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6: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下)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
C.韩非讲求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讲求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不同,但都含有积极意义,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鞭王
宋炳成
①王大奈从小习武,练就了一身武功,尤其是手中的一把钢鞭,指哪打哪,鞭无虚发,人送外号“神鞭王”。
提起神鞭王,蒙山一带十里八乡,无人不晓。神鞭王名声在外,便常有人慕名上门找王大奈比试。多年来,竟没有能出其右者。
这一天,蒙山上的新匪首秃头李领着一群喽啰将王大奈堵在了家门口,秃头李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手握一把明晃晃的银鞭,单手一指王大奈:“听说,你是神鞭王?”
王大奈忙双手抱拳:“不敢,不敢,大当家的,草民只是有点儿爱好。”
秃头李哈哈大笑:“说得倒挺低调,王大奈,今天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神鞭王?”
王大奈面无惧色,扫了一眼秃头李,朗声道:“大当家的,不知你要怎个比法?”
秃头李翻身下马,说:“少废话,当面锣,对面鼓,咱们直接过招。”
王大奈拱了拱手,说:“大当家的,鞭子不长眼睛,万一有个闪失……还是换种比法吧。”
“怎么?怕了?”秃头李一阵大笑,“好,那就比抽油灯!”
王大奈听后倒吸一口凉气,他知道,抽油灯难度极大,持鞭人用黑布将眼睛蒙上,站两米开外,要一鞭将人头顶上燃烧着的油灯抽掉,没有炉火纯青的鞭法,万万比不得,稍有差池,这一鞭子下去,顶灯的人是非死即伤啊。
王大奈想阻止,却见秃头李已让部下摆好了阵势,他扬了扬手中的一块黑布,挑衅地说:“怎么样?我先来!”说着,秃头李将手中的一把银鞭在地上呼呼摆了两下。
②王大奈看了一眼秃头李,又看了一眼顶灯的喽啰,摇了摇头。
秃头李不高兴了,嚷道:“咋了?不敢比?那你还叫什么神鞭王?今天你要不比,我就让人把你屋中的粮食全部带走。”
王大奈皱紧了眉头,紧接着一声叹息:“唉,还是不比了吧。”
秃头李气急败坏地把手一挥,一群喽啰蜂拥进屋搬起了粮食。
一旁,王大奈的老婆哭天抢地:“你个该死的猪头,练的什么鞭啊,这下,一年的粮食没了,你让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
眼睁睁看着粮食让人家拉走了,王大奈杵在那儿一言不发。
两个月后,秃头李带着大队人马包围了王大奈所在的村子,他们将男女老幼全赶到长垣里,秃头李扬言,今天一定要和王大奈分个高低,不然,就将全村的口粮统统拉走。原来,上次王大奈虽然认输,可名声依然在外,提起神鞭王,人们还是啧啧称赞王大奈。秃头李不服气,召集人马杀了个回马枪。
王大奈铁青了脸:“大当家的,这次又想怎么个比法?”
秃头李一阵冷笑:“还是抽油灯!不过,这次得你先来,而且,要你的儿子来顶灯,你赢了,我立马走人,从此再不犯你们村子,若是你输了,嘿嘿,全村的口粮我都拉走!”
秃头李这一招太阴毒了,蒙眼抽油灯本来难度就大,还让王大奈的儿子顶灯施加心理压力,不用比试,秃头李无形中已胜了一筹。
看王大奈紧皱着眉头,秃头李不怀好意地笑了:“怎么?这次还是放弃?”
王大奈瞪了一眼秃头李,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当家的,你可要说话算数。”
秃头李一阵狂笑:“当然,我堂堂一寨之主,怎会出尔反尔!”
王大奈抽出钢鞭,说:“好,比就比。”
王大奈将十二岁的儿子从人群里拉出来,点亮油灯放在头顶,又拿出一块黑布。
这时,人群一阵骚动,有人喊:“大奈,咱不比了,大伙儿都将家里的粮食交出来吧。”人们紧跟着喊:“对,不比了,我们交粮食……”
王大奈向人群深深鞠了一躬,高声说:“各位父老乡亲,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王大奈不能因为自己连累了大伙儿!”说着,王大奈用黑布蒙住眼睛,将手中的钢鞭在空中呼呼运了两下,他对儿子喊:“准备好了吗?”
儿子身子站得笔直,昂声说:“准备好了!”
“好!”王大奈回一声。
紧接着传来一声断喝:“着!”随着王大奈的话音,一道白光直飞孩子头顶,人们屏住呼吸,有胆小的用双手捂住眼睛。
全场静悄悄的,连掉根针都听得见。等人们回过神来,发现孩子头顶上的灯依然亮着,人们长舒了一口气。秃头李却哈哈大笑:“什么神鞭王,不过如此而已。”
王大奈却不急不躁,说:“还请大当家的验视。”
秃头李轻蔑地说:“王大奈,有啥好验的,这不明摆着吗?你连打都没打中。”
王大奈一再坚持,秃头李只好耐着性子来到孩子面前,等他拿起灯端详一番后,突然变了脸色,油灯芯已齐刷刷被斩为两截,而灯依然还亮着,运鞭如刀,闻所未闻啊!
秃头李歪着头,疑惑地问王大奈:“你的鞭法已经出神入化,上次为何不比?”
王大奈说:“不瞒大当家的,上次,你一摆鞭子我就看出你的鞭法高低了,而且,顶灯的那个家伙都尿裤子了,我王大奈总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轻易去毁了一个无辜的人吧?”
秃头李听后脸涨得绯红,他飞身上马,吼了一噪子:“兄弟们,给老子撤!”
身后,人群激奋,他们振臂高呼:“神鞭王!神鞭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蒙山一带十里八乡”“没有能出其右者”的结果看,王大奈经常主动与人比试。
B.秃头李提出与王大奈比试抽油灯,目的就是想看看他究竟有没有气量和真本事。
C.秃头李第二次是有备而来的,尽管技艺有所提高,但在王大奈面前最终服了气。
D.乡亲们宁愿拿出自家的粮食,也不愿让王大奈比试,说明王大奈很受乡亲们拥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王大奈的低调和斩截,秃头李的强势和蛮横等;人物对话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小说中有几处侧面描写,如王大奈妻子的责难,顶灯人尿裤子,王大奈儿子的镇定,都从侧面烘托了“神鞭王”的形象。
C.小说运用欲擒故纵的写法表现“神鞭王”的鞭法,秃头李认为“神鞭王”没打中,其实是鞭法出神入化,他没看出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D.“神鞭王”王大奈最终赢了这场比试,秃头李最后灰溜溜地撤走,这是小说故事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两处画线段落在行文结构方面的作用。(4分)
9.有人评价“神鞭王”不但技艺高,而且人品好。“神鞭王”人品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叶公子高①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不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
(节选自《墨子·耕柱》)
[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果,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称叶公。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惠之A为政B无功者C受赏D而有E罪者F免G此法之H所以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是“使……到来”,“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使……退”,其用法相同。
B.倍,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词义相同。
C.恃,依靠,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两词中的“恃”词义不同。
D.智,通“知”,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
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
C.墨子认为叶公子高不懂的是如何达到“近远者,新旧者”这一目的,但其提问时并未让孔子明白自身的疑惑,故其没有恰当提问。
D.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
(2)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
14.材料二中,墨子为什么认为叶公子高没有得到他想问的东西,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请概括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陇西行
耿 湋①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②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③,毕竟不封侯。
【注释】① 耿湋,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②封狐:大狐,这里指边境敌人。③李都尉:西汉名将李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大雪”“稀”言边地酷寒、人烟稀少;“阳关”“陇”点明边塞诗的题材。
B.三、四句中边关将士的情感,与“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
C.五、六句蕴藉丰富,塞外之荒凉、时空之无限、心中之忧愁,皆熔铸在这十字之中。
D.全诗用字凝练,用典精当;写景壮阔,格调高昂,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
16.人言此诗有“万里之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2)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 , ”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3)《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 , ”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人类一些本能,直觉就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本能。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长期在野外过着___________的生活。为了应对危险,人类的大脑便逐渐发展出一条能够快速处理环境刺激的路径,一旦发生危险,不必经过思考,就能立即做出最适合生存的判断,科学家称之为“适应性潜意识”。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___________或是和野生动物争夺地盘,但这种演化机制仍旧被保留下来了。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呢?人们常常___________,这便是从直觉去判断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你只需要扫上一眼,心里大概就开始对他评判了。“我第一眼看见他时就不喜欢他!”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 ),所以人们对很多事情在四分之一秒内就能做出好坏评价。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能力遗传自我们的祖先,当他们在___________的原始森林里遇到陌生人时,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是敌是友的判断,以此增加存活的概率。可是,你是凭借什么对一个人做出快速判断的呢?通常是依靠本能和经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危如累卵 风餐露宿 以貌取人 危机四伏
B.危如累卵 风尘仆仆 以貌取人 无地可容
C.一触即溃 风尘仆仆 以毛相马 危机四伏
D.一触即溃 风餐露宿 以毛相马 无地可容
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这并不奇怪 B.并不奇怪的是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
C.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 D.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是并不奇怪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上,一个新的词汇“美拉德穿搭”跃入大众视野:棕色系的外套,格纹下装和卡其色的内搭——继夏天的“多巴胺”风格大火后,“美拉德”又引爆潮流。
“美拉德”一词源于“美拉德反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生牛排______A_________,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以棕色与橘色为打底,延伸出一系列金棕色、可可色、焦糖色等。这种在食物变化中产生的色彩很容易让你我联想到油脂与蜜糖,给人带来浓郁、温暖、朴实的感受,在视觉上产生愉悦的美感。另一方面, ___________B___________,如落叶与土地、成熟的果实与金黄的阳光等也与美拉德色系相契合,形成与季节合拍的氛围。
不难发现,①以“美拉德”所代表的棕橘色系与往年流行的“大地色”其实难以相提并论。②时尚本身就是人造的概念。③如果今年“美拉德”的爆火,④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生活中“仪式感”的日益重视。⑤有专家认为,⑥从夏日“多巴胺”到秋日“美拉德”,⑦都是颜色心理效应对于人们的一种爱称,⑧表达了大家对于这些颜色的积极心理感受,⑨以及渴望凭此展示自我风格与多姿多彩生活的态度。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4分)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配合刘谦的魔术时,产生失误,没有成功对上扑克牌。当时,他绝望的神情马上被网友捕捉并调侃“像极了坐在老师身边的差生”“感觉他在台上都快碎了”。本该被批评的失误,反而被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意外成为龙年春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次失误,撒贝宁在春晚上直言不讳地揭穿,春晚导演于蕾在访谈中坦然承认,尼格买提更是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心碎地”互动。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尼格买提续变了魔术,圆上了春晚扑克牌的失误,也成就了一个有趣的节目。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下)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 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是说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部分,直接将其判定为“积极有为的”太过绝对。
C.“两者追求不同”错,文章指出“黄老之学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说明也支持“君道的无为”,与韩非的追求没有不同。
D.“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错,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引用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而非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D D.“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
3.A A.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用正确的社会政治措施适应它就吉祥,用错误的社会政治措施违背它就凶险。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B.意思是骏马跨跃一下,也不会超过十步的路程;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这里在强调坚持的作用,强调“有为”。
C.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
D.意思是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作为于万物而不因功成业就自居,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佐证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不符合题意。
4.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来体现。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他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6.D A.“王大奈经常主动与人比试”错,小说明确交代“常有人慕名上门找王大奈比试”。
B.“气量”错,小说后半部分,秃头李想与王大奈比试,目的是想杀一杀他的威风,败坏他“神鞭王”的名声。
C.“尽管技艺有所提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两个月后,秃头李带着大队人马包围了王大奈所在的村子,他们将男女老幼全赶到长垣里,秃头李扬言,今天一定要和王大奈分个高低,不然,就将全村的口粮统统拉走。原来,上次王大奈虽然认输,可名声依然在外,提起神鞭王,人们还是啧啧称赞王大奈。秃头李不服气,召集人马杀了个回马枪”,“尽管技艺有所提高”属于无中生有。
7.B B.“都从侧面烘托了‘神鞭王’的形象”错,“顶灯人尿裤子”没有从侧面烘托“神鞭王”形象的作用。
8.①开篇交代“神鞭王”的高超技艺,为“神鞭王”的正式出场作铺垫。②刻画神鞭王的神态动作,既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又为后文秃头李询问上次他为何拒绝比试做铺垫。
①“练就了一身武功”“指哪打哪,鞭无虚发”“神鞭王”,小说开篇交代“神鞭王”的高超技艺,为后文“神鞭王”的正式出场作铺垫。
②“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摇了摇头”等语句刻画了神鞭王的神态动作,既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又为后文“不瞒大当家的,上次,你一摆鞭子我就看出你的鞭法高低了,而且,顶灯的那个家伙都尿裤子了,我王大奈总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轻易去毁了一个无辜的人吧?”做铺垫。
9.①谦虚,低调。当秃头李气势汹汹地要与他比试时,他连说“不敢”,自己只是“爱好”。②善良,隐忍。当察觉秃头李鞭技不高时,他担心顶灯人受伤害,便放弃比试;秃头李搬粮,妻子责怪,他也没有发怒。③无私,担当。当秃头李再次向“神鞭王”挑衅,且以其儿子顶灯施压、以全村的粮食相要挟时,他为了保护村民财产,不顾自己儿子的安危,答应比试。
10.BDG 句意: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
“无功者受赏”为主谓结构,主语前和谓语后BD处应断开;“此法之所以败也”为判断句,主语前G处断开。
11.C A.正确。“来”,使动用法,使……到来”/“退”,使动用法,使……退。句意: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烛之武使秦国军队退避。
B.正确。句意: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希望您详细地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C.“词义不同”错。“恃”,都是依靠、依仗的意思。句意:只是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D.正确。“智”,通“知”,知道,了解/智慧。句意: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12.A A.“三国人心向背不同”错。从原文可知,孔子回答不同是因为三国国内形势不同,叶地是人心背离,鲁国是奸臣当道,齐国是君王的铺张浪费,故选项中“人心向背”错。
13.(1)尧的贤明,列于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
(2)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
(1)“冠”,首,第一;“成”,形成;“无”,失去。
(2)“为”,动词,实施、治理;“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新”,形容词用作动词,像新交一样对待。
14.①叶公子高的问题不明确。②孔子的回答没有针对性。
根据原文“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可知,叶公子要问的应该是具体做法。孔子应该针对叶公子高不懂的地方回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的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问您的同样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论调。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孔子却劝说叶公“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这便是要教人寄希望于恩赐。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再说民众有背叛之意,是由于君主的明察有所不周。不使叶公在明察上有所长进,却让他取悦近者而招徕远者,这是舍弃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却使他和臣下一样用施惠手段去争夺民众,这不是能掌握权势的办法。尧的贤明,列于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有人不能用方法来控制臣下,只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不也是没有治国的办法吗?明君能从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所以民众没有大阴谋;从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乱。这就叫做“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小处开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得赏,受赏的人并不感激君主的恩德,因为这是出力得来的;犯罪的人一定受罚,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罪行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最高明的君主,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这话是说,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爱,哪里还有什么希望恩赐的民众呢?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不讲利害(无欢喜和憎恶),那么用“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话劝说君主,也可以作罢了!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
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墨子听了就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样去做。不把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把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没有正确地回答。”
(节选自《墨子·耕柱》)
15.D D.“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错误。“积极进取”太绝对,因为作者在似乎有一种为国效力的愿望时,又同时害怕朝廷的刻薄寡恩。
16.①边患未息。“封狐犹未剪”说明边境敌人仍然没有被消灭,国家处于战事之中。
②环境艰苦。“雪下”“人稀”“白草”等言边地苦寒:积雪封路、人烟稀少,写出了将士们艰苦难耐,胜利无望。③朝政昏暗。用毕生未能封侯的李广的典故,暗指朝廷昏庸腐朽,对边关将士赏罚不公。
诗开首两句“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描绘了一幅边疆积雪封路、人迹稀少的艰苦景象。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将士们英勇奋战;但遗憾的是“封狐犹未剪”,战事依旧,胡虏未灭。“边将岂无羞”那些将士们似乎应该感到羞惭。故诗人愁的是环境艰苦、边患未息。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这两句又转为写景,极写广阔的边疆白草遍地,寒冬季节,阴云密布,给人以艰难困苦、不胜愁苦之感,也喻示着战争还在进行。
“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多年在边疆保卫了国家但朝廷又是怎么对待的呢!言外之意,似乎在批评朝廷的刻薄寡恩、赏罚不公。诗人愁的是朝政昏暗。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8.A 第一空,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一触即溃:一接触,立刻溃散,形容军队毫无战斗力。此处语境强调生存环境险恶,应选用“危如累卵”。
第二空,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风尘仆仆: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劳累。
此处语境强调野外生活状况,应选用“风餐露宿”。以貌取人:根据人的相貌来判断他的品质或才能。以毛相马:比喻从表面上看问题,其所得认识往往与实际不符。此处语境强调对一个人的评判,应选用“以貌取人”。
第四空,危机四伏:比喻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无地可容:指无处藏身,形容慌乱、羞愧至极,处境宭迫。此处语境强调对原始森林环境的描写,非描述人的感受,应选用“危机四伏”。
19.C “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与后文“所以人们对很多事情在四分之一秒内就能做出好坏评价”衔接更好,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这并不奇怪”与前文“‘我第一眼看见他时就不喜欢他!’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衔接更好,排除B项。
20.A 在受热变熟的过程中/在被烹饪的过程中 B 秋季的独特自然景观
21.序号① 修改成 以“美拉德”所代表的棕橘色系与往年流行的“大地色”其实相差无几。
序号③ 修改成 然而今年“美拉德”的爆火
序号⑦ 修改成 都是人们对于颜色心理效应的一种爱称
22. 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3. 例文:
接纳失误 助力成长
《左传》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确,生活中,没有谁可以像传说中的完人或者圣人一样没有失误。如同尼格买提在春晚这样大型的晚会上也难免有失误一样,生活中的我们也难免会有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勇气承认失误,接纳失误,让自己在失误中不断成长。
面对错误,我们要敢于承认失误,接纳失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人皆会犯错,合理地接纳错误更有利于人的成长。秦穆公能够容纳孟明视三次失败的失误,依然用人不疑,大胆放权,使经历失败的孟明视成长为秦国一代名将。正是因为秦穆公的接纳失误,成就了自己的宽容大度,也得以实现秦国的宏图霸业。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演出《凤还巢》时将其中的一个“回龙腔”表演忘记,并掩饰过去。当台下人都为其临场发挥叫好时,梅兰芳却真诚地向在场的人道歉,并要求千万不能对外播放,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因为梅兰芳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才成就了影响深远的梅派风范。
尼格买提承认自己的失误,还和观众“心碎”互动,不仅没有影响大家心中的小尼形象,反而更加赢得了大众的关心,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因为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真性情的主持人更是大家乐于接受的。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大胆承认学习或者交往中的小失误,不文过饰非,做一个真实坦率的自己。
面对错误,我们不仅要接纳失误,更要学会在失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如同小尼在失误后反思总结,让魔术节目最后完美呈现一样,只有在反思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学习和成长。在2022年自由式滑雪世界杯比赛中,徐梦桃失误出局,但她坦然面对失误,并且积极总结经验,寻找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最终在北京冬奥会上成功跃出。曾国藩年轻时曾经自负本领甚大,但当他认识到自身失误时,立即反省修身,并将自己的缺点写在日记里。正是有了这种面对失误时的反思精神,才成就了“晚清第一名臣”的美誉。中国共产党面对长征开始时的战略失误,积极反省总结,最终确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挽救了中国革命。面对失误的反思,让我们更加成熟,让自身得以提升,让心态更加稳重, 让能力更加完善。
失误在生活中在所难免,愿我们都能勇敢地面对失误,以“失误”为镜,明白得失,以“失误”为镜,不断成长,超越自己。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记叙了主持人尼格买提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因失误而成为“热搜”一事。虽然尼格买提在直播现场因失误而绝望,但并没有被观众批评,没有被其他主持人掩饰,没有被导演否认,这次失误反而成了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小尼自己也能够正确面对失误而与网友适时互动,并在元宵晚会上对上扑克,成就了节目的有趣。
对于记叙性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得出不同的立意。本则材料的主要人物有尼格买提、观众、撒贝宁、春晚导演等。从尼格买提角度出发,他承认失误并与网友互动,最后在元宵晚会成功对上扑克,可以得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失误,一些预料之外、无伤大雅的失误并不是什么大事,如果处理得当,轻松应对,顺势而为,反而可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和快乐。我们要正视失误,不要拒绝犯错,不必苛责完美。在失误发生以后,坦然面对、大方承认更能赢得好感,而掩饰错误反而会导致事情恶化。同时,我们可以把失误当做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失误之后,不自怨自艾,而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积极寻求弥补失误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提高自我、充实人生的经历呢?观众、撒贝宁、春晚导演对待此事的态度基本一致,故作为同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看,为什么“失误”反而会被人们津津乐道,被坦然承认,被故意揭穿,成为春晚最热门的话题呢?因为在这个崇尚完美主义的时代,人们习惯了事先彩排,习惯了美颜和滤镜,凡事都力求呈现正确和完美的一面。但有时失误和犯错是一种真实的自我呈现,因为真实,所以鲜活。从失误的表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产生共鸣。对待失误的全民狂欢,体现了人们对瑕疵的包容、对从千篇一律的规则教条里挣脱出来的期待和渴望。当然,无论是观众还是自身,都可以对失误有更深入的思考。无伤大雅的失误引人一笑,关乎大局的失误却应尽量避免,因为有些失误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写作时,开头提要概括材料提出观点,尼格买提表演穿帮失误,本届网民们居然柔情似水表达对其窘态的疼惜和共情,体现了人们对失误的包容,对生活的本真尊重。然后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生活中的小失误,可以成为生活不完美的小插曲,为生活增添意外的惊喜;生活中的小失误,体现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体现了生活的不预设性,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和向往;生活中的小失误,体现了生活最本真的状态,因为不完美才是生活最真实的状态。最后总结全文,让我们接受生活中的小失误,包容生活中的小失误,用一颗平常心拥抱生活。
立意:1.失误是真实的自我呈现,要正视失误。 2.不必苛责完美,要允许失误。
3.失误是自我成长的机会。 4.坦然面对失误,不文过饰非。 5.包容小失误,避免大失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