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 )
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2.王玮为了更好地区别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领域的主要流派,就其中某流派的特点做笔记如下:
●这种思潮需在批判现代化弊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回到过去的念头 ●它常常与某种神秘的或非理性的感觉结合起来 ●基本心理理特征是“渴望”。特别是“渴望不能达到的、已失去的、无可挽回的、正在消失的、幻想和梦境中的事物”
同属这一流延的美术作品是( )
A.《自由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3.1983年某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产品名称上则使用了不一样的名称。这一做法( )
A.体现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C.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 D.表明了跨国公司的兴盛
4.19世纪后期,华茶输出几乎占国际茶叶市场之半,但到1900年,印茶的输出额超过华茶。至清末民初,英属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英属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 B.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5.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6.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这反映出( )
A.英国生活方式日益东方化 B.东西方贸易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C.茶叶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 D.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7.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下列关于茶叶的史实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美地区
B.《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上流社会饮茶场面
C.中日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
D.荷兰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了“下午茶”文化
8.如图,是1892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广告:“本行新到顶好牛奶发售,价甚相益,此膏不拘老幼,均可当食,而且养颜益寿,小儿兼能代乳。本行不惜重资,日久水无变坏,故州鹊巢牌为记,实愿远近驰名,请认明本行鹊巢牌图记,庶免鱼曰混珠焉。”但中医理论认为炼乳经长时间蒸煮而火气重,所以不少人在喂牛奶的时候混合喂金银花水汁。这反映了( )
A.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间的互异交融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C.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剧变
D.“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被广泛接受
9.17世纪初,在荷兰饮中国茶的只限于少数富裕阶层。但到了18世纪后半叶,普通人家也习惯在午餐后不久饮茶,较富裕家庭的饮茶时间则移至午后末尾;与此同时,人们在早餐前或早餐时喝茶的习惯也逐渐出现。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与东方贸易的扩大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崇尚东方生活方式
10.“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文中的“它”是指(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1.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经今福建、江西等九省(区),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干线总长14000余公里,因而被称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贸通道。随着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的延伸,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据此可知( )
A.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B.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C.茶叶开始进入欧洲市场 D.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
12.17世纪以来法国贵族开始接触到来自中国的工艺品和文献,使启蒙思想家开始推崇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欧洲开始以法国为中心对中国文化与思想的研究。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研究以一种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界称为“中国风”。由此可知( )
A.文化交流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重要原因 B.启蒙思想的发展来自于中国的文献资料
C.中国文化的外传有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 D.官方交流是东西方交往的主要形式
13.茶的发音普通话读作chá,闽南语读作tea,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系统。这说明( )
A.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B.茶叶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C.贸易商路影响文化传播 D.世界文化异质化倾向明显
14.“新世界一出现,基督教和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立刻左右支绌:古罗马普林尼的《自然史》虽有37卷,但没有一卷提及骆马;牛津、巴格达等地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了医学著作,但对梅毒却只字不提;托勒密等人先前绘制的精美的世界地图,根本不及事实真相之一半。”这段文字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带来了认知重构 B.对中古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
C.宗教改革发生有其根本原因 D.树立质疑权威的理性世界观
15.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就占有了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大片的土地,获得了丰富的渔业、林业等资源。这主要得益于英国( )
A.率先到达了美洲大陆 B.控制了欧洲到美洲的航路
C.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 D.开辟了高纬度地区的航线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这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造纸技术也传进了欧洲。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 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还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虽然徐光启他们未能留下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的看法却很有创造性,如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杨庭筠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译者的唯物思想和上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译语中心的翻译传统。利玛窦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文化中心主义的国家生存并备受敬重,都是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们采用“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的手段传播天主教,他们对《圣经》进行了归化处理,甚至用儒家的词汇如“天”“仁”“仁慈”来翻译《圣经》中的“Deus” “merCy” “BenevolenCe”。
——摘编自韩敏《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出现大翻译时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日本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急需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以促进自身社会的发展。木宫泰彦先生说:“日本古代人民的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因中国文化的输入而丰富起来。”于是使一些向往中国文化的先进者,更加“热切希望前往当时堪称东方文化渊源的中国,直接吸收优秀的文化”。因此遣隋使出现了,并派遣留学生直接学习中国文化。到了唐朝,遣唐使接二连三地来华,人数最多的一次达五六百人。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中国文化能够在欧洲闻名,得益于传教士在中西方文明间的往来。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传教士先后将《论语》《大学》《中庸》《孝经》《小学》等译成西文,对中国儒学有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一时间,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纷纷拜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并在其中找寻他们所需要的精神源泉。之后的“民主”“理性”“平等”“人权”“无神论”等理念的提出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姚婷婷《浅析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思想家宗教观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的日本借鉴中国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特点。
(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得出哪些认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湖博览会是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的主持下办的。1901年,他在巴黎目睹了西方博览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回国后发展实业的精神理念促使其创办博览会的设想与日俱增。1928年10月27日,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备委员集中当时国内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才600余人。为了广征出品,西湖博览会专门派出征品员,分5路劝征出品。西湖博览会对科学上的新成就宣传不遗余力,“吾国航空事业,亦正值积极发展之际,亟宜扩大宣传,以唤起民众注意”。来自海内外各行各业的参观人数两千多万,规模壮观,“借西湖之明圣,集国产之苛英”,开创中国博览会事业的新纪元。
——摘编自马敏、郑成林《近代博览会资料汇编》
材料二 1951年,美国操控联合国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提案。这一时期,扩大向港澳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支持国家工业建设,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1957年,中央决定在广州创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首届广交会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等5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
——摘编自罗建琳《中国第一展》
(1)据材料一,概括西湖博览会筹办的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届广交会举办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国举办博览会共同的积极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影响了人口死亡率和酿酒问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化习俗影响社会发展,D项正确;茶文化传入英国,推动英国社会发展,而非对社会发展造成破坏,排除A项;人口死亡率下降不等于人口迅速增长,排除B项;茶叶传入英国,不是中医中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流派常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其基本心理特征是追寻理想世界,由此可知,这是浪漫主义,其流派作品非常注重幻想和想象,《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A项正确;《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排除B项;《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的代表,排除C项;《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在产品名称上使用不一样的名称是为了照顾和利用当地的文化因素来促进产品的销售,这一做法体现出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是商品的销售,不是商品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是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跨国公司,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印度、英属锡兰都属于英国殖民地,从19世纪后期至清末民初,英国开发殖民地,推动殖民地工业化,制茶业也逐渐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相对于手工生产,提升了产量,降低了价格,因此印度、英属锡兰在国际茶叶市场中的地位上升,中国茶叶的地位下降,B项正确;饮茶习俗的变化无法决定国际茶叶市场的变动,排除A项;中国、印度和英属锡兰处于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不能解释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地位下降的原因,排除C项;饮茶就是中华饮食文化,国际市场茶叶出口结构变动反映不出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可知,万里茶道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其有助于推动中俄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C项正确;在欧洲,3—6世纪,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材料并未体现具体路线,看不出万里茶道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排除B项;17世纪末万里茶道兴起时明王朝早已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可知,中国茶文化影响了葡萄牙和英国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茶叶贸易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C项正确;仅凭茶叶一项不足以说明英国生活方式东方化,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7—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且其并非东西方贸易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普通民众,仅说明了英国宫廷,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物种交流的加快,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美地区,A项正确;《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主要描绘了法国社会民间一处旅店的情况,与“上流社会饮茶场面”无关,排除B项;“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与日本无关,排除C项;英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了“下午茶”文化,而不是荷兰,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92年(中国)。据材料“但中医理论认为炼乳经长时间蒸煮而火气重,所以不少人在喂牛奶的时候混合喂金银花水汁”可知,奶粉作为现代工业产品被国人接受,体现了现代性,时人受中医理论的影响在喂养时混合加入金银花水汁,又体现出传统性,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排除B项;材料虽体现了物质生活变化的现象,但“剧变”一词过于夸张,排除C项;“中体西用”主要是以西方科技来维护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不可能被广泛接受,同时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后半叶(荷兰)。根据材料可知,从17世纪到18世纪后半叶,荷兰饮茶群体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全球贸易的发展,流入荷兰的茶叶不断增多,B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的是饮茶群体从少数富裕阶层扩大到其他社会群体,与等级观念没有关系,排除A项;贫富差距日益缩小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饮茶之风盛行,反映的是东方茶叶对荷兰的影响,并不能直接看出荷兰人对东方文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世界。据材料“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联为一体,各大洲之间物种、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加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展开了海洋商业霸权的角逐,故文中的“它”指的是新航路开辟,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不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和世界。据材料“中国茶叶......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可得出茶叶贸易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即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材料只涉及了“亚欧大陆”,不涉及“全球”,故A项不能体现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排除A项;丝绸之路重要性有所下降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并不是因为“万里茶道”,排除B项;茶叶在17世纪之前就已进入欧洲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以来法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交流的增加,中国的工艺品、文学、思想等对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中国风”的视觉艺术,体现出了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C项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启蒙思想的发展来自于中国的文献资料”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无法说明官方交流是东西方交往的主要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中的图例及传播路线可知cha的发音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是沿着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传播的,tea的发音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洲,是沿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海上航线传播的,说明贸易商路影响文化传播,C项正确;茶文化主要起源于中国,关于“茶”的发音体现了国际茶叶贸易和茶文化的传播,不能体现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特色,排除A项;材料并未比较不同时期茶叶贸易范围,无法得出茶叶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排除B项;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系统,而非在世界各地都各有不同,不能体现世界文化异质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根据材料,新世界出现后,人类原有的对世界的认识都变成了不完全或不准确的,因为骆马、梅毒以及其它新世界的事物,都是之前的人们没有接触或不了解的,表明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带来了认知重构,A项正确;材料中“左右支绌”“不及事实真相之一半”等说法,意思是中古知识体系在新航路开辟后已经显得不完整或不准确,而非全然没有价值,“全盘否定”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体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非宗教改革的背景,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对中世纪知识体系的质疑,而是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且“理性”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占有了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大片土地,D项正确;1492年,哥伦布率先到达美洲,排除A项;“控制”说法错误,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班牙占据了欧洲至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排除B项;英国此时的海上军事力量并不强大,只能利用海盗对西班牙船只进行劫掠,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一“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根据材料一“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根据材料一“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根据材料一“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知,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展开即可,如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17.(1)原因:阿拉伯帝国建立,统治范围辽阔;经济繁荣,商业贸易范围广泛;统治者实施文化宽容政策;不同文明的交流为大翻译时代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2)特点:时间跨度长;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翻译活动为传教服务;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东西方双向交流。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可得出阿拉伯帝国建立,统治范围辽阔;根据材料“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可得出经济繁荣,商业贸易范围广泛;根据材料“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可得出统治者实施文化宽容政策;根据材料“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及所学可得出,不同文明的交流为大翻译时代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可得出时间跨度长;根据材料“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可得出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翻译活动为传教服务;根据材料“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可得出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根据材料“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及所学可得出东西方双向交流。
18.(1)表现: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法隆寺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唐招提寺仿唐制建造。
(2)特点:传教士在中西方文明往来间发挥重要作用;将中国传统经典译成西文并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从儒家思想中找寻精神源泉。
(3)认识: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
【详解】(1)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根据材料“日本古代人民的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因中国文化的输入而丰富起来”“热切希望前往当时堪称东方文化渊源的中国,直接吸收优秀的文化”“因此遣隋使出现了,并派遣留学生直接学习中国文化。到了唐朝,遣唐使接二连三地来华,人数最多的一次达五六百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法隆寺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唐招提寺仿唐制建造等等。
(2)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中国文化能够在欧洲闻名,得益于传教士在中西方文明间的往来”可知,传教士在中西方文明往来间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材料“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传教士先后将《论语》《大学》《中庸》《孝经》《小学》等译成西文,对中国儒学有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可知,将中国传统经典译成西文并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根据材料“一时间,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纷纷拜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并在其中找寻他们所需要的精神源泉。之后的‘民主’‘理性’‘平等’‘人权’‘无神论’等理念的提出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可知,从儒家思想中找寻精神源泉。
(3)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等方面分析。
19.(1)特征:仿效西方博览会;地方官员主导;专家团队筹划;广泛征集展品;规模大;经济推广与宣传文化、科技并重;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实业救国)。
(2)背景:国内,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一五计划完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积极发展友好关系);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建设缺乏外汇,经济困难。国际,两极格局;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政治孤立。
(3)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市场;促进文化交流和思想解放;增进友好往来、展示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地位。(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4个角度赋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西湖博览会是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的主持下办的”可知,地方官员主导;根据材料一“1901年,他在巴黎目睹了西方博览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回国后发展实业的精神理念促使其创办博览会的设想与日俱增。”可知,仿效西方博览会并且有强烈的政治意图;根据材料一“1928年10月27日,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备委员集中当时国内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才600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家团队筹划;根据材料一“为了广征出品,西湖博览会专门派出征品员,分5路劝征出品”可知,广泛征集展品;根据材料一“吾国航空事业,亦正值积极发展之际,亟宜扩大宣传,以唤起民众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推广与宣传文化、科技并重;根据材料一“自海内外各行各业的参观人数两千多万,规模壮观”可知,规模大。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1951年,美国操控联合国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提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两极格局并且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政治孤立;根据材料二“支持国家工业建设,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以及一五计划完成;根据材料二“首届广交会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等5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积极发展友好关系);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扩大向港澳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建设缺乏外汇,经济困难。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与“1901年,他在巴黎目睹了西方博览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市场;根据材料一“吾国航空事业,亦正值积极发展之际,亟宜扩大宣传,以唤起民众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文化交流和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三“首届广交会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等5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友好往来、展示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强民族自信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