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乐土 梦想的故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童年的乐土 梦想的故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5:00: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童年的乐土 梦想的故乡——《社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社戏》是鲁迅先生以儿童的视角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小说。文章以“看戏”为主线,叙述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所发生的事情,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展示了敦厚和睦的民风,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之乡”的期望。
本文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情节跌宕起伏。
学情分析:
《社戏》叙述了一群少年的生活片段,学生阅读本文很容易与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共鸣。但对本文语言的特点,情节的起伏,主旨的理解,都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细读文本,深入体会。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经典之作,可学习的地方非常之多,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的特色,确定以下教学任务:一是通过抓线索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把握长篇文章内容的方法;二是抓“矛盾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民俗,理解文章的主旨;三是抓美景,欣赏美点,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抓线索梳理课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跳读课文,抓“矛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当地淳朴、和睦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聚焦美段,欣赏美点,体味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色。
课时安排:
3-4课时
学习过程:
任务一:默读课文,抓线索梳理课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通读全文,试着分析文章的线索,并简要阐述理由。
预设:
线索1:看戏(主要的事);看戏前(第1-13小节)、看戏中(第14-21小节)、看戏后(第22-40小节)
线索2:“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主要的人);生活背景(平桥概况)(第1小节);日常生活(伙伴游玩)(第2-3小节);看戏风波(第4-39小节);难忘“那夜”(第40小节)
2.“看戏风波”是文章的主线,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看戏前后所发生的几件事。
预设:
无船出行——双喜担保——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午夜归航——偷豆吃豆(高潮)——六一公公送豆(余波)
3.文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请根据故事情节画思维导图,并说说作者寄寓的情感。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留恋。
任务二:抓“矛盾点”,掌握民俗,理解文章的主旨
1.默读全文,用一个词语概括“我”在平桥村的生活感受,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用句式 “从文中 (句子或内容)中,我读懂了(感受到了)文中的‘我’因 而快乐 。”
预设:“乐土”;人们善良、友爱;受到优待、自由
示例:从第1小节“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文中的“我”因自由而快乐。
预设:
从第2小节“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文中的“我”因受到优待而快乐。
从第2小节“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乡亲们的淳朴,文中的“我”因平等而快乐。
从第3小节“掘蚯蚓、钓虾、放牛”等内容中,我读懂了文中的“我”因能亲近大自然而快乐。
从第3小节“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伙伴们的淳朴,文中的“我”因受到优待而快乐。
从第7小节因“我”没去看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文中的“我”因友情而快乐。
从第9小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文中的“我”因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快乐。
从第19小节“桂生帮‘我’买豆浆、舀水”的事情中,我感受到伙伴们的淳朴,文中的“我”因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快乐。
从第31小节“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村民们的淳朴、热情好客,文中的“我”因受到优待而快乐。
从文中六一公公听说“请客”不但不责怪摘坏了豆子,反而还送来了豆子的事情中,我感受到乡亲们的淳朴,文中的“我”因受到优待而快乐。
追问:在“我”的眼中,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预设:平桥村是一个民风淳朴,村民和睦、善良,留下“我”童年美好记忆的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自由、平等、友爱、的梦想之乡(“世外桃源”)。
2.现实中的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与“我”眼中的平桥村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
预设:由课文第1小节中写到“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第2小节中“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可以得知现实中的平桥村是一个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闭塞的穷乡僻壤。
不矛盾,作者是选择性的呈现,因为他期望中国的乡村充满温情,因此文章中乡土文化气息浓厚,民风淳朴,乡民们精神富有,这是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期望,也是作者的梦想之乡。
3.文章中还有一处也有明显矛盾,你能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吗?
预设:
矛盾点:豆是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
原因:一是心理情感因素:乡村对于身处城镇的“我”新鲜有趣,自由舒适,再加上民风的淳朴和乡民的优待,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豆是“好豆”。
二是距离产生美。时间久远,平桥村留下了“我”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时间越久,越显珍贵,所以作者赞“好豆”“好戏”。
三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怀念童年的生活。虽然“我”现实中的豆、戏未必好,但在“我”的感觉中很好。(补充介绍《社戏》删文)
小结:抓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任务三:聚焦美段,欣赏美点,体味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色。
1.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其中“最聪明”的是双喜,请从文中画出与双喜相关的语句,说说双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句式“从文中 (句子或段落)中,体现双喜是一个 的孩子。”
预设:
从文中第7小节“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这个句子中,体现双喜是一个心细如发,聪明伶俐的孩子。
从文中第7小节“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个句子中,体现双喜是一个观察细致、洞察人心、有担当、思维缜密 的孩子。
从文中第18小节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个句子中,体现双喜是一个懂得体谅人、安慰人的孩子。
从文中第26小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骂哭的”这个句子中,体现双喜是一个体谅他人、懂分寸、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从文中第28小节“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这个句子中,体现双喜是一个有担当、豪气满怀的孩子。
从文中第33 小节“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个句子中,体现双喜是一个有些傲气、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
2.文中不仅人美,景也美。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1)示例: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赏析:
色彩(视觉):豆麦的“碧绿”、连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嗅觉):豆麦、水草的“清香”;
声响(听觉):船行的“潺潺”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船行之快,体现“我”的急切心情。
(2)学生交流、补充。
小结:写意笔法(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语言简洁干净,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