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四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五单元复习
习作李文
16.海上日出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亲爱的同学们,在第五单元中,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意在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吧!
单元梳理
复习要点
字音辨析
易读错的字
扩(kuò)大 漆(qī)黑 蜿(wān)蜒 荷(hè)花
刹(chà)那 镶(xiāng)嵌 浙(zhè)江 一簇(cù)
臀(tún)部 石笋(sǔn) 漆黑(qī) 重荷(hè)
易写错字
努:注意上右是“又”不是“口”。
范:是上下结构,注意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镶:字的笔画比较多,注意两个“口”字下面是三横。
紫:下面是“糸”,不是“关系”的“系”,不要多写一撇。
笋:注意下面的横要出头。
端:左半部分最后一遍变为提。
源;注意右边“原”字下边是小,不是水。
蜒:右边是“延”。
多音字
在使用这个字时,一定要先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弄明白,意思可以结合组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应用。
刹
chà(一刹那)
shā(刹车)
荷
hè(重荷)
hé(荷花)
稍
shāo(稍微)
shào(稍,息)
系
jì(系鞋带)
xì(关系)
形近字
努( ) 烂( ) 镶( ) 浙( ) 紫( )
怒( ) 栏( ) 嚷( ) 折( ) 紧( )
臀( ) 移( ) 源( ) 鹃( ) 额( )
臂( ) 侈( ) 原( ) 娟( ) 客( )
扩( ) 努( ) 镶( ) 笋( ) 端( )
矿( ) 怒( ) 嚷( ) 伊( ) 瑞( )
浙( ) 范( ) 罗( ) 杜( ) 鹃( )
晰( ) 犯( ) 萝( ) 牡( ) 绢( )
形近字
努(努力) 烂(灿烂) 镶(镶嵌) 浙(浙江) 紫(紫色)
怒(怒气) 栏(栏杆) 嚷(叫嚷) 折(打折) 紧(松紧)
臀(臀部) 移(移动) 源(源头) 鹃(杜鹃) 额(额头)
臂(臂膀) 侈(奢侈) 原(原来) 娟(娟秀) 客(客气)
扩(扩大) 努(努力) 镶(镶边) 笋(竹笋) 端(端正)
矿(煤矿) 怒(愤怒) 嚷(吵嚷) 伊(伊利) 瑞(瑞雪)
浙(浙江) 范(规范) 罗(罗马) 杜(杜鹃) 鹃(杜鹃)
晰(清晰) 犯(犯错) 萝(藤萝) 牡(牡丹) 绢(绢丝)
字词盘点
重点词语
(1)必须掌握的词
不仅 浙江 拥挤 额角 刹那 夺目 分辨 拥挤 心情
清静 扩大 范围 努力 源头 浙江 罗列 石笋 观赏
灿烂 代替 镶嵌 紫色 不仅 森郁 聚集 挤压 额角
杜鹃 宽窄 气势 肩膀 臀部 脚跟 移动 昏暗 宽广
登陆 石钟乳
(2)四字词语(含成语)
变化多端 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 高耸入云 变化多端
金碧辉煌 五彩斑斓 斑斑点点 崇山峻岭 危峰兀立
突兀森郁: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变化多端: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神清气爽:意思是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也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比喻陈设华丽。
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很不清楚,感觉很不明显;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五彩斑斓:斑斓:颜色驳杂,灿烂多彩。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
词语解释
近义词
刹那—转眼 清静—寂静 扩大—张大 转眼间一刹那
宽广一宽阔 加强—增强 冲破—突破 灿烂—绚烂
明艳一明丽 突然—猛然 分辨—辨别 伟大—高尚
观赏一欣赏 似乎—仿佛 稍微—略微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昏暗—阴暗 明艳—鲜艳 聚集—聚拢
反义词
拥挤—宽松 容易—困难 清静—热闹 扩大—缩小
昏暗一明亮 加强—减弱 灿烂—绚烂 突然—猛然
聚集一分散 分辨—辨别 伟大—平凡 漆黑—明亮
宽广一狭窄 蜿蜒—笔直 聚集—分散 宽广—狭窄
蜿蜒一笔直 明艳一暗淡 拥挤—松散 漆黑—明亮
①表示时间短的词语:转眼间 一刹那间
类似的词语:眨眼间 霎时 瞬间 须臾 弹指一挥间
②表示精力集中的词语:不转眼
类似的词语:屏息凝视 目不转睛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③描写山的词语:突兀森郁 峰峦叠嶂 崇山峻岭 拔地而起
连绵起伏 悬崖峭壁
④描写变化的词语:变化多端 沧海桑田 日新月异 变幻莫测
今非昔比 天翻地覆
词语积累
⑤描写建筑的词语: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亭台楼阁 雕梁画栋
红墙绿瓦 鳞次栉比
⑥描写颜色的词语: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绚丽多彩 姹紫嫣红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⑦量词:一片浅蓝 一道红霞 一只小船 一团漆黑
类似的词语一片亮光 一道金边 一块地方 一条黄龙
⑧动词:冲破云霄 跳出海面
类似的词语:冲出重围 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放射光芒
词语积累
⑨修饰词:不转眼地望着 灿烂的亮光 伟大的奇观
类似的词语发光的金边 伟大的奇观 好奇的心情 缓缓地流
深黑的石洞 扩大范围 冲破云霞 冲出重围 灿烂的亮光
高高的石顶 好奇的心情 深黑的石洞 倒垂的杨柳
⑩AABB式词语:隐隐约约 层层叠叠 星星点点 郁郁葱葱
弯弯曲曲 闪闪烁烁 纷纷扬扬 飘飘洒酒
词语积累
句子积累。
1.反问句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句话用反问的语气总结全文,更能突出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2.设问句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有问有答,形成设问,突出小船的小,侧面写出空隙的窄小。
3.排比句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句子中四个“时而”构成排比句,介绍了溪流的形和声随着山势变化的情况,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感受。
句子积累。
4.对比句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句话写出了外洞给人的感觉——宽敞、大。
5.拟人句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句话把太阳拟人化,具体描述太阳如何上升,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当的威力,也可以看出太阳跃出海面时作者的欣喜之情。
句子积累。
6.描写景色生动优美的句子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段话用具体的动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当的威力,作者笔下的红日出海图是这么壮观,这么辉煌!
课文回顾
本单元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安排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目的是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第五单元概述:
课文知识点
16.《海上日出》(巴金)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作者抓住颜色、光亮、位置变化,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下、露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
17.《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着重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课文梳理
这几个词语准确描写了太阳升起来时的位置变化,把日出的过程写得清楚、具体。
●重点句子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这是从观察者视觉与感觉的角度,描写太阳完全跳出海面时光辉灿烂的奇景。作者在这里用“深红的圆东西”指太阳,既状太阳之形,又绘太阳之色,还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射得人眼睛发痛”,写阳光强烈,激人生发出光芒万丈的联想。联系上文太阳升起时的艰难,可以想到太阳上升时的不懈努力;读到本句,又使人觉得太阳十分可爱。这正是对太阳的咏叹。
第16课:《海上日出》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课文梳理
●重点句子
这是反问句,指出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奇”,罕见的,特殊的。“观”,景象或样子。“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前文描写了晴朗天气海上日出的景象,又描写了有云天气海上日出的景象,都是雄伟美丽而又奇妙的,它们掀起作者情感的波澜。在文章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伟大的奇观”的赞叹:既赞叹罕见的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更赞叹红日的光明与伟大的力量,抒发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情感。
文章结尾作者用反问句发出赞叹:既赞叹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更赞叹红日的光明及其伟大的力量,引发读者共鸣,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和对光明的追求。
第16课:《海上日出》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1)作者怎样一步一步写出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位置变化
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
(2)初升水面的太阳为什么红得很?为什么没有亮光?
“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见红色。“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
第16课:《海上日出》
(3)“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一句中,可以把“染成”改为“涂成”吗?为什么?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不可以,“染成”是用染料着色,写出了天空的云彩在太阳光的映照下慢慢变化的过程,而“涂成”速度之快让人感觉不到云彩是慢慢变化的。
(4)作者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一轮红日刹那间冲破云霞,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当天空有一层薄云时,阳光透过云彩,直射海面,水天一色;当天空有黑云时,太阳给黑云镶上金边,冲出黑云的重重包围,甚至把黑云染成紫色或红色。无论是晴朗的天气,还是有云的天气,海上日出都呈现出一幅瑰丽壮美的画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所以作者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第16课:《海上日出》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课文梳理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重点句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课文梳理
●重点句子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1)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流经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说说你的发现。
线索一
作者按“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线索二
泉水的来路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2)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运用“要是……准会……”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3)哪个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留下的感受最深
孔隙让作者感受最深,因为这处景点窄小低矮,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去,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习作例文
《颐和园》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七月的天山》用抒情的笔调、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的景物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习作例文
●课题解读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那就是排云殿。
习作例文
一段话概括了两个建筑的特色: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顶上铺“黄色的琉璃瓦”;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重点句子
(2)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两句写昆明湖秀丽的风光。第一句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写“静”,用“一面镜子”来比喻;写“绿”,用“一块碧玉”来比喻,形象生动。第二句运用夸张地手法进一步说明了昆明湖的“静”。
(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习作例文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重点句子
(1)默读习作例文《颐和园》,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和过渡句。
习作例文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重点问题
(2)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表现颐和园的美?
①作者按地点的变化顺序来描写颐和园,体现了颐和园的布局美。
②色彩的协调搭配,体现了颐和园的色彩美。
③多处运用恰当的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字里行间体现了颐和园的景色美。
(3)作者是怎样写七月的天山的特点的?
习作例文
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运用比喻,写出雪水流动的状态。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
运用比喻及排比,写出鲜花繁多。
●重点问题
下节课再见
四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