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至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教学质量过程性监测与诊断
(语文学科)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4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20小题,共47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每小题2分,共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千乘(chéng) 喟然(kuì) 舆薪(yú) 氾南(fán) 左尹(yī)
B.赡养(zhān) 庠序(yǎng) 孝悌(tì) 便嬖(pián) 褊小(biǎn)
C.忖度(dù) 莅临(lì) 飨士(xiāng) 铿尔(kēng) 莫不中音(zhōng)
D.目眦(zì) 哂笑(shěn) 沛公(pèi) 游说(shuì) 夜缒而出(zhuì)
2.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代表作有《逍遥游》、《养生主》、《齐物论》等。
B.《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编订,原名为《左氏春秋》,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其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D.《史记》由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下列各项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国是侯爵,所以《左传》称晋文公为“晋侯”。
B.“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中的“夫子”是古代弟子对老师的专有尊称,如孔门就尊称孔子为夫子,称孟子为孟夫子,齐宣王也称孟子为夫子。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D.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哀怜
C.批大郤,导大竅 导:指导 D.吾惛,不能进于是 惛:糊涂
5.下列各组加点多义实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素善留侯张良 善:好、对
B.宗庙之事,如会同 会:会见 乃中《经首》之会 会:音节、节奏
C.刑于寡妻 刑:做榜样 刑人如恐不胜 刑:处罚
D.族庖月更刀 族:高明 士大夫之族 族:类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②阙秦以利晋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⑧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⑨越国以鄙远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④/②⑧/③⑦/⑥⑩/⑤⑨ B.①⑨/②③/④⑧/⑤⑦/⑥⑩
C.①②/③④/⑤⑨/⑥⑧/⑦⑩ D.①④/②③/⑤⑧/⑥⑩/⑦⑨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籍夷民,封府库
8.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击破沛公军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然后驱而之善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作《师说》以贻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与点也 失其所与,不知
B.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之人所以大人者
C.是乃仁术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其若是,孰能御之 吾其还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大王来何操
B.吾属今为之虏矣 百姓之不见保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夫子之谓也
D.以其无礼于晋 申之以孝悌之义
11.下列文言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是见牛未见羊也 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将以求吾所大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吾不能早用子 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3.关于《红楼梦》前五回,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一回的开头交代了本书的缘起,其中很多人名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谐音艺术。比如“甄士隐”即“真事隐”之谐音,“贾雨村”即“假语村”之谐音,“甄英莲”即“真应怜”之谐音,“娇杏”即“侥幸”之谐音,“霍启”即“祸起”之谐音等。
B.林黛玉来贾府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高兴。宝玉因见黛玉“眉尖若蹙”,便送她“颦颦”二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这场面惊坏了黛玉。
C.冷子兴同贾雨村谈起贾家荣宁二府的许多人和事时,特别讲了贾府的人物关系。荣宁两府的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宁国公居长,他的儿子是贾代化,孙子贾敬,贾敬之子是贾珠,贾珠之子是贾兰;荣国公的儿子是贾代善,其妻贾母是金陵世勋史侯家小姐,他的孙子有贾赦、贾政,而贾琏是贾赦之子,贾宝玉和贾环是贾政之子。
D.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使其“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木石前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6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年轻一代虽然不如成年人稳健干练、经验丰富,但年富力强,蒸蒸日上,其势无比,前途无量,孔子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人才交替规律深信不疑,所以他断言“( )”。相反,人若到了四五十岁这个本该学有所成、业有所就的年龄,却仍名誉无闻,那就不值得惧怕了。
由于个人的资质、兴趣、才能千差万别,所成之名也就各不相同。换言之,在哪方面闻名,要因人而异,不可( ),更不能邯郸学步,践人后尘。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禀赋、性格等的不同来循循善诱。他经常借弟子侍坐之机,询志并评志,随时对弟子进行( )、引导和鼓励。______。孔子的设课多门、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弟子的成才广开门路。在孔子的精心培养下,其门徒多能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有些逐渐成为出色的人才,闻名于世。
1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后生可畏 勉为其难 指点 B.后生可畏 急功近利 指教
C.后来居上 勉为其难 指教 D.后来居上 急功近利 指点
1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利用这种询志评志的方法,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同时也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便于相机教导
B.孔子利用这种询志评志的方法,便于相机教导,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
C.这种询志评志方法使孔子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同时也便于相机教导,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
D.这种询志评志方法使孔子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便于相机教导,同时也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
1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氧运动是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的能力。
B.《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0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B.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C.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18.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鼓:弹奏
B.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数:方法技巧
C.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乡间
D.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宗:尊崇
1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敢以烦执事
B.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C.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少无适俗韵
D.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0.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列各项中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中曾皙鼓瑟,本文中孔子学琴,反映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孔子将礼乐并重,认为音乐能促进人格的养成。
B.《侍坐》中的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的政治主张是“礼乐治天下”实现人人习礼,人人知礼,社会安定太平的愿望。
C.此文孔子学琴,孔子不仅追求音律和谐,更要通过音乐了解更深厚的内容,突出了孔子求学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D.司马迁尊孔子为至高至上的圣人,因为孔子生前地位权势显赫、非常荣耀,死后其思想也留传了十几代,受学者尊崇。
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至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教学质量过程性监测与诊断
(语文学科)
第Ⅱ卷
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8小题,共73分。
四、(共17分)
21.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2分)
(2)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3分)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道小题(6分)
途中
[宋]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下列各项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首句先写自己的旅程,“十来程”且是“冒雨奔走”,可见行程的艰难,诗人的疲惫。
B.“陡”“顿”两个时间副词连用,'既突出了天气的变化,也显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乳燕习飞、鸠鸟唤妇,富有自然的生机和生活的热力与希望。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绘声绘色的形象描写来表达自己途中的所见所感,富有亲切感。
(2)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分)
23.默写(6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最终达到“______,______”的结果。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咏而归。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小题。(16分)
寻路剡中
徐海蛟
“天姥山怎么去?”我站在大佛寺前一棵老梧桐树下问路人。明亮的早晨,梧桐阔大的黄叶上缀着露水,秋风一起,它举向空中的枝叶哗哗响着,摇曳出斑驳的光点。
“喏,远处,这边,那边,还有那边……”顺着老先生的手,我的目光越过城市高楼,越过被晨曦打亮的楼顶,落到一抹黛色的隐现于云雾中的山上。
二十岁的我第一次离开家,还未被世俗的习气浸染,心是简单的,胸膛里涌动着李白的诗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①我像入冬的飞鸟追随南方的气息,就是追随这样的诗句而来。
“天姥山怎么去?”语气里的焦急,一定令老先生在心里为这份冒失感到好笑,但他脸上却透着平静:“小伙子,天姥山到处在,你已到了它脚下了。”
我不明白,在这个叫新昌的小城,我路过的每家小餐馆、小旅店墙上都能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而天姥山本身,竟成了一座难以亲近的山?②它在唐诗里举目可见,又于现实中遥不可及?
公元729年初冬,孟浩然坐在钱塘江上的舟中,时不时引颈眺望,问舟中旅人:“哪片青山才是越中的山?”这是个明媚的日子,江上风平浪静,一碧涵空。
年逾不惑的孟浩然满身疲倦。那些年,他在长安的达官显贵的门庭之间穿梭,他写着谄媚的文章,他也发牢骚,时常地,他不仅困惑究竟为什么这满身的才华无人赏识?
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无望的追逐,而未能挤入仕途的窄门,孟浩然不禁萌生出回归的心绪,于中年时分回到山水怀中,做一个自然之子,在晚照与湖光中入定,大概是他人生数度追逐与失意后找到的退路。
剡中有翡翠做的青山,有洁白的云朵,有云朵做的诗句。这是一个令人忘机之地,这是一个适合放下的地方。遍历世事的孟浩然放下富贵公卿,放下功名利益,也放下石块般压在睡梦里的欲望。
公元731年,刚过二十岁的杜甫进入了长达九年的漫游时代。年轻的杜甫离开洛阳,顺水路下江南,途经淮阴、扬州,渡过长江……此行最后一个目的地就是剡中,最后遂他所愿,船沿曹娥江而上,到达上游剡溪,停泊在天姥山下。
我禁不住想:年轻的杜甫也一定会像1260多年后的我这般问路人:“天姥山在哪儿?”他终于来到了江南腹地,来到谢朓、阴铿、鲍照、庾信诗歌里歌咏过的剡中、来到仰慕已久却未曾谋面的李白诗歌里出现的剡中。青年杜甫第一次长途跋涉至江南,这是一场身体的远游,更是灵魂的朝圣。许多年后,晚年杜甫卧病夔州,于客堂病榻上回望人生,脑海里依然回响着剡溪清澈的流水,回响着江上百鸟的啼鸣,他以颤抖的手写下那首《壮游》,写下“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的诗句。
寻路剡中,是年轻的杜子美试图摆脱庸常人生,探寻生命更开阔向度的旅行。剡中是地理上的剡中,也是杜子美朝圣路上灵魂的方向。
而数年前,年长杜甫十一岁的李白,已先入剡中。③李白也一定会向当地人打听:“到剡中的路往哪儿去?天姥山在哪儿?”“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第一回来是在仲夏,从广陵乘船,由会稽上剡溪——“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一派镜中流水,一路清新荷香,浙东山水给了远道而来的诗人以深深的慰藉,也令他的诗歌里葳蕤起一股南方水泽的气息。
而剡中真正得名却在魏晋。刘阮天台遇仙,谢安东山再起,王子猷雪夜访戴,王羲之兰亭修禊……这些风雅典故都在剡中腹地里应运而生。谢灵运则在此地写下他杰出的山水诗篇,令自然的美意带上了文字的辉光。隐士、文人、高僧、商贾、优伶、官员……无数高人走到这里,给自然山水注入人文气象。剡中就成为往后隋唐文人心中的朝圣地。
整个唐代,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贺知章、崔宗之、王维、刘禹锡、元稹、李绅、李德裕、崔颢、白居易、杜牧、贾岛、罗隐……这些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在李白和杜甫的先后抵达剡中……寻路剡中,上追禹帝神韵,下寻谢灵运遗风,这是唐朝诗人群体的本心之旅,也是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逍遥游。
人们不辞千里到达此地,既为了与江南山水相逢,又为了与过往的自我作别;为了抱另一些俊逸的灵魂,又为了重构新的精神殿堂。
庚子年深秋,我又一次踏进剡中的土地,当地随行的工作人员告知我,此地就是天姥山。恍然间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曾那样急切地寻找它。④也才开始懂得大佛寺门前梧桐树下老先生的话:“天姥山到处在,你已到了它脚下了。”
我恍然觉悟,这世间还有另一个剡中,那是心灵和文化意义上的剡中;这世间还有另一座天姥山,那是心灵和文化意义上的天姥山。世间的路千万条,而这条自钱塘江畔出发,溯剡溪而上,前往天台山的路,却是用诗歌写就的路,它通往自然山川,也通往幽微的人心。这条通往灵魂的路上,山水、书法、绘画、佛禅、茶道无不荡涤着千百年来身上落满尘埃的人。
(有删改)
2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开头部分,年轻的“我”第一次来到剡中,却不识得现实的天姥山,引出下文对与天姥山有关的诗人的描写。
B.文章接着写孟浩然、杜甫、李白三位唐代诗人与剡中的关系,表明剡中的山水仅对唐代的诗人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C.文章又继续向上追溯到魏晋,讲述了剡中的文化意蕴是如何点滴累积而成,点明剡中这块土地对人精神上的意义。
D.文章的最后作者再游剡中才恍然觉悟,这世界上有两个剡中,虚实结合,与开头第一次游览剡中呼应,构思巧妙。
2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入冬的飞鸟,把天姥山比作南方的气息,表现出对天姥山自然风光的热爱。
B.句子②“举目可见”写出了唐诗中关于“天姥山”的诗句之多,“遥不可及”意为现实中的天姥山与诗中天姥山又有不同。
C.句子③想象李白向人打听天姥山在哪里,与开头作者问路呼应,与想象中杜甫的问路呼应,使“寻路”成为文章的线索。
D.句子④中“你已经到它脚下了”中的“它”既是指现实中的这座天姥山,又指心灵中饱含文化意蕴的天姥山。
26.“这世间还有另一个剡中,那是心灵和文化意义上的剡中”,结合全文分析这个“文化意义上的剡中”的内涵以及对人的意义。(4分)
27.你想建议学校将下个学期的游学地点定为剡中,请给学校负责人写一封邮件来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条理清晰,说服力强,格式准确,语言得体。(6分)
六、作文(40分)
2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前,“内卷”和“摆烂”言论火爆网络。“内卷”本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如今,多用于高校或职场中的“非自愿”竞争。“内卷”看似刻苦、努力,实则是看到别人努力而产生焦虑心理,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摆烂”是指主观上认为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摆烂”是“丧文化”在“佛系”、“躺平”后的继续。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院的同学们回信时对来信中提到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表示肯定,并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作为有理想的时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高一3月考答案
一、(26分)
1、D
2、B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
3、B.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旧时多用作对学者的尊称,也可以是学生称老师(多用于书信),或者妻称丈夫,再或者专指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故选B。
4、C 引导,引刀进入
5、C 善:交好、友善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族:普通、一般
6、D ①④名词作动词/②③是使动/⑤⑧是形如词做动词/⑥⑩名词做状语/⑦⑨是意动
7、D A距同“拒”内同“纳” B罔同“网” C共同“供”
8、A 为:替、给 B助词,取独/动词,到、往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介词,用/连词“来”
9、B ……的原因 A赞同/结交 C是/就 D如果/副词,还是
10、C A宾语前置句B被动句C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D状语后置
11、D.省略句
12、C A.“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天理”:古义,天然的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人类改造自然的法门。C.“不能”:不能够,古今含义相同。D.“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故选C。
13、C 贾敬之子是贾珍,贾珠是贾政的长子,贾珠之子是贾兰。
二、(9分,每题3分)
14、A 后生可畏:出自于《论语、子罕》,意思是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有可能超过前辈,因而值得敬畏。后来居上:现在多称赞后来的人或物超过了先前的。勉为其难:勉强去做自己不愿意做或能力达不到的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利益。指点:指导,指示给人看。指教:指示、教导,一般用于请别人提意见的客套话。
15、D 依据承前的原则,主语应是“这种询志评志方法”,按照逻辑顺序,这种方法主要便于孔子了解学生、教导学生,其次是弟子之间学习,所以选D。
16、C A缺少介词“以”“以……为目的”B主宾搭配不当“影响”与“景观”不搭配D、动宾搭配不当“降低”与“流通环节”不当。
三、(12分,每小题3分)
17、D
18、C 乡同“向“向往
19、B ……样子A按照/用 C去、到/迎合 D时间/空隙
20、D 原文是“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孔子生前并没有煊赫的权势。
四、(17分)
21、(1)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敢说话了。平日说:不了解我。(2分)
(2)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辟席1分,再拜1分,句意1分)
译文: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22、(1)(3分) C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
(2)颈联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远远航行而来的帆船,远处传来的农家机杼声,营造了朦胧飘渺、祥和安宁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春日途中快乐欢欣的情感。(3分)
23、(6分)(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其言不让 舍瑟而坐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五、(16分)
24、(3分)B 【解析】“表明剡中的山水仅对唐代的诗人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中“仅对”错误,以偏概全。
25.(3分)A 【解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判断错误,应是把自己追逐诗句(本体),比喻为入冬的飞鸟追随南方的气息(喻体)。
26.(4分)内涵:从魏晋时期起剡中产生的风雅典故、谢灵运等留下的山水诗篇,(1分)和无数唐代诗人来到剡中留下的诗篇,组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剡中。(1分)
对人的意义:剡中成为隋唐文人心中的朝圣地(或者是孟浩然失意后的退路、给李白以慰藉、是杜甫朝圣路上灵魂的方向)(1分)可以在此拥抱另一些俊逸的灵魂,又为了重构新的精神殿堂。(1分)
27.(6分)示例:
尊敬的负责老师,我建议下个学期的游学地点定为新昌(剡中、剡县均可)。这里有巍峨的天姥山和蜿蜒清澈的剡溪,同学们可以在山水风光中陶冶情操。无数文人在这里留下典故和诗篇,同学们可以在此感受先贤的精神世界,品味典雅的诗词歌赋,相信同学们在此一定可以获得知识的升华和心灵的滋养,希望学校考虑我的建议。
(能清晰表达出建议1分,有条理地说出2~3个理由且理由充分4分,格式准确,语言得体、流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