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2 14: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17世纪初前往佛吉尼亚的移民中,有很多人是“契约奴”,用他们到达后的无偿劳动来支付从英国到北美的旅资,契约期限为4-7年,期限内可以被买卖,这就为大量的英国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去处。这说明当时( )
A.契约奴是欧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 B.北美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欧洲大陆
C.欧洲移民改变了北美人口和族群结构 D.移民有助于缓解英国的社会矛盾
2.当前,多元文化主义逐渐从澳大利亚社会的边缘观念发展为社会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把澳大利亚建成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并致力于将澳大利亚社会建设成为“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的“幸运之邦”。这一现象( )
A.与大洋洲开发的历史有关 B.是知识精英融入的结果
C.促进澳洲管理体制多元化 D.推动亚太经合组织扩大
3.如表是1650—1900年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A.A B.B C.C D.D
4.1650年,一位来自西班牙的殖民者在新世界建立了一个种植园。他使用了从非洲运来的奴隶劳动力,并与当地的原住民社区进行了交流。这种情况最能反映( )
A.欧洲对亚洲的文化影响 B.美洲原住民的迁移
C.不同洲之间的族群混合 D.亚洲殖民地的发展
5.19世纪中叶开始前往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不断增加,赴澳华工生活俭朴,吃苦耐劳,能积累下一定的黄金。华工不仅寄金回国,也要把尸体运回中国,因此华人会馆兴盛。这反映了澳洲华工( )
A.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B.生活状况较为艰辛
C.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感召 D.中西文化融合受阻
6.《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毫无禁阻”。1870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其中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又新增保护海外华侨条款。清政府的这些变化说明( )
A.近代中国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主动融入世界
B.列强通过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迫华工出国
C.清政府仿照西方法律维护海外华工权益
D.清政府的近代化外交理念逐步增强
7.华工在古巴遭受虐待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清政府除了派员调查,还将调查报告及相关证据分送给英法等国。1879年,清政府驻哈瓦那领事馆正式成立,并为华工发放身份证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为中国公民提供法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这些举措体现出清政府( )
A.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权益 B.侧重于废除列强在华的治外法权
C.致力于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 D.内部统治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
C.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D.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9.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美洲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各国来华招工,华工遭受拐骗、出洋为奴的案件时有发生。李鸿章建议遣使设官,拯救华民,清政府迅速向美洲派驻使臣。这( )
A.促使了中外文化隔阂加深 B.保护了海外华工的基本利益
C.推动了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D.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10.欧洲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欧洲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B.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
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文明会被本土文明取代
11.美国和拉丁美洲都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独立后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美国与拉美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下列属于美国和拉美文化相同特点的是( )
①族群多源的混血社会 ②呈现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文化融合的多元性 ④以欧洲文化为主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二战后,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内部时有族际冲突的发生。在苏丹,有阿拉伯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在南非,则是阿非利卡人和祖鲁人之间的冲突。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近代非洲( )
A.经济发展停滞与落后 B.人口迁徙活动规模宏大
C.种族与文化的多样性 D.遭受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13.如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
时间 白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 0 50000000
1570年 138000 25000 9700000
1650年 725000 644000 9105000
1852年 1319000 6252000 8211300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
14.1858年,针对美方提出的华工保护问题,清廷代表直隶总督谭廷襄则说“敝国大皇帝抚有万民,漂流海外者,何暇顾及 敝国大皇帝之富,不可数计,何暇与此类游民,计及锱铢”。这表明当时( )
A.华工保护问题得到解决 B.美国借助条约掠夺中国劳工
C.地方督抚把控了外交权 D.清政府受传统华夷观念影响
15.北洋水师的致远等舰曾于1890年前往南洋巡视,途径新加坡进行访问时,当地华人商民为之欢欣鼓舞,认为中国海军军威无比。此后,新加坡华人每逢冬季来临便开始热议本年北洋水师是否再来巡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洋务运动达到自强目的 B.清政府注重维护宗藩关系
C.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 D.华人深受荷兰殖民者压迫
二、材料分析题
16.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的迁移,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奴吁天录》是美国斯托夫人所写的小说,讲述了黑人奴隶汤姆最初的主人因欠下债务,便将他以及女黑奴伊丽莎的儿子出卖抵债。伊丽莎携子出逃,最终辗转至加拿大;汤姆后来多次被卖,最后因拒绝说出逃亡女奴的下落,被奴隶主鞭打致死。
材料二:赴美铁路华工林立恒(前排左二)与工友的合影
材料三: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历史进行合理推断。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表中三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状况做出合理解释。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后来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志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导致了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整理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材料二 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
——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近代欧洲移民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19.人口迁徙。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1965年,美国取消了制定的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处境十分艰难。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对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进行解读。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7世纪的美洲。根据材料“用他们到达后的无偿劳动来支付从英国到北美的旅资,契约期限为4-7年,期限内可以被买卖,这就为大量的英国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去处”及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通过“契约奴”的方式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迁移至北美地区,从而缓解了圈地运动带来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契约奴是欧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北美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人口和族群结构发生改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澳大利亚。根据材料“当前,多元文化主义逐渐从澳大利亚社会的边缘观念发展为社会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把澳大利亚建成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和所学可知,多元文化主义成为澳大利亚的核心理念,与大洋洲的开发有关,大洋洲的开发是英国对大洋洲殖民统治的结果,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A项正确;知识精英只是一部分人,而澳大利亚要建设成无歧视的国家,排除B项;材料是文化的多元化,和管理体制多元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澳大利亚本国的文化多元化,和亚太经合组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900(世界)。根据所学的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可知,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因此从1650—1900年非洲人口下降最为明显,据表格数据可知,B项人口比例下降最多,与非洲特征相符,B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经济发展,吸引各地区人口流入,处于人口流入区,人口占比出现了上升,因此A是欧洲,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项;美洲大陆在新航路开辟前,人口相对较少,殖民者贩运黑人进入美洲,推动其人口占比出现上升,C是美洲,排除C项;亚洲大陆自古就属于人口集中地区,在新航路开辟前人口较多,占比最大,D为亚洲,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年(美洲)。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种植园,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并与美洲原住民社区交流,体现了欧洲、美洲、非洲等不同洲之间的族群交流,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欧洲对亚洲文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没有体现原住民的迁移,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美洲,而非亚洲,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中国和澳洲)。根据材料可知,赴澳华工生活俭朴,吃苦耐劳,不仅寄金回国,也要把尸体运回中国,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澳洲华工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感召,材料没有体现澳洲华工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澳洲华工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感召,“生活状况较为艰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澳洲华工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感召,未涉及中西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可知,近代前清政府不准中国人出国,到近代允许华工出国并通过条约等形式保障华工的利益,可知清政府的近代外交理念逐步增强,D项正确;A项“放弃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不是本质,排除B项;材料中“仿照”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除了派员调查,还将调查报告及相关证据分送给英法等国”“清政府驻哈瓦那领事馆正式成立,并为华工发放身份证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为中国公民提供法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可知,晚清政府在华工权益受到损害后,积极同西方国家交涉,并成立领事馆维护华工权益,说明的是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权益,A项正确;清政府并未废除列强在华的治外法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华工权益的维护,非争取国际社会同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的对外关系,非内部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870年至1913年的德国。根据材料“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为国内创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并且起到了吸引外来移民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此时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原因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材料“华工遭受拐骗、出洋为奴的案件时有发生。李鸿章建议遣使设官,拯救华民”,可知,针对华工遭受拐骗、出洋为奴的案件,清政府迅速向美洲派驻使臣,以保护华民,有利于推动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C项正确;华工出国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与保护华工不冲突,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设置使臣是因为华工,并未提到其影响,排除B项;鸦片战争候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下降,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据材料,欧洲文明随移民进入大洋洲,逐渐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反映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B项正确;材料体现欧洲文明与大洋洲文明的融合,而非仅强调西方文明的优点,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移民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创新,也即新移民催生新文明,而非新文明伴随新移民,排除C项;新文明带有大洋洲属性,表明外来文明并未完全消失和被取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美洲。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和拉美文化都具有印第安人、欧洲移民和非洲文化的影响,③正确;美国以英国文化为主导,拉美以西班牙或者葡萄牙文化为主导,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美国种族融合现象明显,是混血社会,非族群多源的混血社会,①错误,排除A项;美国建立了共和国是权力制衡原则,拉美独立后是独裁统治,②错误,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非洲。根据材料“在苏丹,有阿拉伯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在南非,则是阿非利卡人和祖鲁人之间的冲突。”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非洲国家内部存在族际冲突的情况,这主要是源于近代西方殖民者对非洲地区的殖民侵略,使非洲地区出现了由移民构成的新种族,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近代非洲经济发展停滞与落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人口迁徙活动规模宏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种族与文化的多样性”属于近代西方殖民侵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早期殖民扩张,大量的欧洲人来到美洲,通过黑奴贸易,非洲的黑人被掳掠到美洲,所以原住民人数不断减少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大洲应该是美洲,D项正确;亚洲、欧洲和非洲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不可数计,何暇与此类游民,计及锱铢”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自恃天朝上国,将一切外国视为“蛮夷之邦”,对外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于出洋到海外“蛮荒之地”去谋生的人持冷漠、鄙夷态度,表明当时清政府仍受传统华夷观念影响,D项正确;“华工保护问题得到解决”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近代华工在美国并未得到保护,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美国掠夺中国的劳工,排除B项;“地方督抚把控了外交权”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华人认为中国海军军威无比,每逢冬季来临便开始热议本年北洋水师是否再来巡视,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加坡华人的民族认同,而非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A项;新加坡与清政府不是宗藩关系,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认同,没有描述华人受压迫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材料一是文学作品,属于文献史料,具有一定价值,但需要细致甄别其中的真实与虚构。
推断:美国奴隶制度下,黑奴生活悲惨(其他推断言之有理亦可)。
材料二是照片,属于影像史料(实物史料亦可),具有较高价值。
推断:赴美的中国铁路工人有一定的组织性(其他推断言之有理亦可)。
(2)1500~1850年:15世纪新航路开辟,美洲被发现。欧洲国家大量人口迁入,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进行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美洲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1850~1945年: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加,欧洲殖民者扩大了对美洲的侵略,大量移民涌入。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在亚洲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亚洲人口向美洲的迁移。
二战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西欧、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世界)。根据材料“《黑奴吁天录》是美国斯托夫人所写的小说”可知材料一是文学作品,属于文献史料,具有一定价值,但需要细致甄别其中的真实与虚构。推断:根据材料“讲述了黑人奴隶汤姆最初的主人因欠下债务,便将他以及女黑奴伊丽莎的儿子出卖抵债。伊丽莎携子出逃,最终辗转至加拿大;汤姆后来多次被卖,最后因拒绝说出逃亡女奴的下落,被奴隶主鞭打致死”可知美国奴隶制度下,黑奴生活悲惨。
根据材料“赴美铁路华工林立恒(前排左二)与工友的合影”可知材料二是照片,属于影像史料(实物史料亦可),具有较高价值。推断:结合所学近代华工在美国的贡献可知赴美的中国铁路工人有一定的组织性
(2)本题为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为近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时间、人口迁移方向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是1500~1850年:15世纪新航路开辟,美洲被发现。欧洲国家大量人口迁入,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进行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美洲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第二阶段是1850~1945年: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加,欧洲殖民者扩大了对美洲的侵略,大量移民涌入。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在亚洲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亚洲人口向美洲的迁移;第三阶段是二战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西欧、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1)特点: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或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影响:阻碍或中断了一些地区独立的正常发展,带来灾难,同时客观上又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2)出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推动了欧洲人的自主移民;欧洲殖民扩张推动;工业革命以来带来的工业增长的刺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到19世纪(世界)。特点:据材料一“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和所学可知,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据材料一“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后来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所学可知,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据材料一“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和所学可知,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或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据材料一“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和所学可知,由发达国家主导;据材料一“包括志愿移民和强迫移民”可知,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影响:据材料一“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可得出,阻碍或中断了一些地区独立的正常发展,带来灾难,同时客观上又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据材料一“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可得出,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据材料一“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可得出,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据材料一“导致了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可得出,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原因:据材料二“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可知,出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推动了欧洲人的自主移民;据材料二“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可知,欧洲殖民扩张推动;据材料二“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可知,工业革命以来带来的工业增长的刺激。
18.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方式:根据材料“在伪满初即制定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可知,制定侵略方针;根据材料“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可知,欺诈性宣传;根据材料“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远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可知,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根据材料“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可知,强化移民机构。
19.(1)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
(2)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
(3)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十九世纪欧洲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移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大规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主要是欧洲人流向美洲和大洋洲。移民浪潮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化。与此同时,移民对殖民地的开发,使欧洲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展。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普遍赞同移民,引发新的移民浪潮。此时移民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而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大量移民流向美国,既促成美国经济发展和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也带来高失业率、竞争和种族冲突、文化冲突、文化认同等问题。二十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且更具全球性。移民浪潮进一步推动全球劳动力流动。由于战争和灾难造成大量难民出现。移民问题、难民问题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综上所述,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发展的发动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
【详解】(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不同:中国:依据材料“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可知,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依据“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依据材料“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可知,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依据“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可知,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影响:中国:依据材料“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并结合所学从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角度分析。西欧:依据材料“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并结合所学从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等角度分析。
(3)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世界)。解读:根据材料二中“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两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条件、表现和影响等方面分析可知,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科技进步和人口发展,欧洲人口压力大,铁路等交通工具发展、移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欧洲人流向美洲和大洋洲,改变了迁入地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化,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展;根据“移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西方人日益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二战后的移民浪潮因果可知,欧美发达国家为恢复经济赞同移民,移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大量移民流入,对欧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双重影响;根据“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处境十分艰难”,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第三次移民浪潮可知,二十世纪末全球化加速,国际分工、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导致了大规模、全球性移民浪潮,在推动全球劳动力流动的同时,战争、灾难等引发的难民问题,与移民问题一起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最后,在史实分析基础上,升华认识,如明确三次移民浪潮反映出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发展的发动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