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勃伦杰称,工业遗产不单单是工业生产的操作间,还应当包含工人的住所,使用的运输工具及系统,以及曾体现社会生活功能的遗址等归置在原本所在的整体景观场所中,这样还能为我们研究价值单体与所在景观环境中所有元素之间的联系提供便利。在此,勃伦杰强调( )
A.拓展工业遗产保护的范围 B.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
C.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则 D.恢复工业遗产的原生状态
2.2001年,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毁于战火的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巴米扬大佛的遭遇说明( )
A.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
B.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要义是历史真实性
C.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D.《世界遗产名录》能够较好的保护文物
3.下表是西方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 )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B.突出了国家的主导作用
C.凸显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D.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
4.1944年8月,历史名城华沙85%的建筑因纳粹德国的空袭而毁灭,整个城市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二战后,华沙人民用五年时间重建华沙古城,修建了昔日的教堂、宫殿和城堡。1980年,一贯秉持“原真性”原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例将华沙历史中心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说明,华沙历史中心( )
A.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B.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D.地位受冷战对峙影响
5.滦河铁桥,位于河北省滦州市滦河街道老站村东北的滦河主河道上。光绪十八年(1892年),滦河铁桥始建,工程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派记名提督周兰亭,直隶候补道台李树堂主办。继日本工程师和法国工程师先后失败以后,英国人喀克斯承包并聘请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修建,历时两年半顺利完工。1948年12月7日,国民党军队自东北溃向关内时,为阻截人民解放军追击,曾炸毁了该桥北侧的新铁路桥,该桥经抢修后又复缓行火车。2013年3月5日,滦河铁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月,滦河铁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据此可推知( )
①滦河铁桥见证了唐山地区近代历史的变迁。
②滦河铁桥是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
③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
④保护文物古迹是尊重民族历史的体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始建于西汉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东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时期的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③入遗推动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
④应该全力挖掘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截至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0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申报项目的范围有( )
①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③传统手工技艺、医药和历法,体育、游艺等
④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如庙会、歌圩、传统节日庆典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D.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9.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10.有学者认为,在历史研究中,“求真”乃第一要旨,故史料的考释与史实的考辨的重要性最容易得到关注。但也有学者认为“求是”同样不可或缺。“求是”,就必须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推理、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确切而深入的历史认识。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研究致力于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
B.对文献史料的辩证分析有利于研究历史
C.史料真伪决定了能否准确还原历史事实
D.历史认识能否深化拓展取决于史料本身
11.阅读如表,这表明我国在新世纪( )
时间 举办地 名称
2004年 苏州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2005年 西安 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2006年 绍兴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会议
2007年 北京 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10年 上海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次全体会议
A.主动守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B.主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C.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较严峻 D.依靠国际力量推动国内遗产保护
12.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宸宸和莲莲分别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京杭大运河和杭州西湖。琮琮源于文物玉琮,头部刻有“饕餮纹”;宸宸源于京杭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头部采用钱塘江大潮的形象;莲莲源于西湖中接天莲叶,三潭印月的头饰。这反映中国( )
A.传承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B.完善了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C.注重世界遗产资源的开发 D.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真实性
13.保山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书院街”因永保书院设此而得名;“考棚街”因明清两朝生员在此考试而得名;“黉学街”因孔庙建于此而得名;“提名坊”因有文官提名牌而得名;“箭道巷”因是练武射箭之场所而得名。由此可知,保山古城的街坊名称(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为地方史研究提供线索
C.体现城市规划的科学 D.反映地方治理能力提升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15.《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汪遵的《汴河》诗:“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还待春风锦帆暖,柳阴相送到迷楼。”
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材料二 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
——摘自郭云修《情系大运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前前后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修筑大运河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阐述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从历史底蕴、世界价值、文化价值等多角度作答)。
1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首先得益于早期贵族和乡绅对乡村自然景观的营造和维护,以及某些中产阶级人士对生物多样性和乡村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他们认为,传统村落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是重构国家认同和国民品格形塑的战略资产;传统村落与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之间长期演化形成的共生关系是传统村落延续的生命线。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英国政府依法设立负责决策咨询服务、资金赠予的国家乡村机构,授权国家信托和乡村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基于国家利益从事传统村落资产的收购、保护和开发工作,进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和远景。
——李建军《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理念及其实现机制》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以梁漱溟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领导了一场由民间社会发起、力图由下而上推动中国变革,以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现代化方案从文化入手,意图以村学、乡学的方式将传统的农村组织起来。他以山东省邹平县为试点,对县政府进行了改造。把原政府的行政职能更多地被转移到乡学、村学这类新构建的民间组织中。在基层社会治理上,政府开始由传统的统治者转变为新的协管者。梁漱溟积极向农村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信用金融机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乡村自卫制度等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但梁漱溟领导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失败了。
——向钊《现代化视角下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分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乡村保护运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英国乡村保护运动的不同之处;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外乡村保护与建设给你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破坏敦煌壁画遗迹,大量敦煌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党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在不受国民党政府重视、经费支绌、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开始担负起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的重任。
——据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敦煌,随后将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选址由康熙皇帝亲自踏勘,向北紧邻蒙古,向南“去京师至近”。建筑布局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组成,集北国山岳、江南烟雨与蒙古草原于一园。平原区东有万树园,西有试马埭,当年多架蒙古包散置其间;宫殿建筑布局端正严谨,是皇帝处理朝政、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外八庙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由木兰围场、藏式庙宇、热河文庙等十二座皇家寺庙组成。避暑山庄建筑及景点的命名、牌匾题字、碑刻文字等多引用、化用古代诗句或儒、道、佛家典籍。1931年日军占据山庄,文物和建筑遭到掠夺、烧毁等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避暑山庄的保护,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避暑山庄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被动修缮逐步进入到主动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避暑山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起着维系当地居民情感、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清源《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利用研究》
(1)据材料,分析避暑山庄园林建筑所体现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为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工业遗产不单单是工业生产的操作间……以及曾体现社会生活功能的遗址等归置在原本所在的整体景观场所中”可知,勃伦杰认为工业遗产的涉及面更为广泛,这对人们拓展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故选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而是指出要扩大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排除B项;“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拓展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是为了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工业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非为了“恢复工业遗产的原生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攻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动用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对于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破坏,这些文化遗产虽然位于阿富汗,但这些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C项正确;地区冲突是摧毁文化遗产的因素,但并非罪魁祸首,有些地方也有地区冲突,但文化遗产却能够得以保留,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遗产的破坏,而非保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排除B项;虽然巴米扬大佛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仍旧遭到了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方国家。根据材料“逐步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颁布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等信息可知,国家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文化遗产,D项正确;材料反映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举措,无法得出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文化遗产,而非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方。由材料可知,华沙历史中心是对一个被蓄意彻底摧毁的城市进行全面重建的特殊例子,是国家的内在力量和决心的体现,其独特的遗产保护经验对全球都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B项正确;华沙历史中心是文化遗产,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其他地区,不能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冷战主要涉及到美国和苏联的对峙,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滦河铁桥始建于1892年,2008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见证了唐山地区近代历史的变迁,①正确,根据材料“英国人喀克斯承包并聘请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修建,历时两年半顺利完工”可知,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③正确,根据材料“滦河铁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知,保护文物古迹是尊重民族历史的体现,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滦河铁桥是公路用桥,②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灌溉工程多为农业需要而修建,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①正确,据材料“始建于西汉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东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时期的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丰富,②正确,中国的灌溉工程入选世界工程遗产名录,体现了对灌溉工程的重视,作为世界工程遗产,更能够推动对这些灌溉工程的保护,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对于文化遗产应更多的挖掘其文化价值,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不能因为经济价值和效益对其造成永久性破坏,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申报项目的范围有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手工技艺、医药和历法,体育、游艺等,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如庙会、歌圩、传统节日庆典等。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叶的世界。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日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儿”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迹的美学与历价值”可知,古迹保护与修复以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为目标,并不是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排除A项;“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以真实性为研究依据,非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64年世界。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可知,古迹保护与修复强调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体现了古迹保护强调真实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坚持实用原则”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完整保存古迹的美学价值,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而非艺术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古迹修复的完整性,但未提及以此为根本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据材料可知,在历史研究中,既要“求真”,又要“求是”,即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推理、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确切而深入的历史认识,也就是史料真伪决定了能否准确还原历史事实,C项正确;历史研究致力于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文献史料的辩证分析,说法不够全面,排除B项;历史认识能否深化拓展取决于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推理、抽象等思维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国不同地区举办了与遗产保护相关的会议,且涉及范围都比较广,体现了我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主动守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A项正确;《世界遗产公约》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的,体现了联合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作用,但材料中还涉及东亚地区、国际博物馆协会等组织,其与联合国无关,且“主导”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召开系列国际会议,没有表明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较严峻,排除C项;材料的会议都是国际会议,未体现国内遗产保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23年(中国)。据材料“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宸宸和莲莲分别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京杭大运河和杭州西湖”可知,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取材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体现出我国对世界遗产资源的开发,C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传承文化走在世界前列,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遗产的利用,并不是完善对世界遗产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传统遗产的借鉴和利用,并不是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真实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保山古城。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内容讲述了保山古城的街坊名称,体现了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为研究保山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B项正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述不全面,不能概括整段材料,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A项;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体现出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世界遗产公约》……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强调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突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C项正确;“摆脱了”表达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世界遗产公约》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为了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唯一途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便利皇帝出行、游玩;搜刮东南的财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巩固统一;便利南北交通;有利于东都洛阳修建
(2)历史底蕴:大运河是中国的历史象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世界价值: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的运河,对全球运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价值:大运河是中国的文化象征,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技术能力,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隋(中国)。根据材料“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还待春风锦帆暖,柳阴相送到迷楼”,可得出便利皇帝出行、游玩;搜刮东南的财富;根据材料“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可得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巩固统一;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从南至北,可知便利南北交通;结合所学知识,隋大运河汇交在洛阳,可知有利于东都洛阳修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要求理由要从历史底蕴、世界价值、文化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如:历史底蕴:根据材料“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可得出大运河是中国的历史象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世界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的运河,对全球运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价值:根据材料“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可得出大运河是中国的文化象征,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技术能力,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17.(1)特点:历史悠久;社会关注度高;理念先进;国家支持力度大;民间力量广泛参与。
(2)不同:民间主导,由下而上;以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为目的;文化入手,教育先行,学校组织;重在传统乡村的改造和建设;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方面。失败原因:社会环境恶劣,中国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缺乏物质条件,农村经济凋敝,小农经济落后,缺乏城市经济的反哺。乡村传统宗法社会和小农落后意识的羁绊。乡村建设派自身对儒家文化的坚守和理想主义的局限。
(3)乡村是人类重要自然、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既要保护好,更 要建设好。乡村保护和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民间的积极参与。 乡村保护与建设应该从各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避免盲目模仿,以建设之 名行破坏之实。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以来(英国)。特点:依据材料“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首先得益于早期贵族和乡绅对乡村自然景观的营造和维护,以及某些中产阶级人士对生物多样性和乡村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可以得出历史悠久;社会关注度高;依据“他们认为,传统村落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是重构国家认同和国民品格形塑的战略资产;传统村落与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之间长期演化形成的共生关系是传统村落延续的生命线”可以得出理念先进;依据“英国政府依法设立负责决策咨询服务、资金赠予的国家乡村机构”可以得出国家支持力度大;依据“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可以得出民间力量广泛参与。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不同:依据材料“领导了一场由民间社会发起、力图由下而上推动中国变革”可以得出民间主导,由下而上;依据“以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的乡村建设运动”可以得出以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为目的;依据“梁漱溟的现代化方案从文化入手,意图以村学、乡学的方式将传统的农村组织起来”可以得出文化入手,教育先行,学校组织;依据“他以山东省邹平县为试点,对县政府进行了改造。把原政府的行政职能更多地被转移到乡学、村学这类新构建的民间组织中”可以得出重在传统乡村的改造和建设;依据“从文化入手”、“在基层社会治理上”、“梁漱溟积极向农村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信用金融机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乡村自卫制度等等”可以得出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方面。失败原因:依据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图以村学、乡学的方式将传统的农村组织起来”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社会环境恶劣,中国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缺乏物质条件,农村经济凋敝,小农经济落后,缺乏城市经济的反哺;乡村传统宗法社会和小农落后意识的羁绊;乡村建设派自身对儒家文化的坚守和理想主义的局限等角度分析。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世界)。据材料“进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和远景”及所学知识可知,乡村是人类重要自然、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既要保护好,更要建设好。据材料“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首先得益于早期贵族和乡绅对乡村自然景观的营造和维护”“把原政府的行政职能更多地被转移到乡学、村学这类新构建的民间组织中”可知,乡村保护和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民间的积极参与。 中国和英国采取了不同的乡村保护措施,据此可知,乡村保护与建设应该从各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避免盲目模仿,以建设之名行破坏之实。
18.(1)特点:唐前期敦煌文化具有包容性;唐前期敦煌文化具有多元性;敦煌文化具有创新性;世俗化倾向;唐前期敦煌文化体现了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生命力。
(2)主要因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外国列强的掠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
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和战争,导致敦煌学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也严重破坏了敦煌的文化遗产,使得敦煌学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政府的态度也对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国民政府的轻视和新中国政府的重视,都直接影响到敦煌学研究的进展。最后,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也为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认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警惕外部势力的掠夺和破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前期(中国)。据材料一“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可知,唐前期敦煌文化具有包容性;由材料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可知,唐前期敦煌文化具有多元性;据材料一“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可知,世俗化倾向;据材料一“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知,敦煌文化具有创新性;据材料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知,唐前期敦煌文化体现了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生命力。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小问主要因素,据材料二“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可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由材料二“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探险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可知,外国列强的掠夺;从材料二“1944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担负起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的重任”可知,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由材料三“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敦煌……扩大工作范围”“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第二小问说明,利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影响敦煌学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说明,说清楚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还可以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和战争,导致敦煌学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也严重破坏了敦煌的文化遗产,使得敦煌学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政府的态度也对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国民政府的轻视和新中国政府的重视,都直接影响到敦煌学研究的进展。最后,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也为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如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繁荣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生产力的提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警惕外部势力的掠夺和破坏;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学的发展得益于学人的努力和科技的进步。此外,结合所学可知,还要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也可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
19.(1)政治价值:山庄选址体现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政治价值: 建筑布局四部分结合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价值:山庄遭受劫难具有见证民族危亡的政治价值。
文化价值:推区域和民族文化融合:传承儒释道三教文化;体现皇家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承德避暑山庄是承德地区历史文化凝聚力的承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承德避暑山庄保护应注重整体完整性、真实性,体现历史感; 坚持主动预防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针对古迹制定法律;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承德避暑山庄的科学保护,有利于提升避暑山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品质与影响力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中国)。据材料“选址由康熙皇帝亲自踏勘,向北紧邻蒙古,向南“去京师至近”,可得出:山庄选址体现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政治价值;据材料“建筑布局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组成,集北国山岳、江南烟雨与蒙古草原于一园“,可得出建筑布局四部分结合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价值;据材料“1931年日军占据山庄,文物和建筑遭到掠夺、烧毁等严重破坏”,可得出山庄遭受劫难具有见证民族危亡的政治价值。据材料“建筑布局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组成,集北国山岳、江南烟雨与蒙古草原于一园。平原区东有万树园,西有试马埭,当年多架蒙古包散置其间”,可得出推区域和民族文化融合;据材料“避暑山庄建筑及景点的命名、牌匾题字、碑刻文字等多引用、化用古代诗句或儒、道、佛家典籍”,可得出传承儒释道三教文化;据材料“外八庙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由木兰围场、藏式庙宇、热河文庙等十二座皇家寺庙组成”,可得出体现皇家文化;据材料“宫殿建筑布局端正严谨,是皇帝处理朝政、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可得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阐述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价值,即承德避暑山庄是承德地区历史文化凝聚力的承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然后,就如何保护承德避暑山庄进行论述,如承德避暑山庄保护应注重整体完整性、真实性,体现历史感; 坚持主动预防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针对古迹制定法律;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最后阐述保护承德避暑山庄的意义,即有利于提升避暑山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品质与影响力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