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用 2B 铅笔和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
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
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
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
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
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
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
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
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
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
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
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
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
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
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
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
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
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
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
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
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
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
第 1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
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
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或推测出发,然后
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
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
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
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
(摘编自奈杰尔 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
材料二:
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
“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
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
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
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
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
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
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
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
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
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
渐趋近于科学真理。
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
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
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
“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
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
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
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
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
(摘编自林艳、雷嘉祺《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
一定为真。
第 2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B.大量经验事实无法证实的一个假说,却有可能被个别事实证伪,这说明证伪与证实存在
不对称性。
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确证过程
更严谨。
D.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
显有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波普尔的说法,科学研究中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过程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
力的,这有助于解释“科学革命”。
B.科学家主要依据实验或观察提供的数据对科学假说进行证伪,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
处,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
C.“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
证伪,但不一定有更高的“逼真度”。
D.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
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
B.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 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
C.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
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
4.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
分)
5.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
分)
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 1倍。1919 年
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
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
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17 分)
完 璧
阿 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
第 3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有古籍要修复。”
①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
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
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②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
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③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
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
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
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
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
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
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
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
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
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
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
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
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
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第 4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
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
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
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
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
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
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
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
“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
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
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 年 12 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 5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
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 小说擅长采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其高大、正
直的形象鲜明可感。
C. 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
澜起伏,扣人心弦。
D.小说先后插叙了古籍受损的过程和“师弟”变盲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的同时,
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杂糅的外乡口音”暗示师兄多年来漂泊他乡,辗转多地,为保护古籍而历尽
艰辛。
B.句子②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修辞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
高超。
C.句子③中“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也暗示了古籍的
坎坷经历。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具有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
劣行径。
8.小说以“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假定你是评委,请以“古典美”为关键词阐述其获
奖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
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
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
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第 6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
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
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
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
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
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
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离骚》)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之,代词,文中指代屈原,“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之”也作代词用,两者用法相同。
B.疾,是“痛心”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相同。
C.灵修,表示有灵智远见的人,用以比喻国君,文中指楚怀王。
D.流亡,文中指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B.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
现深远的意义。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D.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
申之以揽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4.作者认为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依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第 7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释: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5.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中“蚕丛”与《蜀道难》“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都指传说中的古蜀王。
B.本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C.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D.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16.《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写了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直
抒胸臆,表白心志,写出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2)今年是毛泽东诞辰 131 周年。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
赞颂他同学少年时的远大志向,可以用《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这位伟大
领袖的光辉形象。
(3)为迎接 2024 甲辰龙年的到来,复兴中学开展“龙年话龙”的主题活动,要求说出包含
“龙”字的诗文名句,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
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
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
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
段被许多观众 ① 。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
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带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辽阔的诗心。
第 8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 48 首
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
的名篇。“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 ② ,只
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
又一代人 ③ ,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
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顶流”、“浪漫”、“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都使用了引号,分
别指出其作用。(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证预言是心理学上一种常见的现象,意指人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① 。
例如:如果你自认为不是学习的材料,那么你即使有大把的时间也不会用来认真学习,因为
你认为学了也不会懂,结果学习一塌糊涂,然后你对自己说: ② !自证预言放在管理学上
还会有这样的演绎:有人对你说你跟某个下属合不来,你就会不自觉地专挑对方缺点来看,
越看越不顺眼,结果大家因小事而反目,完全不能合作,预言便真地实现了。相反,假如你
相信下属是能干的,你就自然会多给他机会去发挥,他即使犯错了,你也会包容,结果他也
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一个出色能干的人。也就是说,你预设自己或他人是怎样的人,你的思
考模式、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往符合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努力,最终得出一个“符合”自己预设
的结果。其实,自证预言只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工具, ③ ,用得不好却会给自
己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
21.下列句子中的“障碍”和“用得不好却会给自己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中的“障碍”,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国古代,长江天险的确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B.路政部门明确规定公路上不准随意设置障碍物。
C.这怕是机器发生了障碍,看来你得修理一下了。
D.一知半解的认知,定会成为今后学习上的障碍。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
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
第 9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袁隆平认为,水稻
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
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6 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
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
奖获得者袁隆平》,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选准角
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第 10页 /共 10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C 2.B 3.A
解析:(1)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错误。结合原文“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
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知,原文说的是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
善,可见逻辑经验主义并未放弃“完全证实”。故选 C。
(2)B.“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原文“它只是不断证伪
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可知,原文说
的是“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并没有说“必须”。故选 B。
(3)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
A.“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的理论通过实验证实是假的,实验的结果是重物和轻物同时落
地,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
B.“但科学家确认它是 19 世纪制造的工艺
品”并没有证明“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的这一说法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
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
C.“浑天说被朝廷采纳”不能证明“浑天说和盖天说”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
料一最后一段观点。
D.“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证明的是“日心说”这一理论是真的,而不是假的,
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
4.①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前者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后者不可能;②科学假说与
科学真理:前者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后者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
[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1.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的区别,2 分:
(1)科学假说有可证伪性,1 分;
(2)非科学假说不具有可证伪性,1 分;
说明:或表述为“(不)可以通过……进行证明(证伪、证实)”等,意思对即可,均可给分。
【注意】
①只答出“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的区别在于有无可证伪性”,而没有分别说明二者的特点,
只给 1 分;
②答出“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的区别在于有无可证伪性”+(1)(2)任意一点,只给 1 分。
2.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的区别,2 分:
(1)科学假说需要(可以、能够等)被证伪或证实(任意一点即可),1 分。
说明:
①答出“科学假说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
学真理”,或“科学假说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
证”……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等相近表述,给 1 分。
第 1页 /共 8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②谈二者关系,例如:科学假说是科学真理的前提,不给分。
【注意】
(1)回答科学假说的可证伪性(或不断证伪等),并答出“科学假说不断逼近(或趋近)科
学真理”,只给 1 分。
(2)科学真理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1 分。
说明:答出科学真理是确定无误,或完全正确、客观真理、真相、一定为真等,给 1 分;答
科学真理是事实,或真理的逼真度、可否证度高,不给分。
5.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 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
理论的证伪。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静态宇
宙”则被证伪推翻。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
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4.科学假说与非科
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
【答案分析及评分细则】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客观事实的能力。赋分标准是:材料观点表述准确
1分,科学事实准确分析1分,观点与事实分析分别赋分,三个要点构成6分。
题干中明确要求“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即在材
料二中筛选出“证伪”和“证实”结合的观点,而非与“证伪”和“证实”有关的观点。相
关观点集中在最后一段:
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
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
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
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6.C(“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错误,本篇小说心理描写没
有推进情节的作用。)
7.C(“‘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错误,原文“被他以眼神挡回”,可见“挡回”是神
态描写。)
8.(5 分)①“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②“完璧”也
象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③“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
人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4 分,答对三点得 5 分)
9.(6 分)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
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
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
范。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
古典韵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BDE 11.D 12.D
13.(1)阐明广大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透彻明白。
(2)违背准绳而追随邪佞,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
第 2页 /共 8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14.①志趣高洁;②行为端正;③洁身自好。
解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
第一个分句,“每一令出”是完整的主谓句,“每一令”做主语,“出”作谓语,所以第一处
断在“B”处;
第二个分句,“平伐其功”句式结构完整,“平”为主语,“伐”为谓语,“其功”为宾语,所
以第二处断在“D”处:
第三个分句,“曰”在句中的意思是“说”,其后为“曰”的具体内容,应在“曰”后断开,
所以第三处断在“E”处。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句意:怀王很信任他。/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B.正确。
“声非加疾也”的“疾”解释为“劲疾,声音洪亮”。句意: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
能明辨是非。/声音并没有加大。 C.正确。
D.“和现在所说的‘流亡海外’一样”错误,文中指“随水消逝”。句意:宁愿突然死去,随
水流
逝。/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
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这在《离骚》中表述为‘既替余以惠鑲兮,又申之以揽茝””说法错误,“既替余以惠兮,
又申之以揽茝”是被贬黜的原因,应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故选 D。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靡”,没有;
(2)“绳墨”,准绳,准则;“周容”,迎合讨好;“度”,法度。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其志洁”可知,作者认为屈原志趣高洁;
依据原文“其行廉”可知,作者认为屈原行为端正;
依据原文“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
滓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屈原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
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
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
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
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
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
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
第 3页 /共 8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
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
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
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
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
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
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
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
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
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
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赞屈原的志向,
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材料二: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
晚上又丢官。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
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
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违背是非
标准追求邪曲,争着把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
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
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D“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分析错误,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的意思是李
白告诫他的朋友,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
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16.相同点:《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描绘了蜀道的高险,都有诗人对入蜀友人的关怀。
不同点:《蜀道难》写出了蜀道景物的凄冷,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而《送友人》
写出蜀道景色的动人优美,作者对友人的劝慰,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士不可以不弘毅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示例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示例 2: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示例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 4: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示例 5: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示例 6: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示例 7: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示例 8: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三、语言文字运用
第 4页 /共 8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18.①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②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③为之动容(回味
无穷)
第一空,前文提到《长安三万里》的浪漫,又重点提到李白吟诵的《将进酒》。该句形
容观众在观影后对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进行赞美。津津乐道:指很有兴趣地谈论。赞
叹不已:意思是连声赞赏不止;
第二空,前文使用假设关联词语引出小时候对诗歌全文的背诵,后文说到只有长大了才
能体会出其中味道,说明在小时候的背诵并不能真正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到其深厚的情感,
只是表面将诗歌背诵下来,所以对诗歌的理解非常浅层、非常有限。一知半解:意思是知道、
理解的只是一丁半点,形容知道得片面,理解得肤浅。囫囵吞枣:指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
吞下。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死记硬背:意思指不用理解力去使
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第三空,前文句子的主语是“短短几行文字”,文字能穿越千年,文字能让人怎样。结
合后文诗歌中蕴含精神气质历久弥新,可知,应该是文字的内容让人难以忘记,或者引起人
的共鸣。为之动容:意思是为此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形容受到感动。回味无穷:意思是
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19.【答案 】特殊含义;强调;引用。
20.【答案】①句式整齐,两两相对;②引用(化用)诗句,画面感强;③语言典雅,
富有诗意。④丰富文章内容,再现了盛唐气象。
21.D
解析:本题考查叙述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干中“障碍”为名词,指阻挡前进的东西,用于抽象事物,与 D项中“障碍”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 A.“障碍”为名词,指具体的阻挡的东西; B.“障碍”为名词,作定语;
C.“障碍”为名词,意为“故障”。故选 D。
22. 答案:
①最终证明自己的预言是正确的②我果然不是学习的材料③用得好能够促进自我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自证预言”的概念可知,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目的是证明预言的
正确,应填:最终证明自己的预言是正确的。
②举例是为了说明自证预言这种心理学的现象,前面说“如果你自认为不是学习的材料”
是一种预言,后面的结果就要得出这个结论,应填:我果然不是学习的材料。
③自证预言只是一种心理现象,主要针对对自我的影响,下句“用得不好.……”是说
用得不好的影响,前句应是用得好的积极作用,应填:用得好能够促进自我发展。
四、作文(60 分)
【评分细则】
本作文题的价值导向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回应了《关于进一步弘扬
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
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命题材料编选自语文教科书,强势关联教材,体现了高考
的“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突出“教考衔接”理念,关注学生发展,贴近个人生活,注重引
导青年学生正确面对、思考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第 5页 /共 8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题目由材料、引导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一、作文题目基本解读
(一)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分为三层:
第一层:1、2句先写美国遗传学家的论断,随后突出袁隆平坚信自己、敢于质疑、勇于
挑战权威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第二层:3、4、5 句写袁隆平面对“不可能”断言,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自信向前而
不退却。
第三层:第 6 句写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发表,反应了袁隆平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思考,体现
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材料内容裁剪适当,语意相对集中完整,共同揭示了中国科学家丰富的精神内涵:坚信
自己、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坚持不懈、深入探索、积极创新等。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引导语包括四个指向:第一,交待材料出处;第二,明示材料主题,即“中国科学家精
神”;第三,设置个人生活情境任务,即要求写出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的启示意义;第
四,立意上要求针对材料所揭示的精神内涵,选准角度,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三)对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在写作的立意、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
二、评分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
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
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三、评分具体要求
平均分参照:45 分。
具体情况:
一类文:【54—60】
1.紧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坚信自己、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积极
创新等),并紧密结合自己的学习或成长,阐述科学家的某种或某几种精神对自己的启示意
义。
2.有合理的切入点,观点明确且论述深刻,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联系实际。
3.对于文风端正,书写卷面整洁,语言表达亮点突出的,要敢于打高分。
二类文:【48—53】
1.紧扣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或成长进行论述。
2.语言通顺,书写整洁,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完整,论据契合观点。
三类文:【42—47】
1.能写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但没有结合自己的学习或成长,没有体现科学家精神
对自己的启示意义。
2.语言基本通畅,字迹较为清楚,结构完整。
四类文:【36—41】
第 6页 /共 8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对“中国科学家精神”泛泛而谈,没有体现某个具体的角度,结构混乱,语言不通畅,
论据不充分,不典型。
五类文:【35 分及以下】
1.思想不积极向上,没有完成写作任务,科学家精神不准确。
2.或完全离题,另起炉灶。
3.套作、抄袭或文体不明确。
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等级
(16~20分) (11~15分) (6~10分) (0~5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内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容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20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分
基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等级 符合文体要 基本符合文体要 不符合文体要求
表 符合文体要求
求 求 结构混乱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不通顺,语病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多
分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发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内容较好
等级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
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
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字数不足 100 字的,不能超过 10
分;字数不足 200 字的,不能超过 20 分;字数不足 400 字的,不能超过 25 分;字数不足 500
字的,不能超过 30 分;字数不足 600 字的,不能超过 35 分;超过 600 字且不足 800 字的,
可按照“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的原则扣分,若作文主体残缺,总分不得超过 40 分。
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第 7页 /共 8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
等级”不给分。
第 8页 /共 8页
{#{QQABLQYQogAIAIJAABhCEQUiCkMQkAEACIoGRFAAMAAAS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