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8:24:18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下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分)
材料一:
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
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
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
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
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
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
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
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
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
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
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
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
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
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
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
诗意盎然。
(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
材料二: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
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
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
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
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
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
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
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1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
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
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
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
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
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
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材料三: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
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
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
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
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
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
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
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
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
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
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
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
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
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
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
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
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选自宋生贵《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
1.下列关于诗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
觉。
B.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
不可思议。
C.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
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2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D.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心灵感应,你就会发现诗意就在眼前。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踏着满地的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
股雨水,步上山去。
B.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众多的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
殖。
C.我国发射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
应用体系。
D.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 分)
5.根据三则材料,“诗意”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3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学校的教师清一色都是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
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
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威武的士兵,
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
教室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些什么。学校里有
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更让我觉得关校长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
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
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
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力,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
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
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来的字,似乎比课本田字格
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
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
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感觉他
们似乎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准备一桌好菜,必
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
次都带些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
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
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地说,真
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
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
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
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
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
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
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
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
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
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
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者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4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来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
“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
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
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了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
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我眼前耳畔。
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
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自故乡。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
我对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校长给“我们”上第一节语文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
等待人,给学生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准备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得动
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这既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
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显了关校长在
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四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反应,从侧
面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B.文章第七段引用大量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
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
富了其形象。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这一议论、抒情的形式作结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
主旨,意味悠长。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5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材料一: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
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
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
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
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
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
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故晋明掩.面.,耻欺伪
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
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
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
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 虽复道格区
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竟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
身终于北面矣。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材料二: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
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
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
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节选自清·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
10. 材料一结尾画线句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6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非可以智[A]竞[B]不可[C]以力[D]争[E]虽则庆流[F]后昆[G]而身[H]终于北
面矣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举,指兴、兴起,文中指兴兵。 “举天下之豪杰”的“举”表示全部,二者
语义不同。
B. 委,指推举,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委”词义不同。
C. 掩面,指遮住面孔,羞惭貌。文中晋明帝对先祖得天下的方式感到惭愧,
所以掩面。
D. 被,原意是覆体的被子,文中指覆盖。与“被甲执锐”中的“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懿在内务和外事上颇有谋断,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战果,但是在和诸葛
亮作战时却坚守不战,心生胆怯,算不得良将。
B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都格外器重司马懿,授以重权厚望,并且临死托付重
任,可是后来司马懿却辜负了皇帝的嘱托。
C. 材料一认为贪求短期利益反而会损害长远利益,顺从天命容易成事,违背
时运则难以成功,以此批评司马懿见利忘义,违背天命。
D.材料二提到曹操的事情都是由司马懿儿子操作的,而且司马懿终生都没有
做弑杀皇后、迫害皇嗣等不轨行为,不应将二人并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4分)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4分)
14.试从文献性质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中作者对司马懿的态度不同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7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①,青旗沽酒趁梨花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柿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
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②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
花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前两联聚焦望海楼、护江堤、伍元庙、苏小家等杭州典型景点,点面结合,描写独到。
B. 颔联“入”“藏”二字用语极妙,联想奇特,声色交织,超越时空,给人以审美愉悦。
C. 颈联描写杭州风俗特产,运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杭州的风物之美。
D.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与白居易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比较接近。
16.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本诗尾联的构思
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异。请结合本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
之险,渲染惊险气氛。
(2)屈原在《离骚》中多用比兴手法,其中屈原通过以荷叶莲花做衣裳表明自己品行高洁
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8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一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
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
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
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
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
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地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
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
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
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
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
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
腰肢。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访问记,“哦!您,您就是——”
B.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
事业的逻辑。
C.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
D.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
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所运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原来是一棵小草长出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诗”为话题,仿写两句话,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
同。(4 分)
示例:送别诗是十里亭前的一位挚友,绿柳、孤舟,依恋、伤感,让人留恋又无奈。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9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22.请根据下列信息,给“空中课堂”下定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空中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实施教学。
空中课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空中课堂的主要目的。
相较于一般的课堂形式,空中课堂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空中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实时交互。
“空中课堂”这一课堂形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以及教学技术的进步。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
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
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
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
素正在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
中餐……共同的爱好和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
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下期第一次考试 第 10 页 共 10 页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参考答案
【答案】1.C 2.D 3.C 4.(1)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先说“中国文化史的核
心就是诗意”,然后依据时间顺序列举事例分析。(2)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如列举了苏
轼、曹雪芹等人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②道理论证,如引用“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
鬼排场”证明曹雪芹是个非常好的诗人。③因果论证。如“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
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3)论
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相结合。通过反驳胡适先生的文学史观点,证明本文的观点“我们民
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5.(1)可以使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2)促进了我们民族文学
史的发展。(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C.“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我
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
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
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可知,选项杂糅信
息,因果逻辑关系混乱;“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表述于文无据。故选 C。
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
一结尾“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可见在作者看来
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但需要你去“发现”、去“抓住”、去“说出”,选项表述绝对。故选 D。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概括处材料三的观点,即“人
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
也应当把握适度”。ABC三项均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
C.发射气象卫星,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这是一种发展成就,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环
境的和谐相处。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使用提取关键句法从材料二第一段中归纳出“我
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诗可以说是
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这是总说,提出问题,领起下文。根据关键词“为什么”“因为”
确定论证方法为因果论证。材料二第二段说“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
的历史”,这是分说的内容,论证第一段的观点。从“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
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可知使用了例证法;结合“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
了”可知使用了反面事例论法;结合“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
的诗人”可知使用了正面例证;综合而言此段正反对比立论驳论相结合;结合“为此,他需要
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可知使用了因果论证。结
合“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
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可知使用了道理论证。结合“元
明也是如此”可知使用了类比论证。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
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
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
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
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结合“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
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可
知使用了引证法。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
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总之,诗意
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
获得再生之力”得出答案(1)可以使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
西”和第二段“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得出答案(2)促进了
我们民族文学史的发展。
从材料三第二段“自然界……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
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中提炼出答案(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6.C “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文中的“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者蜡烛,正如他在
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体现的是他作为诗人和教师的价值和牺牲。
7.D “议论、抒情”错。“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没有抒情,是以议论的形式作结,起到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
8.答案 ①传统教育精神博大精深,代代相承;②暗指“我”受到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
神的受益者;③体现了“我”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解析 解答此类题时,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判断句中使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作用是什么,还要分析其表明了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本题中的画线句写的是“我”
在曲阜明清走廊看到孔子语录时内心的感受,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代代相承。“我”
之所以能领悟这个道理,是因为“我”是关校长的学生,也就暗示出“我”受到关校长的教诲,也是
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在情感上,画线句表现了“我”对传统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9.答案 ①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②关校长的诗作、诗情
被埋没多年;③得到关校长的教育和关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他;④从对教师和教育的终极
理解的高度,表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⑤隐含了对关校长的诗人身份未能被人了
解的遗憾之情。(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表层意义较为浅显,
不难理解;深层意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明确标题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散落在
乡间的诗人”指的是关校长,他不仅是校长,是老师,还是诗人,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
人,这是“我”偶然在一本诗歌集中发现的。“散落”表明关校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隐含
了对关校长的诗人身份未能被人了解的遗憾之情。“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他视之如歌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表明得到关校长教育和关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
他。从表达主旨的角度分析可知,文题也表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
10.BEG。
11.B 加点“委”的意思是委任。
12.D 原文为“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意思是曹操
做过的种种不臣的事情,司马懿的儿子后来也做过,司马懿本人并没有做。不能理解为“曹
操的功业都是司马懿的儿子的功劳”。
13.(1)当天子在城外的时候,他却在城内兴起了兵事,(先皇的)陵墓的封土还没
有干,就急忙开始了诛杀朝臣。(内:在内部。陵土:陵墓。遽:急忙、急速。每译对一处
得 1分,大意 1分,共 4分)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2)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父亲名为伯庸。(苗裔、朕、皇考每译对一处得 1分,
大意 1分,共 4分)
14.答案示例:
①《晋书》是官修史书,有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和维持唐王朝统治的目的,所以批判
司马懿的不忠不臣;②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是文人的私人笔记,所以持论相对个人
化。(答对一点得 2分,答对两点得 3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宣皇帝(司马懿)以自己天生卓越的才能,顺应时势的变化进行辅佐(魏国),他文
能续理政事,武能威慑敌人。他把自己狡诈的本心伪装成忠臣的样子,以达到在危亡的
时期可以延续自己性命的目的。我们看司马懿内在的雄才大略,和外在英明的良谋以及
决策能力,可以在百日内消灭公孙渊,十天的时间就可以擒获孟达,自然是用兵如神,
再没有比他的计谋更好的了。后来又率领军马到西方,与诸葛亮相对峙。司马懿深沟高
垒关闭军门,不敢与对方一争高下;诸葛亮活着时他害怕其实力不敢向前,诸葛亮死了
司马懿又担心消息有假撒腿跑了,作为一名优良将领,司马懿恐怕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
啊。
魏文帝的时候,司马懿有辅佐之功位高权重,在许昌如同萧何一样的委任,崇华殿
上甚于霍光一样的信任与寄托。他就应当竭尽全力的尽忠至节,可与伊尹、傅说齐名。
可是到了魏明帝曹叡临终的时候,更是把他当做国家的栋梁。他先后受到两位君主的托
付,辅佐三朝皇帝,虽然他曾经受到魏明帝曹叡忍住不死的托付,却没有过以死相报的
想法。当天子在城外的时候,他却在城内兴起了甲兵,(曹叡)陵墓的封土还没有干,就
急忙开始了相互诛杀,一个忠贞臣子的行为,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人生尽善的行为是
什么?我因此很是迷惑。
征战讨伐的谋略,怎么能够东面有智慧而西面则愚蠢呢?辅佐君主的心志,怎么能
够前面忠心而后来却又反叛呢?所以晋明帝司马绍遮掩自己的脸面,以这种欺骗伪装的
行径而得到的成功为耻辱。所以后来石勒才会肆意的嘲笑晋朝以奸诈欺骗的方法得到天
下。古人曾经说过:“积累了三年善行,知道的人却很少;做了一天的坏事,天下却都能
够传遍。”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虽然能够在当时隐瞒过去,但是最终还是会在后世被人们
嗤笑。就好像偷钟的人捂着耳朵,以为大家都听不见了;专心的去偷盗金子,闹市中的
人就看不见了吗!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贪恋于眼前的(利益)就会去失去长远的(荣耀),沉溺在利
益的人就会伤害到自己的名声;如果不想损害自己的利益给别人好处,就必定会损害到
别人而让自己享福。顺应这种天理则很容易成功,违背这种时运去行动则很难成功。何
况是以还未形成的晋国基业,去逼迫尚有余力的魏国国运呢?虽然你的道术能够驱动天
下四方,(后来)又施加恩德于天下众生,但是上天还没有开启你的时运,想要坐上天子
的宝座还是会有阻碍,这不是可以用智慧竞争而来的,也不是可以用强取豪夺来争抢的,
纵然是福泽流传与后代,但是自身却始终只能向北面称臣而已。
材料二:
今人把曹操和司马懿并称。等到我看了司马懿临终的话语,发现司马懿和曹操有区别。曹
操种种(不臣的)行为,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做了的,而司马懿终其一生没敢做曹操所做的
那种事情。曹操忌惮先帝(汉献帝),这是要除去宗室中贤能的人;司马懿诛杀曹爽,这
只是诛杀宗室中不贤能的人。至于弑杀皇后,迫害皇储,僭越称尊号,接受九锡之礼,只
见于曹操,不见于司马懿。所以君子对于司马懿有宽仁的评价。
【参考答案】
15.参考答案:C。
颈联“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都是在写人物的活动。“红袖”使用了借代修辞,
实指纺织杭绫的女子;“梨花”使用了双关修辞。
16.答案示例:
①两首诗的比喻的本体都是西湖,喻体都与婀娜多姿、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有关,这个
构思与思路是相同的;②本诗尾联“裙腰”这个比喻更为绝妙,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
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③本诗尾联写裙腰,
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裙腰,让人宛若看到西湖如彩裙飘逸的水光波影;由裙腰,
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如少女般妩媚秀丽的西湖春色,让人浮想联翩。(每点 2分,共 6分)
17.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过春风十
里 尽荠麦青青
18.C A.表示说话中断。B.表示总结上文。C.和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表示声音的延长。D.
表示话题的转变。
19.答案 ①画线句中把野草比作鹅毛笔,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野草和鹅毛笔都给人以毛
茸茸的感觉,在外形上相似,而且它们所处的环境——花盆和笔筒,也有相似点;③得到阳光和
水后长得直立茂盛的野草和笔直地插在笔筒里的鹅毛笔在状态上相似。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解析 要紧扣“相似性”答题,即分析本体和喻体哪些地方相似,或者是外形,或者是状态,等等。
20.答案 ①情感的强烈程度不同:改写后的句子情感平淡,仅描述一个事实;而原文情感强烈,
写出了“我”看到小草时的惊喜。②句子特点不同:改写后的句子是陈述句,原文是感叹句。③
新颖程度不同:改写后的句子用“长”,用语平常;原文用“飞”,用语新奇。
解析 先要注意二者的区别;然后从二者的不同之处入手,即从句子特点、情感的强烈程度和
用词等方面进行分析。
21.答案 (示例)(1)思乡诗是月夜楼头的一位游子,乡音、故园,温馨、遥远,让人惆怅又凄婉。
(2)怀古诗是古城墙下的一位老者,颓墙、老树,萧索、荒凉,让人叹惋又感伤。
解析 所写内容要围绕“诗”展开,可以是边塞诗、田园诗、怀古诗等等,要写出这些诗歌中
的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所展现的氛围的特点以及给人的感受。
22.答案 空中课堂是指教师借助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协同浏览、答疑等功能实
时交互,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课堂形式。
解析:首先确定句子主干——空中课堂是一种课堂形式;然后从其他几个句子中提取能够体
现空中课堂特点的词语,并将其补充到句子主干之中,最后组成一个单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3.写作指导:本题属于“限定情境+限定身份+限定文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重点考查对文
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材料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紧扣“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文
化自信。综合欧文、珍妮、西塞的话,不难发现,命题人强调的是文化在交流、碰撞与融会中
得到创新、发展与繁荣的过程,各国要积极吸纳他国文化的精华,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
文化的繁荣。高中生要有开放的胸怀,积极吸纳不同文化,提升文化认识,促进文化发展。
学生在构思时必须完成身份替代,即设想自己就是文佳,在完成采访之后,综合几位小组
成员的游学体验和对我国文化的认识,紧扣“文化交流发展”,写一篇总结性的发言稿。写作时,
既要体现主人翁的身份,又要放眼世界,站在公允的立场,保持理性的态度,以中国文化为例来
分享对不同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另外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有观众感,态度诚恳,
语言得体。
参考立意:①文化无国界,交流促发展;②文化需交流,互鉴促繁荣;③要以开阔的胸襟促
进文化的交流发展;④交流碰撞,美美与共;⑤文化交流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⑥从世界优
秀文化中寻找灵感,促进本国文化发展;⑦文化交流缔结国际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QQABLQwUggioAJJAABgCAQ0yCkKQkBAACIoGxEAAIAAAi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