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B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B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02 19:12:36

文档简介

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B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 植保站工作人员为调查某灌木丛中生活的一种活动范围广的大型有害昆虫的种群特征,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昆虫种群展开调查,两次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该昆虫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的最优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B. 该昆虫性别比例改变,能够预测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可能遭遇了性引诱剂诱杀
D. 两次调查中各日龄的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显著,但其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2. 退耕还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
C. 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加快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
D. 在演替过程中,灌木最终会被乔木取代而消失
3.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洋中各类生物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速度
B. 沼渣肥田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 碳元素在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
D.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B. 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非生物环境
D. 莴苣种子必须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5. 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桑树净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C
B. 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B1+C1+D1
C. 桑树和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D/C表示,一般小于20%
D. 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流入鱼体内的能量属于C1
6. 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固定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固定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B. 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的释放量小于固定量
C. 由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
D.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的形式进行传递
7.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B.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 “毋覆巢,毋杀胎夭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D.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部分
8. 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做了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4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对该实验的解读或评述,正确的是( )
A. 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B. 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C. 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 D. 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
9. 下列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A.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 调查青蛙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C. 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10. 下图表示的是4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 B.
C. D.
11. 培养微生物就需要配制培养基,所配制的培养基都需( )
A. 用蒸馏水配制 B. 高压灭菌
C. 进行倒平板处理 D. 加热融化琼脂
12. 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灭菌目的的是( )
A.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处理培养基
B. 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
C. 使用干热灭菌箱处理金属用具
D. 防疫期间用石炭酸喷洒教室
13. 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各不相同,但一般都需要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下列有关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氮源物质只能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元素
B. 有些碳源也可以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能源
C. 无机盐是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所以无机盐越多越好
D. 所有微生物所需营养是一样的
14. 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
B. 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
C. 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
D. 该方法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为25条。由此估算该池塘中共有鲫鱼______条。
16. 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感受蓝光的受体。研究发现,CRY1能作用于脱落酸(ABA)从而影响种子萌发。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的种子和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分别放在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脱落酸能降低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从细胞水平分析是由于脱落酸能__________,从器官水平分析是由于脱落酸能__________,从而影响了种子发芽。
(2)相同浓度的ABA条件下,CRY1突变体种子的发芽率__________野生型种子,并且随着ABA浓度的增加差别越明显,推测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__________(填“降低”或“提高”)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
(3)研究人员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了上述实验,在使用ABA的实验中野生型种子发芽率与CRY1突变体种子的发芽率也没有差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17. 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湖泊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20世纪,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该地区环境恶化,草地严重退化。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回答下列问题:
(1)三江源地区群落类型多样,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改变,这体现了群落的___。
(2)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__(答出1点即可)、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___分布;在垂直结构上,与草原群落相比,森林群落动物分层现象更为复杂,原因是___。
(3)调查发现,沙化地区的优势种是骆驼刺等树冠低矮、根系发达的灌木,请结合灌木的上述特点解释其适应沙化环境的原因:___。
(4)退牧还草是我国政府实施的保护措施之一。退牧还草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与另一演替类型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演替类型___(答出3点)。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___。
18.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上述调查田鼠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________。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3)若调查该草原1公顷的调查区内,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在调查区内,_________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某样方内部有4株被调查植物,但上、下、左、右4条边界上,分别有2、1、3、3株该植物,则该样方中被调查植物个体数应计为________株。
19. 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无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_____。
(2)倒平板的适宜温度是50℃左右,原因是_____。待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这样既可避免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快地挥发,又可防止_____。
(3)若使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应选择的接种工具是图中的_____。
(4)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
(5)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20. 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相关的问题。
(1)过程①②均发生在酵母菌的___________中。
(2)过程④是醋酸菌在___________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过程⑤是醋酸菌在___________时,将葡萄糖转变成醋酸。
(3)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菌种主要来自___________。制作果酒时,温度应该控制在___________。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B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 植保站工作人员为调查某灌木丛中生活的一种活动范围广的大型有害昆虫的种群特征,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昆虫种群展开调查,两次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该昆虫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的最优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B. 该昆虫性别比例改变,能够预测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可能遭遇了性引诱剂诱杀
D. 两次调查中各日龄的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显著,但其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与第1次调查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中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
【详解】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和性别比例,对于活动范围广的大型有害昆虫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A错误;
B、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与第1次调查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中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可能是用了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C正确;
D、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两次调查中各日龄的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显著,基因库发生了改变,D错误。
故选C。
2. 退耕还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
C. 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加快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
D. 在演替过程中,灌木最终会被乔木取代而消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
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逐渐增多而后减少,B错误;
C、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是人为条件下对群落演替速度和方向的改变,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加快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在演替过程中,只要条件适宜,灌木的优势地位最终会被乔木取代,但不会消失,D错误。
故选C。
3.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洋中各类生物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速度
B. 沼渣肥田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 碳元素在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
D.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详解】A、海洋中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速度,A正确;
B、沼渣肥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碳元素在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即消费者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利用,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D错误。
故选D。
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B. 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非生物环境
D. 莴苣种子必须接收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叫物理信息。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行为信息。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①生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雄蛙通过叫声求偶,声音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种群的繁衍密切相关,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C错误;
D、光作为物理信息,刺激莴苣种子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D。
5. 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桑树净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C
B. 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B1+C1+D1
C. 桑树和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D/C表示,一般小于20%
D. 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流入鱼体内的能量属于C1
【答案】B
【解析】
【分析】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能量的传递和能量散失(包括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分解者分解散失的能量),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图中的D表述蚕同化的能量。
【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C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蚕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A1),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B正确;
C、蚕同化的能量为D=(A1+ B1+C1+D1),桑树同化的能量为A,故桑树和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D/A表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C错误;
D、蚕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桑树)同化的能量,不属于D1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及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途径,这是该题考查的重担;正确把握能量流动的具体途径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6. 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固定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固定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B. 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的释放量小于固定量
C. 由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
D.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的形式进行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表示物质和能量的输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表示能量和物质的输入;物质的输入明显大于输出,说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加强,稳定性也提高。
【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A正确;
B、据图分析,甲乙丙之和小于丁,说明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B正确;
C、由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因为丁大于甲乙丙之和,属于增长型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增加,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进行传递,D错误。
故选D。
7.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B.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 “毋覆巢,毋杀胎夭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D.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A正确;
B、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竞争关系,竞争阳光等自然资源,B正确;
C、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结构,C错误;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的是农业生产应去除虫害,实现增产,体现的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C。
8. 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做了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4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对该实验的解读或评述,正确的是( )
A. 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B. 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C. 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 D. 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
【答案】A
【解析】
【分析】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详解】A、猪殃殃为草本植物,所以每个样方面积应以1m2为宜,可采用五点取样法,然后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再取平均值,而本题操作中选取的样方较少,A正确;
B、猪殃殃为草本植物,所以每个样方面积应以1m2为宜,但选取的样方较少,B错误;
C、由于调查结果需要计算平均值,所以杂草株数可以为整数,也可以是非整数,C错误;
D、由于随机取样数量较少,偶然性较大,所以实验组数据可信度较低,D错误。
故选A。
9.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 调查青蛙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C. 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详解】A、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A错误;
B、青蛙活动力比较弱,一般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蚜虫、跳蝻的活动力比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但种群密度还受种群其他特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故种群密度不一定与出生率成正比,D错误。
故选B。
10. 下图表示的是4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示可知,A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为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
【详解】A、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而老年个体很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
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
C,种群中生殖期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大,C错误;
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 A。
11. 培养微生物就需要配制培养基,所配制的培养基都需( )
A. 用蒸馏水配制 B. 高压灭菌
C. 进行倒平板处理 D. 加热融化琼脂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生长因子。
2、培养基的配制过程: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详解】A、为排除其他物质的影响,配置培养基一般选择蒸馏水,A正确;
B、如果培养基中含有热敏感的成分,则不能进行高压灭菌,应该采用过滤灭菌,B错误;
C、液体培养基的配置过程不需要进行倒平板处理,C错误;
D、培养基含凝固剂(如琼脂)是固体培养基,不含凝固剂的成液状态的是液体培养基,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灭菌目的的是( )
A.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处理培养基
B. 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
C. 使用干热灭菌箱处理金属用具
D. 防疫期间用石炭酸喷洒教室
【答案】D
【解析】
【分析】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辻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详解】A、使用高压锅处理器皿,即高压蒸汽灭菌,能达到灭菌的目的,A不符合题意;
B、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即灼烧灭菌,能达到灭菌的目的,B不符合题意;
C、使用干热灭菌箱处理金属用具属于干热灭菌,可以达到灭菌的目的,C不符合题意;
D、防疫期间用石炭酸喷洒教室,属于消毒,不能达到灭菌的目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13. 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各不相同,但一般都需要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下列有关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氮源物质只能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元素
B. 有些碳源也可以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能源
C. 无机盐是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所以无机盐越多越好
D. 所有微生物所需营养是一样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无机盐,有的还有生长因子。
【详解】A、含氮的有机物既可给微生物提供氮元素,也可给微生物提供能源,A错误;
B、含碳的有机物既可给微生物提供碳元素,也可给微生物提供能源,B正确;
C、微生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但不是越多越好,过多会导致培养基渗透压过高,使微生物因失水过多而不能生存,C错误;
D、不同的微生物有各自的营养需求,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D错误。
故选B
14. 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
B. 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
C. 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
D. 该方法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平板划线操作:(1)平板划线操作的第一步之前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2)平板划线除首次划线外,每次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3)平板划线结束时要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避免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详解】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后仍需要在酒精灯上进行灼烧灭菌,A错误;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还需通过火焰灭菌,再塞上棉塞,B错误;
C、平板划线时,右手于火焰近处将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C错误;
D、平板划线法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为25条。由此估算该池塘中共有鲫鱼______条。
【答案】386
【解析】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详解】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6=91∶25,N≈386条。
【点睛】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关键是掌握用比例计算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
16. 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感受蓝光的受体。研究发现,CRY1能作用于脱落酸(ABA)从而影响种子萌发。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的种子和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分别放在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脱落酸能降低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从细胞水平分析是由于脱落酸能__________,从器官水平分析是由于脱落酸能__________,从而影响了种子发芽。
(2)相同浓度的ABA条件下,CRY1突变体种子的发芽率__________野生型种子,并且随着ABA浓度的增加差别越明显,推测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__________(填“降低”或“提高”)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
(3)研究人员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了上述实验,在使用ABA的实验中野生型种子发芽率与CRY1突变体种子的发芽率也没有差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抑制细胞分裂 ②. 维持种子休眠
(2) ① 低于 ②. 降低
(3)黑暗条件下缺少蓝光,拟南芥种子中感受蓝光的受体CRY1无法发挥作用
【解析】
【分析】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小问1详解】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由图可知,脱落酸能降低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从细胞水平分析是由于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从器官水平分析是由于脱落酸能维持种子休眠,从而影响了种子发芽。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结果可知,相同浓度的ABA条件下,CRY1突变体种子的发芽率低于野生型种子,并且随着ABA浓度的增加差别越明显;CRY1能作用于脱落酸(ABA)从而影响种子萌发,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推测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
【小问3详解】
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感受蓝光的受体,黑暗条件下缺少蓝光,拟南芥种子中感受蓝光的受体CRY1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使用ABA的实验中野生型种子发芽率与CRY1突变体种子的发芽率也没有差异。
17. 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湖泊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20世纪,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该地区环境恶化,草地严重退化。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回答下列问题:
(1)三江源地区群落类型多样,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改变,这体现了群落的___。
(2)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__(答出1点即可)、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___分布;在垂直结构上,与草原群落相比,森林群落动物分层现象更为复杂,原因是___。
(3)调查发现,沙化地区的优势种是骆驼刺等树冠低矮、根系发达的灌木,请结合灌木的上述特点解释其适应沙化环境的原因:___。
(4)退牧还草是我国政府实施的保护措施之一。退牧还草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与另一演替类型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演替类型___(答出3点)。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___。
【答案】17. ①. 物种组成 ②. 季节性
18. ①. 地形的变化(或光照强度的不同) ②. 镶嵌 ③. 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更多、分层现象更复杂,为动物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也更多、更复杂
19. 灌木树冠低矮,具有抗倒伏功能;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
20. ①. 次生 ②. 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③. 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三江源地区群落类型多样,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改变,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小问2详解】
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植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因为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更多、分层现象更复杂,为动物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也更多、更复杂,故与草原群落相比,森林群落动物分层现象更为复杂。
【小问3详解】
沙化地区的优势种是树冠低矮、根系发达的灌木,灌木树冠低矮,可以抗倒伏;根系发达,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且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从而适应沙化环境。
小问4详解】
退牧还草过程中,群落发生的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基础上进行的,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8.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上述调查田鼠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________。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3)若调查该草原1公顷的调查区内,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在调查区内,_________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某样方内部有4株被调查植物,但上、下、左、右4条边界上,分别有2、1、3、3株该植物,则该样方中被调查植物个体数应计为________株。
【答案】(1) ①. 288 ②. 标记重捕法
(2)高##大 (3) ①. 样方法 ②. 五点取样法 ③. 等距取样法 ④. 随机 ⑤. 8或9
【解析】
【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小问1详解】
草原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上述调查田鼠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2=36:4,N=288只。
【小问2详解】
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因而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
【小问3详解】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若调查该草原1公顷的调查区内,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法额关键是随机取样;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对样方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边的数目,所以该样方中被调查植物个体数应计为8或9株。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9. 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无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_____。
(2)倒平板的适宜温度是50℃左右,原因是_____。待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这样既可避免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快地挥发,又可防止_____。
(3)若使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应选择的接种工具是图中的_____。
(4)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
(5)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答案】 ①. 调节pH ②. 温度过高会烫手,过低培养基又会凝固 ③. 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 A ⑤. ①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②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⑥. 灭菌
【解析】
【分析】1、制备培养基的一般流程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培养基配制时的注意事项
①全程要求无菌操作,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地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②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当感觉到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时应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③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若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在倒平板的过程中,不能将培养基溅到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3、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
【详解】(1)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pH,所以培养基装瓶前需要调节pH。
(2)倒平板时要选择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会烫手,过低培养基又会凝固,不容易倒出来,因此宜选用50℃左右倒平板最适合。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3)分析图,A为接种环,B为涂布器,C为胶头滴管,D为接种针,平板划线法应选择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为A。
(4)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菌种接触到高温的接种环而死亡;二是划第二划线区域第一条线时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因此没有菌体。
(5)有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因此,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接种方式、以及实验注意事项,识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 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相关的问题。
(1)过程①②均发生在酵母菌的___________中。
(2)过程④是醋酸菌在___________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过程⑤是醋酸菌在___________时,将葡萄糖转变成醋酸。
(3)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菌种主要来自___________。制作果酒时,温度应该控制在___________。
【答案】 ①. 细胞质基质 ②. 缺少糖源、氧气充足 ③. 氧气、糖源充足 ④. 附着在葡萄皮上野生型酵母菌 ⑤. 18~25℃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果酒和果醋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其中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为酒精发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④⑤均为醋酸发酵,发生在醋酸菌细胞中。
【详解】(1)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为酒精发酵,二者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过程④醋酸发酵是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过程⑤醋酸发酵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将葡萄糖转变成醋酸。
(3)在制作葡萄酒时,菌种主要来自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果酒的制作温度控制在18~25℃。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呼吸及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及产物;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图解准确解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