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2 18:4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比较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异同,认识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2.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
3.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是随着时代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
4.体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清末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认识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难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问题导学】
1.简述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
2,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简述各阶段选官的具体办法。
3. 简述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在干部制度方面取得的 主要成就。
4.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形成和发展历程,概述其意义。
【历史概念】
1.《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推行的学制,它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并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
2.文官考铨制度:根据《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考试院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由主管考选的考选委员会和主管铨叙的铨叙部两大部门负责考试院具体工作。考选委员会主要通过考试选拔符合要求的人才,铨叙部则负责具体的人事管理,并根据官员的资历等级和工作成绩优奖劣汰。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依靠考试与铨叙这两大职权逐步成为国民政府时期整个文官体制的实际主导者。
3.国民政府考试院: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是应孙中山先生的“五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立即着手政府体系的建设,先后就考试院的建立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但随着袁世凯当上大总统,考试院并没有实际成立,直到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才开始筹备。1930年1月6日,国民政府考试院正式成立,戴季陶为首任考试院院长。
4.干部制度:干部制度是干部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其工作机制的总称。它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不同,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也不一样,相应地干部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5.党管干部原则:党管于部原则是组织工作的一条根本原则,主要指党委要管好干部路线、干部政策的贯彻执行,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的要求培养、选拔、使用和监督干部。从原则上说,一切干部都分别由党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党组织负责管理。在这个原则下,干部管理的有关工作可以由组织部门统一办理,也可以由党委其他部门分部办理,还有部分由政府人事部门办理。属于军队的干部,由军委干部部门统一管理。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后,采取公开考试招聘、民主选举等用人方法,只要是按照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办理的,又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和监督的,便也是党管干部原则的一种具体形式。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核心内容。
【知识构建】
【材料导读】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3分)
材料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及其性质。 3、刑法: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 5.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论之。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之异同。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示例: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2分)
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4分)
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4分)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3分)
【随堂练习】
1、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新式教育与科举融为一体,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可以排除;材料反映的现象科举制度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2、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选D项。
3、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年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
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项;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项。
4、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法令”是孙中山为了保证民主共和政体而颁布的,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选D项,排除A项;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排除B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5、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政府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答案:C。
解析: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排除D项。
6、如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
C.文官选拔比较规范 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以及图片加盖公章等信息可知,当时的公职人员考试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公示和颁发证书等环节,程序较为规范,故选C项。
7、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5年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功勋、国民党委派有密切关系,故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根据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可知,目的不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加强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宗派主义、一党专政、政治腐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所以选C项。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A.我国现行公务员招考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答案:C
解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93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两项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C项正确。
9、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 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 对少数民族干部人中注重德才兼备
C. 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 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
10、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A.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B.对公务员结构影响不大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D.极大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因为选拔人才的流程严格,所以有利于被选拔人员素质的提高,故选A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排除B项;腐败现象并没有因为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而得以避免,排除C项;女性社会地位是否提高与此制度的推行并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