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3:18:25

文档简介

2024
和可行性,而且还重新定义了何谓“现实”本身。所以,科幻小说的情节设计与叙事伦理息息相关,它试着打破
传就的可知现实,果敢地进入一个不可见的幽暗世界,探索这里普遍存在的“程曲”,以此“生成”新的主体性。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种幻小说有意识地打破现实主义模仿论的辖城,在有关“现实”的平滑乐章中泰响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对于新浪
湖作家来说,小说中的再现过程不受现象世界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约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来与现实
注意事项:
主义模仿论论争现实的木质和真相,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摘自宋明饰《中国科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材料二: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人性的复杂、丰富,尤其是人文主义兴起以来,被照亮的那些人性相敲,韬就内部隐藏的欲望法则与机制,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对此的观照与翠写一向被视作科幻文学的软肋.正因为这一软肋,科幻文学才在精细的划分原则下,被归入类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文学,长期被当成文学大家庭的次一阶存在,时至今日,在对人性洞黎的深广度上,科幻文幸仍旧无法与传统文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学相杭衡,但作为一种惯于以人美整体为实际或象征性观察对象的书写方式,科幻文学已然发展出独特的路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经由此,我们能获得此前从未有进的观察人性的角度,或者那些国为传统文学过于细碎的沉浸,而逐新被忘却的
材料一:
人性图景宏大的一面.
中国科幻新波湖的“苹命性”可以追渊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中国科幻在这一时期归于沉寂,但其他领技
在科幻文学之前,人性很难离开“人”的范畴,无论是观察的主体,还是对象。此前的文学电进入“非人”
的苹新发展,包括未来学研究、控制论与信息学、量子物理学、混洗理论等等,为科学与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方
之中,壁如动构乃至植物,譬如神仙精怪战者被付奉为唯一的造物主,但这些都是对人的拟热,无论离人选近,
法,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促成了各种思想与创作实验,挑战了单一型的意识形态话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多元并包
较之于人或高或低,在人性的角度上,他们是和人站在一边的,他们或许让人妥俱,但却不让人商生,或感到不
的思想体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刘慈欣和韩松开始了他们辉控的写作生涯。在刘总欣的《中国2185》和林松
安,进而对“何为人"产生强烈的怀疑。科幻小说第一次让人粪直接面对与其相似并极有可能取而代之的人类造
的《宇宙墓碑》等早期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对于理想主义逃潮的反思。无独有偶,刘总欣和韩松的出
物,在这种遥迫性情境中,卵视自身情感与理性受到的冲击,进而打开一片此前来被照亮的人性领域。
现,恰逢中国幻迷团体和网络社群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跳清之后新一轮动真格的科幻新浪潮奠定了基础。在
刘慈欣《三休》里,无论是而对是否让少数人逃出地球还是面壁者以毁坏地球为武器,人性的展现在很大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显现出某些与一百年前的晚清相似的地方,新兴煤体层出不穷,科技快远发展,人们
度上,都是减少个人化后取最大公约数的共性,这里面当然有着让胃口精钿的读者不适的祖琴感,但换诸今时今
对于未来的期望也总是笼罩于某种焦虑之中。确切地说,互联网为新作者提供了自由发表作品的平台,给诸多幻
日正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由新闻标题浓编的事件,又不得不让人叹服,《三体》对人类整体的洞烛幽微。这一点在
想文学留出巨大发展空间,而中国的文学场域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科幻“新浪潮”的崛起剑造了
执剑人罗解的遭遇上尤为明显,从被唾弃至被膜拜再至被视作恶魔,刘慈欣给子了罗辑足够的超出人类限度的寿
有利的文化条件
命,让他承担了人性观察皿的任务,将人类整体上的栀弱、善变、却黄等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罗辑却下执剑人的
通常来说。科幻文学属于“类型文学”的范骑,但中国科幻新液潮却挑战了“通俗”和“严肃”的边界,它
身份,地球不出所朴被三依人攻陪时,人类面对罗辑,表现出一种克制的冷淡,这是刘感欣同时对罗辑与人类的
动摇了文学顷城既定的秩序结构,通过顿具冒险性的思想和文体实验,非动了文学范式的转变,赋予文学想象力
体谅,也是一位科幻作家对人性的包容。
以新的意义,丰富了科幻在政治、伦理以及认识论方面的内涵。可以说,中回科幻新浪潮自其诞生,便一直处于
(摘编自李宏传《科幻,作为镜像》)
同其他类型文学荽至主流文学的较量之中,尤其是以模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建构起一种断的文学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式—我将共称为“不可见的诗学”。
A,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体系多元,中国科幻创作走入沉寂,为“新浪潮”革命
我认为,中国科幻新浪潮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能够熙亮“不可见”之物,这也是新浪潮诗学变套中的
蓄积力量。
关键因素。很多作品的叙事重心,都是对于“不可见”的再现:刘感欣在《三体》三都曲中在人类文明和宇宙整
B.刘慈欣和韩松早期作品中表现的对理想主义退潮的反思,是中国科幻创作的新实验,他们促进了科幻创
体的层面上塑造了“黑暗森林”法则,书写了尚雏宇宙和未知的物理规律,表现了人们时于宇宙的恐惧以及由此
作的复苏。
产生的崇高感;韩松在《医院》三部曲中书写着幽暗生态中的后人文主义生命主体,从“幽暗意识”和“非思”
C.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对未来期望的焦忠,互联网的兴起,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思想和技术的支操,
的角度出发,展现出人类如何与藏于幕后的非实体智能算法网络相对抗。对于当代中国科幻,看到不可见之物从
D。中国科幻新浪潮对“通俗”与“严肃”边界的扰战,改变了“类型文学”的地位,动摇了文学定的秩序。
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这会唤起一种“看的恐惧”,而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种恐惧,我们便能够直面由于未知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和不可预测性产生的神秘感,得到终极启示,
A。中国科幻新浪潮的“新”,一方面表现为内容上超越现实,对不可见世界的表现:一方面还表现在形式上
“看的恐惧”这一概念概括了我多年研究的核心,也是中围释幻新浪潮作品的总体特征。当然,想要看到不
的打破通俗与严肃文学边界的文体实验。
可见之物,就需委有勇气承担起子求真相的艰巨任务,而这些真相很有可能背离我们习以为常的慎例与常识,与
B。中国科幻新浪潮创作再现“不可见”,通过未知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产生神秘感,给人终极启示,这使得
“平滑”的表面现实相核触。通过对现实的超越,中国科幻新浪潮不仅解构了政治、艺术和科技所预设的可能性
其在世界科幻创作中独一无二。
第1页共8页
第2页共8页语文参考答案
1.C。A沉寂是上一阶段的结局,并非为新浪潮革命蓄积力量;B“促进了科幻创作的复苏”无依据;D改变了“类 型文学”的地位不是因为对“通俗”与“严肃”边界的挑战。
2.B。“在世界科幻创作中独一无二”说法错误,根据上文“中国科幻新浪潮自其诞生,便一直处于同其他类型 文学甚至主流文学的较量之中”等信息可知,这里的“独一无二”是和其他类型文学甚至主流文学相比较。
3.D。材料一“实”“幻”没有偏重,材料二重心在“实”。
4.C。材料说的是“超越”,不是“摆脱”;且人类造物是观察人性的参照物,不是主体和对象。
5. ①描写的对象:不是人类或者拟想的“非人”,而是人类造物;②表现的主题: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而是人类面临的挑战;③呈现的美感:在未知和不可预测性带来的恐惧中获得启示。(每点2分,共6分)
6.B。A,想去当小工的原因是觉得乘斗车很爽;C,不是担心安全,第一次是担心被小工看见而遭拒绝,第二次 是担心小工不让他推斗车而享受不到乘斗车的惬意;D,不是乘斗车的惬意没得到满足,而是突然被抛弃后 独自回家,一路凄凉,没有及时得到关爱和抚慰。
7.B。增添象征意味,于文无据。
8. ①渴望:见小工平易可亲而向斗车奔去;②担心:推行到平缓处,担心被拒绝而不能进行下去;③惬意:乘上斗车的惬意和体会;④焦躁:推斗车已走得过分远,离家很远而忐忑;⑤惊惧:突遭小工抛弃,须一个人返回的惊惧与无奈。(一点2分,两点3分,任答三点得5分)
9. ①良平现实尘世的操劳一如当时的归途中一样疲于奔命;②良平在现实尘世中遭受的拒绝、无奈、迷茫与惊惧一如当时归途中的体验;③良平在现实尘世中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断舍弃一如当时归途中丢掉木底草履与和服外褂;④良平在现实尘世里的欲哭无泪、只能靠自己的孤独无助一如当时归途中的独自狂奔;⑤良平在现实尘世中达到目的的释然与悲凉一如当时归途到家的体验。(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0.E、H、K。 尧舜亦以知人为难,况近代浇薄,真伪不分,固不易知也。
11.D。“卿言得之”的“得”指得当、恰当,“自以为得其实”的“得”指得到、了解。
12.C。通过人的行事并不能“完全准确”识别贤才,只能“十得七八”,还需要“参之以舆议”“采之于众, 任之以权”。
13.(1)这样的话岩洞之中就不会再有隐藏自己行迹一类的人,朝廷之上就会有辅佐当世之君的人才。
(得分点“晦迹”“俦”“佐时”“器”,每个分句2分,共4分)
(2)使他们接受治理天下的功业,一段时间之后教化就能成功,然后国君不费力气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前两个分句各1分,最后一个分句2分,共4分)
14.①保持清醒,使贤才愿意为己所用。②礼待贤才,让贤才可尽济世之力。③善于识人,综合评判,分清贤才与小人。④用人不疑,一旦任用便应坚持长久使用。(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15.B。身着乌裘、顶着凌冽的寒风等待的是任遵圣,而非诗人。诗人在船上远望,隐隐约约地看到友人身着乌 裘、顶着凌冽的寒风在江边等待。
16. ①与友人约定时间见面,未见之前心中迫切渴望。②见面迟到,让友人冒寒等待,诗人内心愧疚。③友人 离去无法见到,诗人内心失落。④再邀重见,心怀希望同时也充满担心。
(前两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共6分)
17.(1)曲儿小腔儿大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3)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①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②都考验着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水平(每处2分,共4分)
19.我国尽管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增长、产业应用蓬勃发展,但总体上仍然面临资源供给不足、数字鸿 沟较大、培养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4分)
20.B。A.不忍心。B.不可,不能(多用于消极方面)。C.极坏;糟糕。D.不能胜任。
21.①原句运用文言表达,更符合书信整体的文风,改句是白话,放在书信里反而文白杂糅,不协调。②原句使 用使动用法,较之改句,“寡”“孤”“独”直接作谓语,更能突出陈述主体即日阀的凶毒,强化日阀的罪 行。(每点2分,共4分)
22.揭露日阀罪行,表明抗战决心,劝说日军倒戈。(5分)
23.核心概念是“让”,即谦让,推辞。提出观点时,注意不要将概念转换为“谦虚”“谦逊”。孔子的“让”还是“不让”是有语境的。他主张“让”,是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礼的要求,要有谦逊之心,懂得退让。他主张“不让”,条件是“当仁”,即面对行仁之时。前者是常态,后者是变通。当今社会条件之下,孔子的主张依然具有启发性。在“让”与“不让”之间,可以侧重选择一端,也可以兼备,关键是要结合现实,阐述清楚选择的理由,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侧重为人处世之道,则宜主张谦让;侧重于承担社会责任,则宜主张当仁不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伋(孔子嫡孙)询问孔子道:“做国君的没有谁不清楚任用贤才的安逸,却不能做到任用贤才,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并不是不想任用贤才,是因为他们昏昧不清啊。那些国君把赞誉作为赏赐的标准,把批评作为惩罚的标准,贤者不愿意这样做。古代笃定信奉正道的君子,活着尚且不足以让他欢喜,利益又怎么值得让他行动呢?死亡尚且不足以阻止他追求正道,灾祸又怎么足以让他畏惧呢?”
材料二:
皇上(唐宪宗)到北廊,召见李绛对答陈述政见。宪宗不慌不忙地说道:“我观察前代帝王,任命了很多贤才,所以政治清明安定。到现在都没有贤才可以任用,什么原因呢?”李绛回答道:从古到今的帝王,没有不是任用贤才就政治清明,任用邪恶不正的人就国家混乱,这些都清清楚楚写入了历史,不敢再耗费时间详细陈述。圣明的帝王想要治理好当代的人,只需要选用当时的贤才,竭力发挥他的才能,就能让天下政治清明,哪里需要借用前代的贤才,来治理今日的人呢?招引贤才的道路,历朝历代都不相同。一般情况而言,帝王不因为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轻慢对待臣下,不因为自己的能力超出平凡之人,降低自己的身份交结贤士,谦恭逊让礼待贤才,天下之人了解帝王的心意,贤能之人才会出现。这样的话岩洞之中就不会再有隐藏自己行迹一类的人,朝廷之上就会有辅佐当世之君的人才。
宪宗说:“靠什么了解他一定是贤才然后任用他呢?”李绛回答道:您的问题非常恰当,确实是难以了解。尧舜亦认为了解人是困难的,更何况近代社会风气浮薄,真假不分,确实不容易了解的。然而用事情来小小检验一下,一定能有十分之七八的把握。为官清正廉洁,没有贪污的行迹,处事坚定正直,没有偏袒纵容的私心,进呈奏章直言规劝,没有迎合圣上态度模棱两可的苟且,言论一定思虑远大,行为不顾及个人利益,像这样就可以说接近于贤才了。如果说话就谄媚阿谀,行动就关乎利益,只是攻讦别人的短处,不弘扬他人的优点,追究自己想法的实现,却不衡量自己的职分,怀着犹豫的心情观看国君的意图,以迎合作为心理,迎合国君的心理,把获得宠幸作为志向,为国君招致怨恨,为自己谋求利益,这就可以叫作小人。以做事来验证,以舆论作为参考,然后使用他们。委托使用之后,名声和实际相符合,就应当任命他们。一旦任命之后,就应当长久。使他们接受治理天下的功业,一段时间之后教化就能成功,然后国君不费力气就能把国家治理好。贤者行道践理正直,自己又少结援相助的党羽,提拔贤才,就会有小人怨恨诽谤,制度一致,就会遭致王公贵族的伤害,任用贤才哪里容易呢?古人因为寻求贤才不到位,那么贤才就不会出现,所以靠蜗牛与蚯蚓这样微小的事物作为诱饵来晓喻,想要得到吞舟大鱼一样的人才,设下釜和钟这样微薄的俸禄,来招致济世的人才,得不到啊。皇上您只用凭几件事情,用言论验证,用实事考察,从众人中择取,把权力委任给他,那么贤能的还是不才的就清楚了。宪宗说:“你的话很得当,道理全都在这里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