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 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3 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所谓“诗礼复兴”,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致敬、追溯古典诗词文化和礼乐传统的潮流,其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以此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呢?
“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的创制是孔子之前的事,但以诗礼教人,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期则以孔子为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后世将孔子的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传统承继下来。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自春秋以来,虽然社会大局上存在着“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就民间生活而言,诗礼传家首先是在孔子家族得到了验证,孔子家族也对诗礼传承发挥了典范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达,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传统。
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诗”是优美文字,“礼”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正如王阳明所说:“凡歌诗,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从本质上说,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光怪陆离的现代审美产生疲劳和质疑,以当前人们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为例,新、奇、怪、短以及搞笑化、娱乐化成为趋势,新技术主宰下的内容肤浅和碎片化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主要特质,这反映了人们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揭示的放弃理性思考、艺术追求而一味满足耳目之欲的现象。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牾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如中小学兴起的传统诗礼教育,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中华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比赛,以及各地方兴未艾的国乐、古礼、汉服复兴活动等,都是当前“诗礼复兴”潮流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代人对于诗礼传统的常态传承,也反映了一种期望以“传统之药”来疗治“现代之病”的社会心态。
“诗礼复兴”现象,是从传统角度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回应,它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统,希望以古典的诗礼精神来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化和现代伦理秩序,改造审美缺失与伦理混乱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有利于实现“审美重塑” 和“道德重建”。
(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
《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总结,礼制是先秦制度文明的核心。“诗”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诗”与“乐”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礼文化”。
礼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与时代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雍容典雅、温婉和谐、秩序井然的礼乐文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不仅是艺术化的礼,更是礼制建设的艺术途径。自西周初期开始、周人开始将“诗”与“礼”“乐”结合。在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过程中,自觉建构了“诗教”“礼教”“乐教”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得“诗”与“礼”在“乐”的中介作用下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现象——“诗礼文化”。这种“诗礼文化”,经由周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诗”与“礼”广泛而深刻嬗变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则是“诗”与“礼”在制度、仪式、文本上的互动性、互文性,及其“诗礼文化”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交融性、相通性。故“诗礼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创立“诗礼文化”研究的话语系统、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把握“诗礼文化”科学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流变规律及其当代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邵炳军《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礼复兴”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但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等方式实现。
B.诗礼传统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离不开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对“诗礼传家”愿望的追求。
C.“诗礼复兴”反映了人们对审美再塑和道德重建的期盼,也表现出人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心态。
D.“诗”与“礼”共生互动、密切联系,“诗礼文化”也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具有交融性和互相通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家族对“诗礼”传统的传承呼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B.只要诗礼传统受到重视,就能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
C.材料中的“诗”的内涵有所不同,材料一指以《诗经》为起源的中华诗词歌赋文化,材料二单指《诗经》。
D.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分析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B.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孔子家语·论礼篇》)
C.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地唤道,“不躺下息息么 ”他爱惜地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地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着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那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大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地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看见众官们的那种卑鄙龌龊态度,那种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很想大叫道:“让我前去吧!”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这,便勉强地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地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却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地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地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长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 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
(发表于1934年,有删改)
【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作为次要人物与文天祥形成对比,突出了文天祥的光辉形象。
C.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极具特色,文中家铉翁婉拒之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图相同。
D.“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一句充分站在文天祥和国家大局的角度上考虑,目的是向文天祥献媚。
5.关于文中文天祥与朝臣商议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如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前后呼应。
B.在议事初,官僚们或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C.文中“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D.天祥“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这句话阐述了先行离开的原因,是急于和使臣面谈,更是表达对在场官僚的厌恶。
6.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文天祥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改写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提道:“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完成8~10题,共9分)
8.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渐渐
B.体无咎言 咎:灾祸 以我贿迁。 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C.女也不爽 爽:差错、过失 言既遂矣 遂:满足,如愿
D.君既若见录 见:被 逆以煎我怀 逆:预料
9.根据语境,加点字的意义与“相见常日稀”中“相”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儿已薄禄相 B.蹑履相逢迎 C.叶叶相交通 D.及时相遣归
10.下列各句,与“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梁,吾仇也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不吾知其已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1.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大王广地A宁邑B诸侯C皆贺D敝邑E寡君F亦窃嘉之G不敢宁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
B.“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C.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与《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意思不同。
D.“便”,是合适、合乎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意思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他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6~17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钟鼎”和“山林”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个“梦”字表明二者都是虚幻的,可坦然面对。
B.“人间宠辱休惊”意思是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惊诧,词人认为,能在清静闲适中度过一生即可。
C.“酒杯秋吸露”一句描写在秋季用酒杯承接清露的情形,词人以此告诫祐之,要善于在贫苦的生活中作乐。
D.这首词不同于辛弃疾的豪情爱国之作,而是加入了家居闲适的场景,具有清新、悠远的风格特点。
17.请结合本词的下片,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一个人在忧伤、悲痛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感叹:“妈呀!”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3)《离骚》中屈原以香草、兰花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印证了《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4)《离骚(节选)》中表现诗人宁愿随水而逝,也不愿苟同世俗的诗句是“ , !”
(5)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到贬黜,又因为采摘白芷为饰而被加上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l (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 A 。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含苞待放,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 B ,一只落于花上。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炙热的沙漠到冷峭的冰川,再到全球各地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在一些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 ① 。
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有一些基本需求需要满足,包括水(或某些溶剂)、能量来源和基本的生物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如果 ② ,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但这还不是全部!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往往会 ③ 。
比如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它们的身体天然就有神奇的保温功能。它们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使动脉内的血液保持略微温暖。当它们潜入寒冷的海水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这有助于身体保存更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甚至它们身上的羽毛也是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保护它们免受刺骨的寒风和冰冷海水的侵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传说是为凭吊屈原投江而衍生的节日,习俗主要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或菖蒲)等。有人说,如今过端午节,人们只顾欢悦庆节,几乎已忘了屈原投江的精神;也有人说,纪念传统节日应与时俱进,形态多元。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屈原等中华历史人物呢?对此,请以“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1)论据选用与表达准确而充分,语言富有文采,论证具有思辨性;(2)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 (3)书写工整美观,字数不少于 800 字。
荣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错)
2.A(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材料二单指《诗经》”错;D项材料二侧重分析“诗礼文化”的生成及其意义)
3.B(B项,阐释的是诗礼的共生相合,而非教化和规范功能)
4.A (A项考查主旨内容,此处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B项项考查对比手法,此处应当为衬托。C考查小说语言,家铉翁与烛之武同是婉拒,但家铉翁是真心拒绝,烛之武则相反。D项考查小说情节。“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并非向文天祥献媚,而是以“国家柱石”这一体现担当的比喻逼迫文天祥前往北地。)
5.D (“他便心平气和起来”可以看出,对官僚厌恶的情绪并非是最重要的。)
6.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让我前去吧!”,表现出了文天祥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②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文天祥与大臣们的对比,和杜浒与文天祥患难与共、毁家纾难,衬托出文天祥敢于担当、刚正勇毅、舍小为大。
③环境描写,西斜的太阳光照在文天祥身上,硕大无朋,体现出文天祥的伟岸。
④次要人物评价性语言。通过杜浒“你,是奋发有为的”等评价表达出文天祥奋发有为、堪当大任。答对1条给2分。
7.①相比《指南录后序》,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在朝臣商议过程中,使情节波澜起伏。
②天祥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官员的退缩让他有主动前往的冲动,从被迫同意到豁然开朗,使得为国为民、思路周全、刚正勇毅、不畏牺牲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③小说选取历史故事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古今交融,突出了激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对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的主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④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叙事更加自由灵活,全方位展现了文天祥的经历和思想状态。(答对1条给2分)
8.D 9.C 10.B
11.BDG
12.B.错误,“使者三往不得通者”中“三”是虚数,指的是多次、再三。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三”是实指。
13.A.“一定是使者的错”错。“必所使者非其人也”应理解为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
14.(1)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唯独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2)(这样)以致于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来使大国的称心。
(1)“通”,通报;“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奈何”,怎么办。
(2)“恶”,惹怒,冒犯;“黜”,贬黜;“与”,参与;“称”,使……称心。
15.①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②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
参考译文: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
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以致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来使大国的称心。”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6.C (词人希望祐之能悠闲度日,寄情美酒与诗句)
17.①虚写(或想象)。(1 分)下片前两句回忆往昔风雨之夜、两人对床夜话的画面,(1 分)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相聚时光的怀念(或对亲情的珍惜)。(1分)(若围绕“晓山、秋水”分析亦可)
②设问、比喻(或借景抒情/以景结情)。(1 分)下片后三句问谁可以陪弟弟远行,并答以翠眉般的晓山、明镜般的秋水,(1 分)表达了词人对祐之此行的美好祝愿。(1 分)
说明:未答虚写或想象,最多只能给3分。
18.(1)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2)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3)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4)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5)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6)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19. A.争奇斗艳(五彩缤纷) B.翩翩(跹)起舞
20. C(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给”可以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使用,用来强调动作的结果; B项“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给”表达行为的实施是为了谁或因为谁,用介词“给”引入间接宾语。C项“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引出对象,该对象作为主要动词的行为受益者或受害者。D项“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给”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使用,用来强调动作的结果。原文“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给”与C项相同,引出对象,该对象作为主要动词的行为受益者。)
21. ①也有很多生命活着(也存在生命) ②这些需求无法满足(缺少这些基本需求) ③发展出神奇的适应能力(形成一些独特的生存策略)
22. 为适应寒冷环境,企鹅形成独特的生存策(适应能力)
或:企鹅身体能保温,是因为具有静脉缠绕在动脉上,潜入水中心率会降低,羽毛重叠等特征。
23.“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审题立意参考:
①抓住了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阐述,即为不偏题。若联系当代生活对传统节日进行审辩,是为切题。
②立意可选取题干所列观点,或赞成或批评。也可另立观点,紧扣“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话题即可。立意的深刻性侧重其针对性和思辩性。
③本次作文重点关注议论之论据使用(准确、丰富、文采)。议论结构的逻辑性(即分论点间的关系性)。
④全面关注议论文的文章要素,感觉立意有价值论据较丰富者上 45 分,感觉文章内容充实(论据丰富)或语言有感染力(感情、文采等)且论证有理者上 48 分,让人眼睛一亮者(具发展等级四项之一)上 50 分。要敢于打高分。
作文评讲参考
梳理
春节,元日,辞旧迎新,吃饺子(新旧交替),贴窗花,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宵,团圆,吃汤圆,点灯(人丁兴旺,美好爱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老的情人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寒食节,清明节前2天,禁烟火,纪念春秋时介子推的忠义,后发展为祭扫、踏青等活动,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节,纪念亲人,踏青(万象更新,天地清澈,女孩也可以出门),是生与死的浪漫邂逅(重生)的日子。杜牧诗句略。
端午节,纪念屈原,爱国,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放纸鸢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五色新丝缠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等。
七夕:乞巧节,女孩心灵手巧,宜室宜家,现发展为情人节,“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重阳,重九,吉祥;登高祈福、饮宴祈寿等习俗。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团圆,思亲,赏月,祭祀,庆贺丰收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冬至,古人非常重视,“冬至大如年”,思亲,养生进补,酿米酒,吃汤圆(羊肉汤),喝鸡汤,吃饺子,祭祖,“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二十四节气……
分类,提炼内涵
1.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
2.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
3.对高洁品质、伟大精神(仁义礼智信)的缅怀
4.对自然的依恋与敬畏(崇拜)
(三)深入本质,引向深刻
人情;文化(审美,胎记——儒家、道家);民族精神;经济(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科学(二十四节气)……
(四)当代生活(价值)
你想回到哪个节日?你想过怎样的节日?
1.形式多元?新媒体,文创产品,国潮……
2.批判性思维?人情味:烟花,春游,划龙舟,家族团聚,春运———VCR祭祀、祝寿,手机祝福,代哭代上坟,网络上坟,禁放烟花……
成人仪式:冠礼、笄礼,成人礼;难道一定要多元?做到极值……
(五)语言感染力,如点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闻彼处鞭炮响起,唤得全家男女老少至门口,使人人沉醉于新春始奏之曲。阵阵鞭炮齐鸣,或有破空贯地,绘瑰丽之图案;或似惊雷顿挫,齐奏恢弘乐章。烟花之美炫惹人眼底无限,如颗颗明星,横窜苍穹,画出璀璨之弧线。