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上《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8 12:1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反复诵读、用心感悟文章的优美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北大的情感。
【复习回顾】
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方,它,是智慧的结晶;它,是文化的殿堂。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自学自悟】
1.作者简历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很多的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之后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 周年写的。
2.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上黑板写生字和拼音,重点注意下列加点字。
蓦然 积攒 絮语 迸溅 白驹过隙 樯橹 惆怅
摒弃 不系之舟 穹隆 撷取 犀利 安恬 徜徉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驹:少壮的马。
似曾相识: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茫然若失: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茫然:失意的样子;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互学互评】
1.你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出自己欣赏的语句。对特别喜欢的段落要多读几遍,朗读时要力求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3.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7岁时,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时,过北大校门而不入,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
13岁多时,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即将16岁时,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
即:向往北大 ——→ 进入北大 ——→ 回报北大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
【精讲点拨】
文章用空行自然将课文隔开为三部分,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二部分(6-12):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第三部分(13-17):写我是不系之舟。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行文,显得自然、合理。
【活学活用】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有惊奇、感动之情;有不安和惊喜之情;有赞赏与感激之情;有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达标检测】
见《随堂练习》
【课外延伸】
1.积累文中的重要字词、注释,摘录文中精彩语句。
2.背诵田晓菲的《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复习回顾】
1.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白驹过隙 犀利 撷取 茫然若失 徜徉
2.回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自学自悟】
田晓菲笔下的北大是这样的让人神往,这篇文章抒发了她对北大的深厚感情。你能具体说说作者对北大有着怎样的感情吗?
1.生阅读课文,用笔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2.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来回巡视,指导要求学生在找出相应内容、
3.师学合作明确:向往、热爱、赞颂、感谢、依恋……
具体语句如下: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表达了她对北大的热爱。
“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要为北大奉献的感情。
“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抒发了她对北大的依恋深情。
小结:文章表达了作者先是向往北大然后是深深的热爱最后要离开时对北大的感激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番情意。
【互学互评】
作者为什么这么热爱北大呢?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并作批注。
学生跳读课文,作批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生交流、明确:
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北大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北大如此让作者向往是因为它具有这样的魅力:一是知识的魅力,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2.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学活用】
合作探究 深度挖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明确1.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这个际遇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达标检测】
见《随堂练习》
【课外延伸】
同学们向往这样的北大吗?希望大家也会有机会能去你理想中的高等学府。如果你真的考上了你理想的大学,那么你也不能忘了你的母校是它们培育了你。
模仿田晓菲的写法,写一段话送给你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