“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词人借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长江的特点,同时也道出了词人想到历史兴亡时,心中的。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答案】
1.悠悠 有勇有谋
2.波涛汹涌 感慨 渴望收复旧河山
【解析】
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词的上阕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心中波澜起伏,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东流去。“悠悠”暗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表达了作者想到中原故土沦陷时的慨叹。下阕记述历史,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有勇有谋,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时局的感叹。
2.此题考查作者情感。
“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词人借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不但写出了长江水波涛汹涌,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道出了词人想到历史兴亡时心中的感慨。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抒发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日河山,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据此填空即可。
7.【2023·北京石景山·二模】
阅读《满江红》,完成后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菊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借它寄托不同的情怀。《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流露了陶渊明
的心境,《满江红》中的“为篱下黄花开遍”反衬出秋瑾内心的 。
2.词人在结尾发出“何处觅知音”的慨叹。依据这首词的的内容,你认为词人心中的知音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
1.悠然自得 失落哀愁
2.示例:秋瑾心中的知音是侠肝义胆,能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同道中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采菊东篱下”意思是: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结合“悠然见南山”可知,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为篱下黄花开遍”意思是: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结合“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可知,中秋佳节菊花盛开,本应心情舒畅,结果却是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因此这里反衬出秋瑾内心的失落哀愁。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意思“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可知,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可见,秋瑾心中的知音是侠肝义胆,能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志同道合的人。
8. 【2023·北京昌平·二模】
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全篇不见一个“秋”字,只用白描手法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B.前三句在九种事物前冠以修饰语,使事物不仅个性鲜明,还在暮色中构成统一整体。
C.小令用“枯藤”等有形可感之物表现主人公无形抽象之情,使情感变得生动具体。
D.小令运用景物烘托法,前面写景,末句写人,用人物的悲凉来衬托景物的萧瑟。
2.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都写到“天涯”,当两位诗人或远离朝廷、或远离家乡身处天涯时,所抒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说说两位诗人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
1.D
2.龚自珍抒发了离别时的忧伤和逃离令人桎梏樊笼的轻松愉快之情,更抒发了自己虽然脱离开官场,却依然心系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情。马致远抒发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漂泊之苦、思乡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表述不恰当。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先写景物的萧索,再写人物的思乡之情可知,是用景物的萧瑟来衬托人物的悲凉,而非“用人物的悲凉来衬托景物的萧瑟”。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天涯”相对于故乡而言,作者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结合“断肠”二字,可知,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意思是: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天涯”指诗人家乡——杭州,暗指离京都遥远。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结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报国壮怀。
9.【2023·北京房山·二模】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人在首联回顾了苦读经书入仕的经历,追述了在“ ”的环节中苦熬四年的战斗生涯;在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 的坚定信念。
2.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本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都写到了“山河”。请简要说明两处“山河”的不同内涵,并分析两位诗人借“山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干戈寥落 视死如归(或舍生取义、誓死报国)
2.示例:文天祥诗中的“山河”指国家,杜甫诗中的“山河”指自然景观。文天祥诗中的“山河”是破碎的,如同被风吹散的柳絮,表达了诗人对国势衰亡的忧虑;杜甫诗中的“山河”虽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但国都在沦丧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在强烈的反差中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既是对自己经历的追述,也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情感理解)。
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山河”指自然景观,这里写的是作者的亲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蕴含着诗人对国势衰亡的忧虑。
本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句中的“山河”指代国家,把他比作被风吹散的柳絮,蕴含着诗人对国势衰亡的深切忧虑。
10.【2023·北京西城·二模】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你要参加“诵中华经典,品诗词文化”活动,想用这首诗来拍摄一条短视频。请补全下面的策划表。
诗句 画面 氛围 诵读要点
黑云压城城欲摧 敌军似乌云逼近,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紧张 重读“黑”“压”,语调渐低
甲光向日金鳞开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阳光,如金色的鳞片般闪闪发光 昂扬
角声满天秋色里 鼓角齐鸣,杀声震天,原野上草木枯落,秋色正浓 重读“满”“秋”,语调变低,语速变慢
塞上燕脂凝夜紫 暮色中,战场上浸透着鲜血的泥土如般凝结在一起 惨烈 重读“凝”“紫”,语调更低,语速更慢
2.这首诗中的“黄金台”和下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都指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筑的招贤台。请分别谈谈两位诗人借此台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案】
1.示例:重读“金”“开”,语调渐高 悲壮 紫色的胭(燕)脂
2.示例:李贺借此台表达了一种感念知遇之恩、忘身报国的激情,陈子昂借此台表达了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思。
【解析】
1.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及朗读。
①处:“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当时,敌军到来,那气势如同天空布满“黑云”,凸显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金鳞”展现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的气概;“开”字更加凸显战士们将一往无前,奋勇杀敌;应重读“金”“开”,语调渐高,以凸显其气势。
②处:“角声满天秋色里”重读“满”“秋”,语调变低,语速变慢,写鼓角齐鸣,杀声震天,原野上草木枯落,秋色正浓。秋天是凄凉肃杀的的,加之战斗即将开始,营造了悲壮的气氛。
③处:“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将混着将士们鲜血的泥土比作紫色的胭(燕)脂;据此可填“紫色的胭(燕)脂”。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①《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②《登幽州台歌》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思;“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写出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诗人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