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2024.3.30
一、文言知识题:(15分)
1.解释下列加点字全部正确的是( )
A.①毋吾以也 以:停止 ②居则曰 居:一般
B.①如或知尔 如:至于 ②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
C.①是诚何心哉 诚:确实,的确 ②欲疾其君 疾:认为错误
D.①族庖月更刀 族:众,一般的 ②吾其还也 其:还是
2.解释下列加点字全部正确的是( )
A.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惟:恐怕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诫,告诫
B.①仰足以蓄妻子 蓄:养活 ②我虽不敏 敏:敏锐
C.①盖亦反其本矣 盖:何不 ②抑王兴甲兵 抑:难道
D.①独何与 独:偏偏,却 ②则牛羊何择焉 择:选择
3.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构怨于诸侯 ④未之有也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⑥西取由余于戎
⑦敢以烦执事 ⑧天下可运于掌 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①④/②③⑥⑩/⑤⑦⑧/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⑩/⑨
C.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 D.①②④⑦/⑤/③⑥⑧/⑨⑩
4.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足之所履 ②可使有勇 ③谨庠序之教 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⑤晋军函陵 ⑥朝秦楚
⑦良庖岁更刀 ⑧烛之武退秦师 ⑨共其乏困 ⑩邻之厚,君之薄也 夜缒而出
A.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 /⑧ 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
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 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
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预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如同缘木求鱼一般,因为可能出现的候选人有数百个,但没有什么线索显示谁会获胜。
B.中央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今年也不例外,该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为“三农”的发展庖丁解牛。
C.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D.如果身为一个团队带头人,你们自己郁郁寡欢,整天闷闷不乐,无所事事,而且说话拐弯抹角,那么你的团队就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它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7.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8.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①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14.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西邻的老妇常来杜甫在夔州的草堂前打枣。后杜甫把草堂让给姓吴的亲戚。这位亲戚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②征求:征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诗人自己对老妇人的态度说起,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家老妇人打枣,现身说法,意在启发吴郎。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
C.颈联写吴郎修篱笆防备邻居打枣是由于生活窘迫,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
D.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
16.请结合全诗概括造成“妇人”困穷的原因。(6分)
17.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希望用自己的理念,用三年的时间,将一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遭遇的国家治理得勇猛又知礼义。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异常重要的。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只是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究礼仪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用“____________”说明自己借助与秦穆公的帮助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并说,如果“____________”,是不仁义的。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9分)
人生有两极。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 ① 。
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 )。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也不能 ② 。倘若一个人眼里只有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因为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筛去不利于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不乏情比金坚的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曲求全,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
往后,是底线;往前,是极限。不同的方向,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底线,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过往。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这便是了 ③ 。
18.请在横线上填上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B.“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
C.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
D.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20.插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3分)
A.极限永远在远方 B.这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
C.着眼极限的人不在少数 D.底线容易突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久没有睡个好觉了?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白天工作压力大、不清醒,晚上睡不好、睡不着。 ①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
生物钟和睡眠压力是控制我们昼夜觉醒和睡眠规律的两大因素。其中,生物钟受光线的影响最大,会导致大脑分泌物质来调节清醒和睡眠的节律,作用最为明显的就是褪黑素。当夜晚来临,天色变暗, ② ,增加睡意。如果夜晚光线太强,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影响睡眠。所以,夜晚睡觉之前,要减少使用手机等有荧光屏的设备,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性好的窗帘,舒适的藤品。生物钟 ③ ,因此,午后应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比如咖啡;茶、可乐、巧克力等;晚餐不宜空腹,也不宜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时,睡前应该避免剧烈运动,以保护睡眠。
人的睡眠的另一个影响因素为睡眠压力。睡眠压力是指随着清醒的时间推移,大脑会不断增加对睡眠的需求。清醒的时间越长,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大,到夜晚睡眠时就会睡得更快、更深、更沉,睡眠时间也会更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戏剧节,学校要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40个字左右。(5分)
第一个节目《窦娥冤》演出结束。串词(1):______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雷雨》,由高二(7)班演出。
第二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串词(2):______
五.作文(60分)
请以“宁折不弯未必都有价值,宁弯不折也未必都是消极的明哲保身。”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1.答案:D
A.居则曰 居:平常,平时B.如或知尔 如:如果,假如C.欲疾其君 疾:憎恨
2.答案:C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惟:只是B.我虽不敏 敏:聪明,聪慧D.则牛羊何择焉 择:区别
3.答案:B
详解:①宾语前置句,语序为“牛之何”。 ②主谓倒装,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③状语后置句,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④宾语前置句,语序为“未有之也”。
⑤状语后置句,语序为“以吾一日乎尔长”。 ⑥状语后置句,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
⑦省略句,省略成分为“敢以(之)烦执事”。 ⑧状语后置句,语序为“天下可于掌运”。
⑨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⑩省略句,省略成分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①④宾语前置/②主谓倒装/③⑤⑥⑧状语后置/⑦⑩省略句/⑨判断句
4.答案:D
解析:①“履”,名作动,踩。句意:脚所踩的地方。
②“勇”,形容词做名词,意思是勇敢的精神。句意:可以使(人民)有勇敢的精神。
③“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办好。句意:谨慎地办好学校教育。
④“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句意:君子应该远离杀生做饭的地方。
⑤“军”,名作动,驻扎。句意: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
⑥“朝”,使动用法,使……朝拜。句意:使秦国和楚国朝拜。
⑦“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句意:优秀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次刀。
⑧“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句意: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
⑨“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⑩“厚”,形作动,变雄厚。句意: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的势力相对就变薄弱了。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句意: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
综上:①⑤名作动/②⑨形作名/③④⑩形作动/⑥⑧使动/⑦ 名作状
5.答案:D
解析:A.缘木求鱼是指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或者办法不对,不能取得成功。属于贬义词。
B.庖丁解牛是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情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C.踌躇满志是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者已经取得的成绩感到满意。
D.分崩离析是形容国家或者团体分裂瓦解。故D正确。
6.B(“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以看出)
7.D(“‘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曲解文意)
8.①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③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10.BEG 11.B 12.B
13.(1)却只是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这样行事国家就有危险,平民这样行事家庭就受损害。
(2)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14.①晏子倡导“礼义”之仁“勇”,反对欺凌违义之暴“勇”。
②孟子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对敌一人之匹夫小“勇”。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了遵行礼仪规范而轻视死亡的人才能称为有勇,诛杀凶暴而不畏强悍的人才能称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要以能推行礼仪和最佳行为方式为准则。
“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为并列结构,且句意完整,B处断开;
“故”,为因果关系的连词,应放在句首,E处断开;
“勇力之立也”与“以行其礼义也”构成条件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条件,G处断开。
故需要断句的三处为:B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二者词义相同,都指军队。
句意: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都指“使……安定”。
句意:如今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D.正确,词义不同,后者意为“纵横”。
句意:(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男儿本来就看重纵横疆场,所向披靡。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错。从下文“任之以力,凌铄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可推断晏子对这四人的评判,是崇尚勇力、不顾礼仪道德的不义之徒,非贤士,因此导致桀、纣被灭掉,夏、商也衰亡了。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徒”,只;“立于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世立”;“立”,立身;“匹夫”,平民百姓。
(2)“大哉言矣”,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言矣大哉”;“大”,高深;“疾”,毛病。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根据题干,围绕两则文本关于“勇”的主张,分条作答。
材料一,“晏子针对齐庄公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有理有据的谏言,指出真正的勇力”的内涵:奋不顾身实行礼叫做勇,诛伐凶暴不避豪强叫做力。反对欺凌天下诸侯,杀戮无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顾礼义。
材料二,孟子认为,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请大王把小勇扩大开去,像周文王、周武王的勇武那样,去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因而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公极力崇尚有勇猛之力的人,却不顾及推行礼仪的最佳行为方式。那些依靠勇力得势的人,从不顾忌国家法令,为所欲为,因此贵胄族亲不去推行忠言善事,近臣也不敢进谏君王,朝纲混乱,所以晏子决定去拜见庄公。庄公问道:“从前有只凭勇力在世上久立的国家吗?”晏子回答:“我听说,为了遵行礼仪规范而轻视死亡的人才能称为有勇,诛杀凶暴而不畏强悍的人才能称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要以能推行礼仪和最佳行为方式为准则。商汤王、周武王用兵伐罪不是忤逆,兼并其他国家也不是贪婪,这都是在遵行仁义的行为。诛杀凶恶残暴从不畏惧其强悍,消灭罪恶从不害怕人多势众,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为。古时候能称得上是有勇力的人,都是遵行礼仪的勇猛之人;如今君上没有推行仁义的美德,臣下没有消灭罪恶、诛杀凶暴的行为,而仅仅依靠单纯的勇力而去立于世间,那么诸侯这样做以后就会导致国家面临危险,平民这样做就会导致家庭残破。以前夏朝的衰亡,因有推侈、大戏;殷国的衰亡,因有费仲、恶来。这些人虽然能脚走千里,用手能撕裂猛兽,但任用他们的勇力后,他们却侵犯欺凌天下苍生,乱施淫威杀戮无辜百姓,像这样崇尚勇力,却不顾及推行仁义道德,这就是夏桀、商纣灭亡的原因,殷商夏朝也是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主张一味崇尚勇力,而不顾及推行仁义的最佳行为方式,任由有勇有力之人,毫不顾忌国家法令,以威强立身,以淫乱暴力行事,导致贵族皇亲不上陈推行善事,近臣也不敢进谏君王。像这样背离圣王德政天下的原则而仿效亡国之君的行为,用这种行为来求得国家长存,我晏婴从来没有听说过。”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侍葛国,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服侍大国,所以太王服侍獯鬻,勾践服侍吴国。以大国身份服侍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服侍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人足以保住自己的国家。(正如)《诗经》上所说:‘畏惧天帝的威严,所以能得到安定。’”
宣王说:“您说的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好勇武。”
孟子答道:“(您既然好勇)那就请您不要喜好小勇。按着剑瞋目怒视地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战胜一个人。希望您能够喜好大勇。《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人民,(为他们)设立了君主,设立了老师,(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因此)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负责,普天之下有谁敢超越他的本分来胡作妄为?’(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之勇。而周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还惟恐您不喜好勇武呢。”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答案】15.C
16.①无儿女赡养(无依无靠);②官府的剥削(繁重的赋税);③长期的战乱。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
【点评】
15.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他防备妇人向‘我’诉苦也是由于他敏感多心”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找到写造成“妇人”困穷的原因的句子,再分条概括作答。
由首联“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可知,作者对来堂前打枣西邻老妇人从不阻拦,因她无食无儿,体现了作者对弱小妇人的悲悯和同情。
由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和颈联“即防远客”可知,作者说她因贫困无奈才“扑枣”又心存恐惧,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亲善友好。借此表明作者劝告亲戚,要与人为善。
由尾联“征求贫到骨”“戎马泪盈巾”可知,老妇人因官府征租逼税才一贫如洗,再加上时局兵荒马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由老妇人“扑枣”这件小事引出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贫苦的现实,表明作者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由尾联“征求”“贫到骨”、“戎马”“泪盈巾”可知,作者通过写“扑枣”老妇人对的官府征敛赋税之事的倾诉和因战争带来疾苦的伤心落泪,表达了作者对苛政的不满和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17.(1).答案: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答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答案: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4).答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答案】
18.①每况愈下②高枕无忧③善始善终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意义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
A泛指,指代任何人。B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C特指,指代句子中“他”。D特指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将句子衔接和复位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再看括号前的句子“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可见“底线”和“极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因此“极限”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最恰当。故选B。
答案:
21.①睡眠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问题。②大脑内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增加。③还会受到饮食、运动的影响。
22.千古奇冤,无辜窦娥用自己的善良和抗争感动了天地;爱恨情仇,两代人的纠葛演绎的并非都是爱情。
雷雨震荡,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沧桑世变,莎翁的悲剧依然焕发着无穷的魅力。
23.作文
主体段落范例:有人总觉得宁折不弯才称得上勇敢,而宁弯不折则有懦弱之嫌。其实,宁折不弯未必都有价值,宁弯不折也未必都是消极的明哲保身。(观点句)许多时候,它是审时度势的明智,是一种力量的过程。(阐释句)勾践深通此道,屈辱求和,终于灭吴称霸;刘邦深通此道,自甘下处,终于汉立楚亡;毛泽东深通此道,土地革命时期,被民团抓获,他用两块大洋买通押解,得以逃脱厄运。(排比材料句)如果勾践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就不可能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如果刘邦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就不可能有“开创王朝四百春”的历史;如果毛泽东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那一次吉凶就很难预测,中国革命很可能就会失去一位英明的领袖。(分析句)须知,我们的目的是消灭敌人,而不是消灭自己;惜生怕死应当是人之常情,而非罪孽。(结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