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学习“事理”,在探讨中掌握“方法”——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在比较中学习“事理”,在探讨中掌握“方法”——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4:5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比较中学习“事理”,在探讨中掌握“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作者介绍这门学科时,结合了大量实例,使用了很多“提示词”,全文使用逻辑顺序,段落中又各按顺序展开说明,条理清晰,其中贯穿着科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上学期学了一个单元的说明文,主要是事理说明文,基本掌握了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但对事理的概念模糊,特别是对类似“物候”等专业术语陌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想:
说明文的教学任务侧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同属说明文文体,一般特点基本相同,但“同中有异”:事理的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的;事理说明文说明的目的是说明“为什么”,事物说明文说明的目的是说明“怎么样”;当然,它们也“异中有同”:都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基于两类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寻找异同点,进一步强化事物说明文的特点,同时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再在分析探讨中学习作者的科学思想方法与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 阅读文本,分析比较,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 研读文本,探讨交流,学习作者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活动:重温《中国石拱桥》,温习事物说明文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辨析文体
1.展示学校里拍摄的图片,请学生判断季节,引出“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浏览文本,辨析文章的文体。
预设:说明文,回顾阅读事物说明文的一般方法(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二、比较阅读,同中求异
活动1:通读文本,说说获得的信息。用句式“通过阅读 ,我读懂了(发现) ”回答。
预设:
(1)通过阅读文本,我发现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及物候学。(暂存疑)
(2)通过阅读文本,我读懂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追问: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追问: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物候?
PPT呈现: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3)通过阅读文本,我读懂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有什么重要意义?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事活动里。”
“决定气候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物候学的研究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追问:这些信息是怎么提取出来的?
预设:(1)紧抓段落中心句;(2)紧抓设问式语句;(3)紧抓句中的提示词(“首先”“第二 个”“第三个”“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4)通过阅读文本,我发现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
追问: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预设:文章先从现象入手,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继而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追问:这样安排顺序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根据需要安排)
追问:你发现本文的说明对象与《中国石拱桥》有何不同?
预设:本文:事理,抽象;
《中国石拱桥》:事物,具体
追问:本文的说明目的与《中国石拱桥》相同吗?怎样概括两类说明文的目的?
预设:本文:说明物候与物候学的相关知识及研究的方法及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目的是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或道理”,说明“为什么”;
《中国石拱桥》主要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事物说明文说明的目的是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怎么样”。
(5)通过阅读文本,我发现本文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同时还有作比较、列数字、引用、下定义等说明方法。
追问:请从课文中各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预设:
举例子:课文第五小节(第四小节最后一句提示“下面就是一个例子”),用“北京的物候记录”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作比较:课文第八小节中把济南和烟台进行比较,说明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苹果开花的时间不同,突出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列数字:课文第五小节中运用“十天左右”“五六天”这些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引用:课文第十小节中引用英国的记录资料,说明了古今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
下定义:文中第三小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学”;第九小节说明了什么是“逆温层”,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
(6)通过阅读文本,我发现本文的语言准确、典雅、生动。
预设:
准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典雅:“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活动2:课堂小结:
(1)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3)根据需要使用说明顺序及语言。
三、研读文本,异中求同
活动1: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列举它们的不同点。用句式“通过阅读,我发现它们 不同,本文 ,《中国石拱桥》 。”回答。
预设:
(1)通过阅读,我发现它们说明对象不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理,《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事物。
(2)通过阅读,我发现它们说明目的不同,本文说明的目的是说明物候与物候学的相关知识及研究的方法及意义,《中国石拱桥》说明的目的是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3)通过阅读,我发现它们说明的语言不同,本文的语言准确、典雅、生动,《中国石拱桥》的语言准确、生动。
追问:请从文中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语言的典雅。
预设:PPT呈现: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赏析:修辞手法,拟人;词语:四字词语;
顺序:时间;从植物、动物,到生物
活动2:研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寻找它们的相同点。用句式“通过研读,我发现它们都 。”回答。
预设:通过研读,我发现它们内容都非常丰富(筛选信息的方法)。
通过研读,我发现它们结构都非常清晰(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
追问:以上两篇文章都是典范,能不能从这两篇文章中找到作者写好说明文的诀窍?
预设:
(1)都有科学的思考方法。
(2)他们写作前都细致观察。
(3)他们都认真记录,掌握许多科学事实。
(4)写作时筛选了主要信息,结合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科学的判断,形成科学的假说。
(5)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假说,形成科学的认知。
(6)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写成文章(也可调整顺序)。
追问: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预设:(1)细心观察生活;
(2)用笔记录生活;
(3)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4)保持好奇心,探索科学奥秘。
课堂小结:
(1)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生活处处有知识,永葆热爱之心。
《大自然的语言》同课异构——教学设计2
设定学生能自主阅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且答题准确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学习过程:
一、听写词语,引出课文文体
1.听写词语:(结合文章语句朗读)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翩然归来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簌簌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2.引出课文文体,复习“事物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二、抓提示词,筛选主要信息
活动1:浏览课文,说说抓住哪些“提示词”,获得了什么信息。
示例:我抓住短句“这样看来”,读懂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预设:
我抓住短句“这些自然现象”,读懂了什么是“物候”。
我抓住词语“就是”,读懂了什么是“物候学”。
我抓住短语“就在这里”,读懂了什么是“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我抓住第六小节设问句,读懂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我抓住词语“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读懂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我抓住词语“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读懂了什么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筛选信息小妙招:
(1)紧抓段落中心句;
(2)紧抓设问式语句;
(3)紧抓句中的提示词
三、理清顺序,欣赏文章美点
活动2:本文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信息量非常大。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
预设: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追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明确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的区别。
活动3:本文不仅全文层次分明,而且段落内也条理清晰,请从文中任选一个小节或一部分进行分析,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示例:课文第3小节按时间顺序先介绍“物候”,再介绍“物候学”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条理清晰,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内容。
预设:
课文第2小节先后举植物、动物的例子,再总结得出“大自然的语言”定义。有条有理,简洁明了。
课文第6——10小节,按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美点1:结构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活动4:探讨:能否删掉第1小节?请说明理由。
预设:不能,它体现语言的典雅、生动。
美点2:语言美:准确、生动、典雅
追问:从这篇文章,你还能读出什么美?(从文本外显到“内涵”)
预设:(1)细致观察
追问:猜想作者写作前还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认真记录,掌握许多科学事实
(3)有丰富的知识底蕴
(4)写作时筛选了主要信息,结合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科学的判断,形成科学的假说。
(5)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假说,形成科学的认知。
(6)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或读者感受写成文章。
美点3:内涵美:作者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
追问: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预设:
(1)细心观察生活;
(2)用笔记录生活;
(3)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4)保持好奇心,探索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