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2 14:28:34

文档简介

忻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前6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而认识、把握“道”的过程需要学习、教育。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A.崇尚道法自然 B.主张崇德尚贤
C.提倡自然和谐 D.强调格物致知
2.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认为:“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这说明
A.世界文化出现了趋同化
B.尊老爱幼是人类核心价值追求
C.东西方思想具有相通性
D.法国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京师同文馆筹建时,清廷内部反对者甚众。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无论是地方督抚还是朝中大员,大多对创办西式学堂以兴学育才不再抵触;即便是戊戌政变失败后,顽固派也并未取缔京师大学堂这一维新运动成果。这一变化说明
A.知识分子开始放眼世界
B.民族危机助推新式教育发展
C.中华文化主动寻求变革
D.西学教育愈发受到社会推崇
【高二历史 第1页(共 6页)】 ·24-397B·
4.13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5.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康熙帝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帝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帝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以上事例说明
A.满族统治者善于笼络汉人 B.统治者重视传统孝文化
C.君臣之义受到了严重挑战 D.进步思潮影响统治秩序
6.中国传统政治以伦理为基础,并以相应的礼乐形态为标识。如果礼义破碎,那么以此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融道德、政治、审美于一体的文化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礼仪风尚就可以高视阔步地涌入现代中国。该言论可用来说明
A.中体西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B.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价值
C.殖民侵略对中国文明的颠覆 D.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7.图1所示为太阳神(右)授予汉谟拉比(左)象征权力的魔杖的雕塑。这反映了
A.古巴比伦王权呈现集中的趋势
B.古代两河流域王权的普遍衰落
C.古巴比伦政治受到神权的控制
D.古巴比伦王权的君权神授色彩
8.古埃及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国,处在大海和沙漠的包围之中。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古埃及人迫切地渴望着绿色,渴望着绿洲与水源,因此就有了初始的对植物的崇拜情结。这说明古埃及人对植物的崇拜
A.推动了古埃及社会的发展 B.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C.是地理与人文环境的产物 D.促使宗教思想逐渐成熟
【高二历史 第 2页(共6页)】 ·24-397B·
9.早在公元前7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后来,又有人提出“无限者”、气、火、水、土等为世界本原的观点。由此可见,古希腊
A.哲学蕴含理性主义精神 B.解决了世界本源的问题
C.文明程度领先世界各国 D.哲学发展呈现混沌局面
10.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很多自然哲学家若非神职人员,就是在教会主导大学的工作。英国哲学家培根对此批评说:中世纪欧洲大学是知识疾病的孕育场所。据此可知,中世纪欧洲
A.固守神学至上研究传统 B.教会大学严重阻碍教育进步
C.大学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D.基督教会影响文化教育发展
11.西方文化带有浓重的英雄传奇色彩,它不认为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配合群体的统一;西方人习惯于单枪匹马地处理事务,独断地解决问题。这说明西方文化
A.凸显个人利益至上理念 B.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
C.注重弘扬理性主义精神 D.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12.印加帝国13世纪崛起,被历史学家称为“美洲罗马”,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国家制度,有自己的行政系统,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些与欧亚大陆国家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种现象说明
A.印加文明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 B.印加的政治制度在当时领先世界
C.人类文明发展存在一定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
13.在雅利安人移居印度的一千年后,印度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吠陀早期那种无忧无虑的乐观主义让位给悲观主义,社会已没有灵活变通、无拘无束的性质,取而代之的是愈来愈严格地按职能和特权分成的不同阶层。能反映上述变化的文献是
A.《荷马史诗》 B.《吉尔伽美什》
C.《梨俱吠陀》 D.《罗摩衍那》
14.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时期主要是通过互派使节进行文化交流,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交流内容以制度文化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这体现出日本
A.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 B.国际形势发展推动了国内社会变革
C.感受到隋唐强盛带来的压迫感 D.加快社会转型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高二历史 第3页(共6页)】 ·24-397B·
15.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内,印欧人在迁徙中凭借武力夺取了欧亚大陆上众多的地盘,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因此分化为不同的古语,这些古语又在后来的发展中各自衍生出了一些子语言。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A.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B.缓解了各民族间的冲突
C.助推了各区域的封建化进程 D.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16.当西罗马帝国社会危机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内部已出现封建因素萌芽的时候,日耳曼人的入侵为其社会发展添加了催化剂,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确立。据材料可推知,日耳曼人入侵的背景是
A.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生产力停滞倒退 B.奴隶制阻碍罗马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C.西欧奴隶制经济文化出现新的高涨 D.日耳曼人已经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先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初步认识到人类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具有极强的“依赖”关系,由此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必须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等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最先对“天人合一”的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派观点后,提出“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等观念,认为虽然自然万物规律有其“不可违性”,但人和自然具有同样的“形体结构”。
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张载等在吸收唐代“众生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时至明清,王阳明进一步明确了“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清代理学大家孙奇逢也有“天人一体”等见解。
—摘编自杨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6分)
【高二历史 第4 页(共6页)】 ·24-397B·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交融、升华、传播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如图2所示。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是指1894年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以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以前,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中法战争以后,它作为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而逐渐分离出来,表现出了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19世纪80年代,中外交往走向频繁,不少人(薛福成等)获得了留学或出使西方国家的机会,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切身体验。中法战争已经表明洋务措施不能使中国自强的事实,早期维新思想家转而要求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君民共主被提上日程,成为当时维新思想家宣传鼓吹的重点。“以商为战”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学为用”思想的一种补充,这种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剑杰《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儒家的思想专制是造成中国思想僵化和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文化的传播进入国民性中,尤其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和被偶像化的孔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如李大钊、鲁迅等,其广泛传颂的文学作品无不受
【高二历史 第5页(共6页)】 ·24-397B·
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彻底西化”这种抉择推动了中国传统框架的突破,有利于传统文化惰性思想的消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摘编自秦晓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有别于洋务派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分离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约从公元前3千纪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为何迁徙 因为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更荣誉地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的内部原因。印欧人从他们的故乡出发,向南迁徙,来到西亚、南亚和南欧各地,建立了赫梯帝国、米底亚、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等国家。公元3世纪,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属于印欧系的日耳曼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迁徙运动,建立了许多封建国家。印欧人迁徙后,由于受到先进文明的影响,他们很快结束了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时代,其发展速度比其他民族迅速得多,对他们本身来说,迁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印欧人建立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赫梯帝国都是通过武力建立起来的,但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都起过积极作用。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印欧人迁徙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印欧人迁徙的历史影响。(6分)
【高二历史 第6 页(共6页)】 ·24-397B·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2.C3.B4.D5.B6.B7.D8.C9.A10.D11.B12.C13.D14.A
15.D16.B
17.(1)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宇宙世界和谐统一。(4分,答出两点即可)
特点:整体性;时代性;政治性;辩证统一性;民族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认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
的影响力;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代社会中,“天人
合一”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加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
建设和环保事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一
论题:古代世界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不断发展。(2分)
阐述: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推
动了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代西亚地区的神话传人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西
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
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公元前后,中国
与罗马通过丝绸之路,经过中亚与西亚地区,建立了间接的文化与经贸交流。至2世纪时,
罗马商人可以直接到达洛阳,与中国进行贸易。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以后,东罗马帝国即
拜占庭帝国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
和来自西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逐渐征
服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
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再结合阿拉伯人的
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此外,阿拉伯人还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
符号传入欧洲,从而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8分)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了人类文
化的向前发展。(2分)
示例二
论题:古代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397B·
19.(1)主张:君民共主;以商为战。(2分)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外交往的增强。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中国传
统文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提供了精神滋养。(4分)
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学习西方。(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1)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动机;形成多次高潮(分批迁徙);以向南迁徙为主;迁徙范围广;
时间较长。(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影响:破坏了迁入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客观促进了印欧人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不同文
明的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新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
·24-397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