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2 16:5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D.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2.汉唐时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和洛阳,其威胁多来自北方草原;因而,当时鼓励周边民族商人入中原贸易的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获取宫廷所需珍宝,而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中华文化圈的最终形成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3.明末知识分子徐光启曾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同时期的士大夫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杨廷筠更是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思想进步
C.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西学的传入开拓了士人眼界
4.据《史记》记载,张骞游历到大夏(今阿富汗一带)时,见到那里已经有了蜀布、邛竹杖,据当地商人说都是从身毒(古印度)“得蜀贾人市”。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丝绸之路”已经开通 B.四川古代对外交通发达
C.蜀地对外交往历史悠久 D.汉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5.作为一条沟通东亚与中西亚、欧洲之间的国际商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东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向北进入蒙古草原、穿越沙漠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继续延伸,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其他国家通过这条商道,把国内的物产传播到中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文明互鉴推动了华夏认同 B.万里茶道推动了亚欧经济文化交流
C.农耕经济具有明显竞争力 D.中国传统朝贡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6.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是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公元前7世纪以来,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流传开来,并出现了与当地动物崇拜结合的许多形式。下图是战国匈奴墓中出土的类似格里芬的金雕像。由此可知( )
A.丝路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B.亚历山大东征征服了匈奴人
C.草原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外交流 D.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较为广泛
7.我国东南沿海漳州的月港在明朝时期繁荣兴盛,商铺林立、船舶云集,人称“小苏杭”。在15世纪它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的大都会。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私人贸易十分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丝绸之路兴起
8.“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天竺舞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  )
A.政治制度创新 B.文化辉煌灿烂 C.民族关系和睦 D.文化政策兼容
9.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订字源的字书。其中,释“僧”字为“浮屠道人也”,释“塔”字为“西域浮屠也”。“浮屠”即梵语Buddha的音译,可指称佛陀、佛教、佛塔等。这些考释可用于佐证( )
A.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
C.佛教主动融入中国文化 D.统治者对佛教大力推崇
10.汉代骆驼形象塑造稚拙,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到了唐代,骆驼形象塑造更多,制作更为生动,其中,胡人牵引载货骆驼的造型已非常普遍。汉唐骆驼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陆路交通的进步 B.国家实力的提升
C.艺术创作的世俗化 D.中外交往的深入
11.2019年,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展品中有汉朝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据此可以判断( )
A.新疆和田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B.汉朝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C.汉朝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D.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12.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图1 越南出土的四乳禽兽纹镜 图2 泰国出土的星云纹镜 图3 印度尼西亚出土的神兽镜(局部)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3.如图为2021年2月西安东郊月登阁唐墓中出土的一件角杯,命名为“唐三彩胡人角杯”。角杯长11.6厘米,造型灵动,色彩华美,图案鲜明,具有明显的“神人合一”的特点。经反复探寻、求教学者、考证比对,发现该件角杯是古希腊神话中“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这一发现( )
A.反映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 B.证明唐代中国与希腊已有直接联系
C.是西方艺术元素传播到中国的物证 D.说明唐代工匠已熟知希腊神话故事
14.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
A.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 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
C.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 D.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
15.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古“蜀身毒道”,古蜀国文化曾给东南亚以强烈的影响。粟原生长在我国黄河流域,后通过四川西部高原向南传到东南亚。至今,东南亚某些山地部落仍种植粟。从战国开始,船棺葬就在巴蜀地区流行。受此影响,船棺葬逐渐成为古代东南亚一种常见的葬俗,如越南朱芹、泰国翁邦等地都发现了大量船棺墓葬。东南亚青铜器也吸收了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如越南东山文化中的长援无胡戈和长胡三穿曲援戈,都是在蜀戈的影响下产生的。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频繁往来中,西南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段渝《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是滇缅传统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时云南商人在滇缅贸易中占据主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的大半缅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仰给于云南;云南商人从缅甸输入大量的棉花、食盐等商品。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后,滇缅贸易变为主要是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1898~1902年,仰光至密支那,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人们可以自腾越西北境外的密支那通过铁路直达仰光,基本形成了针对云南进行商品倾销的交通运输格局。《腾茶概述》记载:“腾越物产尽管无大宗出口,每年洋货消费,以棉花、纱布、煤油、五金为大宗。自清季设立腾越税关以来,入超之数,年增月盛。”
——摘编自陶韧《云南对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为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国迫切需要一条新的高效运行的陆海运输通道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升级版,将视野从国内舞台转向国际舞台。2017年中新(重庆)项目的联合协调理事会首次提出“南向通道”这个概念,随后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后称“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逐步扩大,建设范围逐渐拓展,成为连接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地区)的重要通道。2019年重庆海关、南宁海关等15个海关签署备忘录,将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完善监管模式三个方面,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有效地提升了海关通关效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张建中《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滇缅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新时代的作用。
17.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滋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韩国就在中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圈最大特征是汉字的使用;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共同点。这种表征一直延续到今天。一提中国,韩国人就会联想到孔孟之国,联想到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之邦,它延绵着那种静思及风雅的东方精神的源泉。这是一种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比‘苏格拉底的申辩’,《论语》更显亲切;比起西方的某些文学作品来,《三国志》更投合韩国人的兴趣。……”
——1992年韩国政府《同中国文化再相逢》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以后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振华《日本静冈县茶叶专家来杭考察》
材料二 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日本茶道里千家与天津商业大学合作开办了“天津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
——摘编自汪伟《商学院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举行毕业典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派出茶业友好考察访华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双方进行茶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文化的冲撞;需注意的是,这次远征与中国无关。“丝绸之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马可·波罗来华”是指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元朝游历,归国后有人根据其经历写成《马可·波罗行纪》,记录了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所见所闻,引起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和学习的热潮,体现了文化的融合。所以研究的主题是文明的冲撞与融合,C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体现了帝国的扩张与崛起,但无法作为其共同点,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但无法证明其共同点,排除B项;“马可·波罗来华”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但无法作为其共同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唐时期,鼓励周边民族商人入中原贸易的主要目的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这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快,排除A项;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圈正式形成,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民族交往,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末知识分子积极翻译西学,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学的传入开拓了士人眼界,D项正确;明末西学东渐还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非常迟缓,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仍很牢固强大,B项不能解释材料现象,排除B项;此时国人的世界观并没有发生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在张骞到达西域之前,当地已经有了蜀布、邛竹杖,这说明四川很早就有了对外交流,C项正确;“丝绸之路”此时并未已经开通,排除A项;B选项与“蜀道难”的史实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东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向北进入蒙古草原、穿越沙漠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可知,材料涉及的国际商道是连接中国和俄国的“万里茶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推动了中国与欧洲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华夏认同是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材料反映的是中俄贸易,与华夏认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并非农耕,排除C项;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俄国并非中国的藩国,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出自希腊神话的格里芬形象的广泛传播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广泛影响,D项正确;格里芬形象在欧亚草原上广泛流传体现不同文明的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匈奴人主要生活在中国长城以北,亚历山大东征并未征服匈奴人,排除B项;草原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中外交流就已经开启,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主要是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惠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而明朝奉行海禁政策,私人贸易并不十分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玄宗统治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天竺舞曲传入中国后,经过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修改、润色,形成新的舞曲《霓裳羽衣法曲》,这体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化辉煌灿烂,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文化辉煌灿烂,这与政治制度创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但不代表民族关系和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文化辉煌灿烂,未涉及具体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从《说文解学》对“僧”“塔”二字字源的考订可知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西域的佛教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外交流,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不是东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说文解学》对“僧”“塔”二字字源的考订,并未体现佛教主动融入中国文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统治者对佛教态度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朝与唐朝骆驼造型的变化,以及胡人牵引载货骆驼的造型非常普遍,体现了中外交往交流的不断深入,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外交往的深入,而非陆路交通的进步,也与国家实力提升关系不大,排除AB项;艺术创作的世俗化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朝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可知,汉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并且因为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项正确;汉朝的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项;仅凭一件丝织品得不出“交流广泛”,且“生活方式趋同”说法错误,排除C项;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就存在交往,只是丝绸之路促使交往更加密切,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出土汉朝制造的铜镜,说明当时存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主要和丝绸之路有关,D项正确;受国情影响,中外审美并不一样,排除A项;朝贡体制以政治目的为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仅从出土物品来看,是无法判断技术输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唐墓中出土‘唐三彩胡人角杯’具有明显的‘神人合一’的特……是古希腊神话中‘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可知,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将希腊小海神特里同造型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是西方艺术元素传播到中国的物证,C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唐代中国与希腊已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唐三彩“小海神”特里同(Triton)的艺术造型并不能说明唐代工匠熟知希腊神话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10世纪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国新疆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交流荟萃之地,材料中的三条商路除南路外,均连通亚欧两洲,D项正确;公元7一10世纪,中华文化圈的范围并未沿这些商路向西扩展,排除A项;蒙古西征发生于公元13世纪,且这些商路并未因西征而中断,反而因西征变得更加畅通,排除B项;材料中的“中路”与汉代中国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大体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汉(中国)。据材料“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可知,此路线是西南丝绸之路,商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南宋以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四川出现佛教遗物,不能得出佛教盛行于四川,排除C项;唐朝时期佛教本土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表现:粟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船棺葬在东南亚地区的流行;青铜器制造对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的借鉴吸收;西南地区在中国同东南亚地区交往的中介角色等。
(2)变化:滇缅贸易由云南商人占据主动的传统贸易转变为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发挥巨大作用等。后果:贸易往来促进了云南和缅甸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缅甸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传入云南,丰富了云南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机会,改善了当地民生等。
(3)作用: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密切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陆海内外联动,深化双向开放;带动西部地区进一步开放融合发展等。
【详解】(1)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表现:根据材料“粟原生长在我国黄河流域,后通过四川西部高原向南传到东南亚”可知,粟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根据材料“船棺葬逐渐成为古代东南亚一种常见的葬俗”可知,船棺葬在东南亚地区的流行;根据材料“东南亚青铜器也吸收了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可知,青铜器制造对巴蜀的青铜铸造工艺的借鉴吸收;根据材料“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频繁往来中,西南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知,西南地区在中国同东南亚地区交往的中介角色等。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缅。变化:根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是滇缅传统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这时云南商人在滇缅贸易中占据主动”“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后,滇缅贸易变为主要是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可知,滇缅贸易由云南商人占据主动的传统贸易转变为云南与英国殖民地缅甸的贸易;根据材料“1898~1902年,仰光至密支那,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人们可以自腾越西北境外的密支那通过铁路直达仰光,基本形成了针对云南进行商品倾销的交通运输格局”可知,曼德勒至腊戍铁路发挥巨大作用等。后果:根据材料“腾越物产尽管无大宗出口,每年洋货消费,以棉花、纱布、煤油、五金为大宗。自清季设立腾越税关以来,入超之数,年增月盛”和所学可知,可从促进云南和缅甸的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丰富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及提供机会,改善当地民生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作用:根据材料“为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可知,推动内陆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将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完善监管模式三个方面,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有效地提升了海关通关效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所学可知,可从密切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陆海内外联动,深化双向开放、带动西部地区进一步开放融合发展等角度进行补充。
17.(1)①语言文字,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广泛使用,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②思想意识,儒学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对东亚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社会组织结构,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等大多来自唐朝。
④文学艺术,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对东亚各国的影响显著。例如,汉文、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对当地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⑤科学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对东亚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⑥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对东亚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如茶文化、节日习俗等。(任意3点)
(2)原因:①新航路开和早期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
②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欧洲人反封建的精神需求。
③借助中国儒学的某些内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
④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
⑤传教士的传播。(任意3点)
【详解】(1)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这一文化圈最大特征是汉字的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语言文字: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广泛使用,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意识:儒学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对东亚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提中国,韩国人就会联想到孔孟之国,联想到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之邦,它延绵着那种静思及风雅的东方精神的源泉”“比起西方的某些文学作品来,《三国志》更投合韩国人的兴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艺术: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对东亚各国的影响显著。例如,汉文、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对当地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组织结构: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等大多来自唐朝。科学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对东亚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对东亚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如茶文化、节日习俗等。
(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后(欧洲)。根据材料“16—18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和早期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欧洲人反封建的精神需求;根据材料“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可知,借助中国儒学的某些内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根据材料“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可知,传教士的传播;
18.(1)特点: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较强;耶稣会士的传播;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答出四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末清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可得出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根据材料“ 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可得出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根据材料“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可得出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6-18世纪的世界。原因:根据材料“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可得出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可得出中国综合国力较强;根据材料“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得出耶稣会士的传播;根据材料“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可得出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19.(1)背景: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中日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2)内容:茶叶的生产实践经验;茶道文化课程;培养留学生;中日两国的其他文化。
(3)评述: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引进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有助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的中国、日本。由材料“1983年6月,以佐野敏男为团长的日本静冈县日中茶业考察友好访华团一行十人,由上海入境到访江西省,与江西省农牧渔业厅及江西省农科院蚕桑茶叶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茶叶生产、贸易、消费等议题进行了座谈。”及所学可得出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由材料“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及所学可得出中日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后的中国、日本。由材料“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可得出茶叶的生产实践经验;由材料“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可得出茶道文化课程;培养留学生;由材料“不仅招收日本留学生进修汉语、京剧、太极拳、陶瓷、绘画、书法、茶道等课程,还招收中国学生学习日本料理、茶道等。”可得出中日两国的其他文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3年后的中国、日本。由材料“1983年8月,日本静冈县茶叶试验场副研究员后藤正访问杭州,对当地的茶树品种、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了日本茶园施肥的生产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优化茶园土壤、培育香气高的茶叶优良品种与提升制茶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可得出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引进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由材料“日本茶道里千家(茶道文化社团)与中国开展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不仅仅派遣访华团开展短时间交流,还着眼长远,积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通过开设茶道文化课程、接纳留学生等,培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可得出有助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的人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