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世纪末,欧洲知识分子通过美国学者长期忽视的美欧文化比较研究,实现了“美国学的欧洲化”;亚洲的美国学专家依托本国的学术立场与档案资料,开始在跨国移民、女性和亚裔文学等议题上频频发声,继而对美国学者产生一定的启发。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各国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B.文化多样性发展深受各国重视
C.美国的文化霸权遭到一定冲击 D.文化保护主义倾向的日益加剧
2.慕尼黑阴谋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一战后,英法军事力量的衰弱 B.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对外扩张
C.英法推行绥靖主义政策 D.凡尔赛和约失去了对德国的约束力
3.从苏联、东欧剧变中,我们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有( )
①一定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一定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③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和开放,适时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④一定要坚决抵制西方各种形式的“和平演变”行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雅尔塔体系的推动 B.欧洲传统强国势力的大减
C.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D.美苏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形成对抗
5.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避免卷入战争,确保既得利益 B.牺牲小国利益,实现与法西斯的妥协
C.赢得打击法西斯的备战时间 D.借法西斯国家削弱苏联
6.如表所列为美国不同时期的语言战略。该表反映了( )
时间 语言战略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教育经费大增,俄语和东欧研究成为政府支持重点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日语、汉语及其相关研究
21世纪初 阿拉伯语普什图语等中东语言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语言
A.经济全球化发展 B.旧国际格局的瓦解
C.国际形势的变化 D.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7.海明威参加一战后,带着伤痕和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于1929年写出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德国作家雷马克也于1929年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一年内在欧洲发行500万册,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这反映了当时( )
A.欧美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C.和平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D.西方精神危机凸显
8.如图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短文写作提纲。其主题应是( )
(1)亚历山大将统治推向了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 (2)在印度地区英国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 (3)拿破仑在欧洲各地实行统一法典,颁布千万条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指令。 (4)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军队中服役,进一步促进了一战后殖民地觉醒。
A.欧亚文明交流与融合 B.战争与文化交锋
C.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 D.贸易与文化交流
9.美国历史学家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伏尔泰、马志尼和穆勒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和拉斯基的话。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博士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证据,他宣布:‘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伙伴和兄弟是苏俄工农红军。’”这段话的主旨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
B.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1919年孙中山就已经产生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思想
10.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11.二战后,拉美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墨西哥作家巴斯康塞洛斯认为由于种族构成、文化混杂和政治环境,墨西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画等号的。其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拉美文人的推崇。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B.拉美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为世界文明贡献重大 D.拉美政治独立还任重道远
12.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
C.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D.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13.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处应填写( )
时间:1937年7月7日 事件: 影响: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了《抗金兵》,讲的是宋将韩世忠抗金,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取得大捷的故事。这部剧在上海公演,全场观众潸然泪下。梅兰芳先生此举旨在( )
A.借助传统艺术宣传为国纾难 B.提升京剧艺术服务广大群众
C.推动传统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D.利用戏曲艺术再现历史真实
15.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科技成果的普及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B.信息化时代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政治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此地。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此后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
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
1920年,英国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两国的支持下,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 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因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双方于1948~1982 年发生五次中东战争。后来阿拉伯国家战败,100 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重大事件(部分)
事件 主要大国态度
1931 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国联调查团(英法控制)提出实行国际共管
1935 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英法没有封锁意大利必经的苏伊士运河,没有切断石油供应
1936 年西班牙内战 德、意武装干涉,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国“中立”政策
1938 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改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以冲突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世界和平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顾维钧对各国代表说:“我很失望,(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没有出现在签字现场。
——摘编自《我的1919》
材料二 到抗日战争后期,特别是国际社会规划战后世界格局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以大国身份积极参与筹划当时以及战后的重大国际事务。在计划、筹备成立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成为主要的发起国和创始国,这种变化,是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获得的,是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中,概括顾维钧“失望”“愤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抗日战争后期及规划战后世界格局时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并概括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成立联合国的计划是二战中哪一次国家会议的内容?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18.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学堂选官与科举制均以试法取士,但本质内容仍有差别。学堂选官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多的是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近代西方文官考试非常注重“适用性”,多依职位不同对参试考生试以不同学科知识。选拔对象基本为经过大学系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清末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这使得专业型的文官能够在实际行政管理过程中得以养成,由此表明其与近代西方文官选拔考试更具“亲缘性”,这也使得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得以在中国萌芽。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学堂选官与近代西方国家文官选拔更具“亲缘性”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清末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材料二近代西方各国一般均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机关主管文官之考任与管理,如英国的文官委员会便是独立的文官考任机关,既不隶属于任何部、会,也不受制于内阁及各部,亦不依附于任何政党,地位中立。但以英、美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各国的考试权,仅是从机构设置上凸显其相对独立性,实质上考试用人,仍属政府权力范畴,“仍在行政权之下”,而未与行政权平起平坐。南京国民政府将“孙中山把考试权从行政权中独立出来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考试权实现了与行政权的平等。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关于考试权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与近代西方国家的不同做法。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使“孙中山的考试权独立设想变成现实”的举措。
材料三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摘编自罗文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明特性的认知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世界其他某一文明的一个或几个特性,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列出文明名称及特性,阐释时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末(世界)。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末欧、亚各洲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出现了独立化的趋势,或推进美国学的本土化,或通过对本土问题研究形成新的成果,这反映出美国的全球文化霸权遭到一定的冲击,C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民族独立意识已基本觉醒,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亚地区学术文化的独立发展倾向,这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深受各国重视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学术独立而非文化保护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二战前(世界)。根据所学可知,1938年,英法通过了《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因此,慕尼黑阴谋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英法推行绥靖主义政策,C项正确;一战后,英法军事力量的衰弱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对外扩张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因素,排除B项;凡尔赛和约失去了对德国的约束力有一定影响,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往往与没有找到符合自己国家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关,因此一定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①正确;在苏联和东欧,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和动摇,这也是导致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的关键,②正确;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体制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未能及时改革和开放,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因此改革和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正确;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与西方势力的渗透和“和平演变”策略有关,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并坚决抵制这种行径,④正确;故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二战后(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是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是美苏战后争取世界霸权形成的,因此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形成对抗,D项正确;雅尔塔体系的推动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欧洲传统强国势力的大减,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外因,排除B项;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是其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前(世界)。据所学知识,国家政策及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因此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卷入战争,确保既得利益,A项正确;B项体现的不是其根本目的,是其绥靖政策的体现,排除B项;西方大国开始的时候并不想参与战争,C史实错误,排除C项;推行绥靖政策时不涉及与苏联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不同时期的语言战略调整,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正值冷战兴起,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于美国的世界霸权产生冲击;80年代,日本崛起,中国改革开放,亚洲经济腾飞,美国对于其重视程度提高;苏联解体后,美国借海湾战争打造“中东新秩序”,开始一家独霸中东,直至21世纪初。综合可知,其政策调整体现了美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美国不同时期的语言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两极格局瓦解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能整体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语言战略主要考虑的是外交因素,不是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永别了,武器》和《西线无战事》都是参战者根据自身经历写的小说,都控诉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且赢得了大量的读者,这表明当时民众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这是对战争的反思,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极端民族主义,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人们呼吁和平,不能得出和平主义成为主流,排除C项;西方精神危机是指对于现实绝望,内心迷茫痛苦,材料中的作品没有涉及到精神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亚历山大远征,促进了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等多种文化的交融,英国侵略印度客观上传播先进技术和文化,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同时带去先进的法律,一战促使殖民地觉醒,可得出主题应是战争与文化交锋,B项正确;材料中的交流不止欧亚,排除A项;材料主要内容未涉及人口迁移,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战争与文化交锋,没有强调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亚洲革命的指导思想由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变为了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俄国通过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战中欧洲国家的强权政治使亚洲人民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这都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亚洲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B项;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仍属于反帝反封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中“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可知,随着一战的结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平等、男性化等因素成为女装的选择,这说明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D项正确;现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成为时代主流,排除B项;C项错在“主要”,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拉美地区。据材料“拉美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得出西方文明的影响不利于发展拉美国家文化的本土性,这表明拉美民族文化陷入生存困境,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方文化对拉美地区的冲击,体现殖民体系的残存影响,而非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A项;拉美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反映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非拉美地区的贡献,排除C项;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材料主要涉及拉美文化受西方文明冲击,而不是政治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先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并结合所学“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的史实可得出这一变化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C项正确;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三民主义和维护民主共和,不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限制了总统的个人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根据国情进行了调整,没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AB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了《抗金兵》”并结合所学,当时日本已经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在这种背景下,《抗金兵》演的虽是抗金兵,实则号召民众抗日兵,这出 戏对当时人民的抗战情绪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故梅兰芳先生此举旨在借助传统艺术宣传为国纾难,A项正确;梅兰芳先生此举旨在借助传统艺术宣传抗日救亡,服务国家,不仅仅是服务群众,排除B项;推动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是元杂剧,排除C项;戏曲有艺术加工成分,不全是真实的历史,D项表述错误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科技成果如收音机的普及,使人们即使看不懂文字,但是可以通过收听的方式知晓更多的国内外政务,使当权者在统治国家时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监督,使当权者不得不适当考虑民众的意见,这就加快了民主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科技成果的普及加快了民主进程,不涉及“城乡差距是否不断缩小” ,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程度对政治体制有重要影响,但不一定都起决定作用,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历史遗留问题;种族或民族冲突;宗教文化差异;巴勒斯坦人民权利长期遭受漠视;长期冲突、战争造成裂痕;大国插手与控制;以色列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对水、土地等资源争夺等。 (任意答出其中四点)
(2)论题:地区冲突会破坏世界和平(引发世界大战);大国态度对世界和平影响至关重要;当今世界和平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世界和平任重道远);中国(第三世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霸权主义、强权主义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世界和平问题严重制约人类的发展;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等。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示例:
论题:地区冲突会破坏世界和平(引发世界大战)
阐述:20 世纪初以来,世界日益形成为一个整体,任何局部地区的冲突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威胁世界和平。 萨拉热窝事件造成巴尔干地区的冲突没有得到遏制,最终演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至少列出两个以上史实)
20 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说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及时应对就会破坏世界和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当今世界地区冲突复杂严峻,只有协商谈判、凝聚国际共识、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答出其中一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世界(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此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可知,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材料“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可知,种族或民族冲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文化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勒斯坦人民权利长期遭受漠视;根据材料“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因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双方于1948~1982 年发生五次中东战争。后来阿拉伯国家战败,100 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可知,长期冲突、战争造成裂痕;根据材料“1920年,英国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可知,大国插手与控制;根据材料“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因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可知,以色列侵占阿拉伯人土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水、土地等资源争夺等。
(2)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世界)。论题:根据材料二中所列的时间线,可以看出,地区冲突最终引发了世界大战,因此提出论题:地区冲突会破坏世界和平(引发世界大战)。
阐述: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首先分析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阐释地区冲突如何演变为世界大战。如20世纪初以来,世界日益形成为一个整体,任何局部地区的冲突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威胁世界和平。萨拉热窝事件造成巴尔干地区的冲突没有得到遏制,最终演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最后最论证进行总结,得出:20 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说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及时应对就会破坏世界和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当今世界地区冲突复杂严峻,只有协商谈判、凝聚国际共识、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17.(1)巴黎和会出卖了中国利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送给日本。
(2)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筹划重大国际事务;原因: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雅尔塔会议。
(3)从任人宰割到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中国。据材料一“(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巴黎和会出卖了中国利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送给日本。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
变化:据材料二“中国以大国身份积极参与筹划当时以及战后的重大国际事务”可得出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筹划重大国际事务;
原因:据材料二“这种变化,是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获得的,是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的结果”可得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做出了成立联合国的计划。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中国和二战后的中国。据材料一二,一战后“巴黎和会出卖了中国利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送给日本”到二战后“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筹划重大国际事务”可得出中国从任人宰割到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8.(1)表现:内容注重近代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注重适用性,依不同职位测试不同学科知识;选拔对象基本注重系统培养和专业知识背景考察。
影响:促进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萌芽;利于养成适应国家行政管理的专业型文官;利于提升官员素养;利于国家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任答3点)
(2)做法:近代西方国家仅在考试机构设置上凸显独立性;南京国民政府把考试权从行政权之下独立出来。
举措:考试权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颁布《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以法律形式确认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3)改革因素: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局限;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求;新时期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党和政府对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制度。
影响: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
表现:据材料一“更多的是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可得出内容注重近代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据材料一“近代西方文官考试非常注重‘适用性’,多依职位不同对参试考生试以不同学科知识......清末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可得出注重适用性,依不同职位测试不同学科知识;据材料一“选拔对象基本为经过大学系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清末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可得出选拔对象基本注重系统培养和专业知识背景考察。
影响:据材料一“这也使得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得以在中国萌芽”可得出促进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萌芽;据材料一“选拔对象基本为经过大学系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清束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这使得专业型的文官能够在实际行政管理过程中得以养成”可得出利于养成适应国家行政管理的专业型文官、利于提升官员素养以及利于国家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
做法:据材料二“但以英、美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各国的考试权,仅是从机构设置上凸显其相对独立性,实质上考试用人,仍属政府权力范畴”可得出近代西方国家仅在考试机构设置上凸显独立性;据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权实现了与行政权的平等”可得出南京国民政府把考试权从行政权之下独立出来。
举措:结合所学可得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3)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改革因素:据材料三“随着国情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可得出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局限;据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得出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新时期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据材料三“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可得出党和政府对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视;据材料三“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可得出学习借鉴西方制度。
影响:结合所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可得出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得出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考试选拔、择优录取,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19.示例
文明名称:欧洲文明;特性:具有突出的扩张性。
阐释:欧洲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对外扩张的传统;古代希腊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张,建立众多殖民城邦;马其顿帝国十年征战,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罗马逐渐扩张为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大帝国;中世纪,俄罗斯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对外扩张;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新航路,建立殖民大帝国;17世纪,英、法、荷不断对外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具规模;18世纪,英国继续扩张,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9世纪,英国通过枪炮和廉价商品继续扩张,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在对外扩张中发生严重冲突,引发世界大战。欧洲文明的扩张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欧洲特权阶层的利益,但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同时最终也加速了欧洲文明的衰落。(“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为古代、近现代(世界)。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选择文明说明其特性,可以选择:欧洲文明;结合欧洲文明的特性可知:具有突出的扩张性。然后结合古希腊扩张、亚历山大东征、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近代殖民扩张等知识加以阐释:欧洲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对外扩张的传统;古代希腊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张,建立众多殖民城邦;马其顿帝国十年征战,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罗马逐渐扩张为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大帝国;中世纪,俄罗斯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对外扩张;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新航路,建立殖民大帝国;17世纪,英、法、荷不断对外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具规模;18世纪,英国继续扩张,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9世纪,英国通过枪炮和廉价商品继续扩张,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在对外扩张中发生严重冲突,引发世界大战。最后进行总结:欧洲文明的扩张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欧洲特权阶层的利益,但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同时最终也加速了欧洲文明的衰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