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习作例文
颐 和 园
目录
阅读例文《颐和园》
二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一
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三
概括主题、总结方法
四
学习任务一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生活、学习之余到处走走有益于增长见识,有益身心,你去过哪些地方,快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怎样才能把自己游览的地方向别人介绍清楚呢?阅读《习作例文颐和园》,去学习一下吧!
学习任务二
阅读例文《颐和园》
颐(yí)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diàn),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
①开篇点题,写出了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美、大。
点 评
①
② “进了”“绕过”“来到”写出了作者刚进颐和园的游览路线。“来到有名的长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
②
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
③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描写长廊,
具体描写了长廊的颜色、长度、图案等,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
④
④“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是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liú)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fó)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huáng)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
⑤“抬头一看、向下望”,表明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⑤
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tiào),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⑥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用一个“滑”字来衬托昆明湖的静美,意味无穷,颇具匠心。这些景物描写很细致,很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⑦文章结尾与第1自然段相呼应,使整个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⑦
颐和园远眺
颐和园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
学习任务三
找出作者游览路线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例文《颐和园》,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长廊
佛香阁
万寿山
昆明湖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你能找到文中的过渡句吗?
选好了景点,确定了顺序,可以用过渡句把游览的过程说清楚。
学习任务四
概括主题、总结方法
主题概括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描写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移步换景 景色美丽
总起
——美丽的大花园
长廊
万寿山
山脚仰望
昆明湖
颐和园
分述
——长、美丽
佛香阁
排云殿
山顶俯视
昆明湖
城楼、白塔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总结
——美景说不尽
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学法总结
写作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力的观察是呆板的、肤浅的、乏味的,在观察时进行合理的想象,才能使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鲜明、更深刻。
学法总结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