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创新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创新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6: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下)江西省宜丰中学创新部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对于“翻译”的认识可以上溯到周代,《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提,北方曰译”。借鉴上述传播学使用的直观事例解析翻译:甲与乙说话,双方使用的语言不同,请来了懂双方语言的丙,丙把甲说的话用乙的语言说给乙听(或者相反),丙的行为就是翻译,丙就是译者。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使用不同语言的甲乙要完成讯息交流,就必须通过丙进行翻译(符号转换),这就是最简单的翻译传播形式。
在异语传播中,译者丙的参与不仅增加了传播要素,而且使传播过程和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传播的特殊性。因此,传播的一般属性和“语言转换”的特殊性相结合,构成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
异语场景中传递的信息要经过语言转换,这是翻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翻译传播的一个环节。翻译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是异语场景信息传递的全过程,研究翻译传播的主体、客体、译者、媒介、受体、效果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需要在翻译学之外借助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传播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除了传播学、翻译学之外,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跨文化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心理学、媒介学等。
翻译传播在今天蓬勃发展,一方面翻译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跨语言交流日渐普遍,另一方面翻译传播媒介的活动也日趋活跃。仅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为例,前者2013-2019年间资助了2183种图书翻译出版,后者2010-2019年间资助了1026种图书翻译出版。在翻译图书品种增长迅猛的同时,如何提升翻译传播效果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对着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传播障碍。新冠疫情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不同国家的人们物理空间的隔离,也加深了人们跨文化交流的心理隔阂。因此,研究突破传播障碍、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形象的策略,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使命。
(摘编自尹飞舟、余承法《翻译传播学论纲》)
材料二:
清末西方经济著作的译介主体大多是通晓多国语言的传教士。鸦片战争的爆发致使国门被迫打开,众多传教士纷纷来华,试图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等传播至中国,实现一定程度的文化侵略,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由于传教士译者的异域身份,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限,在译介西方经济学文献时,大多是基于母本的编译或改写,往往会运用诸如删减、省译等翻译方式调整修改原文本内容。比如鲍留云的《致富新书》即是基于底本《政治经济学大纲》的改写,译著与底本在结构与内容上都有着很大区别。此外,传教士口述、中国学者笔述的合作翻译方式也是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译介中较为常见的方式。在合作翻译过程中,中国笔者往往会在传教士口述的基础上添加大量的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因此当时的一些译本上存在着很多的解释说明内容。
清末民初时期的译者已不再以传教士为主,多是清末民初的文人学士、思想大家,他们有志于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振兴中华。这个时期的译者往往有着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博览群书、潜心钻研,为探寻国家富强之策而努力奋斗。因而,该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译著较于清末翻译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比如,英文中的economy、economics的译名在这一阶段的变化,经历了“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的演进过程,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才成为统一的术语被学界和社会接受并通用。在该时期,我国的经济学概念与术语逐渐脱离了以往的旧经济体系,开始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体系,从而推动了中国过渡到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化进程。该时期的西方经济著作在译介过程中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编译或改写痕迹。这主要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当时的人们纷纷致力于救亡图存,这一急迫的社会需求催生了特定的翻译需求——译著要为国民服务。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内忧外患使得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许多有识之士为求存图强,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地,接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教育。一批经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归国留学生引进了西方很多经济学经典著作,加之民国时期出版业的繁荣,经济学译著成倍增长,学界译界人才辈出,翻译理论百家争鸣。该时期丰富的翻译实践推动了翻译家们对科学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内容涉及翻译标准、翻译方法、译者素养、译名统一等。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术语,多用我国传统的典籍术语来翻译外来的经济学说,在文体上也偏实务,容易被大众理解并接受。
(摘编自曾祥宏、魏佳焕《经济学著作在中国近现代详介的脉络考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译者的参与使翻译传播具有“语言转换”这一不同于一般传播的特殊性,这是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
B.翻译传播学和翻译学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如对异语场景中传递信息的语言转换问题的研究。
C.清末传教士和清末民初文人学士、思想大家的译文往往都有编译或改写的痕迹,但二者所处背景不同。
D.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经济学著作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经济学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译文质量进一步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构建翻译传播学,为目前翻译传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就能实现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目标。
B.今天,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跨语言交流的日渐普遍,促进了翻译传播的蓬勃发展以及翻译传播效果的快速提升。
C.翻译传播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翻译传播发展的需要,这门学科的构建既有外在的时代需求,也有内在的学科发展需要。
D.传教士口述、中国笔者笔述的合作翻译方式解决了传教士译者因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限导致译文质量不高的问题。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末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人民日报》(英文版)用海外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B.把运用中国智慧解决当代世界问题的思路融入孔孟故事的对外翻译中。
C.迪斯尼真人电影《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基于中国民间传说的改编。
D.《庆余年》的台词翻译既保留中国文化的韵味,又能让海外粉丝看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译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悒 郁
汪曾祺
秋天生长在淡淡的稻花香里,成熟于戟指的稻芒上。秋天总不免有些悒郁,成熟的稻穗也低垂了头!
时近黄昏,夕阳在西天烧起篝火,地面上的一切都镀了一层薄薄的金。卷发似的常青树树梢上升起一道金边,蓬松松的,静静的。
银子像是刚醒来,醒在重露的四更的枕上,飘飘的有点异样的安适,然而又似有点失悔,失悔蓦然丢舍了那些未圆的梦;甚么梦?没有的,只不过是些不可捕捉的迷离的幻想影子罢了。
青青的远树后冉冉的暮霭。
银子漫不经心地走着,沿着恬静的溪流,轻轻地叫唤着自己名字:“银子,银子,……痴丫头!要真是宝贝,为甚么你娘不叫你做金子?”她心里藏着一点秘密的喜悦,不愿意给人知道,并且像连自己都不给知道似的。一涡浅笑镶上她的脸。
她走着,眼睛跟着自己的脚尖。这脚尖,小小的,可以把她带得多远!究竟能走多远?她想问问自己,但是她不愿意自己回答,默默地,她又笑了。说了她怕人知道,也怕自己知道。还不是走到——那个坪里!
脚下是带绿的浅草,这些浅草有的也已经红了心,茸茸的,被西风剪得很平齐,被朝露洗得很干净。
她很耐心地寻找,看看有没有马齿咬过的印子。她仿佛觉得有一匹浑身柔润如天鹅绒的长脚俊物,嚼着草,踢着前蹄,悠然拂着修齐的尾巴。马在哪儿呢?她乐意有那么一匹马。
陌头躺着一头倦刍的牛,她心里想:笨东西,我不欢喜看见你啰,你太笨,太懒,太……让你早上自己走出来,晚上再自己走进栏里去。她甚至还想拾一块青鹅卵石扎它一下,因为牛角上正栖了两只八哥儿,它那么从容自在,那么得意,竟想甜甜地做一个梦,但是她没有这么做。这草里一片坦平,一般不会有石卵儿。也许有吧,可是她不想找,多费事。
草坪四近都没有人影,洗净了泥腿的人早给高挑的酒旗儿招去了。咦,连马号的声音都听不见了。世界这样清静,究竟是甚么意思?
这已经出了庄了,银子左手在前,勒住缰辔,右手在后,抓住鞭儿,嘴里一声“哈—嘟”马来了,嘚嘚嘚……一口气跑了不知多远。她停住了。唉,不像!怎么两脚总不腾空?
马累了后得歇歇,饮点儿水,于是她大步走下土坡,坐到最下面。今儿这坡忽然像是嫌宽了些,比往常宽,也比往常静。
河水清极。水里一处有两只黑晶晶的大眼睛,怔怔地对着她。
嗨,这心脏为什么跳得这么剧烈?跳什么?春天的花过去了,夏天的云过去了,秋天的一株白了头的狗尾草在风中摇。谁家的葡萄园不采摘葡萄酿酒?无意又似有意地,她的手触到自己的胸前,忽然无端地红起脸来。心一下子飞到什么天上去?人都说有三十三重天!飞去了怎么回来,多远的路!
嗯,银子很害羞地往坡上的草里一伏。
“啉,啉,”一只青桩鸟儿飞过去了,它笑银子。有什么可笑的?银子知道。
银子回去了,她听得妈妈叫“银子,银子,——回——来——啵!”的声音渐渐远去了。妈妈也晓得银子一定会听见的,她只是不答应罢了。其实银子心中正想到好笑的地方:一天到晚银子银子的叫,应当发一百万财!可是连仅有的一个金戒指还当掉了。
隔山有人吹着芦管,把声音拉长,把人的心也好像拉长了,她痴了一会儿,很想唱唱歌,就慢慢地唱起来了:
第一香橼第二莲,
第三槟榔个个圆,
第四芙蓉五桂子,
送郎都要得郎怜。
门外场上被风儿扫得平平的,除了一两片落叶掠过留下的线条外,只有几个脚印,那是妈妈的。银子将撷来的一把狗尾草,不高兴似的恨恨地一撒。她高兴?她怎么不高兴?快吃饭了。
饭已经摆到矮桌上,爸爸喝着一小杯酒,银子坐在矮桌边,呆呆地注视着爸爸喝一口酒,吮一吮胡子。
“银子成人了。”爸爸妈妈看看银子,默默地笑笑,妈妈还微微地攒一攒眉。若在往常,银子非得往爸爸怀里一扑,问他“笑些甚么”不可,但是今天她不想问。她心里想:“你们笑我,我不回来了,明儿,我会跑,跑到远远的天边,看妈妈会不会再叫‘银子——回——来——破!’银子一走,你们找金子去。”
突然,银子把筷子往下一放。飞奔地跑出门外去了。外面的天宽宽的,罩着大地,地面上的一切都在成熟。
嘚嘚嘚……明明听见的呣?
银子向林子里跑去,今天好像甚么都欺负她。她要去林子里哭一会儿。她要看看那匹马。
1941年11月2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中的“悒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幸福的心理,是银子对异性的好奇,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文中写银子嫌弃牛太笨太懒,甚至想拾起鹅卵石扎它,是为了表现银子不喜欢牛,及其任性的性格。
C.银子和《边城》中的翠翠一样,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翠翠是外向灵动的,而银子则是内向文静的。
D.“银子一走,你们找金子去”,表现银子因父母嘲笑她并对她产生不满,而产生离家出走的奇怪想法。
7.下列关于银子骑马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唉,不像!怎么两脚总不腾空?”表明骑马的情节是银子想象出来的,并未真实发生。
B.银子骑着马一口气不知跑了多远,说明银子体内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她渴望离开去远方。
C.银子骑马,一口气跑了很远,将内心的烦闷一扫而空,这一段的描写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D.这一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由马儿跑累了需饮水,引出下文银子走下土坡来到河边的情节。
8.文中银子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邓训,字平叔,谦恕下士,无贵贱见之如旧,朋友子往来门内,视之如子,有过加鞭扑之教,太医皮巡从猎上林还,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时训直事,闻巡声,起往问之,巡曰:“冀得火以熨背。”训身至太官门为求火,不得,乃以口嘘其背,复呼同庐郎共更嘘,至朝遂愈也。
永平中,治滹沱、石臼河,从都庐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民苦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更用驴辇,岁省亿万计,活徒士数千人。
邓训尝将黎阳营兵屯狐奴,后迁护乌桓校尉,黎阳营故吏皆恋慕,故吏最贫羸者举国,念训尝所服药北州少乏,又知训好青泥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于雒阳市药,还过赵国易阳,并载青泥一幞,至上谷遗训。其得人心如是。
为护乌桓校尉,吏士尝大病疟,转易至数千人。训身煮汤药,咸得平愈。其无妻者,为适配偶。训坐私与扈通书,免归。燕人思慕,为之作歌。拜张掖太守,以身率下,河西改俗,邻郡则之。
训为护羌校尉,时迷吾子迷唐,别与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诸故,令不得战。训发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掩击迷唐于雁谷。
羌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持刀以自刺。训闻有困病者,辄拘持束缚,不与兵刃,使医药疗治,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家家立祠,每有病,辄祷求福。
(节选自《东观汉记·第三十五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
B.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
C.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
D.训病卒/吏民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数千人/或以刀自割/又刺杀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贵贱,指地位高低,与《师说》中“无贵无贱”的“贵”“贱”意思相同。
B.上林,文中指古宫苑名,后泛指帝王的苑囿,也可指司马相如的名篇《上林赋》。
C.“更用驴辇”的“辇”指车子,与《阿房宫赋》中“辇来于秦”的“辇”用法相同。
D.医药,文中指“医生用药”,现代指医疗和药物,古今异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训对待士人谦逊、宽容;对待朋友犯了错的孩子严厉教育;对待太医皮巡关怀备至,不辞劳苦用嘴巴向其背部缓缓吐热气,使其痊愈。
B.朝廷下令疏理滹沱河和石臼河以通漕运,邓训担任谒者监理此事,改变了运输方式,不仅每年节省费用无数,而且保全了很多服役的人。
C.邓训调离黎阳营后,原属下仍爱戴思慕他,其中有一个叫举国的,专门为他从黎阳步行推车到洛阳买药,还为他在易阳买了一块青泥。
D.迷吾派出一万多骑兵胁迫月氏胡人,邓训没有置身事外,挺身而出保卫各族胡人,使他们免于征战,后又派兵四千,在雁谷袭击迷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训直事,闻巡声,起往问之,巡曰:“冀得火以熨背。”
(2)羌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持刀以自刺。
14.邓训担任护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时,如何赢得民心?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苏参军 戎昱
忆昨青襟醉里分,酒醒回首怆离群。
舟移极浦城初掩,山束长江日早曛。
客①来有恨空思德,别后谁人更议文。
常叹苏生官太屈,应缘才似鲍参军②。
【注】①有的版本也写作“老”。②鲍参军,南朝人,有良好的诗名和官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开头直接回忆自己与同为士子的友人因分别而饮酒,且酩酊大醉。
B.苏参军将要离去,诗人内心凄然不已,一个“怆”字写尽别时的痛苦。
C.友人已远去,太阳也已西沉,与“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中“客”也作“老”,两者只是用字不同,表达的丰富意蕴却相同。
16.诗人“常叹苏生官太屈”有哪些具体原因?请结合内容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 两句,反映了世人投机取巧、违背规则的现实。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杜甫《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写出祠堂春色无人欣赏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京剧得到了城市的有力支撑和推动,它发源、酝酿于农村,诞生、成熟于北京,兴盛、繁荣于上海。正是城市强大的辐射性与集中性,使京剧得以极大地拓展生存的空间,赢得上升的高度,获得长足的发展。京剧的繁荣也使城市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城市精神得到了足够的升华。( )。因此,京剧与城市的关系是血脉相连、无法拆解的。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健康的、不断成长的人,那么建筑便是它的骨骼和身躯,版图便是它的肌肉,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和市民社会生活水平便是它的血液,而支持、承载它的则是一条条文化经脉。京剧艺术正是永恒跳动的一条经脉,它的搏动牵动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各类艺术,它与其他千万经脉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网络。没有京剧的精神网络,没有文化的经脉,一个城市再怎么高耸,再怎么庞大,也只能是一个缺乏智慧、没有活力的躯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京剧的成长是城市的力量推动的,城市的文化由京剧的魅力塑造
B.京剧的成长是城市的力量推动的,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
C.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城市的文化由京剧的魅力塑造
D.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1)佩洛西为何不顾唾声一片,也要执意窜访台湾?此等恶意挑衅,并非纯属个人行为,其背后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客的反华野心_______①_______。
(2)佩洛西出生于政治世家,长期生活在美国东部“机器政治”的文化氛围中,_______②_______,不学以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只顾私利的典型政客。其人一直以“人权卫士”标榜,却对美国酷刑审讯所谓“恐怖主义嫌疑人”的事实_______③______;她称香港的骚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国会山的骚乱则令她“心碎”;她为所谓的“香港民主”大声疾呼,却只字不提英国在香港的殖民镇压。
(3)佩洛西本身还是一个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的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和甘愿受意识形态驱使的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说:“她个人很享受作为政客带来的声名,丝毫不排斥通过作秀夺人眼球。如果记者的镜头不在她身上,她反倒不自在。”苏州大学客座教授高志凯称佩洛西是“世界麻烦制造总监”,她关心的根本不是台湾人民的利益。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第(2)段对佩洛西的抨击极具力度,请简要说明。(5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3-2024(下)江西省宜丰中学创新部高一3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A.“这是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传播的一般属性和‘语言转换’的特殊性相结合,构成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可知,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包含传播的一般属性和翻译传播的特殊性。故选A。
2.C【解析】A.“就能实现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目标”说法绝对。构建翻译传播学是实现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选项将其说成是充分条件。B.“促进了翻译传播的蓬勃发展以及翻译传播效果的快速提升”中“翻译传播效果”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段,“翻译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跨语言交流日渐普遍”,是“翻译传播在今天蓬勃发展”的表现之一;翻译传播效果的提升是今天还需要解决的问题。D.“解决了传教士译者因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限导致译文质量不高的问题”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国笔者往往会在传教士口述的基础上添加大量的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合作翻译方式增加了很多注解内容,并不能说明提高了译文的质量。故选C。
3.C 【解析】材料一末段的主要观点是“研究突破传播障碍、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形象的策略,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使命”。C.迪斯尼真人电影是外国的电影,是外国文化向中国传播,所以《花木兰》的改编不属于中国文化突破传播障碍“走出去”的范围。故选C。
4.①首先引用传播学事例解释“翻译传播”概念的内涵、本质属性;
②接着说明翻译传播的研究内容以及其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
③最后,联系时代特征,强调提升翻译传播效果的重要性。
5.①长于双语表达及转化,具有跨文化对话等方面的能力;
②能超越视翻译为技、为艺的层面,具有责任担当和国家意识;
③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训练,具有专业素养。
6.A【解析】B.“是为了表现银子不喜欢牛,及其任性的性格”错误。文章写这一内容是为了表现银子内心的烦躁。C.“翠翠是外向灵动的”错误。翠翠的性格也是内向灵动的。D.“表现银子因父母嘲笑她并对她产生不满,而产生离家出走的奇怪想法”错误。表现的是青春期的银子内心的烦躁,对爸妈的赌气,心中的秘密无法对父母言说的烦恼,且银子的父母没有嘲笑她,也未对她产生不满。故选A。
7.C【解析】C.“将内心的烦闷一扫而空”属于过度解读。由原文“马累了后得歇歇,饮点儿水,于是她大步走下土坡,坐到最下面。今儿这坡忽然像是嫌宽了些,比往常宽,也比往常静”可知,她骑马跑了很远之后,马累了后得歇歇,饮点儿水,银子大步走下土坡,坐到最下面,嫌坡宽了些,比往常宽,也比往常静,说明银子的内心还是有些烦闷的。故选C。
8.①银子四更醒来感觉安逸,同时又因感觉丢舍那些未圆的梦而感觉失悔。②银子沿着恬静的溪流漫不经心地行走,内心因藏着秘密而既喜悦又害怕。③对着河面看着自己的影子,她感到害羞。④听到妈妈喊她回家的声音,她感到好笑。⑤听到隔山有人吹芦管,她想唱歌,回到家看到门外场上的妈妈的脚印又有些不太高兴。⑥回家后父母对她笑一笑,她也觉得烦闷,但又无处寻找安慰。
9.①结构风格散漫疏朗。本文淡化故事情节,没有通过创设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主人公银子的形象特征,而是通过描写银子内心的情绪流动来表现银子的少女情怀。②意境塑造富有诗意。小说运用诗化的语言将银子青春期复杂莫测的心绪与稻花、夕阳、远树、暮霭、溪流、浅草等景色融为一体,创设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和意境。
10.D 【解析】句意:邓训(因病)去世,官吏百姓都敬重他,一天中从早到晚来吊唁的有几千人,有人用刀子割自己,又杀死自己的狗、马、牛、羊,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去死吧”,之前的乌桓官吏士兵都在道路急急奔走,以至于城郭都空了。“我曹”作“皆死耳”的主语,“我曹皆死耳”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道路”作“奔走”后置的状语,“奔走道路”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D。
11.C 【解析】A.正确。句意:无论地位高低贵贱。C.“用法相同”错。“辇”,名词,车子/名词作状语,乘坐辇车。句意:改用驴车/坐着辇车来到秦国。故选C。
12.D 【解析】D.“迷吾派出一万多骑兵胁迫月氏胡人”错。原文为“时迷吾子迷唐,别与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意思是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并不是迷唐派出一万多骑兵。
故选D。
13.(1)当时正是邓训值班,他听到了皮巡痛苦的声音,去询问他的情况,皮巡说:“希望有火能够烘烤背部。”
(2)羌人风俗以病死为耻,每当病重到了危急关头,就用刀自杀。
(1)“直事”,值班;“冀”,希望;“熨”,烘烤。
(2)“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辄”,就。
14.①关爱将士,对他们施加恩德②注重移风易俗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对待下士谦逊仁恕,无论贵与贱一如既往的好,朋友的孩子来自己家中,就当作亲生孩子来对待,有什么过错就用鞭子来教育。太医皮巡打猎后从上林苑里回来,晚上住在殿门里面,寒疝病发作。当时正是邓训值班,他听到了皮巡痛苦的声音,去询问他的情况,皮巡说:“希望有火能够烘烤背部。”邓训亲自到大官门为他求火,没有成功,就用嘴巴向他的背部缓缓吐热气,又请同屋的人一起再次缓缓吐气,到了早晨皮巡的病就好了。
永平年间(朝廷下令)疏理滹沱、石臼河,从都庐到羊肠仓,想使这两地之间通漕运。太原官吏百姓苦于劳役。(漕运)所经过的三百八十九处险要的地方前后落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建初三年,皇帝授予邓训谒者的官职,派他监理此事,改用驴车运输,每年节省费用数以亿万计,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邓训带领黎阳营兵在狐奴屯兵,后升任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都眷恋思慕他。所以(邓训的)最贫困的老部下举国,想到邓训常吃的药在北方州郡很少,又知道邓训喜欢用青泥封书信,就从黎阳推着独轮小车在洛阳买药,回去的时候路过赵国易阳,又装上一块青泥,到上谷送给邓训,邓训就是这样得人心。
(邓训)任护乌桓校尉,官兵常患严重的疟病,相互传染有数千人。邓训亲自为他们煮汤药,都能获得痊愈,那些没有妻子的官兵,为(他们)娶妻。(邓训)因私下与梁扈通书信犯罪,被免职归乡。燕人思慕他,为他作歌。(邓训)授职张掖太守,以身率下,河西改了风俗,邻郡也随之效法。
(邓训)为护羌校尉,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邓训加以保护阻碍,使双方不能交战。(邓训)征集湟中秦、胡羌兵四千多人,出边塞在雁谷袭击掩杀迷唐。
羌人历来以病死为耻,每当病重到了危急关头,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病重的人,就把他抓来绑好,不给他刀子,派医生用药治疗,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
邓训(因病)去世,官吏百姓都敬重他,一天中从早到晚来吊唁的有几千人,有人用刀子割自己,又杀死自己的狗、马、牛、羊,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去死吧”,之前的乌桓官吏士兵都在道路急急奔走,以至于城郭都空了。家家为(邓训)设立祠堂,一旦家人有病,就向他祈祷求福。
(节选自《东观汉记·第三十五章》)
15.D 【解析】D.“却相同”错,应该是有所不相同,“客”有客居他乡,漂泊不定之意,“老”则是年老,感叹年华逝去的无奈之感。故选D。
16.苏生为文有才,苏生为人有德,为官有鲍参军之才。
17.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8.D 【解析】B项和C项前后两句结构不对称、不整齐,排除BC;A不能呼应前面的内容,排除A;D.两句话构成对偶,句式整齐,内容贴切,城市与京剧互相成就,衔接得比较好。故选D。
19.D 【解析】 A.设问手法,“丞相祠堂何处寻”一问,“锦官城外柏森森”一答;B.夸张手法,“彩云间”“一日还”皆为夸张;C.拟人,“犹厌言兵”为拟人。D对偶手法,“乱花渐欲迷人眼”与“浅草才能没马蹄”形成对偶。故选D。
20.①昭然若揭(暴露无遗/显而易见/路人皆知)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③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视若无睹/置若罔闻/讳莫如深)
21.①开头一语中的,直击佩洛西特定的生长环境,揭露其自私丑恶的政客嘴脸。②巧用对比,通过三组自相矛盾的行径加强反讽意味,一针见血,揭示佩洛西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和双标。③运用排比,一气呵成,增强语势,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佩洛西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佩洛西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她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甘愿受意识形态的驱使。
示例二:佩洛西在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她甘愿受意识形态的驱使,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
23. 例文:
热爱自我与非我
王尔德曾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体现了爱自己的重要性;孟子则说:“仁者爱人。”可见爱他人同样不容忽视。
热爱自己是每个人不容置疑的必修课。自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人的首要目的就是爱自己。倘若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珍惜,而是自暴自弃,生命也就不能称之为生命,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人活着的意义是体验、奋斗、创造与奉献,浑浑噩噩的生活一文不值。而做到爱自己的关键就是认真度过每一天,不浪费自己、糟践自己。活过、写过、爱过的司汤达曾言:“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此言得之。
然而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爱与温情,这未免太过冷漠自私。人与人之间应该要有真爱,厚障壁与隔膜应该被打破或穿透。单方向的爱无法在一个没有爱的传递的社会中长久存留,只有利益与猜疑的社会同样也无法长久延续。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必须的,每个人同时接受爱与传递爱,同时热爱自我与非我,才能稳定地生活与发展。
非我不仅仅是他人,还包括社会和国家,乃至全人类。关心自己与身边的人只是小爱,热爱社会群体方成大爱。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艰苦付出汗水,奋斗五六十年,在“飞鸟无栖树”的漠漠瀚海造就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正是对社会、对他人的一份热爱,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
只有同时倾心于自我与非我,将此二者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从而发掘自身价值,将二者转化为动力。日本冰滑选手羽生结弦,为克服哮喘而学习滑冰,在此过程不断挑战自我,终于在平昌奥运会一鸣惊人:他将对自我的爱转化为对非我的动力。跳水选手郭晶晶,在视网膜剥落的情况下毅然为国而战,成功折桂。她将对非我,对国家的爱转化为自我发掘的动力,从而更加完美地升华了自我。因此,自我与非我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只要用恰当的眼光去看,它们并不是格格不入的。
热爱自我与非我,努力铸就更灿烂的人生!
让每个人都做到兼顾两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值得我们身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列夫 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既然如此,只要尽力的爱自己,努力的爱他人,日臻完善即可。
【审题】这是一道思辨类、关系型作文题。本题中要求“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关系,考生审题立意时必须将思考重点放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不可仅仅扣住其中之一来写。王尔德的话强调的是爱自己,孟子的话强调的是爱别人,两句话都很有道理。二者组合到一起之所以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是因为命题人删掉了王尔德和孟子当初说话时的特定语境,又将二者组合在一起构筑了一种新语境。考生审题时不可轻易否定任何一方。仔细思考这两句话,考生便会发现二者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是开始,善待自己,热爱生活,这样才能享受一生的浪漫;爱自己是开始,有了这个开始,才可能懂得爱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何谈去爱他人?人和人的关系是相互的,懂得爱他人的人自然也能得到他人的关爱,这又是更高层面的爱自己。考生在审题时,要将两句话打通,进行统一的、辩证的思考。而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写懂得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可以写爱自己是开始,爱他人、礼敬他人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自己等。只要能扣住“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关系立意进行写作均可,这就给考生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对于本文的文体是开放的。“体验”侧重于人生经历,适合写成就事明理的记叙文。“思考”侧重于自己的认识,适合写成议论文。
【立意】1.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2.懂得爱他人的人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3.爱自己是开端,爱他人是发展;
4.爱他人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自己;
5.爱,让人生完美,让世界浪漫;等等。
【素材】1.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是对自己生命的信任与尊重。人生的目标就是“活下去”并且“活得好”。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即便能够活下去,也很难活得越来越好。爱自己要学会接纳,笑对人生。父母、家庭、容貌和身体,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不可选择的东西。爱自己就是对这些内容的欣然接纳,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上,越来越优秀,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即便如残疾作家史铁生、断臂天使雷庆瑶、无臂钢琴师刘伟遭遇不幸,也不能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爱自己是开端,爱他人是延续与拓展。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妨补上一句:爱自己,推及到爱别人,浪漫到爱别人。孟子还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和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爱他人者,一定能得到他人回敬的爱。“仁者爱人”,仁者又怎么会对自己不仁不爱,只不过爱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完美,才有力量去爱别人,才有资格获得别人的爱。(精彩语段)
2.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独善身到兼济天下,其实就是一个由爱自己到爱别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爱他人是一种责任;从生命角度而言,爱他人却是一种生命需要。一个不懂得爱他人的人,就像不会呼吸的鱼,走出家族的水域,来到群居的社会,必将孤独自闭,焦渴而死。被爱是一种幸福,能够施与爱却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幸福。(精彩语段)
3.李连杰创办壹基金,姚明创办姚基金,濮存昕更是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对他人的关爱中,他们提升了生命的境界。爱是一种能力,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爱他人需要学会表达。他人只有感受到了我们传递的爱,才能积极回应,当生命的冷雨凄风骤然而至,我们不仅需要保护好自己,也要学会保护他人。(精彩语段)
答案第6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