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翁源县翁源中学高二高二地理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60张幻灯片)湘教版选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翁源县翁源中学高二高二地理第一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60张幻灯片)湘教版选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0-07 22:2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今日之翁源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考点:
1、城市化的标志、进程
2、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比
3、虚假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思考上海市区及县的土地面积有何变化?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1911年人口1990年人口1949年人口上海人口的增加思考从上述两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探究 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 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1. 概念2. 标志(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和产业乡村一、城市化4. 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活动1.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又关系?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1. 城市化的动力: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三、世界城市化进程25%~30%以下,低
30%一70%,较高
70%以上,高
缓慢
迅速
缓慢,甚至停滞
缓慢

继续增大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几千年前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现 在缓慢发展加速发展(起步)空前发展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二战以后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迅速膨胀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聚集于少数大城市。占墨西哥总人口的32% %2009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圣保罗(巴西)1861 纽约(美国)首尔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城市化——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低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高速城市化——不良后果探究 读右图,思考: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如何?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归纳总结第2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起步早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逆城市化现象
1、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2、发生空间:
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3、条件:
高速公路和通讯设施的普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4、表现: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5、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归纳总结第2讲重点难点·突破解疑第2讲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一、同步城市化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二、逆城市化 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附近小城镇、农村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三、虚假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拉丁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拉丁美洲国家的城市化特点:1、速度快,拉美是发展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1980年拉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4%,1990年占71.9%,1997年占77.7%。联合国预计,2025年拉美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85%。
2、人口高度集中在首都或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在拉美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一个(通常是首都)或少数几个城市的现象。例如秘鲁首都利马集中了全国人口的1/3,蒙得维的亚(集中全国人口的52%)、布宜诺斯艾利斯(45%)、墨西哥城(32%)、圣地亚哥(44%)、巴拿马城(66%)等人口集中的现象也很明显。
思考一:促进国拉丁美洲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
1、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2、国家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
二、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病)
环境污染严重,失业人口增多;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
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1.促进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2.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四、滞后城市化(南亚印度等)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起步振荡停滞恢复正常快速探究 读上面两图,思考: 1. 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一个首要问题。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小结: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课堂练习:AA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是 ( )
A、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4、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空
前程度的时间是 ( )
A、1750年之前的几千年
B、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C、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D、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下列国家中首先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D、日本DDC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AC5、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 )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
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
6、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
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7、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 )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5—7题ACB8、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 ①、????????????????????????????????????????????????。
??? ②、????????????????????????????????????????????????。
???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
(3)、此过程称为????????????????? 。t1t2t3t4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成城市群逐渐提高城市化(2010年高考题)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4),完成10-11。
10.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D.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11.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CC(2011年高考题)3、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扩张速度D(2012年高考题)9 、图3是某城市高铁站影响范围(半径2.5km)内,以车站为中心的不同圈层(以0.5km等间距划分)中三类企业数量的统计,由此可判断( )
A、直接相关企业数量占该类企业总数比重,在距离车站0.5~1.0km圈层最小
B、关联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以1.0 ~1.5Km圈层中最少
C、派生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由内圈到外圈先增后减
D、各圈层中三类企业的数量之和 ,由内圈向外圈依次减少
C (2012年高考题)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 以下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11.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CB(2013年高考题)8.近年来,以高铁站为依托的高铁新城在我国逐渐兴起。高铁站选址与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是( )
A.在小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城市CBD的发展
B.在中等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会带来城市空心化
C.在大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会迅速演变成城市CBD
D.在特大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促进郊区城市化 (2013年高考题)
9.城市首位度是之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于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表2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2012年广东高考题)
41.(28分)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焦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图9)。
(4)S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目前上海市S处建设临港新城,简要分析该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41、参考答案:
(4)
①滨海地带,用地充足、环境条件好;
②靠近装备产业基地、临近洋山港,有产业支撑与居住需求;
③交通条件好,对外联系方便。(2010年广东高考题)
41.(30分)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11)。
(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_________。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kin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人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41、答案:
( 2 )增加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
( 5 )
① 城市规划超前;
② 配套设施不足;
③ 交通不便;
④ 居民住房购买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