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将哲学意蕴寓于丰富的寓言与意象中。与《庄子》的哲学形态类似,《红楼梦》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庄子既可称为文学家,也可称为哲学家;曹雪芹也是如此,两者兼得。但迄今为止,曹雪芹还没有庄子幸运,即还没有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上有《红楼梦》的崇高位置,在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缺席者。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这是曹雪芹的宇宙观,也是他的哲学观。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需要具备审美形式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所以作品总是除了艺术性之外又带思想性。但是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因为思想不一定具备特别的视角,而哲学则一定具有某种视角,即某种特别的观照宇宙人生的方法。这种视角,带有独立价值,甚至带有思想所没有的永恒价值(思想一般只具有时代性、当下性)。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视角一变,哲学的形态与内涵就跟着变。《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说它很有思想(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哲学,因为整部作品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它具有自身的哲学视角。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中帮助主人公贾宝玉“通灵”入世的一僧一道,就拥有这种眼睛,即具有天眼与佛眼。《庄子》也把眼睛分为多种,其最高的“道眼”,也是大观视角。《庄子》的开篇《逍遥游》,其大鹏的眼睛,也近似“天眼”“道眼”,从九万里高空上俯瞰人间,便看出“大知”与“小知”的区别。庄子用道观物,正是用大观的眼睛观物,这就打破了世俗眼睛对万有万物的人为分类分割,抵达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正因为具有大观视角,所以《红楼梦》才有许多独特的发现。贾宝玉发现世间有两种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他所努力的是站立在浊泥世界的彼岸,保持“玉”的灵性与真纯。贾宝玉的眼睛不是肉眼,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人间而且就在你身边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这就是贵族少女和丫鬟们所构成的女儿国。在他的意识与潜意识里,这些诗意生命,正是世界的本体、历史的本体,其重要性连佛陀与元始天尊都难以企及。《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悲剧,正因为它是诗意生命的挽歌。把最有价值的诗意生命毁灭给人们看,便构成深刻的伤感主义悲剧。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材料二:
《红楼梦》是文学艺术,是虚构的小说,它通过描写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世界观。其中蕴涵着不得入世“补天”转而愤世嫉俗、通灵超然出世的哲学内涵,体现的是曹雪芹用大观(宏观)、中观(不二法门)、微观的眼睛看宇宙,观察人世人生。
在近百年前,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说:“《桃花扇》政治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民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在此。”《红楼梦》是宇宙的,就是说它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自由的,不仅仅是《桃花扇》表现的那种有限的现实时间空间。《红楼梦》具有一个大于家国境界、历史境界的宇宙境界,不仅仅用肉眼(微观)看人间,而且用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的大观视角看宇宙!
刘再复先生在《〈红楼梦〉哲学论纲》中说:“事实上,《红楼梦》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性的宝藏、文学宝藏,而且拥有最丰富的哲学宝藏、思想宝藏、精神宝藏。”中国文化最精华的东西,中国文学、哲学最精彩的元素都蕴涵在这部伟大的小说之中。
理性哲学重逻辑,重分析,重实证;悟性哲学则是直观的,联想的,内觉的。《红楼梦》的哲学就是悟性渗透在作品艺术语言中的哲学。
感悟与直观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长处。禅把直观、感悟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禅宗六祖慧能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方法,就是放下概念范畴直达事物核心的方法。慧能是一个不识字的天才思想家。老子是思辩性哲学家,庄子则是意象性艺术的哲学家。庄子的文章是天马行空般想象出来的,浪漫的,也是包含哲理的散文。《红楼梦》里的哲学思想是贵族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水浒传》里的哲学思想是那种农民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而《金瓶梅》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把世俗生活原貌原生态,特别是人性的原生态淋漓尽致地真实地呈现出来了,处处可以见到生活与生命的肌理,然而它没有哲学;小说结尾的那点因果报应只是小因小果,禅师也谈不上什么禅性,是画蛇添足,败笔而已。《红楼梦》没有用思辩代替审美,没有用理念代替艺术,不像当今流行于西方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只有口号、主义、观念,却没有真艺术。
(摘编自张柔情《〈红楼梦〉从哲学视角的文学解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的哲学形态类似于《庄子》,将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折射了曹雪芹自身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B.刘再复认为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所以他只肯定了《红楼梦》里带有独立价值甚至永恒价值的哲学视角,并未对其思想作出评价。
C.思想有时代性、当下性,哲学有独立性、永恒性。《儒林外史》对科举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不能说是哲学。
D.《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是悟性渗透在作品艺术语言中的哲学,蕴涵着不得入世“补天”转而愤世嫉俗、通灵超然出世的哲学内涵。
2.下列关于文中“大观视角”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仅用肉眼看人间,而且用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的哲学性的大观视角去看宇宙,是《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B.贾宝玉具有大观视角,他用天眼、道眼看世界,所以能发现遍布整个人间但很多人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C.没有大观视角,就没有大观哲学,《红楼梦》凭借其具有的大观视角、大观哲学,才拥有了肉眼可见的哲学思想。
D.庄子的用道观物是“大观视角”的一种,依靠这种大观视角,庄子达到了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为她的兄弟薛蟠所做之事而生气、难过。
B.《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写下了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葬花吟》。
C.《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个性色彩鲜明。
D.《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醉酒后要撵李奶妈,但最终被袭人劝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指出“《红楼梦》里哲学思想是贵族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请从《红楼梦》中举一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雷雨(节选)
曹禺
[四凤端过药碗来。]
鲁四凤 您喝吧。
周蘩漪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我。
周蘩漪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鲁四凤 倒了它?
周蘩漪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鲁四凤 (犹豫)嗯。
周蘩漪 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周冲由中门进,穿一套白西装上身。]
周 冲 妈,我现在喜欢一个人。
周蘩漪 哦!(证实了她的疑惧)哦!……这个女孩子是谁?
周 冲 她是世界上最……(看一看蘩漪)不,妈,您看您又要笑话我。反正她是我认为最满意的女孩子。她心地单纯,她懂得活着的快乐,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劳动有意义,不是小姐堆里娇生惯养出来的人。
周蘩漪 可是你不是喜欢受过教育的人么?她念过书么?
周 冲 自然没念过书。这是她,也可说是她唯一的缺点,然而这并不怪她。……但是我仍然是尊重她,帮助她的,我希望她现在受教育,我希望父亲允许我把我的教育费分给她一半上学。
周蘩漪 你真是个孩子。
周 冲 (不高兴地)我不是孩子。我不是孩子。
周蘩漪 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
周 冲 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朴园 什么?
周 冲 (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
周朴园 哦。
周 冲 (鼓起勇气)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
周朴园 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 (看蘩漪,不说话)
周蘩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蘩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周蘩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 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蘩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蘩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蘩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 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 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蘩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蘩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蘩漪面前。]
周 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
[周萍正要下跪。]
周蘩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周朴园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周 冲 (抬头,慢慢地)什么?
周朴园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周 冲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周朴园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周 冲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倒了?哦?倒了!药还有么?”这一句连用三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表明了周朴园的冷酷和专制,暗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爆发。
B.“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一句,周冲抢断话语,为蘩漪说情,表现了他天真善良、打抱不平的形象。
C.“喝药”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在周家却最终演变成全面的矛盾冲突,由此可以看出周家家庭关系的扭曲。
D.周朴园强逼蘩漪喝药,一方面是他对家庭内的叛逆者进行压制和教化,另一方面也是对结婚数十年的妻子的关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喝药”这一情节中,四凤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她没有鲜明的面目、典型的个性,但在情节发展中却起到重要作用。
B.文中蘩漪的相关舞台说明,很好地揭示了蘩漪从一开始的痛苦,到无奈接受,最后反抗的复杂的变化过程。
C.“周萍望繁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这一舞台提示,既展现了人物的各有所思,又引出了下文戏剧高潮部分。
D.周朴园向周冲询问“刚才说的事呢”是“喝药”事件的余波,既照应了前文的情节,又暗示了“喝药”事件带来的影响。
8.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潜台词。(6分)
(1)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3分)
(2)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3分)
9.曹禺曾在《<雷雨>序》中说:“(蘩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桎梏,做一次困兽之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①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和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闻谋泄者A事无功B计不决者C名不成D今君留E太子者F以市G下东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语意不一致。
B.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不相同,一个是“依靠”的意思,一个是“于是”的意思。
C.乙文“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的含义不同。
D.甲文“唯君图之”的“唯”是“请,希望”的意思与成语“唯利是图”的“唯”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
B.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
C.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
D.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4分)(自《齐桓晋文之事》)
14.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寄远
杜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①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16.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表现了冉有谦虚敦厚的性格特点。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3)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了语言的精妙和诗人大胆的创造性。在学过的古诗词中曾出现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关汉卿这一顽泼的艺术家,对社会恶势力,也从 ① 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很少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因为是高官政客,所以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刚刚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行为,让人 ② 。但在关汉卿看来,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
他的《窦娥冤》为什么能够“感天动地”,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的还是如此的 ③ 。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利益集团的暗规,总会有一点点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却是无恶不做。这就是窦娥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关汉卿综合成一个整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利益集团的暗规、一点点的矜持和掩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人认为较厚的皮下脂肪可以阻止体热散失,有助于保暖,所以长胖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天冷时“囤肉”可以抗寒。其实不然, ① ,若自身产热有限,仍然不抗冻也不保暖。
人体的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其中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当机体进食或遇寒冷刺激时能大量产热,快速供能,有利于抗寒。 ② ,御寒效果有限。
真相是,御寒抗冻不能依赖厚厚的脂肪,而是要靠发达的肌肉主动发热。总之,寒冷的冬日,不妨从“被动囤脂肪模式”切换到“主动囤肌肉模式”,把重点放在均衡的饮食和科学的运动上。如此不仅能御寒抗冻, ③ 。
21.下列各句中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他们从不允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满意度更高。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一书中这样谈勇敢:“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喘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反躬反省,如果正义不在我方,即使对方只是一个卑微贫贱之人,我不去恐吓他;反躬自省,如果正义在我方,即使前方有千万人阻挡,我也勇往直前。
以上材料对崇尚勇敢无畏的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B(B项“并未对其思想作出评价”说法错误。)
2.C(C项“拥有了肉眼可见的哲学思想”说法错误。)
3.B(材料一的观点是:“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A.这是以微观视角来描写世情。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B.这是林黛玉以“大观”的视角看到了一般人看不见的世界。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C.这是以微观视角来描写世情。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D.这是以微观视角来描写世情。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4.①首先将《红楼梦》与《庄子》类比,指出曹雪芹既是文学家也是哲学家;②接着通过对比与类比,阐述曹雪芹具有“大观”哲学视角;③最后举例论证大观视角让《红楼梦》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每点1分,答对3点4分)
5.贾宝玉,出身在贾府这样的贵族门第(1分),本应发愤读书,考取功名,继承家业,(1分)但他却抗拒科举仕途,爱好诗词歌赋(1分),这是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仕途的一种反叛。(1分)
6.D(D项“另一方面也是对结婚数十年的妻子的关爱”错,没有关爱之情。)
7.B(B项“从一开始的痛苦,到无奈接受,最后反抗的复杂的变化过程”错误,舞台说明应该很好地揭示了蘩漪从痛苦、到反抗、最后无奈接受的变化过程。)
8.(1)这句中的“苦药”含有双重内涵,既是药本身的苦,更是多年来周朴园带给她的精神折磨。(3分)(2)既有对父亲的失望,也有自己理想破灭的苦涩,周冲已经明白,将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读书的美好愿望终将落空。(3分)
9.①在周朴园逼迫她喝药这一情节中(1分),她从一开始直言让四凤把药倒了、坦言自己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的宣泄(1分),到后来同意先把药放着的顺忍,再到和周朴园直接对抗,最后面对周萍和周冲的恳求而不得不喝下药的不忍和无奈。(2分)②蘩漪不屈服于命运,敢于反抗周朴园的专制,在极端的压抑下敢于爆发,具有鲜明的“雷雨”性格。(2分)
10. BDF (原文:“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
11. A (A.不正确。两个含意相同都是“没有”的意思;B.正确。依靠;于是。两句中“因”的含义不同。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C.正确。为什么;什么。两句中“何”的含义不同。句意: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大王来的时候拿什么了?D.正确。唯利是图的唯是“只”的意思,确实含义不同。)
12. D (D.“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错误,由原文“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可知,是苏秦替孟尝君去楚国。)
13.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14. 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
【解析】①由原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可知,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②由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可知,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
参考译文:
【乙】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
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
对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15. C ( C. “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不妥。“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
16. 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渺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感。②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
解析:首联“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描写女主人愁眉不展,独上层台,两个“愁”字加上“惆怅”,渲染了人物愁绪满怀的情态;颔联写女主人眼前看到的景色,碧空广阔无边,好容易盼到一行大雁飞来,多么希望有那个人的音信到来啊,可惜女子目送大雁飞走,直到再也看不见大雁的影子,依然没有得到半点音信;此刻已是深秋,满树红叶已经凋零,又一年快要过去,人还是不见回来。渺远寂寥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孤单落寞;颈联直接写音书断绝,道旁尘埃四起,一辆辆马车来了又走,空剩下荡起的尘埃。女子目送车马远去,空有对征人的思念。前三联通过叙事、写景、抒情,表现了女子对征人的思念和因此而起的满腹愁绪。尾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转为从征人角度抒情,征人有满腔抱负,他想要在凌烟阁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力尽辽城”也不肯回。书写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这首诗的确属于“掉尾一波”的写法,尾联的情感一反前文的哀愁苦闷,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呈现豪爽俊健之风。
17.(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示例:①针锋相对 ②肃然起敬 ③天衣无缝 (每空1分)
19.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即使是高官政客,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4分)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已经很少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语义重复,应改为“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或者“已经很少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因为……所以……”应改为“即使……也……”。
20.①句式使用上,原句是排比句,句式整齐、结构相似;改句句式单一,由三个并列成分构成长宾语。②表达效果_上,原句气势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对窦娥被无辜迫害的愤怒,改句比较直白,达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每点2分)
21. B(划线句的“囤肉”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表反语和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
22. ①身上“囤”再多的脂肪阻止散热; ②但“囤”的是不产热的白色脂肪;
③还能收获满满的健康。
(解析:第一空,前面说较厚的皮下脂肪可以阻止体热散失,有助于保暖,天冷时“囤肉”可以抗寒;然后用“其实不然”对此否定,说明“囤肉”并不能抗寒,,因为后句是“自身产热有限”“不保暖”,此处应与“热”联系起来,可将表述为:身上“囤”再多的脂肪阻止散热;第二空,此处将人体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能够抗寒;后面“御寒效果有限”的自然是不能“大量产热,快速供能”白色脂肪组织,可填:但“囤”的是不产热的白色脂肪;第三空,“均衡的饮食和科学的运动”不仅能御寒,当然还对健康有好处,可填:还能收获满满的健康。)
解析:这次作文属于单则名言式材料作文。
首先,就材料段和任务段而言,“勇”出现了三次。结合话题词“勇敢”,再来解读《孟子》的名言,就可以理清“自省”“正义”“勇敢”的关系了——反省自己合乎正义是真正勇敢的前提。也可以分解为“自省是正义的前提,正义是勇敢的标准,不卑不亢(不欺侮弱小,也不畏惧强势)是勇敢的表现”。为了逻辑顺畅,可以摘去“自省”这一词语,这样立意会更简明、集中。因此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勇气”,在行文时,我们要处理关键词“正义”和“勇气”的关系,还需要结合材料界定“勇敢”的内涵。但需注意,该作文极富思辨性,“正义”和“勇气”这两个关键词,不是作文中常见的并列或互补的关系,而是条件关系,不能割裂、分开来谈,更不能只谈其一,否则有偏题之嫌。阅卷过程中,发现有考生大谈“反省”,属于没能准确筛选和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考生把“勇敢”等同于“拼搏”“质疑”,偷换概念,系跑题作文。
其次审题中还有一处细节值得注意,“以上材料对崇尚勇敢无畏的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这句话对写作对象做了明确的限定,“崇尚勇敢无畏”这一限定性短语,就排除了不崇尚勇敢的青年人,也就意味着此次作文无需谈“该不该、能不能勇敢”,而应着力于“何为真正的勇敢”或“怎么勇敢”这一话题。“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说明写作采用议论文的文体为佳。
结合材料分析和阅卷评分细则,参考立意为“以正义为前提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青年人要做真正的勇者”。
【例文展示】
做心怀大义的真勇者
血荐轩辕,攻坚克难,这是青年人舍生忘死的勇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这是青年人蓬勃自信的勇气;斯文在我,当仁不让,这是青年人慷慨生猛的勇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是青年人坚韧刚强的勇气。真正的勇气,是发自公心、合乎正义的。这种勇气是令青年挺拔的利器,民族巍峨的瑰宝。
然而,生活中不乏匹夫之勇,或者经不起推敲、扛不住挫折的一时之勇,甚或是披着勇敢的外衣而行欺凌之实的败德违法之举。青年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血气方刚,性情不稳,尤其需要辨明真伪,做真勇者。
真正的勇敢是以公理为前提,守得住德性,常怀敬畏,敢于自省。塞万提斯说,真正的勇气在极端的胆怯和勇猛之间。因此,勇敢不是鲁莽、懦弱,更不是强权和暴力的遮羞布,而是有敬畏、明是非、能自省后的大格局。曾国藩青年时恃才傲物,咄咄逼人,反躬自省后谦敬待人,以理服人,这是敬畏道德、敢于自省的真勇;徐悲鸿办画展时,一乡民指出其画作中麻鸭失真的问题,大画家没有以势压人,而是虚心认错,这是敬畏真理、尊重弱势的真勇。因敬畏公理、生命而后退或示弱,也是一种大勇。相反,“唐山打人事件”、校园霸凌事件中仗势欺人的恶行,是对公理和人权的践踏,是披着勇猛外衣的懦弱,终被唾弃和制裁。
真正的勇敢是以正义为尺度,扛得住挫折,威武不屈,勇往直前。亚里士多德说,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销。因此,真正的勇敢能合乎正义,扛住挫折,正如孟子和司马迁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大道在我,哪怕是独自面对强权的威慑,世俗的非议,也要挺身而出,百折不挠。缉毒警察陈新民隐姓埋名,与穷凶极恶的毒贩生死较量,这是坚守正义、威武不屈的真勇;留学生秦玥飞放弃高额年薪回国当村官,面对非议和质疑,他用勇气和智慧,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这是心怀大义、迎难而上的真勇。敢于摒弃世俗定义,守护内心正义的人,是“真的猛士”,令人敬仰。
以公理为前提、以正义为尺度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既不臣服强权,也不凌驾弱小,心怀大义,不卑不亢,这才是我们青年人勇敢的姿态,这才是我们国家挺立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