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3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2、据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
A. 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 B.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3、“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人世界
4、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5、《崇祯历书》在历法理论基础上,舍弃“天圆地方”观念,使用西方大地圆球形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6、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7、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发展,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下列关于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②古印度的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是莎草纸
③古埃及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④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汉谟拉比法典》在前言和结语部分都提到:法典的制定来自神的旨意,后世若违背去典就是违背神意,必然遭到“神罚”。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宗教祭司对世俗贵族的支配 B.“王在法下”政治传统的深远影响
C.商品经济和契约精神的发展 D.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
9、胡夫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学者估计这座金字塔的建造需要至少8.4万名劳力,如果每年工作80天(从秋季晚期到冬季,差不多是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最少的时候),需要20年才能完成。除了普通的劳动力,还需要几百个建筑师、工程师、工匠和画匠。胡夫金字塔的修建( )
A.主要在播种季进行 B.反映了民众的需求
C.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明 D.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
10、苏美尔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观察月亮盈亏循环,创造了太阴历,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把尼罗河泛滥周期与天狼星和太阳的运行规律相结合创造了太阳历。这说明()
A.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同文明发展 B.农业生产是早期文明的主导因素
C.天文历法是文明形成的基本标志 D.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成熟
11、11世纪,西欧大陆尤其是意人利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产关系日益复杂,这迫切需要一种能调整各种商业关系并符合契约精神的法律。同时,市民阶级渴望通过中央集权消除阻碍商品流通的封建壁垒,而罗马法包含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内容,可以成为加强君主权力、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和抗衡教皇的武器。据此可知,罗马法复兴的原因是( )
A.得到了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 B.罗马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C.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D.符合市民阶层对时代的新需求
12、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13、史学家顾准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掠夺地产,剥削农奴;它多次造成流血的大屠杀;它提倡迷信,搞异教裁判所,多少创造性的科学和科学家被扼死了;但它也是中世纪唯一的教育事业的组织者、保护者;它是唯一的学术研究中心。材料意在说明( )
A.宗教戒律束缚了人性的发展B.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充满罪恶
C.基督教会应得到全面的评价D.欧洲的中世纪处于黑暗时期
14、考古发掘表明,“雅利安”一词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已经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胡里特米坦尼文献中。另外,在一份公元前1380年前后由赫梯王苏皮鲁流马一世与米坦尼统治者签订的条约中,出现了一些雅利安诸神的名称。因此,从印度河文明的角度来看,雅利安文化显然就是一个外来者。今天,雅利安文化已经成为被大量印度人接受的传统文化。这表明( )
A.雅利安人是印度文明的创造者 B.雅利安文化在印度逐渐本土化
C.印度河文明为外来文明所取代 D.迁徙是推动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
15、李氏王朝的第四代君主世宗于公元1444年,颁布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即教百姓以正确字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他们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据此可推知( )
A.汉字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 B.汉字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
C.汉字在朝鲜的影响力很大 D.朝鲜的文字价值不大
16、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约有1500多万到4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 )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衰落
17、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这种文化培育了大量品种的高产农作物,包括玉米、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豆类等,还有西红柿、可可、烟草等作物,从而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这种文化是下列哪一种文化( )
A.中美洲的玛雅文化B.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C.南美洲印加文化 D.中美洲的墨西哥文化
18、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学家只是通过限定法律规则的范围,来指望达到将希腊的分类与概括的方法用作裁判案件的理性基础,就像希腊哲学家从来不曾打算将辩证法仅仅用来论证法律判决和规则,罗马法学家也从来不曾想把他们逻辑一致的裁判天赋转化为一种哲学体系。由此可见( )
A.罗马法体现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B.罗马法学家具有明显的务实取向
C.古希腊继承并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D.希腊哲学制约罗马法律体系完善
19、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具有理性精神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集文化之大成 D.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
20、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21、《赫梯法典》关于“马”有如下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第六十四条:假如人盗窃拉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①赫梯人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 ②马对游牧民族的迁徙极其重要
③赫梯人正处于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④《赫梯法典》是日耳曼法的前身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23、北宋时,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末年,文天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279年,崖山之战,大臣陆秀夫宁死不降蒙古铁骑,携小皇帝蹈海殉国。这些言行体现了( )
A.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 B.宋代社会危机激发忧国之思
C.封建君臣观念根深蒂固 D.主流思想塑造了士大夫精神
24、在近代前期,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进行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该变化体现了( )
A.中国近代医学体系已经完善 B.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C.“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 D.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
25、曾国藩等人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必于国家大有裨益”。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先后设置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到1900年,共出各种西书555种,涉及天文学、物理、数学、公法等。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 )
A.克服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B.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C.进一步解放了广大民众思想D.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其矣”。
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两大帝国共同点,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扩张的认识。(10分)
28、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觞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摘编《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历史试题答案
BCDCA CCDDB DCCBC DABAA ABBDD
26、(1)背景:中国: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度逐渐瓦解,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以解决传统政治秩序瓦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军事上,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诸侯国为了赢得胜利,纷纷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西方: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环境比较宽松,同时城邦制度衰落;经济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思想文化发展繁荣、人文主义的兴起。
相同点:①都以人性为出发点;②都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③都重视教育;④都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
不同点:①中国德治的目标是追求道德人格、富民利民,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②中国对统治者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执政者的要求更注重理性色彩。③中国更注重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统治上的作用。西方更强调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追求正义上的作用。
27、(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2)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
认识:虽然在扩张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28、观点:近代欧洲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体现了精神方面的进一步解放。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上来,体现了人身方面的进一步解放。
总之,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近代欧洲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