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课件(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课件(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8 18:2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你读了标题之后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读标题后,要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么拿来? 本文从哪里开始全面直接谈“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第5段开始全面直接谈“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怎么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第5段开始只字未提文化遗产,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比喻那些腐朽的、有害无益的东西。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阅读第8段并思考:对待文化遗产有几种错误的态度?各有什么表现?其实质是什么?表现孱头-昏蛋-废物-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实质孱头-昏蛋-废物-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 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貌似革命的“激进派”。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对精华部分(鱼翅)应取什么态度?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吸收。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阅读第9段 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批判地吸收。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坚决抛弃
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8、9两段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阅读第10段,思考: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2)对文化遗产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4)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们清楚了什么是拿来主义,怎么拿来这两个问题后,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提出拿来主义呢? 提示:阅读1-4段,简单说说讲的什么问题?  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旧到对传统文化的拱手奉送,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第一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去主义”嘲讽的感情? “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曲礼上》 读第3、4两段,想想“送去”是什么意思?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种种罪恶行径。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
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论证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类比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阴谋罪恶。“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送去 ——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
自欺欺人
送来 —— 被动接受, 没有选择,
大受其害
拿来 —— 主动挑选,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因果论证)“送去”.“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小结 前4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总结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