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激趣课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激趣课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20: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方法指导
朱自清 著
学习目标
1、梳理全书框架,感知《经典常谈》主要内容。
2、学习并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进行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专题的阅读。
3、激发对《经典常谈》的阅读兴趣,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最为人知的是散文的艺术成就,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
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经典常谈》
正文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二、主要内容:概述
1.概述:是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2.目录: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
速记:四书五经说文解字,国策史记子赋诗文。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辞赋




小学
诸子
说文解字
春秋三传
三礼
周易
尚书
诗经
四书
导图展示
当堂练习:
1.《经典常谈》分 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
、《周易》、《尚书》、 、“三礼”、“春秋三传”、“四书”、 、《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 和 。(《序》)
通俗性
普及性
《战国策》
《诗经》
《说文解字》
十三
如何去读?
阅读指导
选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关注点密不可分。
四、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
阅读原则: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兴趣、目的),不贪多求全。
1.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
2.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 、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我们在课内学到某方面的经典课文时,对它们比较感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它们,那么就可以先阅读与之相关的章节。
3.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进行精读。
除了上述阅读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本书呢?
①圈点勾画批注法
②思维导图法
3.《经典常谈》之“小学”:也就是文字学,代表书籍就是《说文解字》。
东汉和帝时,许慎作的这一部《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的作用是要帮助人们通读古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宋代形成楷书。现在通用的是楷书,同时为了便利的缘故,行书、草书也同时流行。
《〈说文解字〉第一 》示例:
重点之一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被称为“六书”。请你写出“六书”的名称 (《〈说文解字〉第一》)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读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经典
意义展示
对中华民族和文化长远发展的意义
对个人而言
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
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充实精神内涵
学习语文相关知识
提升个人修养
……
《经典常谈》就是这样一部意在为中学生水平的青年读者写作的具有导读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是引导读者深入国学的门径,用朱自清自己的话说,其初衷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学会选择性阅读,读好《经典常谈》。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虽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大路上去。”
课堂小结
1.下面是一位同学从《经典常谈》中摘抄的内容,其中一部分书名有缺失,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1)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 周易 》。
(2)《 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3)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 易 》《 书 》《 诗 》《 礼 》《 春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
周易
尚书




春秋
大学


论语
孟子
当堂练习
2.阅读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
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根据材料内容,说说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 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布置作业
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并开始实施。
要求:
一周不少于两章;圈点勾画要点;整理每一章主要内容。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