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05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通用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总复习05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通用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4: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总复习05 文言文阅读
【题型解读】
文言文 阅读 考点一. 能准确断句(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考点四.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考点五.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考点六.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七.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考点八. 课内外比较探究 考点九. 作者作品、文学常识。 命题范围:初中6册课本教材中出现的所有文言课文。 文言文阅读鉴赏,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鉴赏文言文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解题技巧】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
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含义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四: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 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 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
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题型五: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从正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通过文本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B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C从评价性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议论句)
D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题型六: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七.评价感悟题
要在读懂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启示。
1.【2023·北京·中考真题】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四季交替 B. 阡陌交通 C. 交口称赞 D. 君子之交
2. 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雅趣的人。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 有闲暇的人。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 被闲置的人。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 被贬谪的人。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3. 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_______”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________”的感觉。
【答案】
1. B
2. D
3.①. 物我两忘 ②. 留恋徘徊,似在仙境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是“交错”的意思。
A.交接;
B.交错;
C.一齐,同时;
D.交往;
故选B。
2.本题考查概念的理解。
D.“空虚的精神状态”表述错误,文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句可知,产生了“物我两忘”的世外之感。
②结合“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句可知,产生了“留恋徘徊,似在仙境”的感觉。
【参考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材料一
趁一时高兴踏着月色,向西进入酒家。不知不觉忘却了自己,好像置身在人世之外。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晚,湖风舒畅,月光明亮得像洗过一样,繁星都消散了,天像水一样碧绿。在寄居房屋处带着妻子在小艇子游玩,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人声已经消失了,楼台灯火,环顾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苍翠的青山,时时倒映杯底,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为我拥有,徘徊顾念留恋,不像是在人间啊。子瞻曾说:“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我则认为什么地方没有闲人,没事找事像我们俩这样的,也不容易多得啊。
2.【23-24九年级上·北京东城·期末】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甲】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巴陵胜状 名胜古迹 出奇制胜 浑欲不胜簪
B.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初极狭 极为神速
C.去国怀乡 天府之国 国泰民安 精忠报国
D.吾谁与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 完璧归赵 猎马带禽归
8.翻译文中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分析,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建筑都兴建起来
分析:滕子京面对贬谪困境,积极作为,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政绩,因此范仲淹主动为他作“记”。
【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翻译:浮动的日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
分析: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日月映水、金色玉光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分析:与后文的“忧其民”和“忧其君”,一同回答了前文的“何哉”之问,表现出“古仁人”超越个人的忧乐观。
9.根据《岳阳楼记》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监察御史韩愈上疏①:“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伏乞特敕京兆府,应②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③,征未得者,容至来年蚕麦。”愈坐贬阳山令。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④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⑤,遇事不敢忽也。
(取材于《宋史》)
【注】:①〔疏〕指《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②〔应(yìng)〕承诺。③〔腹内〕指名下。④〔乖错〕谬误,错乱。⑤〔尔〕这,那。
同是忧国忧民,范仲淹以“ ”点明全篇主旨与滕子京共勉;韩愈见京畿诸县灾年欠收,请求皇帝 ;欧阳修观夷陵旧案而叹天下,警示自己做到“ ”。(① ③ 用原文回答,②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A
2.丙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示例:对无力缴纳税粮的百姓缓征 遇事不敢忽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美好/优美的(景物、境界等)/超过/能够承受;
B.到、到达/极点/非常、很/很、非常;
C.国都/地区/国家/国家;
D.归依/回去/归还/回家;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甲】有误。根据“属予作文以记之”可知,范仲淹并不是主动为滕子京作“记”,而是滕子京请求范仲淹为他写篇记文;
【乙】有误。“浮光跃金”所描述的是月光,而不是日光;
故选【丙】。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1)同是忧国忧民,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全篇主旨与滕子京共勉。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达了他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终身的精神。他以此句与滕子京共勉,希望滕子京也能像他一样,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断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2)韩愈见京畿诸县灾年欠收,请求皇帝对无力缴纳税粮的百姓缓征。这是韩愈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民生困苦时,向皇帝提出的具体建议。他希望通过缓征税粮,减轻百姓的负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体现了韩愈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注,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官员的形象。
(3)欧阳修观夷陵旧案而叹天下,警示自己做到“遇事不敢忽”。欧阳修在贬谪夷陵期间,通过阅读旧案,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的冤假错案和谬误之处。他深感震惊和愤慨,认为这种现象在天下各地都可能存在。因此,他警示自己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谨慎,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和事务,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和大意。这体现了欧阳修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严谨细致的态度,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良知、有正义感的官员的形象。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材料一:
监察御史韩愈上奏疏说:“今年以来,京城周围各县,夏天遇到大旱,秋天又遇到早霜,田地里所收的农作物,连原来十分之一也收不到。恳求皇上特敕令京兆府,答应今年京城周围各县百姓应缴的税钱以及草料、粮食等,那些征收还没有得到的,允许等到明年蚕麦收获时再缴。”韩愈因此被贬为阳山县令。
材料二:
(欧阳修)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这样一个小地方的官吏尚且如此,全国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从此以后,他遇事就不敢疏忽了。
3.【2023·北京朝阳·二模】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陶后鲜有闻”中“鲜”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艳夺目 B.芳草鲜美 C.寡廉鲜耻 D.屡见不鲜
2.结合语境,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在孔子看来,诸葛亮的草庐和扬雄的屋舍,因其主人品德高尚而不显得简陋。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理解:周敦颐借世人对三种花的态度,感叹爱莲者少,表达自己的独立坚守。
3.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①竹,莳②之以卉药,琴编③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④焉。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⑤孔子之言。
(取材于王阳明《何陋轩记》)
材料二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⑥抱材⑦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取材于刘基《尚节亭记》)
注:①[桧]桧柏,树木名。②[莳]移植。③[编]书。④[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⑤[信] 通“伸”,伸张。⑥[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刘基看到后很喜欢。⑦[抱材]怀藏才能。
君子不为环境所困。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高雅的情趣:刘禹锡身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选择与“①”往来;王阳明居何陋轩,栽树植竹种花,“②”,引来文人学士聚集。也有人③:周敦颐主张“出淤泥而不染”,黄中立在社会道德风尚衰落时“④”。
【答案】
1.C
2.乙
3.博学的人 琴编图史 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以节立志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陶后鲜有闻”中“鲜”的意思是:少。
A.句意为:鲜明美丽,光彩耀眼。鲜:鲜明;
B.句意为:花草鲜艳美丽。鲜:鲜艳;
C.句意为:不廉洁,不知羞耻。鲜:少;
D.句意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鲜:新鲜,新奇;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乙】理解不正确。根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周敦颐借陶渊明和世人对菊和牡丹两种花的态度,感叹爱莲者少,而非“借世人对三种花的态度”。
故选【乙】。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刘禹锡身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选择与……”的提示,找到《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知,刘禹锡选择与博学的人往来;
(2)根据题干“王阳明居何陋轩,栽树植竹种花,……引来文人学士聚集”的提示,找到《材料一》“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可知,此处填“琴编图史”;
(3)根据题干“也有人     :周敦颐主张‘出淤泥而不染’”的提示,找到《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4)根据题干“黄中立在社会道德风尚衰落时‘      ’”的提示,找到《材料二》“中立⑥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可知,此处填“以节立志”。
【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材料一
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材料二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4. 【2023·北京大兴·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①子也。孝武皇帝②时,以武为癷中③监④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⑤厚衣并束之日暴⑥,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⑦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⑧汤镬⑨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⑩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 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苏建:苏武之父。②孝武皇帝:汉武帝。③癷(yí)中:厩名,厩为养马场。④监:主管某一事务的官员。⑤旃:同“毡”,一种丝织品。⑥暴:同“曝”,晒。⑦由:同“犹”,像。⑧斧钺:腰斩、砍头的刑具。⑨汤镬(huò):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⑩竟:终于,终究。 绐(dài):哄骗。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毕力平险 何苦不平 四海升平 平分秋色
B.以君之力 亡以应 如愿以偿 全力以赴
C.惧其不已 诛而不惧 临危不惧 无所畏惧
D.愚公移山 守节不移 斗转星移 矢志不移
2.翻译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理解:愚公妻子的话说明她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是很关切的态度。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理解:面对智叟的担忧,愚公进行了无情地回击与讽刺,说明他移山的态度很坚决。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翻译:天帝被操蛇之神的诚信感动,命夸娥氏次子背走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理解: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终于被移走了,从此以后,愚公出来进去再也无需绕远了。
D.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
翻译: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
理解:卫律以高位诱惑、不提供饮食均是希望苏武投降,目的未达成后将苏武杀死了。
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点。
【答案】
1.C
2.A
3.愚公为移走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毅顽强的人。
【解析】
1.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铲除/铲平/太平/平均;
B.凭借/来/连词,表顺接/投入;
C.均为“害怕”;
D.移动、搬运/改变/移动/改变;
故选C。
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和理解。
B.“愚公进行了无情地回击与讽刺”理解有误,愚公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没有讽刺智叟;
C.“天帝被操蛇之神的诚信感动”翻译有误,句中“诚”,应为“诚心”之意;
D.“目的未达成后将苏武杀死了”理解有误,结合后文“匈奴慕义归武”可知,苏武后来回到了祖国;
故选A。
3.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为移走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乙文叙述了苏武宁死不屈终不投降的故事。结合“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的内容可知,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
综上分析可知,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毅顽强的人。
【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癷中监,派他出使匈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取得相当的补偿。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说苏武,苏武不答应。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诱惑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给他穿上用毡制成的厚毛衣服并且把他捆起来在太阳下面暴晒,苏武的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肯屈服。(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为父亲效劳。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被大斧砍死,被放在沸水的大锅里烹死也无所畏惧,高官显爵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匈奴欺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了解到苏武还活着,就派使者去寻求苏武,匈奴倾慕苏武的大义,就放还了他。汉朝推崇苏武,委任他为典属国,他的尊贵显荣远远超过别的大臣。
5. 【23-24九年级·北京门头沟·专项复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②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③。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④,未有不洒然⑤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⑥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⑦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裳。③移日:长时间。④厌:满足。⑤洒然:吃惊。⑥要之:总之。⑦姑:姑且。
1.选项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杂陈于前
B.太守谓谁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C.万物无以易之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而姑寓焉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句中的“也”字表示陈述。
B.“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C.甲文中的太守,与乙文中的子瞻都是北宋的文学家,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甲文写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游人之乐”境界最高。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太守与子瞻的“乐”各是什么?他们两人又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
1.B
2.D
3.与民同乐;自得其乐;遭遇贬谪后都能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是“摆放,摆设”的意思;
B.不同,为,是/说;
C.相同,都是“交换”的意思;
D.相同,都是“寄托”的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断句、文学常识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有误,甲文写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从甲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虽被贬,但他随遇而安,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从乙文“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可知,子瞻也被贬,也随遇而安,寄情于山水之中,他自己游山玩水,在山水这中寻找“适意”之乐;
故此可分析二人之乐的异与同:同是被贬,同是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不同的是一个与民同乐,一个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甲】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到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6.【2023·北京门头沟·二模】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受益匪浅
B.甚爱牡丹 幸甚至哉
C.花之君子 往送之门
D.富贵不能淫 淫雨霏霏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有很多了。
理解:本句感叹世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坚持原则、洁身自好的品性,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无奈与失望。
【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妾妇之道。
理解:孟子用妾妇之道对比公孙衍、张仪之行为,挖苦他们曲意逢迎,无自己的原则。
3.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古诗,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是诗文常见的写作手法。周敦颐借莲花“”的特点,体现自己不被污浊环境所沾染的傲骨;王冕用墨梅“”的特点代指自身的人格志向。两位作者都通过对花的描写,表现了的品格。
【答案】
1.B
2.甲
3.出淤泥而不染 清气满乾坤 洁身自好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更加/好处;
B.都是“很”的意思;
C.结构助词,的/到,往;
D.使……迷惑/连绵不断;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孟子用妾妇之道对比公孙衍、张仪之行为”有误,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行为;
故选【甲】。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从《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知,周敦颐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沾染污秽)的特点来寄托了自己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操守的志向;从《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可知,墨梅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王冕用墨梅“清气满乾坤”的特点代指自身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人格志向。两位作者都通过对花的描写,表现了洁身自好的品格。
【参考译文】: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墨梅》: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